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女人是所学校(解读中国当代名媛)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小江、李银河、刘伯红、陈新欣、张越、张抗抗、徐刷、洪晃、陈鲁豫、徐晶、崔慈芬、于西蔓、晓雪、张晓梅、叶莺、马妮、郝璐璐、姜培琳、梁子、王海钨、喻红、杨二车娜姆……本书介绍了这些中国当代名媛,以文本文体的形式,表达女性、表达时尚。

内容推荐

因为镜头放慢了,我注视她们的时间仿佛拉长。我回眸,是给自己留下思索的空间。我把这种相遇的经过和感想写了下来,并且我认为经过这样的相遇,更证实了我原来一个浅显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精彩,之所以可以享誉社会,之所以可以步入高端人群,之所以能成为影响他人的人,一定是有她(请原谅我单单用“她”)的过人之处,对这种过人之处的探究成了我写作这本女性人物随笔的动机。

我们没有必要艳羡她们的机遇、财富和良好的背景条件,不必模仿她们的故事,那也是模仿不来的,但我们可以思考,可以学她们的观念,学她们的见识和技巧。  就让我有了机会,能举起做妇女人的大旗,让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人都聚集在我们的旗下述说自己的非常之道。这十年来,这些女人的非常之道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态度,我本人受益匪浅。

我想,一本书又怎么跟得上她们在当下的活跃度呢?她们本来就是不断创新的人。好在我们重点是解读她们的思想体系,我深感她们的思想精髓和生活态度经过沉淀后愈加显现出她的芬芳和醇香。

目录

好女人是所学校(自序)

女人其实怎样——关于李小江

性是快乐的——关于李银河

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关于刘伯红

她告诉女人如何做爱——关于陈新欣

“你是女市又主义者吗”——关于张越

女人说话——关于张抗抗

玲珑大女人——关于徐刷

无穷动的女人——关于洪晃

东方奥普拉——关于陈鲁豫

善待自己——关于徐晶

与优质女人喝下午茶——关于崔慈芬

女人不能穿错半生——关于于西蔓

在奢侈的门外看优雅——关于晓雪

魅力是女人一生的必修课——关于张晓梅

我的高跟鞋很高,我的裙子很短——关于叶莺

飞翔的天鹅——关于马妮

率性可爱的人造美女——关于郝璐璐

追逐虚莆——关于姜培琳

一个女人的远行,预示着传奇的开始——关于梁子

中国式离婚——关于王海钨

目击成长——关于喻红

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关于杨二车娜姆

“女人当道”——顺便说说我们频道的CEO陈晓玲(代后记)

试读章节

邀请李小江到长沙电视女性频道《2 l世纪我们做女人》性别论坛开讲,是2000年我最锲而不舍的事。我对她的企盼是从女性频道筹办时开始的。当时,我省的妇女问题专家骆晓戈女士说,你们如果做女性传媒就一定要认识一个人,她对女性问题非常有研究,她是中国妇女学的奠基人。她说的这人就是李小江!

晓戈这一说,以后我就格外留意了,李小江的名字便不断映入我的视线。这一年中我收藏她的书有:《走向女人》《平等与发展》《解读女人》等。我也注意到一些女性期刊上对她的专访和刊载她的零星文章,照片上的李小江神采奕奕,不是在西方的学术殿堂演讲,就是在非洲进行田野调查。

从对她的资料研读中得知,李小江做过一系列可以称之为“划时代”的事情。比如,她在1983年发表第一篇有关妇女的论文时,当时的学术界以沉默表示对妇女研究的轻视。直到1986年,整个中国内地还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妇女的机构,也没有任何大学设有专门的妇女学学位和职位,李小江是单枪匹马踏上女性研究之路的。她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女性民间团体,建立了第一家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编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妇女丛书,筹建了中国的第一座妇女博物馆。李小江目前在做的一件事更是意义非凡,她在广泛地收集中国20世纪妇女口述史,从历史上的女性亲历者那里抢救活档案。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庞大工程,也是中国妇女史上第一次让“事件”的女性参与者直接对“历史”说话的革命。它不仅打破以史学家为代言人的传统史学规范,也有效防止了传述的误差或篡改,避免了男性单一视觉下的历史解读,而且它因亲历者的直接口述有可能使历史展现出更加有血有肉的女性特征。

无数中国妇女史上的“第一次”,让她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传奇式的人物。可是以前,我们无缘相识。在做了女性媒体这档事后,我便急切地想拜访她、请教她,但又感觉缺少一些契机。

有次我们的记者为“女人读书”做选题策划,思路打不开,正好读到李小.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书女必淑女”,很受启发,就借这个提法来定这个节目的基调。后来认识李小江后,我说了这个事,李小江却皱皱眉,连连摆手,并不认同这种提法,她说书女和淑女之间并不见得一定得“必”,那是编辑擅自加的标题,却谬误了她的意思。看得出李小江的学术思想是很严谨也是很客观的。她解读女人,是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而不是“从他人的声音中校对自己”。后来读了不少李小江的著作,更感受到这一点。当然,这是后话。

只说当时《我们做女人》性别论坛开播在即,我觉得,和李小江的相遇、相识和相知,就应该成为一个“必”字。

这一切还仅仅是我的单相思。

辗转搞到了李小江的电话,电话几次打过去未果。因为这时候的李小江正隐居在北京的西郊,潜心著书,拒绝一切采访和外出,当然,她也婉拒了我们的电话邀请。

这让我们在论坛筹办初期就有了一点挫折感。我们看得很重要的性别论坛居然没能请动这位被誉为“中国女性研究奠基人”的权威人士!而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接受来自电视业内的质疑:在大众媒体上,请一个女界高端研究学者来做节目,会通俗而有观众缘吗?

不容置疑,妇女学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冷门,大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还尚在启蒙期。说实话,如果我们不是做女性传媒,不是因此而注重自己的“性别培训”,我们也不会知道李小江是何许人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邀请妇女界“引领我们前行的人”(晓戈语)来演讲,让她来告诉我们“女人其实怎样”,成了我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现在的关键是,李小江还没有接受我们的邀请!高山流水,我们还没有成为知音。

细细再读她的《走向女人》和《解读女人》,仍然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欢。比起西方那本恢宏的大部头《第二性》来,这两本书都薄薄的,像小册子一样。但显然思想是没有厚薄之分的,李小江用她口无遮拦的辛辣和决不盲从的探究精神,穿透历史的迷雾,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为自己也为中国女人重新“寻根”,她由此总结的女性观既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也不同于中国人信奉了半个世纪的妇女解放理论。老实说,以前,我们都习惯了一种声音,一种以为是解放了自己的声音,从李小江这里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个声音在说:“我们——中国妇女——在这条路上(指社会主义解放妇女的道路——笔者注)走了整整半个世纪。有人教导并引导我们,‘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我们因此得以进入男人的世界,加入男人的行列,像男人一样做事说话,力求做男人一样的人。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在许多方面确实做到了‘像男人一样的人’。我们总是自觉地‘改造自己’,却从来没有反躬自问,如果女人也是与男人平等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做男人’?在男人的世界男人的视野中在我们自己心里,我们轻视女性乃至最终丢失了‘女人’——‘女人’成为一个旧社会的符号,很长时间内,我们尽量远离‘她’,像拒绝‘落后’一样企图逃避她,哪里还敢以女人的身份去反观自己?”她由此质疑历史、质疑以往的定论,并从清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入手,从清理男人书写的历史入手,重新开始进行中国妇女解放的研究。李小江的这种做法在思想禁锢时期绝对是惊世骇俗的,所以,很长时间内,在女界不绝于耳的是善意的“批判的”声音;在学界,则是以沉默表示对这种研究的轻视。P8-11

序言

据说广州有个名媛学堂,课程设置不但有高深的国学理论讲座,也有养生健体的具体指导,还有穿衣打扮的美丽传授。学费收得不菲,听课者颇为踊跃。来讲课的都是当下中国相关领域顶级的专家;来听课的,我们已经从名称中知晓:“名媛”。其实中国目前没有纯粹的名媛,能进入主流圈子的女人大多是职业女性,需要在事业上打拼,为自己挣得一份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我们习惯称她们为职场成功女性。但是中国职场的成功女性又普遍过于男性化,因为她们必须像男人一样打拼才能成为“女强人”——这是我们对职场成功女人的另一种称呼。尽管“女强人”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但从这样的称呼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名媛”起来,也就是说,她们的生活并不优质,她们甚至一点也不优雅。此外,还有一些相当于闲妇阔太或者全职太太的,有名媛的潜质,却又不够名流,她们生活优裕但谈不上优质,她们很多时候是泡在麻将桌上求得一掷千金的快乐,却不会在下午茶的时光享受读书和音乐,也没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交往。她们不是不想和不为,而是缺少类似的人际圈子和背景。

那么,什么是中国当下的“名媛”呢?所谓当下的概念,我认为她比旧时名媛要独立,她不是只为男人才发出光彩,她独立而有主见,活跃在媒体的视线下,是掌握了社会话语权、产生了影响力的女人。她应该比职场成功女人要从容悠闲,却比闲妇阔太要见多识广——这个概念有点像我曾经请过的一批女性精英人物,我为她们写下的宣传词是:“她们是中国最有思想的女人,她们是最为传媒关注的女人,她们在各自的领域解密中国女人成功的秘密,她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女人的经典,每一个细节都是女人的感动”——那档节目名叫《21世纪我们做女人》,曾经感动了无数的女性。中国当下一批闪光的名字都在这个论坛出现过,表达她们“如何做女人”的独特体验。如学者李银河、李小江、刘伯红等;传媒精英徐俐、陈鲁豫、吴小莉、洪晃等;时尚界教母级人物徐晶、于西蔓、晓雪、姜培琳、张晓梅等。

我一直记得一位观众泪流满面的话,她说,如果我要是早十年听到她们做女人的经验,我的生活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位观众现在怎样我并没有细问,但从她无比伤感的样子可以看出,她过去很不堪,她原本不知道女人还可以通过观念、智慧和技巧做出女人的精彩来。她现在想重新“学”着“做”女人了!

又回到广州那个名媛学堂。听说,一些离名媛不太远的女性,一些渴望既有名望又有学识还有圈子的准名媛们就一拨拨地被吸引到那里去了。这其中有我的几位朋友,我得说明一下,她们都是长沙超棒的职场成功女性,一待名媛学堂周末开课时间,就专程坐飞机到广州去听课。就像球迷们愿意打“飞的”去看球赛一样。我便暗想,如果她们邀我,我也会有兴趣去的,当然最好是帮我把“飞的”票一并买好。虽然这后一句窃语证明我离名媛还很远,但我非常想去听课,这倒是真的。

后来,广州的名媛学堂终于到长沙来开课了,听说还在全国好几个城市开了课,因为中国想成为名媛或者想像名媛那样生活的女人实在很多。我们长沙的女市长谢建辉还特意委托长沙妇联和我们女性频道,把名媛学堂的课程移植到电视里来,作为提升长沙女干部素质的一个措施。电视的操作过程我也参加了,一看讲课的专家阵容,我就笑了,原来,这里面有不少专家都是我曾经邀请到《做女人电视论坛》来的嘉宾。套近乎的话就是说我跟她们很熟!再一看她们的课程安排,有一个课目尤其引人注目,叫“21世纪是母性文明回归的时代”——乖乖!比我们那个温和的、有些扪心自问的“21世纪我们如何做女人”可要生猛多了。不过,提法倒有殊途同归之感,都似乎在强调21世纪有着鲜明的“她时代”特征。

当然,比起他们打造名媛的高起点,我们面对的是普通电视观众,我们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也现实得多。这些普通的女人,不光积压了上世纪末遗留下来的下岗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等,重要的是面临知识的更新、观念和心灵的重新解放。当时,专家们为“我们如何做女人”梳理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尽管我们上世纪经历了解放小脚和妇女翻身,都顶半边天了,可仍然还是有很多女人发出“做女人难”的声音,为什么?二是,要说女人不受重视,连男人们都不服气了,你们女人还要怎么着?商店里你们女人的商品最多,电视里写你们的戏最多,广告里到处是你们女人的倩影,连超女你们都玩了几届了,你们还嫌不够重视吗?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女人真的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重视的程度,但这种重视恰恰表明了女人的被物化、被消费现象日趋严重,这实际上仍然表明女性的处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甚至更为恶劣。第三,当我们经历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自强、自立后,现在却反弹过来,一部分女人迅速改变价值观,心甘情愿去依附男人,成为男人背后那个养尊处优的女人,这到底是女性生活质的飞跃还是退到从前?

至少,这样的问题没梳理好,我们会很迷惘。“做”成功女人会做得很累,“做”全职太太会很没有自尊,“做”名媛——那还算当下真正的名媛吗?你享有了话语权吗?你有影响力吗?你能像那个出版人洪晃,随便一个博客就能引发一场关于馒头的争议吗?你有足够的自信活跃在社会的舞台上,像那个柯达中国区的总裁叶莺女士一样,用一双高跟鞋、一条超短裙的“噱头”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吗?你的生活精彩而滋润吗?像那个昨天还在非洲丛林披荆斩棘今天就在北京家里做SPA被旅游卫视称作行者的梁子、还有那个可以在色彩王国像女皇一样美丽奢华地生活的于西蔓吗……本书涉及的众多名女人,她们才堪称是中国当今的名媛,可又比名媛拥有更博大的世界——

她们究竟活出了女人怎样精彩的人生呢?

我喜欢探究她们。

但我只能把跟她们的认识或者接触,视同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与她们擦肩而过的那一刹那感觉,因为在一生中,我跟她们并无深交,很多只是一次节目的关系而已。我不得不像采用电视特技一样,把与她们相遇的过程放慢镜头,我注视着她们,走近,擦肩……而过……然后回眸……

因为镜头放慢了,我注视她们的时间仿佛拉长。我回眸,是给自己留下思索的空间。我把这种相遇的经过和感想写了下来,并且我认为经过这样的相遇,更证实了我原来一个浅显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精彩,之所以可以享誉社会,之所以可以步入高端人群,之所以能成为影响他人的人,一定是有她(请原谅我单单用“她”)的过人之处,对这种过人之处的探究成了我写作这本女性人物随笔的动机。(《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说:“我们时代的女人在写有关女人的书时,一般来说,其动力并不在于希望拥有我们的权利,而是在努力认识和澄清问题。”

我所需要认识和澄清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成为名媛,也不是只有成为名媛才具有人生价值。100个女人就会有100种活法,像李小江教授讲的那样,做好你自己,“别去与他人攀比。认清自己的处境。在自己脚下迈出自己的步子。别管这一步怎样艰难怎样贫贱怎样没有面子,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永远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说,女性心灵的解放永远是女性自我解放的最好途径,做不做名媛不是问题的关键,做自信的自己才是女人生活中至关紧要的态度。当然,我们不能说自我价值的高期许是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枷锁,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人人都爱听,灰姑娘的童话又是众多草根女性的梦想。打个比方,大街上,喜欢看美女的女人其实远比男人要多,这是因为女人喜欢从自己的同类身上找到借鉴。事实上,向他人学习,这已经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正被我们所欣赏所鼓励,并且被视为女性进步的一种标志。普通女孩郝璐璐甚至可以通过“人造”手段来实现做“极品女人”的愿望,并以此改变了人生。从社会对她的宽容态度来看,女性生存环境已经非常多元,而璐璐的所作所为也证明“做”女人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连李小江在回答外国学者问“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妇女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时,也承认“进步了,因为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有了自己为自己做事的觉悟。”

“我为自己做主”(郝璐璐语),“选择你喜欢并且最适合的生活方式,然后做一个内心自由和快乐的女人”(张越语),“做女人是一种态度”(徐俐语),“女人就是要善待自己”(徐晶语),“美是女人一种持续不断地、坚忍不拔地对自己的关心” (于西蔓语)……这全是本书所涉女人“做女人”的智慧。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我跟她们接触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我们没有必要艳羡她们的机遇、财富和良好的背景条件,不必模仿她们的故事,那也是模仿不来的,但我们可以思考,可以学她们的观念,学她们的见识和技巧。我写下的也就是她们的观念、见识和技巧。本书也算是我的学习笔记了。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让我们女人彼此进步,共勉,是为序。

2008年11月19日写于长沙电视女性频道

后记

就在本书完稿时,我的老板陈晓玲入围我们这座城市的十大女性经济人物,这虽然只是女界小范围的一个荣誉,但大背景是我们长沙电视女性频道已经快十年了,从我们周年台庆开始,就一直有着把中国最精英的女性引入节目的情结,很多观众已经从我们的节目里领略了这些精英女性新锐的思想和卓越的风采,我也因此采撷了她们的精彩在本书中。十年了,收回目光,翻看近日长沙晚报,看到陈晓玲这个熟悉不过的形象以一种非常强悍、非常职业的姿态出现在文化版上,我突然意识到,在我们将目光投向她人时,身边这一位却成为了别人的风景,人们注目着那个在全国也独一无二的“女”字台标时,也很自然地对她产生了兴趣。虽然镜头捕捉的那一瞬间绝不是陈晓玲最漂亮最妩媚的一刻,但有什么办法,人们心目中能干的、当CEO的女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短发、着线条简捷的正装,练达和气度不凡。

当然这不是现在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是想说,她都登报了,那么我顺便夸耀她几句也在情理当中吧,不至于让我太有吹捧上司之嫌,这颇有点司马昭之心。事实上,我的确是想借本书出版之际感谢她。我们做女性精英电视论坛时,中国电视屏幕上还没有出现“大讲堂”这一类以内容赏听为主打的节目,那时候的中国电视正在破传统电视的教化功能而全面向娱乐化靠拢,易中天和于丹的神话是后几年才有的事。最主要的是,女性主义的思想研究在中国很长时间都是在小众的、学术的范围进行,根本就没有哪一家大众媒体有心来推广和普及其思想成果,因为这很容易被视同女权主义而不被市场接受。感谢陈晓玲纵容了我的小众喜好,容纳我不仅仅是以女性主义者的态度同时也以一个文人的理想主义气质在她身边做一些与电视浮华格格不入的事。虽然这些事事实证明为女性频道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女性频道也因此广泛被人称“道”。但作为一个CE0,她又何尝不需要付出电视操作巨大的风险和成本概念呢? “道”不同不与为谋,我窃喜受益于她的女人之“道”,我窃喜与她同“道”。

这个“道”是借用了晚报记者的提法,他在写陈晓玲时用了“女人当道”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他很可能是为一个女人领导一个女性电视专业媒体,十年间在湖南电视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下,尚能存活得很强势,并且覆盖武汉、走向全国数字网、远涉美国,成为有影响力的女性媒体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男性的惊叹。但是在我们频道内部也的确喜欢称她为“道长”——这正好暗合记者感叹的那个“道”:那是女性谋求心灵解放之道,是女性获得精神独立和自由之道。以前男人们不屑于“妇人之道”,现在感叹“女人当道”。这世“道”是不同了!

而对我们来说,这个“道”是颇有现实意义的。可以看作女性频道作为大众媒体的强势传播,为“鼓励公正的性别描写以及使用不带性别偏见的语言,以消除性别成见给妇女带来的消极影响”作出的贡献。这些文字见诸于1995北京世妇会的《行动纲领》。但实现这个目标是很难的,陈晓玲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谈到自己在性别意识与市场意识中负重运行的感受,她说: “在中国要办女性电视,是件极具刺激、诱惑的事,所以有许多同业趋之若鹜;但是只有我们这些‘过来人’自己知道,办好一个‘女性频道’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站在真正女性传媒的立场,势必与当下男权文化有很多冲突。为了取悦市场,做成一个打着女性牌号甚至还以女性为卖点的女性频道,那就好办得多。但是我希望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正式上了‘户口’的女性频道,不是伪女性频道。几年下来,我们不得不接受来自市场的挑战。也就是说,一直在电视本身的市场属性和女性媒体应持有的性别立场双重左右下, ‘痛并快乐着’。于是也就有了一些‘做女人’与‘做电视’的双重感受。”

我非常理解她的这种双重感受,庆幸她是女性媒体一个有责任感的CEO。女性频道从筹办到现在,陈晓玲一直注意以科学的态度谋求女性媒体的发展思路,把寻找女人之道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来做。于是,就让我有了机会,能举起做女人的大旗,让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人都聚集在我们的旗下叙说自己的非常之道。这十年来,这些女人的非常之道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态度,我本人受益匪浅。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又给了我这次成书的机会,让我可以再次传道。希望这本书能给女性朋友带来更多的心灵回声。我既受益于“女人当道”,就希望继续得“道”并回馈于读者。

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和我们同道!

2008年12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女人是所学校(解读中国当代名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55281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6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