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忏悔录
内容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托翁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书评(媒体评论)
在19世纪终了时阴霾重
重的黄昏,托尔斯泰是一颗
抚慰人间的巨星,他的目光
足以吸引并抚慰我们的灵魂

——[法]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是文艺复兴以
来,能够挑战荷马、但丁与
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美]哈罗德·布鲁姆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高于他的其他所有作品,这
是一部世界性杰作,如我已
经声称的那样,它与《约伯
书》《传道书》和奥古斯丁
的《忏悔录》处于同一级别

——[俄]德·斯·米尔斯基
目录
忏悔录
论生命
附录:托尔斯泰大事年表
精彩页
第一章 不信奉上帝的疯子
我自幼被要求信奉上帝,但世上真有上帝存在吗?
从小接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洗礼,它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但当我年满18岁,也就是大学二年级之后,便开始质疑自己学过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小到大都不曾真正地相信这些教育,只不过出于对大人们的尊崇,从而顺从他们的教导,并信任他们在我面前的说教。
记得是1838年,我11岁,正上中学,有一位名叫沃罗金卡·M(他早已不在人世了)的男同学来我家过周末。他忽然像发布重大新闻一样宣布了一个新发现: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上帝,我们所学与上帝有关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是谎言。当时,我的几个哥哥对这个爆炸性新闻产生浓厚兴趣,还把我叫上一起讨论。在场的人都非常兴奋,饶有兴致地参与发言,一度认同我同学的说法。
我有位哥哥叫德米特里,上大学时突然开始疯狂地信教,虔诚地吃斋、礼拜,充满激情地过起了自以为纯洁而高尚的生活。但所有的人,包括长辈,都觉得他的做法非常好笑,不知不觉给了他一个“挪亚”的绰号。穆辛·普希金在喀山大学担任督学,与我们关系很好。有一次,我们受邀去他家跳舞,哥哥因为信教拒绝参加,普希金便幽默地讲起大卫王在方舟上跳舞的典故,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玩笑归玩笑,我们从中总结出了一些道理:
背诵教义、去教堂礼拜无可厚非,但凡事别太认真了。
童年时代,我便开始阅读一些伏尔泰的作品。我对书中犀利的语言没有丝毫不适,相反我可以愉悦地接受。与我们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有的已经脱离了宗教,有的正在脱离。而我,不再信奉宗教。
我的看法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世人拥有大致相同的生活,都一贯遵循生存的基本原则——它非但与宗教教义毫不相同,并且大部分恰恰相反。教义不参与生活,不与社交发生关联,也不成为个人生活的参考。被众人信奉的教义远离生活,独立于生活之外,如果非得与生活攀上关系,那应该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二者毫无瓜葛。
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仅仅依据生活和事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信教,那只能是徒劳。如果要在公开承认信仰东正教的人与反对者之间寻找不同点,其结果对前者很不利。事实上,前者往往都愚昧、残酷和不道德,大都自以为是;而后者大多都聪明、老实、为人善良而正派。
按照国家规定,学校教授教义,并派学生去教堂做礼拜,政府官员要为人们提供参加圣餐仪式的证明。但是,我们这种人,既不是政府公职人员,也不继续念书,却在基督教中生活几十年而浑然不觉,甚至误以为自己也变成虔诚的教徒。
这种情况历来如此,至今没有改变。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那些因为信赖某人或是受到某种压力而接受的教义,正慢慢地失去效力。有人以为童年时学过的教义会完整地保存下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教义早就烟消云散。
有位朋友C,聪明、老实,曾经对我讲述他因为一次户外活动而放弃信教的经历。那一年他26岁,与哥哥一道外出狩猎。晚上露营时,他开始祷告,那是他童年养成的习惯。当时他哥哥也在,只躺在草地上默默地看着,等他结束一切准备躺下休息时,才问:“你打算将这些一直做下去吗?”
C没有回答,他们的话题没有继续。但从那个晚上之后,C再没有去过教堂,也不再继续那些祷告仪式。整整三十年过去,他都没有进行一次与信教有关的活动。他这么做不是因为发现哥哥不赞成信教,也并非认同哥哥的观点,也不是立马下定不信教的决心,而是只因为哥哥的那句话。这么说吧,由于自身的压力,他的信仰之墙本就摇摇欲坠,哥哥的话只不过像手指在上面轻轻一戳。那一刻他恍然大悟,自以为心中满是宗教,其实早已空空荡荡。祷告、画十字、行礼膜拜等,都成了毫无意义的机械语言和肢体动作。
意识到这一切毫无意义之后,C便停止了信教。
P1-3
导语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心灵自传,讲述他用50年想清楚的一个人生命题,透彻解读人类未曾觉察的“生命意义”。
1879年,50岁的托尔斯泰独自待在昏暗的书房中,书桌上的稿纸凌乱不堪,桌面刻满被金属笔尖划过的痕迹:“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我人生全部的结果?”、“如何升华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这些严峻的问题不停在托尔斯泰脑中盘旋着,他在苦苦思索中,逐渐回忆起往事。
回首过去,托尔斯泰也曾是个坏人,他忏悔自己早年的说谎、杀戮、虚荣、贪财、荒淫、自大、暴躁……这些竟然占据了他记忆的全部。他不能再忽视引领他走向死亡的日日夜夜,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对我们隐瞒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在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中,一个震惊世人的答案渐渐在稿纸上浮现。
内容推荐
一位“活不下去”的世界文豪。
面对生命,每个人都会迷惘困顿,托尔斯泰也是这样。
50岁的托尔斯泰,夫妻恩爱、儿女双全、功成名就、誉满天下,可他却整天想要“自杀”,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他需要把绳子、枪支藏起来以免发生“意外”。为了活下去,他在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寻找人生的价值,他向佛陀、查拉图士特拉、老子、孔子、以赛亚、耶稣等人追问生命的意义,他想为活下去寻找理论支撑,他最后找到了答案……
生性叛逆、爱慕虚荣、狂妄自大、谎话连篇——托尔斯泰的另一面
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人,伟人往往是多面的。在《忏悔录》里,托尔斯泰虔心忏悔,让我们领略了伟大人物的坦率与真诚。从军人到作家,从彼得堡上流社会到淳朴的乡村生活,托尔斯泰在书中梳理人生,忏悔曾经追名逐利的生活,系统阐述自己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探讨生命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忏悔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译者:刘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516968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20-07-01
首版时间 2020-07-01
印刷时间 202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44
CIP核字 2020100439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6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