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智慧箴言(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叔本华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不如康德、黑格尔,但他是公认对思考人生幸福与苦难的普通人影响最大的德国哲学家,而他一生读者最多的著作就是这本《人生智慧箴言》。这本书是他63岁发表的两卷本《附录与补遗》上卷的后半部,但很快就被独立出版,对欧洲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著名“粉丝”包括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卡夫卡,德国作曲家瓦格纳、马勒,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德国哲学家尼采、布洛赫,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此书问世150多年中,已经被译为30多种语言。

在本书中,叔本华不一味强调人生痛苦无解,承认人生有幸福,进而讨论如何尽量减轻痛苦,躲避灾祸,最大程度地保持健康,享受安宁,获得慰籍乃至欣喜。

内容推荐

人生智慧是幸福生活的艺术。对于追求幸福人生,《人生智慧箴言》是:肯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本书用散文诗般的语言阐释幸福生活的艺术,睿智冷俏,禅意隽永,是叔本华流传最广的作品。此书问世一百六十多年来,已经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影响了无数思索人生的有心人,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以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基本分类

第二章 论人之所是

第三章 论人之所有

第四章 论人的形象

第五章 忠告与格言

 一 总论

 二 如何律己

 三 如何待人

 四 如何应对世道与命运

第六章 论人生的不同时期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已经在总体上认识到,人之所是对幸福的贡献远远大于人之所有,也远远大于人的形象。一个人幸福与否,永远取决于他是什么,亦即他自身之内有什么;原因是,他的个性时时处处伴随他,点染他的一切体验。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何事何情,他享受的首先是他自己;身体享受是如此,精神享受更是如此。因而,英语的“to enjoy one’s self’(享受自己)是个很恰当的说法,例如,我们可以说“he enjoys himself at Paris”(他在巴黎享受自己),换言之,我们不说“他享受巴黎”,而说“他在巴黎享受自己”。——如果个性的品相欠佳,种种享受就如名贵佳酿落入刚刚尝过胆汁的口中。由此可见,重大不幸除外,一个人的处境是好是坏,更多的不是取决于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如何感受所发生的一切,亦即取决于他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方式与敏感程度。一个人是什么,他自身之内有什么,也就是说,他的人格及其价值,直接影响他的幸福舒适。其余一切都是间接的,其影响可以遏止,但人格的影响不可阻挡。正因如此,针对人格优越的嫉妒最难化解,众人掩饰这种嫉妒时也最小心翼翼。此外,唯有意识的品相长久不变,个性的影响持续不断,绵长久远,每时每刻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相反,其他事物的影响都限于直接当下,时有时无,转瞬即逝。再者,其他事物变动不居,唯有个性恒久不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千金易散,本性难移”(《优台谟伦理学》,第七卷,第2章)。因此,对完全来自外界的不幸,我们较能从容忍受,对自作自受的不幸,我们很难淡然处之。原因是,命运本身会变,自己的品相永恒。由此可见,对我们的幸福而言,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是主体之佳品,诸如高贵的品格,强大的精神,快乐的秉性,喜悦的心情,完全健康的身体,一句话:“健康身体,内有健康心灵”(尤文纳,《讽刺诗集》,第10首,第356节)。所以,与其专心谋求外在佳品与外在名誉,不如更多地用心保持与改善主体之佳品。

在各种主体之佳品中,心情喜悦最直接地令我们感到幸福;这个良好特质本身就是对它自己的即刻奖励。快乐的人永远有个原因,那就是他快乐。任何事物都不能像心情喜悦这个特质一样完全取代任何其他佳品,而这个特质本身不能被任何事物取代。一个人可能年少英俊,家产万贯,备受尊敬;若要判断他是否幸福,须问他是否因为这些而喜悦。然而,如果一个人喜悦,那么他就喜悦,年轻也好,年迈也罢;长身玉立也好,佝偻驼背也罢;一贫如洗也好,腰缠万贯也罢;他是幸福的。我少年时偶尔翻阅一本旧书,看到一句话:“多笑的人幸福,多哭的人不幸”,——话很质朴,是最平凡的老生常谈,但它是简单的真理,所以我至今不忘。有鉴于此,无论喜悦何时降临,我们都应当开门启户,因为它永远不会来得不合时宜。可是,我们往往不立即敞开心扉,而是迟迟疑疑。拿不定主意是否让喜悦进门,要么因为我们想首先弄清我们是否各方面都有理由感到满足,要么担心喜悦会打扰我们的严肃思考,妨碍我们操心要务。然而,思考也好,操心也罢,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很难确定。相反,喜悦是直接的收益。喜悦宛如幸福的金币,其余都仅仅是幸福的纸钞。喜悦能在直接当下让我们感到幸福,它是我们的至善佳品,原因是,对人而言,现实就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处于两段无穷无尽的时光之间。因而,我们应该首先努力获得喜悦,提升喜悦,把其他努力都排在后面。毋庸置疑,财富对喜悦贡献最小,健康对喜悦贡献最大:放眼底层大众,劳工阶层,尤其是农夫,我们能看到喜悦满足的面孔;富贵之人,却往往愁容满面。我们首先要努力保持高度的全面健康,健康之花盛开,结出喜悦果实。众所周知,要保持健康,就要避免一切奢靡放纵,避免一切强烈不悦的情绪波动,也要避免过强过长的精神操劳,每天至少在户外快速运动两小时,多洗冷水浴,饮食适量有度。若不每天适当运动,无法保持健康。一切生命过程的恰当展开都要求运动,不仅要求发生这些过程的部位运动,也要求全身运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就是运动,生命的本质就是运动。人体内部充满不停的快速运动:心脏不知疲倦地有力跳动,进行着复杂的收缩与舒张,每跳动28次就把人体的全部血液经由大大小小的血管流通一次;肺像蒸汽机一样不断吐纳;肠子不停蠕动;各种腺体不停地吸收与分泌;就连大脑也随着每次脉动与呼吸一张一弛。然而,无数人的生活方式是成天坐着,完全缺乏户外运动,于是,身体的外静与内动形成严重的恶性失衡。内在运动需要外在运动支持,内外失衡,正如某种情绪在我们内心沸腾而我们不准流露一丝一毫。为了生长,就连树木也需要靠风运动。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条规律,用拉丁语讲最简短:“速度越快,越是运动。”——我们的幸福靠心情的喜悦,后者靠身体健康,其中的道理,比较一下同一个环境或同一件事情给我们造成的印象就可以明白,它在我们健康宁静的日子造成一种印象,在我们生病消沉的日子造成另一种印象。让我们感到幸福或不幸的,并非事物客观实际是什么,而是事物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言:“令人动心的不是事物,而是众人关于事物的看法。”总起来说,我们的幸福十分之九建立在健康之上。只要健康,一切都是享受的源泉。若无健康,就无法以任何方式享受任何外在的佳品,就连主体的其他各项佳品,即精神的特质、性情的特质、秉性的特质,也会因为疾病黯然失色。彼此问候,先问身体,相互祝愿,先祝健康,大家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健康确实是人生幸福的头等大事,远胜其他。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色欲,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P18-22

序言

我在这里讨论人生智慧,完全采用这个概念的内在含义。也就是说,我讲的人生智慧是一门艺术,是尽量幸福愉快地生活的艺术。这门艺术教人如何幸福生活,因而它的指南可以叫作幸福学。所谓幸福生活乃是这样的生存:纯客观地看,或者说(因为这里是做主观判断)冷静周密地思考后觉得,这样的生存断然优于不生存。从关于幸福生活的这个概念,可以推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向往幸福生活,乃是由于它本身,而不是纯粹因为怕死;从这个概念还可以推出另一个结论,就是我们愿意幸福生活天长地久。至于人生是否符合关于幸福生活的这个概念,或者说人生是否可能符合这个概念,众所周知,我的哲学提供了否定的答案;然而,幸福学以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为前提。换言之,幸福学的基础是个内在的谬误,我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49章的开篇批驳了这个谬误。

但是,为了阐述这样一门幸福学,我不得不完全背离我的哲学得出的更高端的、形而上学一伦理学观点。所以,我在这里的全部论述都在一定程度上以妥协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基础是日常经验立场,因而包含了这个立场的谬误。幸福学这个词本身仅仅是个委婉说法,所以我的论述也只具备有限的价值。——此外,我的论述不求面面俱到:其一,这个话题不可穷尽;其二,如果求金,我就不得不重复他人的言论。

卡尔丹诺的《逆境的益处》,颇堪一读。就我的记忆所及,与我这部箴言意趣相似的书仅此一部,可以作为本书的补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第一卷第5章简短插话式地提到了幸福学,不过他的论述相当空泛。我在本书中不采用前人的这类著述。编纂不是我想做的事。此外,罗列言论会丧失观点的一贯性,而观点一贯乃是幸福学著作的灵魂。——概而言之,各时代智者的言论总是一样,而各时代的愚人(亦即大多数人)的行动永远相同,就是与智者所言背道而驰;未来仍将如是。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们到来时,世界愚昧邪恶;我们离去后,世界依然如故。”

后记

张中行先生在《顺生论》中说,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像头五条腿的牛,不仅主张人生实苦,而且否认人生有正面意义的乐,不是探索如何灭苦求乐,而是认为根本无乐可求,甚至认为生不如死。这头畸形的牛,是叔本华三十岁时发表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人生智慧箴言》是叔本华六十三岁发表的两卷本《附录与补遗》上卷的后半部,由于智慧冷俏,禅意隽永,很快就单独出版,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本书中,年逾花甲的叔本华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创立了悲欣交集的独特人生哲学。全书由导言和六章组成。导言开宗明义,指出人生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叔本华认为,人生面对两大敌人,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在第一章中,叔本华指出人生的佳品有三类,最重要的是“人之所是”,包括健康、体力、美貌、性情、道德品格、心智;次重要的是“人之所有”,即各种意义的财富与财物;最不重要的是人的形象,也就是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具体表现是名誉、品阶与名声。在第二至第四章,叔本华分别讨论人在追求三类佳品时经常犯的错误,分析错误的根源,探讨克服错误的方法。第五章是五十三条“忠告与格言”,分为四组,依次讨论人生总则、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应对世道命运。第六章讨论年龄对人生境界的影响,依次分析了人生四季的特点。此书问世一百六十多年来,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畅销不衰,影响了无数感怀人生幸福与苦难的人,特别是对人生之苦格外敏感的艺术家。叔本华的著名“粉丝”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也包括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借用张中行先生的比喻,在这本书中,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一头四条腿的牛,尽管还有一条可以忽略不计的幻肢。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对他自己苦痛人生的解释,这本书尤其是夫子自道。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严重的忧郁症,六岁起就深受焦虑困扰,毕生缺乏安全感。由于他个性自伤自悲,看人间也是主要看到悲苦惨淡的一面。十六岁那年,他在法国土伦军港看到被判处在军舰上服劳役的犯人,深感震撼,认定“生命是一副重担,活着就是当奴隶”,“人生在世,受苦是命。人生深深浸泡在苦海,无从逃脱;过程与结局,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一年后,父亲因意外去世,据推测是自杀,更让他觉得人生是惨烈的悲剧,他偶然在书店看到《奥义书》的法文版,仿佛终于找到了人生苦痛的根源:“我十七岁那年,尚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看到人生悲惨,正如佛陀年轻时眼观病老苦死,感触至深。真理从人世间发出了宣言,响亮清晰,很快就战胜了当时仍然深刻印在我心中的犹太教义。我的结论是,这个世界绝不可能是由全善的神明创造,很可能是魔鬼的作品。魔鬼把造物唤起,给予生命,只是为了幸灾乐祸,笑看它们受苦:所见所闻,都显示如此,于是我相信必定如此。”叔本华甚至把他的人生观扩展为宇宙观:“浩瀚无边的太空,闪耀着数不清的恒星,它们别无所为,只是照亮数不清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个舞台,上演着窘迫与悲惨,即便在最幸运的情况下,推出的也不过是无聊。至少,根据我们熟知的这个样本,可以断定其他世界就是这样。仰观宇宙,遥想世界之多,悲惨之巨,简直令人抓狂。”

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叔本华痛感人生悲苦,不过却也让他意外得到解脱,不必再违心学经商。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保障他一生不必“靠哲学谋生”,可以“为哲学而生”。虽然叔本华幸运避开了穷困窘迫,但他一生的基调是忧郁的,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两大偏见上。第一,虽然他与几位女性有过愉快的交往,年轻时甚至曾考虑向一位女士求婚,但他在著作中表现出对女性的极深成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对母亲不满。叔本华的母亲是成功的作家,喜爱社交,开办的文化沙龙吸引了包括歌德、维兰以及施莱格尔兄弟在内的文化名人。她显然不懂忧郁症是心理疾病,经常指责儿子意志薄弱,多愁善感,人生失败,只会天天抱怨世界愚蠢。叔本华二十六岁与母亲反目,从此再未见面,只有断断续续的书信往来。第二,叔本华对哲学教授深恶痛绝,特别憎恨黑格尔,只要有机会就冷嘲热讽。这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在大学谋职受挫,著作长期被冷落,因而怀疑哲学教授们联手排挤他。叔本华自视极高,鄙视芸芸众生,更鄙视上流社会,生命的最后二十七年在法兰克福独自索居,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没有知交,散步时与狗为伴。不过,他坚信自己必得身后名,潜心著述,把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升华为人生哲理。

叔本华的个人经历奇特矛盾,他的人生哲学也奇特矛盾,适合细品,不宜概论。给他的哲学贴上“悲观主义”、“厌世哲学”之类的标签,无异于在一个藏有珍奇瑰宝的九曲盘洞入口树一块牌子,大书“幽暗曲折”四字,所言不假,然而误导。真实的人生五味俱全,真正的人生智慧也必然五味俱全。叔本华关于人生的一些巧妙说法,宛如底色灰暗的五彩宝石,即使理智上完全不欣赏,感觉上仍可能有三分喜欢。比如,关于人生的常态:“生者忙忙碌碌,孜孜以求,只为谋生存。然而,终于谋定了生存,却不知道用它做什么;于是投入第二次奋斗,为的是摆脱生存这副重担,令生存变得无从感知,‘杀掉时间’,也就是说,逃离无聊”;关于人类历史的变与不变:“在世界的舞台上,剧本变换,道具翻新,然而演员始终不变。我们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彼此刺激,眼睛开始放光,声调渐渐激昂。千年前,他人坐在此处,与今毫无二致;千年后,场景依然如是。一个精巧机关,让我们对此浑然不觉,它就是时间。时间恰似一条不可阻挡的河流,现在宛如一块石头,河水冲击着石头,但并不带着它一起流走。”关于参透人生的人:“这样的人,经过多番苦战,终于彻底克制了他的本性,留下的他,是单纯致力于认知的存在,是不加扭曲地反映世界的镜子。再没有什么能令他忧愁,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激动:意志的千条绳索,把我们与世界绑在一起,它们作为贪婪,作为恐惧,作为嫉妒,作为愤怒,把我们颠来倒去,令我们痛苦不已,如今,他已经把这些绳索悉数剪断。现在,他平心静气,面带微笑,回首观看这个世界的幻相,它曾经令他痴迷神醉,痛苦烦恼,如今却漠然站在他的面前,如同棋局结束后的棋子,如同狂欢之夜让我们心动神摇、然而已于清晨脱掉的盛装。生命与它的种种形态,在他眼前摇曳,仿佛正在飘逝的影像,宛如半睡半醒之人的依稀晨梦,透过它,真实已经隐隐闪现”;关于生与死的循环:“把死与生的次次交替视为无比迅速的振动,我们就见到了意志的顽强客体化,看到了存在的长久理念,它伫立在我们眼前,宛如瀑布上的彩虹。这就是不朽。由此可见,尽管死亡成千上万,尽管有衰朽腐坏,然而物质的原子一个也没少,被称为本性的内在本质更是纤毫无损。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欢呼:‘尽管时间流逝,尽管有死亡,有朽坏,然而我们仍然完全在一起!’”

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奇特与矛盾,在他晚年写的这本书中表现得更加精彩纷呈。此时的他,既孤芳自赏,又悲天悯人;既愤世嫉俗,又洞察世情;自称憎恶人类,然而对包括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怀抱同情。他偏重分析人性的阴暗面,一些迹近厚黑的论述让人不禁凛生寒意。例如,关于嫉妒:“有人以为,展现聪明才智,可以在社会上讨人喜欢。何其幼稚!事实刚好相反,这样做,在大多数人那里只会惹憎招厌”;关于虚荣:“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人人欢喜满面,哪怕赞美之词显然是谎言”;关于自我中心的人:“他们对别人言谈中的真知灼见、绝妙好辞、格言警句充耳不闻,然而,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话,哪怕只是隐隐约约、七弯八拐地伤害了他们那可怜的虚荣,或者冒犯了他们那至尊至贵的自我,他们都会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这些人之脆弱,跟小狗一样,你要是不小心轻轻踩了它的爪子,那你就听它嚎叫吧”;关于虚假的友谊:“患难之交稀少?——恰恰相反!我们刚与人结交,他已经身处危难,向我们伸手借钱了。”这些论述,固然失之刻薄,但对天性过于敦厚轻信的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却不失为有益的警示。

叔本华在本书中提出了不少睿智的人生忠告与格言,特别适合负担最重,然而体力心力均已开始衰退的中年人。例如,关于健康至上:“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色欲,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关于自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与恶习,只看到别人的。然而,正因如此,别人成了我们的镜子,我们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各种恶习、过错、卑鄙与龌龊。不过,多数情况下,众人像对着镜子狺狺不已的狗,不知道在镜中看到的是自己,以为是另一只狗”;关于珍惜现在:“染病在身之日,情绪低落之时,回忆会让我们无限渴望每个无病无灾的时辰,把它们视为失去的乐园,遭冷落的朋友。假如我们在愉快健康的日子时刻记得上述感受,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现在,享受目前”;关于夜晚与早晨的区别:“夜晚不适合沉思严肃事务,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事情。思考这类问题,早晨才是好时候;早上适合做任何事,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活,无一例外。一日之晨,宛如人之少年:轻松愉快,晴朗清新。我们觉得强壮有力,脑力体能,无不任由调遣。切莫晚起,以免缩短上午光阴,莫做琐事,莫事闲谈,以免浪费早晨时光。要把早晨视为生命的精华,珍而重之,如待圣物。”很多人也许想不到,被戴上“悲观厌世”帽子的叔本华主张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只要天空还有一个蓝点,就不要对天气失去信心;同样,只要险情的结局仍有疑问,只要仍有可能化险为夷,就不要动摇,应该专心抵抗”;甚至有“猛志固常在”的一面:“‘骰子像铁块一样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有铁一般的心灵,它身穿抵抗命运的铠甲,手执对付他人的武器。生活始终是战斗,每一步都是挑战。”

叔本华的哲学并不艰深,但他的著作很难译好,困难主要来自他独特的哲学诗人风格。本书讲理透彻,行文意象奇峻,近乎散文诗,对阅历丰富的人具有特殊的魅力。在叔本华笔下,感慨有诗意:“在少年眼中,人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在老人眼里,人生是短短的过去”;自省有情景:“漫游山林之间,抵达高处,回首俯视,蜿蜒曲折的来路尽收眼底。同样,我们度过了人生一个时期,甚至是走完人生路程,才明白我们的行动、成就与工作之间的真实关系,才看清它们的先后次序与因果链条,才懂得它们的价值”;领悟有画面:“年轻时,我们认为,如果某人某事对我们一生有重大影响,事情一定会轰轰烈烈地发生,人物必定在鼓乐齐鸣中登场;年老了,回顾以往,才知道一切都悄悄然,蹑手蹑脚从后门溜进来,几乎察觉不到。”叔本华善于比喻,他创作的豪猪冬日凑群取暖的寓言,经鲁迅先生的传播,已如拉?封丹的“火中取栗”寓言一样,融入中华文化。在本书中,他也充分发挥了创作比喻的天才。关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不妨把一生比作一方刺绣,前半生看到的是正面,后半生看到的是背面。背面不那么美丽,然而更富有教益,因为它让我们看清条条丝线的脉络关联”;关于长寿之道:“若要长寿,体质健全是前提。长寿之道,无非两条,均如点灯。一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一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生命力,灯芯是对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消耗”;关于悄然老去:“身在船上,见岸边景物渐渐后退,越来越小,方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同样,我们心目中的年轻人,年龄越来越大,留意到这一点,我们才察觉自己已经变老,越来越老”;关于人生时间的相对性:“我们的一生,时间是在加速运动,如同从高处滚下的圆球。旋转圆盘上的点,离圆心越远,运动速度越快。同样,距离生命开端越远,时间跑得越快,越来越快。”

人生哲理,格言警句,主要不是指导未然,而是辨正已然,从而确信自己既非格外愚蠢,亦非特别不幸。这本书是叔本华的警世之言,也是他孤芳自赏的告白。对多数年轻人来说,此书是一位沧桑老人的夫子自道,只宜浏览,权当消遣,至多“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对禀赋特异、多愁善感的年轻人来说,此书或许不失为一剂良药,甚至是一位忘年交。对多数中年人而言,此书值得一读,不过不可全信;权当杜康,聊作药酒;失意低落时,不妨信手翻翻;偶或心意相通,可知自己并非独憔悴;一旦走出死荫幽谷,尽可过河拆桥。老年人读此书,当如细品苦茶,大概会感慨“德不孤,必有邻”;未必欣然忘忧,至少可以略减岑寂。

本书的德文版很多,我采用的是Max Brahn注释的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Leipzig: Im-Insel Verlag, 1913),并参照了三个较新的单行本以及Dr. Julius Frauenst?dt 编辑的Parerga und Paralipomena:Kleine philosophische Schriften(《附录与补遗:哲学小品》)的上卷(Leipzig:F. A. Brockhaus,1891)。叔本华在书中提到了他一些著作的段落,Brahn把这些段落补在尾注中,除了一个特别长然而又并非必要的段落,我都译出放在了脚注中,注明是编者注。叔本华的标点用法与我国读者的习惯不尽一致。例如,导言中“形而上学—伦理学”中的短横,是他强调自己的哲学既是形而上学又是伦理学,比把二者分割开的康德哲学高明。为了强调逻辑顺序,他使用了很多分号,我翻译时做了些调整。不过,我保留了很多貌似多余的破折号。原因是,叔本华七十二岁突然罹患肺炎去世前,一直在准备出修订版,在原书上留下了不少批注,有些破折号标志的是他去世后由Julius Frauenst?dt与Arthur Hübscher根据手稿增补的内容。书中引用的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诗句、格言与谚语,我主要根据Brahn的注释翻译,也参阅了E. F. J. Payne的英译本Parega and Paralipomena:Short Philosophical Essays (Vol. 1)(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与Sabine Roehr 和Christopher Janaway的同名英译本(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书中提到不少欧洲文化名人与典故,我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作了一些简短注释。书中引用的《圣经》章节,我采用圣经公会和合版译文。书中引用了一些西方文学名著,我采用现有中译本时一一注明了译者的姓名,谨此郑重感谢这些前辈翻译家。

商务印书馆是出版汉译学术经典的圣殿,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译作,是我青年时代的梦想,如今夙愿得偿,我衷心感谢老友赵树凯与新知丁波、李强的鼎力相助,感谢南开大学哲学系七八级老同学们的鼓励,感谢多位年轻朋友的关心,感谢熊景明与吴彬两位女士的关注,感谢石磊(H. Christoph Steinhardt)博士帮我解决疑难问题,特别感谢特约编辑刘海光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审阅译稿,精益求精地设计版式。衷心感谢德国叔本华学会(Schopenhauer-Gesellschaft)赞助本书的出版,感谢学会主席Prof. Dr. Matthias Ko?ler的热情支持。恳请发现讹误的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李连江

2016年11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智慧箴言(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李连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2714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6273124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4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