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想法,无论是对是对,其影响力都超过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由赖建诚编著的《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采用问与答的对话形式,轻松直捣问题核心,引发读者讨论,体会经济思想史的无穷趣味。内容包括“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人物与派别:有趣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见解”、“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三大模块。
图书 | 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
内容 |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想法,无论是对是对,其影响力都超过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由赖建诚编著的《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采用问与答的对话形式,轻松直捣问题核心,引发读者讨论,体会经济思想史的无穷趣味。内容包括“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人物与派别:有趣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见解”、“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三大模块。 内容推荐 你的经济见解是否为某人或某派的“奴隶”,而却一直未警觉地意识到?如果你对经济学的认知,被“效率”、“最优化”、“均衡”这类的数学概念占据,那就应该思考一下,让自己同归“原典”。经济思想史可以从多方角度切入,《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专就“经济理论发展史”的脉络来探讨。要告诉你的是:读经济史只是在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经济学家为何轻视经济思想史?何以误解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18世纪马尔萨斯的“创造有效需求”理论,如何启发20世纪的凯恩斯,进而深刻影响到罗斯福的“新政”?由赖建诚编著的《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采用问与答的对话形式,轻松直捣问题核心,引发读者讨论,体会经济思想史的无穷趣味。 目录 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 1 欢迎光临 2 经济思想史是在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 3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人物与派别:有趣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见解 4 重商主义与富国强兵说 5 重农主义与自然法则说 6 亚当·斯密与市场机能说 7 马尔萨斯与有效需求说 8 李嘉图与差额地租说 9 密尔与古典学派的顶峰 10 古典学派的反对者与社会主义的兴起 11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崩溃说 12 德国历史学派与保护主义说 13 边际学派在法国的发展 14 边际学派在德奥英的发展 15 边际学派的应用与推广 16 马歇尔与新古典学派的奠基 17 洛桑学派:瓦尔拉斯与帕累托 18 不完全竞争理论 19 数理经济学 20 制度学派 21 凯恩斯学派 22 奥地利学派 23 芝加哥学派 24 经济理论的回顾 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 附录1 经济思想史的要角:马克·布劳格 附录2 不只是经济学家:一位思想史学者的人生回顾 附录3 不要谈思想史,拜托,我们是经济学家 附录4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究竟意所何指? 附录5 延伸阅读 附录6 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2011 试读章节 2 经济思想史是在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 上一堂课有人问说:为什么要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今天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需要重新理解古人的经济见解?我们先谈一下科学的本质。衡量科学进展有两项简单的指标:(1)该领域的研究者,推翻过去错误认知的速度有多快。(2)能把知识的前沿向外推展得多快多远多深。 以20世纪初期的爱因斯坦为例,在他原本的认知中,宇宙应该是静止的。但在相对论的演算过程中(1917),他得到的结论是:宇宙正在扩张中或正在萎缩中。为了让宇宙的理论系统稳定,他就加进一个“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但到了1929~1931年间,埃德温·哈勃(EdwinHubble,1889~1953)证明,星际之间的距离一直在扩张(确认了“红移现象”,red shift)。爱因斯坦接受这项证据,承认用宇宙常数来更动相对论的预测,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错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最聪明学者的最得意理论,几十年后未必禁得起考验,而这正是科学进步的特征。 问: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既然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就不要浪费精神回去探究。科学就是这样勇于摒弃错误,才能大步向前迈进,不是吗? 答:当然是这样。那你能否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还愿意花时间读牛顿的著作?原因很简单:愈是站在顶端的人,愈是处于前无古人的状态,内心就愈如履薄冰。这时候就会想知道,过去和他们处于相似状况的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对的?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去拜访这些人(读他们的经典著作),看看前辈的贡献如何影响世人,以及如何被后人推翻。同样的道理,当你以货币理论的贡献得到诺贝尔奖时,自然就会像卢卡斯一样,重读休谟的货币论述,告诉世人说,这两三百年间对货币问题的理解,除了技术分析与统计估算有明显的进步,对问题本质的认知,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否则我们怎么明白你的实质贡献有什么历史意义? 问:可是人文社会的问题,和自然科学有本质上的不同。自然界的现象只要正确,就是跨越时空的真理;而社会现象并无绝对的对错,答案会依时间空间而异,很少有超越时空的性质,所以不应该相提并论。 答:是的。其实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从古至今乃至千年之后,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总是在供给、需求、土地、劳动、资本、货币、利率、物价之间,做永无止境的排列组合,然后在各国的环境下,得出无限多的变化。这就像医学的对象亘古不变(都是人体),但是医学的进步让我们从肉眼判断,进步到运用显微镜,再进步到DNA的分析。然而无论医学如何进步,人终究是要死的。有个500多岁的吸血鬼,最大的抱怨就是他无法死去。人真的会活得不耐烦。 再举音乐为例,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几百年来通过更好的乐器、更优秀的演奏家,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果莫扎特棺中复起,必然会对自己的作品在两百多年后能得到这种听觉效果,感到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还肯买票听古典音乐,目的是什么?因为两百多年前的音符,还能对我们传达有意义的信息。如果你同意这个说法,那为什么不肯翻一下《国富论》或《资本论》? 问:你的意思是说——问题是旧的,但答案是新的? 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学为例,进步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有很新很炫的数学模型,有复杂到惊人的计量方法,有前所未闻的新领域,有前所未见的大量研究人员,有数不完的专业期刊。但在这些眩入耳目的声光化电背后,有什么新的体系性学说吗?恐怕不多,大体上还在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的笼罩下,还是被通货膨胀、萧条、恐慌、失业这些旧问题困扰着。换句话说:经济学的进展又快速又多元,但经济问题并没有解决多少,反而是问题更多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学的进步对社会与个人而言,远远比不上医学的进步来得有意义。 问:我都听糊涂了,到底今天的主题是什么? 答:抱歉,真是离题万里了。好吧!我的意思很简单:我们研究经典著作目的不是要满足考古癖,也不是要做校雠式的注解,而是像古典音乐一样,用新的概念和新的工具阐释出新意义,让这些经典能万古常新。这样说未免调子太高,举个具体的例子。每个世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如果身边的专家回答不了,那为何不去请教古人呢?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时,当时的新古典学派理论,还笼罩在萨伊定律(Say's Law)的概念里(供给创造本身的需求),无法回答许多混乱的问题,也提不出解决的药方。 凯恩斯除了有卓越的才华,还有丰富的古典知识,很快就从年少时期阅读马尔萨斯(1766~1834)的著作中,回想到一个有用的概念: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马尔萨斯一直反对古典学派的基本概念:每个供给者都会先了解市场的需求,之后才会去生产,所以不会有生产过剩(mark。tglut)。马尔萨斯认为英国当时经济的衰退,就是供给过剩造成的,所以他提出“创造有效需求”这个药方。结果很明显:没有人理会他,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凯恩斯才明白这个概念的功能。 凯恩斯因而提倡政府用赤字支出来创造就业,通过公共建设来创造需求。这套概念成为凯恩斯总体政策的基本精神,深刻影响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New Deal),也影响哈佛、耶鲁、:MYT的经济学研究取向,进而影响20世纪60~70年代我们的留学生,把这套学说应用在20世纪后30年的台湾经济政策上。凯恩斯为了感念马尔萨斯的启发,帮他写了一篇长传记,收录在凯恩斯全集第十册。你如果觉得古典著作根本就是垃圾,我希望凯恩斯与马尔萨斯的例子可以劝你不要太铁齿。P12-14 序言 为什么要读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想法,无论是对是错,其影响力都超过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凯恩斯 为什么要读经济思想史?这是经济系学生的正常疑问。研究所又不考这一科,出国留学时也没人要看它的成绩,就业时更没人关心你是否读过这门课。我连最新的好理论都吸收不完,怎么会有时间和心情读这些“死人的错误见解”?是的,所以这门课在台湾的经济系里,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小盆景,靠此业为生的教师有时还要用分数来吸引学生,既侮辱了它的“价格”,也屈辱了它的“学格”。甚至有教师对学生说,这门课教的都是老古董,既不能用数学表达,也不能用统计工具验证,科学性非常低,基本上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以上的说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在这个领域工作25年的亲身经历与听闻。 我希望替这个学科讲些稍带门面的话。先从学术市场的产品价值,来辩解这个行业并不完全是在“制造垃圾”。以亚当·斯密为例,他的全集和传记从1976年起,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重新编校印行,当初的用意是纪念《国富论》(1776)出版200周年。这套全集在全世界的销售量这35年来相当可观,还印成各式各样的版本销售。 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最有名的论点之一是“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原理。它的基本意思是说:经济个体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未必会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能)会调和众人的利益,使个人和集体(社会)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益。这种说法在经济学界传承200多年,也成为不同学派(尤其是主张政府干预者)攻击古典自由经济学派的箭靶: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只要自由放任,随它自生自灭,就能使个人和社会同时达到最佳利益? 思想史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两百多年来我们都误解了“看不见的手”原理。william Grampp在2000年6月号的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一篇翻案文章《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究竟意所何指?》(“What Did SmithMean by the Invisible Hand?”,译文见本书附录4)。作者的论点相当专业严谨,我不便在此轻易摘述。我只是要说,这篇纯用文字、没有数学、没有统计、不具科学外貌、题材古旧的文章,竟然刊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有多位现职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编印的重量级专业期刊上,还放在当期的首篇。 好吧,就算这个行业有些特殊人物偶尔写些好作品,改变我们对某个观念的见解,但那总是少数的例外。为什么我拿起《国富论》时,总是无法从内心深处提起激昂的兴趣,再怎么读也看不出其中的妙趣与洞见?是我有眼无珠呢?还是你们这些做研究的人,借着引用斯密著作的某些段落,把自己的见解借尸还魂?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些西洋古典名著写作的时空背景,以及作者当初的特殊切入角度和论点,对几百年或几十年之后的我们,确实有文化和时空上的落差(对西洋人也一样);我们需要同时代的专业人士,用现代能理解的语言换个角度来解说。如果不是历代有专家不断地为我们注释解说《老子》、《墨子》,一般知识界大概很难直接阅读原典,遑论读出新见解来。 经济思想史学者就是在做典籍整理与解说诠释的工作,所以你现在可以确定这不是很具原创性的学科。我还要诚实地告诉你,古今中外每个学科都有“嗜尸癖”的怪人,就经济学来说,各国的同行都有这种怪人,在日本尤其多。 现在换个角度,我希望从纯智识的观点,建议你去翻一下马克思的《资本论》或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们知识界对马克思的印象,有不少是通过三民主义教育间接得来,他常被视为反社会、提倡阶级斗争、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的罪魁祸首。然而,如果你知道他曾经对女婿说:“我非常确定的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你可能会重新思考他的“外界”形象是否公平。 如果因而想看看他的《资本论》为什么会“祸国殃民”,那你必然会大失所望。因为那是一本相当学术的硬书,对欧洲经济史与思想史,有大幅长篇的深入探索,脚注中充满统计数字,引述大量的学术著作。换句话说,我们心中的马克思形象,是通过各种立场的人“解读”与“扭曲”之后,传达铭印入你我脑中。今天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就是把马克思的各种人造面具摘除,以自己的眼光读《资本论》,从原著来重新认识他。 马克思是个被负面冤屈(丑化)的例子,凯恩斯是被正面扭曲(美化)的个案。如果你是经济学的学士、硕士或博士,你一定熟悉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因为我们的经济学界,受到美国主流经济学影响很深,20世纪50~80年代受美式经济学教育的人,大致不脱这种思考方式(到今天也还有不少人)。 如果你很熟悉这个学派的理论,对“新”凯恩斯、“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也驾轻就熟,那我建议你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你会惊异地发现,从美国凯恩斯学派文献里所得到的知识,为什么和凯恩斯本人的著作有这么大差距?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的差别:太多人把自己的见解,沾上凯恩斯的一点边之后,打着他的旗号闯荡江湖。弄到后来,英国剑桥大学真正凯恩斯的弟子,例如鼎鼎大名的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就说,美国的凯恩斯学派是“私生子”,不是本家正宗的。 我的用意不在传布这些八卦,而是要提醒说:如果你听某人在谈哪个学派,说得天花乱坠深动人心,那么请保持冷静,让自己回归“原典”,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这个浅显的道理,可以应用到古今中外的任何名著上。 如果你不想一下子就陷得太深,想在别处先逛一下,那我愿意推介三本入门、轻松愉快的书:Robert Hei。lbroner的《俗世哲学家》(1999,第7版;商周出版中译本,2010);Todd。Buchholz的《经济大师不死》(第2版,先觉出版社,2000);Mark Skousen的The Making of Modem Economics:TheLiv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Thinkers(New York:M.E.Sharpe,2nd edition,2009)。这三本书可以在桌上、床上、马桶上随意翻阅,如果你觉得不好看,我愿意替他们辩护。 这三本“业余版”之后,如果你想再更深入理解,那我愿意推介一本专业级的:Mark Blaug,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Cambridge LJniversityPress 5th edition,1997(《经济理论的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这本书从1962年出版后,中间各版都有多次重印,经历40年的市场检验,有相当的质量保证。1990年春我邀请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来台一周,向他请教了不少事情,对这本书的写作与修正过程,有些亲耳的听闻。二十几年来我不知读过多少次,每次重读这本厚书,还是觉得内容精辟,见解锐利,博学多闻。布劳格是写作高手,解说清晰逻辑顺畅,很会把深奥的原著,用现代的几何图形与简易数学重新呈现,综合评估这些理论的历史意义,不忘夹带几句讥刺的会心语。 如果你是网络族,请观赏经济思想史学会(History 0f Economics Society,1974年创立)的网站(13ttp://historyofeconomics.org/)。如果你对人文社会的知识有点兴趣,在这个网站逛一圈之后,或许会有一种感觉:就好像在森林中散步时,无意间掀起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看到底下有未见过的蚂蚁聚落,成员各司其职,忙进忙出,有相当完整的组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不知晓的成果。 如果你上了经济思想史的网站,也认真读了几本这方面的著作,你还会惊讶地发现,有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和MIT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也是这个“好读古书”俱乐部的荣誉会员。这些高手比一般经济学者能“温故”,也比经济思想史研究者更能从古书中“知新”,他们的成就确实令人敬佩。 如果你对经济学的认知,被“效率”、“最优化”、“均衡”这类的数学概念占据,那就应该清静地思考一下,你是否得了知识上的狭心症。西方经济学发展两百多年来,在各国各派人士手中累积出丰富的智慧成果,但在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中,这些美好的景观却长期有系统地被轻忽了。如果你同意凯恩斯的说法:“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么你或许会想进一步了解,你的经济见解是否为某人或某派的“奴隶”,而却一直未警觉地意识到? 经济思想史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有人从历史背景与传记的观点来看,有人从时代思潮变化的侧面来分析。在有限的篇幅里,我这本书的设计,是从‘‘经济理论发展史”的脉络来探讨。也就是不谈生平传记(当然会带到一些,当作讨论的起点),也不谈思潮变迁(例如社会主义的演变)。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某个概念或人物,最简单的方法是:(1)查英文版的维基百科;(2)用Google在网络搜寻。 我在台湾清华经济系教这门课已经25年,吃了这么多年的桑叶,总该吐点丝回报社会。我心目中的读者是谁?任何人,跟年龄、职业、性别无关。只要想看就看,觉得有意思就看下去,不想看就转送别人,千万不要勉强看坏了胃口。如果这本导读能指引你接触书末的延伸阅读,那你很快就会明白,本书的题材与内容,就算在这个卑微的领域里,真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如果你觉得这本导读还算有趣,那我要进一步说:(1)故事虽然好听,但不能取代自己研读附录5“延伸阅读”介绍的教科书。(2)教科书不能取代各章主角的经典原著。还有一个观念问题:我们习惯贱古贵今(近香远臭),以为时代在进步怎么还需要向古人学习?就表面事实来看(例如计算机与飞机),古人确实不如我们,但就人生的智慧来说,前人的经验结晶就不宜小看,有诗为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明代中叶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为什么经济思想史能吸引我这么长久?(1)学说缤纷竞逐:300多年来各门各派的见解,此起彼落精彩不绝,“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2)人物兴替起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首回)很高兴能用轻松的对话形式,笑着脸讲五花八门的故事。希望你也能开着心,分享这份甜点与咖啡的愉悦。Bon appetit! 本书正文第1~24章是新写的,序言和附录1~4是修订的旧稿。2009年12月初开笔,断断续续写到2010年9月初完成大样,走走停停修改到2011年3月初。感谢台湾清华大学计量财务金融学系何泰宽教授、经济系硕士班林治翰,台湾大学经济系硕士班蔡侑达,提供详细的修改建议。20多年前我对这门课还半生不熟时,何泰宽属于前几批的实验白鼠。现在他已经在自己的专业上独立,还愿意回头在我的领域内拉我一把(包括中国银本位的计量模型分析),应该可以佐证我不是“毁”人不倦。 我的整套设计分三部分,其中第1—3章是第1部分:“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第4~24章是第2部分:“人物与派别:有趣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见解”,第3部分的主题是“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介绍思想史的对立性概念与见解。第3部分的性质和与本书主旨还不尽相同,需要另写一本《经济思想史的争辩》,内分(1)微观篇:人物与见解,(2)宏观篇:学派与概念。本书的对象是大学生和社会大众,而《经济思想史的争辩》的内容较深范围较广,量与本书相当(约35则主题)。我还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解说,以引发趣味和讨论为目标,希望两年后能出版。 2011年7目排版校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赖建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0919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3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09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