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国文物里的丝绸之路
内容
作者简介

沈卫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兼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情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编著有《沈卫星文化评论集》《受众视野下的文化多样性》《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论集》《重读张伯苓》等。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博物馆“大家”的作品,融新考古发现及学术观点、珍贵文物图片、丰富史料文献为一炉,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引领读者走进博物馆探寻丝绸之路背后的故事。本书希望能够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带给读者丰富的丝路知识,也帮助读者朋友走近并亲近博物馆与文物,亲近文物承载灿烂文明、历史和深厚滋养。

本书从文化艺术角度入手,面向大众读者,邀请国内外丝路研究的专家学者执笔,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文物及文化遗存,结合中外历史文献、海陆丝绸之路古遗址的考古发掘新成果,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解读丝路沿线的文物,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明的时空演进和文明交流图景,讲好丝路故事,展示立体中国。

序言

悲悯情怀暖苍生(序)

俞?胜

刘平勇先生是位“为人生”一派的实力作家,写小说十余年,在国家级、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摆在桌上的这部20余万字的小说集,均在许多核心文学期刊上发表。平勇兄的小说多关注现实生活中卑微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凸显其窘困的生存状态。文字中具有一种浓浓的悲悯情怀,隐含着他对现实与人生的判断与思考。

?《天堂邂逅》?写社会热点事件。曾有一段时间,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的简单粗暴甚至酿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血腥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饱受社会诟病,拿什么拯救城管的形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平勇兄的这篇作品,运用心灵分析法,以两个对立人物自述的方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展现城管工作的不易和小摊贩生存的艰难。杀死城管队长的小摊贩张大鹏并非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他曾经是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憧憬来到城市,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杀人并自杀的不归路?平勇兄的文字沉着冷静地写出了生命如何挣扎,又如何走向毁灭的动态过程。

死亡是一种无言的结局,它折射着个体生存的悲凉与无奈。在这个集子里,选择这种不归路的还有?《潜流》?中的柳小秋和马成功。而剥夺了他人生命的除了张大鹏外,还有?《今夕是何年》?里的杨冬天,?《恐惧》?中的强子。

?《今夕是何年》?中许梅来城里做保姆,走进了杨冬天的家,发展成了夫妻关系。她和杨冬天之间的婚姻,纯粹是寂寞的火焰燃烧起来的,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错位的爱情带来错位的阵痛,许梅不仅被杨冬天剥夺了生命,还殃及了她的两个女儿。?《恐惧》?中强子从山里调来城里,被城市流氓骗走了他好不容易借来的一万多元钱,强子柔弱、息事宁人的性格,使得女流氓的气焰日益嚣张,柔弱到极限时,他不惜铤而走险——杀人,却杀错了人。

这些文字在生与死形态的冷静展示背后,透露出来的则是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给人们的道德标准、情感取向等所带来的冲击是何等的巨大。

社会的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少,也时时造成一些荒谬事情的发生。?《让你看看我的脸》?中的二顺被三皮带到城里,他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工,却被工头拖欠了辛苦所得。二顺讨薪不成又不想让疾病缠身的母亲失望,无奈地选择向一个柔弱的女性“借钱”。虽然他采取了非理性的手段,但二顺人性中的善良并未泯灭,他懂得“欠债还钱”的道理。当他料理完母亲的丧事,筹到款项去还钱时,却被警惕性超强的保安扭送到派出所。二顺做坏事时平安,补救自己的良心时却栽倒,真是充满了冷幽默。?《茶花的月亮》?中的茶花,清纯善良,她的生活本来如同一池宁静的春水,是从城里来的萧剑的“甜言蜜语”让这池春水荡开了涟漪,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让茶花从此不能自拔。然而当她不顾一切地来到城市,不顾一切地找到萧剑后,萧剑当初虚无的承诺让她的人生发生了逆转,不但使这么一位清纯的女子沦落为失足女,最终还走上了身首分离的不归路。

平勇兄的作品探讨人的尊严,?《潜流》?中的柳小秋追求幸福的婚姻而不可得,最后留下:“马成功,你是个坏蛋!你拯救了我,也毁了我。我恨你……”这样的遗言自杀身亡,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找啊找》?中的梅子也是渴望过一种尊严的生活,不甘久居“小三”,却在情人的布局中死于意外。梅子这个自私的形象虽然可恨,但她渴望尊严而不得的悲凉却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索。

对人的生存、人的精神的关注和描写,对生命个体生存环境的关照和体验,使平勇兄的作品充满着人本色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注进城的农民尤其是女性农民在城市的生存状态是平勇兄这部作品集的一个重头戏。我在平勇兄的文字里看到了那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里苦苦挣扎,到头来所有的美好期望都成了一个虚幻的肥皂泡,最终他们曾有的希冀与期望都消失殆尽, 心中只剩下困惑、愤懑与无奈。进城的男性农民工多从事保安(?《找啊找》?中的大龙)、建筑工(?《让你看看我的脸》?里的二顺)、小摊贩(?《天堂邂逅》?里的张大鹏)等卑微的工作。而女性在城里多从事保姆工作,如?《今夕是何年》?里的许梅,?《找啊找》?中的赵岚,《天堂邂逅》?里的杨小娥做的是小摊贩工作,收入都一样的低微,而她们的身上又有子女的拖累,比进城的男性农民工生存更加不易,在苦难的多重挤压下,她们中的多数沦落到靠出卖肉体或当“小三”(如?《找啊找》?中的梅子)为生。让人读来不由一声声叹息。

生活在城市,又融入不了城市,成为城市“边缘人”的他们,何时能破解这种角色的尴尬?平勇兄也试图开出良方,那就是城乡的均衡发展。?《天堂邂逅》?中的城管队长何胜利说,“大鹏,你的家乡真美!你怎么还到城里打工呢?”摊贩张大鹏说,“是的,真美!但这是现在,要是过去就这样,我就不会到蒙城了,我也就遇不到你了。”平勇兄的想法,要是乡村像城市一样的美丽,要是张大鹏们在乡村就能获得一份尊严的收入,那么他们就不会外出打工了……短时期来看,这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也只有善良如平勇兄这样的人,才会有如此美好的理想。

我和平勇兄通过文字相识、相交,虽然至今尚未谋面,但我通过他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平勇兄是个敏感而细腻的人,他站在生活的高度,从寻常而纷繁的世事中洞察人生的不幸与尴尬,通过他的才情叙述,使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每一篇小说都风格独特,意蕴深远、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在这个纯文学日益小众化的时代,我跟平勇兄说过,兄弟之间惺惺相惜,通过文字相互温暖。愿平勇兄这种文字的温暖能够传递给更多像我们一样痴迷于文字且追求真善美的人们。

(作者系?《中国作家》?编辑部副主任、当代青年作家)

文摘

10. 粟特语书写的丝绸之路美丽篇章

格尔鲁克? 拉克马托娃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保护区首席专家)

提要

粟特(也称索格底亚那)在历史上地处中亚。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伴随着贸易往来,粟特文化对包括游牧民族在内的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有证据表明,粟特人曾在丝绸之路的海上路段开展贸易活动,这个路段从阿拉伯半岛通向印度,再延伸到中国。粟特语成为中亚商路上的主要语言。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粟特族和游牧民族的人口都因此增长。他们不仅是商人,也是该民族文化、语言和文字的载体。随着贸易往来,粟特在早期就与远东建立起了精神纽带。粟特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保护区是中亚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约有235000 件展品,其中馆藏量最大的类别之一是考古类馆藏,数量超过4700 件。(图10-1)

2015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世界遗产名录》项目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展开。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确认后被纳入这一世界名录。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保护区于是决定展出带有粟特铭文的藏品。 

德曼-特佩遗址7 世纪纳骨瓮,乌兹别克斯坦

粟特人东迁定居对丝路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粟特(也称索格底亚那)在历史上地处中亚。“粟特”(Sogd)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琐罗亚斯德教圣书《阿维斯陀》(Avesta)中。索格底亚那(Sogdiana)作为地名,用于指代粟特地区,即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一个省份,在记录大流士大帝战绩的贝希斯敦岩刻铭文中排第19 位。粟特人逐渐向东迁徙定居,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粟特人的东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 世纪,当时丝绸之路上开始出现频繁的贸易、政治和文化往来,仅产自中国的丝绸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易。由此,粟特人沿丝绸之路东段自东亚到中国长安的路线建立了许多商栈,到6 世纪末期,这类港口也许已经延伸到了日本。

另外, 粟特商人马涅亚(Maniah)绕过里海,横渡黑海,最后到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由此开辟了第一条丝绸贸易路线——“高加索丝路”。有证据表明粟特人曾在丝绸之路的海上路段开展贸易活动,这个路段从阿拉伯半岛通向印度,再延伸到中国。粟特和其他地方的商人们在其他国家建立贸易港口和殖民地的同时,也将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带到了当地。

粟特的语言和文字在中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粟特人是波斯文化从突厥斯坦到东部地区的主要传播者。然而直到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内部边境有了考古发现,这段尘封的历史才被揭开。

中国敦煌边界的一座长城塔楼中发现了一些1 世纪的商务文书。有关专家在中亚史专家巴托尔德(V. V. Barthold)的研究基础上,与卑露尼(Biruni)对粟特语的记录进行对比后发现,这些文书所使用的语言是粟特语。粟特语字母从通过波斯传入中亚的东闪米特语字母或“阿拉米”字母发展而来。人们在洛布诺拉(LobNora)地区也发现了粟特语的商务文书。再往西的吐鲁番地区,在宗教书籍遗迹中发现了用粟特语写的佛教、摩尼教和基督教书籍。这些遗迹通常被认为属于7世纪及之后的时期。其次重要的证据是一批来自慕格山的文书,其中包括97 份粟特语文书以及其他同时发现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中文文书。考古发掘出的只有部分档案的残页。这些档案中,在数量和重要性方面排在第一位的要数彭吉肯特的迪赫坎(粟特的贵族或领主被称为“Dikhkan”,即迪赫坎)迪瓦什梯奇(708—722)的档案。同批文件证明他担任粟特国王至少两年。排在第二位的是粟特大贵族帕曼达尔(Parmandar)的档案,这个家族是粟特贵族的代表,但其身份还未得到确认。其余的档案多为单一文件,属于哈萨尔贵族(Hahsa)和克什图德贵族(Kshtutaidr)。这些来自慕格山的文书类型种类繁多,包括各迪赫坎与其人民之间、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往来信件、商务文件(账目、收据、报告、订单),以及法律文件(卖契、租赁合同、婚约)。那时的档案文书受8 世纪前25 年的契约规则限制,通常时效性较短。

粟特语为东西方丝路上的文化和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粟特语属于东欧语系。用来书写粟特语的文字共有三种——粟特体、摩尼体和叙利亚体。7 世纪初—8 世纪,粟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表(粟特体)包含23 个字母(前22 个字母衍生自阿拉米文,并按照阿拉米语字母顺序排列,第23 个字母是早期阿拉米语中第12 个字母的重复)。然而,自6世纪中叶起,粟特人在书写中只使用17 个字母。

在这里,我们想对我们博物馆中与这种文字相关的展品稍做介绍。本博物馆藏有数件带有粟特书写文字的展品,包括一份写在木棍上的收据(图10-3)、一份写在皮革上的文书(图10-4)、一只银碗(图10-5)和多幅壁画。

木棍上所刻铭文是一份用粟特语斜体书写的法律文书。这件物品是在阿夫拉西阿卜古城(撒马尔罕)遗址的挖掘过程中发现的(发现于阿夫拉西阿卜城外围防护墙上)。

译文:

在阿尔特米夫,斯潘达特,亚姆克,旺奇的见证下,卡夫如是说:“(上述的人)到了Parote 的……本人欠帕赫帕鲁或沙尔加钱,根据欠款,本人给了沙尔加不超过150斯塔特银币……”

这根木棍上的铭文说明粟特当时已经具备了发达的商品——货币体系。这份法律文书注明了当时的见证人和所涉金额,而且是由专业抄写员记录的。

下面一份带有粟特文字的展品是一封写在皮革上的信。这份文书也是用斜体粟特语书写的,研究人员认为它属于7—8 世纪。

译文:

上帝,亲爱的、敬爱的主卡片,来自他的仆人阿夫沙尔,罗瑟哈的君主……(F. Grene)据最先公布这份文书的研究人员格雷纳和基里洛娃猜测,这份文书来自穆格山遗址,应该纳入粟特文书藏品。

下一个重要的发现是1961 年在撒马尔罕切莱克村发现的一只银碗。银碗的边沿处也有斜体的粟特铭文。研究人员认为它属于5世纪。

译文:

这个容器是群落首领的财产吗?重量略小于20 斯塔特。(V.A. Livshits)

这只碗是四只珍宝碗中的一只。考古学家在它的发现地还发现了一些5—6 世纪古建筑的遗迹。

下一份展品是一个用于称重的吊秤砝码。它是一块圆形的石头,重560 打兰,相当于2.5 千克。(图10-6)最后是1965 年在阿夫拉西阿卜遗址的壁画上发现的铭文。(图10-7)

当着尤那什氏族的国王瓦尔呼曼使节走到他的跟前使节开口说道:“我是石汗那的大臣,名叫普卡尔?扎特。”

我来自石汗那的吐鲁特什,我来到撒马尔罕是为向国王表达我的敬意,现在我满怀敬意地站在国王您面前,请国王您不要对我有任何怀疑,我熟知撒马尔罕的神灵以及撒马尔罕文字,我绝不会作恶。撒马尔罕国王,噢,国王,祝您健康快乐。

尤那什国王瓦尔呼曼将他释放,接着, 来自恰其斯基的特使开口说话了(V.A.Livshits)

粟特信件的竖向书写方式常见于6 世纪末。这类信件的各行文字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很多墙上或岩石上的粟特铭文也都是竖向书写的。这片16 行的铭文写在7 世纪下半叶的阿夫拉西阿卜古壁画上一个人物的袍子上。

正如这些材料所示,在粟特地区的人们改用阿拉伯语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粟特语广为流传,这再次证实了粟特拥有发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粟特语也作为通用语,为东西方长期的文化和贸易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粟特人:丝路历史上的关键角色

粟特和其中心大都市撒马尔罕在它们所在的各个历史时期起到了联结东西的关键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撒马尔罕(古马拉坎达)位于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的商路交界处,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这使得撒马尔罕成了核心区域,积淀并传播着古代与中世纪各伟大文明的文化成就。据古中国史料记载,撒马尔罕被描述为大型贸易城市,这里的居民(男性)都擅长贸易,男性到了20 岁就开始四处奔走做生意。同时,粟特人又将其文明成果继续向西传到了欧洲,向东传到了日本。这些都得益于一条横贯大陆的大道的开辟,科学界称这条大道为“丝绸之路”。

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商人,也是该民族文化、语言和文字的载体。随着贸易往来,粟特在早期就与远东建立起了精神纽带。粟特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文字资料记载了四位粟特佛教僧徒,根据他们的绰号(戛纳)判断,他们来自撒马尔罕。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康僧会(280 年去世)。他的父母从粟特搬到印度,然后又搬到康居,而这位名僧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父亲去世后,他摒弃了世俗的生活,成了一名僧人。247 年,他移居南京,在那里建立了寺庙和佛教学校。康僧会是中国南方的第一位佛教传教士。他促使吴末帝孙皓皈依佛教,建造了许多寺庙和佛塔,并将许多佛教著作和评注翻译成汉语。

商栈沿着贸易路线建立,并在6—8 世纪迅速繁荣起来。随着贸易往来,粟特文化对包括游牧民族在内的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粟特语成为中亚商路上的主要语言。当时出现了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粟特族和游牧民族的人口都因此增长。最后游牧民族在城市中定居,翠谷(Chui Valley)一带也形成了许多长期聚居地。1907 年,斯坦因(A. Stein)发现的粟特人的《旧信》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封名为“纳奈瓦登达克(Nanayvandak)调查报告”,收信人是撒马尔罕的商人领袖纳奈达瓦(Nanaidvar)。信中的内容囊括很多方面,谈及了粟特地方人民的生活细节,提供贷款,并代理贸易交易。有非常可靠的资料表明,粟特人的《旧信》可追溯到4 世纪初(V.Henning),是中国境内最早的粟特文书遗迹。

 另一个重要证据是货币。唐朝初期,中国开始统一使用一种新的青铜货币,上面刻有“开元通宝”字样,意思是“可流通的开元钱币”。众所周知,这种新货币在中国本土以外所有与中国有经济往来的地区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使用。它流通到中亚后,粟特人开始在那里直接制造这种钱币,完全复刻了原始的唐朝货币。

在中亚发现的这种伪币虽然不多,但几乎随处可见。截至1964 年,仅在彭吉肯特聚居地就发现了四枚这样的钱币。它们与唐朝本土钱币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装饰更粗糙(表面凹凸不平,象形文字也很模糊)。这种伪币的发行地点无法确定。后来(我们无法判断具体时间),布哈拉文字作为标志性元素出现在光滑背面上,再后来刻的是粟特文字和一个类似中国汉字“刀”的符号。

王莽执政时期的中国钱币就是刀形的,而中亚正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与中国建立起联系。不过它也可能是一种象征钥匙的撒马尔罕符号。这个符号的旁边是半草书的粟特铭文“上帝”和“帝王”。这两个词在粟特文里的意思分别是至高无上的可汗和中国皇帝。这几组粟特—中文双语钱币的发现非常罕见,说明它们的产量很低。根据它们出土的地方,第一组钱币应该来自布哈拉,第二组来自撒马尔罕。受远东货币市场影响,撒马尔罕统治者没有选择银币,而是选用中国版的青铜币,他们模仿中国在货币上刻上他们的标志,如政府的座右铭、统治者们的头衔和名字。

中国瓷器的流行对当地风格形成的影响

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保护区的馆藏是最大的中亚民族遗产收藏之一。这里收藏数量庞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亚人民的稀世珍品,代表着中亚人民珍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古藏品中有少量陶瓷制品,其中包括中国陶器的碎片。(图10-10)

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陶瓷艺术在传统和现代陶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地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仿制陶瓷只出现在8 世纪中期—9 世纪初期。从9—13 世纪初的陶瓷来看,当地陶瓷餐具上的装饰可以被系统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粟特元素(动物图像)的延续,其次是伊斯兰工艺和传统设计(书法)的变形,最后是所谓的“地毯式”装饰风格。

瓷碗碎片,中国,15 世纪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高潮出现在帖木儿帝国时期(14—15 世纪晚期)。撒马尔罕是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是陶器的主要产地。从陶瓷家具和餐具可以看出,陶瓷生产的品种类型被保留了下来,但生产材料和设计风格发生了变化。帖木儿贵族圈对瓷器的推崇,以及后来中国瓷器的流行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重要因素。

当地没有陶瓷原料的工匠改用卡辛(kashin)来制作瓷器。这是一种接近彩陶的硅酸盐成分,在12 世纪的当地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所了解。当地工匠试图模仿中国明朝时期(1368—1644)那些极为华丽、昂贵的陶瓷作品。这种材料覆上白色底釉,用钴料绘上纹饰,再罩上透亮的铅釉后,与中国青花瓷非常相似。工匠们临摹中国绘画,仿制中国艺术家的落款,创作出畅销于西欧和中东市场的赝品。9—13 世纪初期,艺术化的动物图案开始取代书法和“地毯式”装饰,逼真的花鸟画成为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图10-11)

瓷器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红白、深棕和橄榄黄绿的组合变成白蓝色和黑蓝色组合。有趣的是,尽管白蓝色调被认为是对中国瓷器的模仿,但中国人自己在绘制餐具时并不局限于这种颜色组合。中国的青花瓷出现于元朝统治时期。(图10-12)

总的来说,乌兹别克斯坦的仿制陶瓷具有百年的实践经验,其形式、风格、装饰图案和色彩搭配都非常丰富。它在过去大规模文化交流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首先发端于丝绸之路贸易,而后在帖木儿帝国时代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受到伊斯兰传统艺术影响。到19 世纪,陶瓷艺术集中在乌兹别克斯坦相对封闭的当地学校内。这种相对封闭性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促使工匠激发他们自己的创造潜力。中世纪晚期的陶瓷学校和制陶中心的独特性成为现代工匠们的起点,让他们走上这条古代工艺的复兴之路。

牡丹图案餐具,撒马尔罕,15 世纪灌木图案餐具,撒马尔罕,15 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乌兹别克斯坦办事处和国内外基金会都在复兴传统陶器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协助。所以在2006 年,乌斯托?肖吉德(Usto Shogird)陶瓷学院成立了。这是在乌兹别克斯坦本地的陶瓷中心开展的一项大型项目,旨在促进陶艺发展,通过现代教育形式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让他们不忘前人技艺。

在阿夫拉西阿卜博物馆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壁画和石头砝码,这些壁画实现了数字化,并被转换成3D 形式。在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文化历史国立博物馆的乌兹别克斯坦书写史专项展览中,还可以看到上述刻在木棍上的收据和刻在皮革上的铭文。而最重要的是,在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我们可以从众多而独特的文物藏品中了解那个遥远的丝绸之路时代。

( 姚函丽 译)

编辑推荐

1 本书汇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博物馆“大家”的作品

2 由外国专家撰写的专题论集

3 作者用一手的史料和大量图片,图文并茂,精美无比

4 动人的故事在精美瓷盘中传递,美妙的交流就隐藏在丝织的各式图案中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博物馆的“大家”的作品, 融最新考古发现及学术观点、珍贵文物图片、丰富史料文献为一炉, 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 引领读者走进博物馆探寻丝绸之路背后的故事。本书希望能够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带给读者丰富的丝路知识, 也帮助读者朋友走近并亲近博物馆与文物, 亲近文物承载灿烂文明、历史和深厚滋养。本书稿为多国文博界人士针对本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物所做的学术论文合集。从文化艺术角度入手, 面向大众读者, 邀请国内外丝路研究的专家学者执笔, 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文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国文物里的丝绸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卫星
译者
编者 沈卫星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58416
开本 16开
页数 317页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2021-03-01
印刷时间 202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192
CIP核字 2020212256
中图分类号 K86-53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7
190
27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