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代孔雀舞王毛相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傣族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一代孔雀舞大师毛相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放过牛、种过田、当过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工、在异国缅甸帮人打过短工、做过寺庙的和尚、当过农民代表、当过县民族工作队队员、曾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和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中,他因酒醉而将其妻砍伤并被判刑劳改……他表演的孔雀舞,脱去了传统的面具,通过头、眼、身、手、足等极富表现力的舞蹈动作,把孔雀表现得活灵活现、优美绝伦。他的孔雀舞从瑞丽江畔跳进了中南海的怀仁堂、跳到了缅甸的首都仰光、跳到了前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傣族民间舞蹈大师毛相的艺术生涯和成长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傣族民间舞蹈大师毛相的艺术生涯和成长过程。

毛相是一位荣获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为我国取得荣誉的著名艺术家,是云南德宏州被中央文化部批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孔雀舞的代表人物。

他受大自然中孔雀舞动的启迪,他向民间多位拳师、舞师学习,将民间武术与舞蹈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丢掉传统孔雀舞的“架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本民族的肯定和欢迎。

他把民间舞搬上舞台,得到了我国人民和舞蹈专家的赞赏和好评,获得国际殊荣。

书中穿插介绍了德宏地区傣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如歌谣、故事、壁画……让读者对德宏民族文化有一个生动、立体的了解和认识。本书图文并茂,其中包含保存了20多年的毛相舞蹈的“绝版”照片,对研究民间文化艺术有较高的价值。

本书中许多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对现实社会中的青少年在建立“尊师”、“好学”、“勤奋”、“创造”等优良的人生观、道德观方面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

目录

引言

穿通了耳朵的小三

森林中的孔雀舞

奘房壁画金那拉

姐姐的银手镯

乡村演出队

南坎扬名

他全身都是舞

勾人的眼神

矫健威武的大鹏鸟舞

难忘的异国初恋

原生态双人孔雀舞

鲜花在阳光下绽放

孔雀在莫斯科开屏

痛失爱女的前前后后

舞星的殒落

绚丽的孔雀屏尾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哏帅从厨房提了水,接过正在哇哇哭叫的孩子,要为他洗澡时,她惊讶道:

“啊罗!这么好看的小模样,不像小伙子,真像一个小卜哨呢!”

听说是个男孩,莫喊团凹心里有多么的高兴!刚才肚子还痛得利害,即刻间就没事了,转过面看着这个小东西,身子就是动弹不得,像块铅砣般沉重。

哏帅将孩子洗干净,用布包好后,顺手从自已的发髻上抽下一颗钢针,不管孩子怎么拚命哭叫,她将他的左耳戳穿后,顺手把右耳也戳了(本来只兴穿一只耳),很快用香油涂了细棉线,穿进耳孔去,一边对他说:

“莫哭、莫哭,小伙子,等你长大带上银耳环,漂亮极啦,有好多姑娘会喜欢你的!”

哏帅热心地忙上忙下,当她把一碗红糖煮鸡蛋端给莫喊团凹时,金曼记和两个女儿也赶回家来了。

金曼记抱起这个自己心中期盼已久的小儿子时,喜欢极了,也随和着哏帅给他扎通耳朵的意思,给孩子取名叫“三孟”——就是“穿通了耳朵的小三”之意。

孩子刚满月,金曼记就到奘房办了做“帕戛”的事,这回还请了三桌客,有庆祝自己得了个儿子,大家同喜同贺之意。

莫喊团凹恢复得很快,满月不久就下楼干活:收花生、打黄豆,还背着三孟上姐线街去卖东西、买盐、买布料。

到了过“冷细”,小月的未婚大家催着把喜事办掉,小月嫁到了较远的顺哈寨。

这一年真算喜事连连,金曼记每天干完田里的活回家,抱起眼睛黑黑亮亮的小儿子,同他“咿咿呀呀”地“对话”,就忍不住咧嘴笑。

大姐姐出嫁了,家中的帮手只有小安佐啦,尽管才六七岁,她个子随爹,长得比同龄人高半个头,力气也大,担起了家中的许多杂活。当父母去忙田里的重活时,她就用长布背腰背起小弟弟在家中淘米、煮饭、洗菜、喂猪,哼着歌哄弟弟入睡。

三孟从小就机灵,爹、妈背抱都没事,都乖,就是不喜欢小姐姐背!他刚刚学会了坐、爬,就不愿姐姐把自己捆在背上,而喜欢自己在地上玩。虽然人还小,看见爹妈和姐姐做什么事,下来就会模仿去做。一天见妈妈在用剪子剪布,给姐姐做衣服,他爬近针线箩,拿起剪子学着妈妈往快做成的衣服剪去;用一只手剪不动,就两只手一起使劲,把就要做成的新衣剪开了一个大口,乐得哈哈笑起来。妈妈见此情况好生气,小小的一个就会搞破坏,重重往他小屁股打了一巴掌,他却不哭,坐在地上睁着两眼望着妈妈。莫喊团凹第一次出手打儿子,事后又懊悔,特别是见儿子那可怜害怕的样子,心里难过起来。

第二年9月初,快到“进洼”时,夫妇俩要背东西去街上卖,不能带着小三孟,让安佐照看好弟弟就双双出发了。

街上的事,又多又乱,由不得自己安排,由不得自己想快就快,想慢就慢……

眼看日头都偏西了,爹妈还没回来,安佐把三孟放在楼脚;进厨房去煮猪食,同时蒸上米饭,让赶路回家的爹妈回来有热饭吃。 

这时,小三孟肚子饿了,还不会说话,望着那头小牛在吮吸母牛的奶。小三孟别看人小,才一岁多,就显出聪明过人,见人做什么,就会学着做,是个极具模仿性的孩子。他心里好生羡慕,就慢慢地爬过去,伸着小手捏住母牛的另一只奶,他想: “小牛能吃、我也能吃。”但他人小劲小,奶出不来,于是便用力把那头小牛推到一边——小牛其实也吃得差不多饱了,也不生气,轻轻移开——三孟用手抓住牛奶,拼命张开嘴巴拼命吸吮。

正在这时,父母赶回家来,一见小儿子吃牛奶,老金大叫起来:“小安呀,怎么让弟弟同牛在一起,踩着了怎么办?!”

妻子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丢开肩上的竹箩,等不及抹脸擦汗,上前一把抱起儿子,拉开胸襟就把奶头塞给他:

“天哪,我的小心肝!饿坏了吧?!是妈妈回来晚了,我走慢了……莫吃牛奶奶,吃妈妈的奶吧。”

安佐一脸汗水地从厨房奔出来,等她弄明白发生的事时,又想哭又想笑!

从此以后,莫喊团凹特别心疼儿子,走到哪儿都背着他,一直喂奶到三岁。

三孟会走,会跑了。他更像妈妈,看起来有些清瘦、有些单薄,但从来不病,长得结结实实。在奘房里做召几的堂舅舅时常来家串,把三孟抱起来往头顶高处丢、甩,小家伙一点也不怕,高兴得很,咯咯咯笑个不停。

约相也常常领他进奘房,小和尚们和老佛爷、布庄,人人都喜欢他。到了三四岁时,他还尾随小和尚们一起,跟着布庄学拳术和舞蹈,踢踢腿、下下腰、左一拳右一掌,他人小心巧做出来的动作,比那些小和尚都好看,布庄特别喜欢他,约相常带他去练拳、习舞。

“我说,召几呀,全寨子没有谁比你这个甥子更聪明了,好好练,以后可当拳师舞师的。”布庄说。

三孟从小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奘房,那里热闹,特别是过年过节,人们来这里敬奉菩萨,而且常有好看的歌舞象脚鼓舞等,其中最最好看的是一个有花花的翅膀尾巴的“洛拥罕”孔雀舞!有一年缅甸人来跳,三孟看呆了。

可惜才过了两年多一点,瑞丽县最有威望的老佛爷找人捎口信来,让约相到姐勒大金塔——“广莫贺卯”的奘房去供事,约相离开弄别寨后,布庄叫小和尚来约三孟学拳、学舞的但机会少多了。

俗话说,“好事不过三,坏事接踵来”。就在约相舅舅走了不久,大难从天而降,金曼记突发急病,还来不及弄清楚犯的什么病,就去世了!

大难来得太突然,使得莫喊团凹不知所措,觉得天塌下来一半,乡亲们帮忙办完丧事后,她面对着一对尚未成年的儿女,心里明白:靠自己一人种田种地是很难过下去的,养不大他们。

好心的亲友们劝她搬回娘家回哈寨去,那里挨近山区,可以上山割茅草编草片卖给别人盖房子。莫喊团凹细细地想了一个晚上,乡亲们的意见是对的,很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当小卜哨时,在娘家干这种活很熟练,因做活认真,货也好,在远近村寨是出了名的,不少的人上门排队购买。

那时,傣族村寨家家都盖茅草顶的竹楼,三几年就得换一次顶;编草片这活儿,孩子们也帮得上忙……

八岁的三孟,在父亲去世后仿佛长大了许多,他晓得自己是家里惟一的男子汉,什么事都得学爹一样,帮着妈妈、撑着妈妈。

他们搬回妈妈的娘家后,无论是上山割茅草、背茅草,还是找竹子、破竹片,他都跑在前头,他希望自己快快地长高、长大,就像自己高大的父亲一样,随时给妈妈和姐姐壮胆出力呀!

莫喊团凹心疼儿子,但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几个娘家亲戚的帮助下,安好了新家,就把编草片的经验一一教会了安佐和三孟:找什么样的茅草经得住风雨,破竹子怎么用刀,竹片要多长多大才合适……

除了编草片,一年中还有许多事要教孩子们,如四五月上山找傣族最爱吃的野菜“帕爽”、“帕冷”;六七月份摘“黄泡”、“紫泡”以及山木耳“苔瑞”,捞水沟中的青苔、田里的螺蛳;上山去砍竹笋做成酸笋……一年到头尽忙这些,虽辛苦累人,但卖掉以后买点盐巴、香油、大米,一家人还勉强过得去。

只是在雨季的几个月中,如果接连下十天半月的雨,也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这时只好到奘房去,请和尚给点芭蕉、米饭充饥。  奘房的人知道,莫喊团凹现在成了寡妇,不容易,每次都很慷慨。当然,穷人受气的日子也有的是,看别人的脸色,听一些刺耳伤心的话……

一天,三孟跟妈妈到奘房去要饭,碰上几个从芒市那边来的拳师,他们在院子里教拳、教舞。由于他在弄别时跟奘房的布庄学过,趁妈妈进厨房去取米饭时,凑过去看看,还不由自主地跟着比划起来……这时,一个头发梳得油光光、衣服穿得白生生的年青拳师,见三孟衣服穿得破烂,哼了一声,掏出弹弓对着三孟的眼睛就打。三孟见势不对,立即下蹲,弹丸虽没击中眼睛,却将额头打起一个青紫色的包块。三孟没等妈妈出来,咬着牙跑回家去,抱着安佐姐姐大哭了一场。从小到大,他没受过这样的欺负!

奘房的佛爷当时目睹这事,但知道这人是芒市土司方家的至亲,不好讲话,只是事后对三孟的妈妈说了几句安抚的话而已。

反之老百姓就不一样啦,谁家遇到困难,都是愿意伸手帮忙的,如果有点亲戚关系,就更是如此。三孟的小舅舅曼罕,听说侄儿受了欺辱,立即约了两个朋友,去到奘房将那个用弹弓打三孟的家伙狠揍了一顿。这事闹大了,后来听说那人要叫瑞丽土司派兵来抓曼罕,小舅舅便逃往缅甸去了,好多年没敢回家来。P9-13

后记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上世纪80年代初毛相对我们讲述的,是关于他本人跳傣族民间舞的真实故事和成长历程。写作和出版这本书,是对他的纪念。

大学毕业后,我们长期在云南西部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在同当地各种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文化零距离接触中,我们不仅为之赞叹,为之惊喜,同时也为之崇敬与自豪!

毛相是傣族民间舞的奇才,是十分丰厚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朵奇葩!

我们在这里衷心地感谢我们的老师和长辈、同事和朋友对这本书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国祥、原省文联副主席刘鸿渝、省艺研所舞工室的聂乾先、省摄影民研会刘辉豪副主席、云南人民出版社原文、艺编辑部主任杨仲禄、省摄影家协会张晓梅以及德宏州歌舞团的老领导和同事孙强、曹式棠、魏锋、旺吞、刀成明、吴同刚、依团、金传烈、马文静、岳亚明等人。我们还要感谢《边疆文学》编辑柏桦(傣族)对我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首先要感谢社长、总编辑王晓燕同志,她不仅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看完文稿并进行了初步编审,还以高水平的出版工作要求,对此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给我们提出不少新的建议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与帮助。

感谢生活读物编辑部主任项万和同志,他为出版此书选择、找出了参考样本,并以高度的热情亲自参加封面、配图的选择和审查,负责整个组织协调工作。

我们要感谢本书的美编窦雪松同志,她用富于现代审美感的手法把几十幅20多年前毛相舞蹈的老照片,处理成一组组动感很强的舞蹈艺术照,给人以鲜活的感染力。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郭素芹同志。她刚编完一本新书,本该休假松一口气,但为了这本书,便马不停蹄又投入了工作量很重的编辑工作。她以熟练、专业的眼光,严格、认真、细致地审视推敲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注释,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使之规范化。她高超的编辑水平让此书的质量得到保障,为其增色不少。

总之,我们感谢一切关心毛相艺术、关心这本书、支持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朋友们!

作者

2008年9月于昆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代孔雀舞王毛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晴//黎爱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7326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51
17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