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近代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1895-1936)
内容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基础
(一)对别国公民教育现状的介绍
(二)公民教育的概念范畴
(三)公民教育的历史分期
(四)公民训练
(五)当前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章 “公民”的启蒙:近现代语境下的公民观念考察
一、民族国家建构:公民观念的政治基础
(一)国家观念的兴起
(二)国家观念的确立对公民思想的影响
二、公共领域的诞生:公民观念的文化基础
(一)文化领域的公共性孕育
(二)公共性的孕育与公民意识的萌芽
三、西方教育理念:公民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凯兴斯泰纳的国家主义公民教育思想
(二)杜威的民主主义公民教育思想
第二章 “公民”的尝试:公民思想的本土发展与实践
一、公民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理论
(一)严复的自由学说及其公民观
(一)梁届霆Ii的公德学说及其公民观
二、公民教育思想的制度化尝试
(一)晚清教育制度变革中的公民意识
(二)“五育并举”与公民教育的制度化
(三)公民教育的课程改革
三、公民教育的平民化实践
(一)平民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
(二)平民主义教育的本土化实践
第三章 “公民”的教育: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文本分析
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纲要(标准)分析
(一)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纲要分析
(二)中学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分析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
(一)小学公民教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二)中学公民教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第四章 “公民”的训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近代西方公民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一)民主转向中的美国公民训练
(二)阶层化的德国公民训练
二、近代中国公民训练的发展演变
三、近代中国公民训练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公民训练
(二)社会公民训练
四、近代中国公民训练实施的个案分析
(一)学校公民训练个案分析
(二)社会公民训练个案分析
五、近代中国公民训练的特点分析
(一)建立了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依托的公民训练模式
(二)知行结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三)直接课程教学与间接训练活动结合
第五章 “公民”的传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本土意识
一、个人与家庭:注重家庭伦理
(一)孝道与顺从
(二)家庭美德和礼仪
二、个人与社会:强调推己及人
(一)个人生活与群体生活
(二)私德与公德
三、个人与国家:突出国家本位
(一)国家责任意识
(二)爱国主义情怀
第六章 “公民”的启示:公民教育的历史检视
一、公民教育的视野:兼顾本土性与现代性
二、公民教育的目标:统筹个人与国家
三、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现融合性与创新性
四、公民教育的方式:结合知识教育与行为训练
五、公民教育的途径:整合政治因素与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纵观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在清末时期公民教育的思想就已经产生萌芽,在民国时期公民教育则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公民教育的研究而言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通过对近代中国教育资料的梳理,侧重从教育史的角度对近代中国的公民教育进行研究,进而对其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价,引发对公民教育的进一步探究和思索。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近代中国公民教育虽然深受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和实践并非西方教育的简单复制,它有着对自身教育传统的思考与继承,体现出了强烈的本土意识和特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近代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1895-193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410632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52
CIP核字 2018300887
中图分类号 G631.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