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与子(屠格涅夫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与子》表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代表不同社会力量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巴扎罗夫是屠格涅夫在多余人形象之后奉献给世界文坛的又一经典人物类型——行动的巨人。

《父与子》包涵着一场难以回避的文化冲突,而这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又无一不表现出了自身的优点与缺漏,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

内容推荐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带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帕维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帕维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帕维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目录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总序

译序

正文

试读章节

“怎么样,彼得?还看不见吗?”一位四十岁刚刚出头的老爷问道。这是1859年5月20日,他穿着一件满是尘土的大衣和一条方格裤子,光着脑袋,从××公路边一家旅店里出来,走到低低的台阶上。被问的人是他的仆人,那是一个年轻的、脸蛋胖胖的小伙子,下巴上长着些许浅白色茸毛,一对小眼睛呆滞无神。

仆人身上的一切,不管是戴在耳朵上的绿松石耳环,还是抹了油的、色彩斑斓的头发,还是彬彬有礼的举止,都显示出这个人属于时髦的、先进的一代,他顺从地朝路上望了一眼,回答道:“看不见,连一点儿影儿都没有呢。”

“看不见吗?”老爷又问了一次。

“看不见。”仆人又回答了一次。

老爷叹了口气,便坐到一条小板凳上。当他弯着两条小腿坐着,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四周的时候,我们把他给读者作一介绍。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旅店十五俄里的地方,他有一片很好的领地,这片领地有两百名农奴,或者按照他跟农民划定地界、创办“农场”以后的说法,有两千俄亩土地。他的父亲,一个参加过1812年战斗的将军,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大老粗,但却是个没有恶行的俄国人。他在军队里辛辛苦苦地干了一辈子,先后当过旅长和师长,经常驻扎在外省,由于官高位显,他在那些地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像他的哥哥帕维尔(关于帕维尔的情况以后再谈)一样,出生在俄国南方,十四岁以前在家里受教育,身边都是些庸俗无聊的家庭教师、放纵不羁而又卑躬屈节的副官,以及团里的和司令部的其他人物。他的母亲出身科利亚津家族,闺名叫Agatlle,但当了将军夫人以后便叫作阿加福克列娅·库兹明尼什娜·基尔萨诺娃,属于“喜欢发号施令的官太太”之列。她头上戴的是十分华丽的包发帽,身上穿的是窸窣作响的丝绸衣服,在教堂里她总是最先走到十字架跟前;讲起话来嗓门很大,而且滔滔不绝;早晨她让孩子们吻她的手,晚上孩子们临睡前她给他们祝福——总之,她的日子过得称心如意。作为将军的儿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尽管他不仅不以勇敢出众,而且还得了个“胆小鬼”的绰号——应当像他哥哥帕维尔那样去服兵役;然而就在获悉关于他的任命一事的当天,他摔断了一条腿,卧床达两个月之久,一辈子成了“瘸子”。父亲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让他走文官之路。他刚到十八岁,父亲就把他带到彼得堡,让他进了大学。那个时候,正好他的哥哥成了近卫团的军官。两个年轻人合住一套房子,并且偶尔受到身为大官的表舅伊里亚·科利亚津的监督。他们的父亲回到了自己的师里和自己的妻子那儿,只是偶尔给两个儿子寄来一张张四开的灰色大信纸,上面用奔放的文书体写满了字。这些四开大信纸后面的落款是“陆军少将彼得·基尔萨诺夫”,落款周围还精心画了一圈漂亮的、弯弯曲曲的“花边”。1835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一年,基尔萨诺夫将军因阅兵成绩不佳,被迫退休,带着妻子来到彼得堡闲居。他本来在塔夫利达花园旁边租了一幢房子,并且报名参加了英国俱乐部,可是突然中风而死。阿加福克列娅·库兹明尼什娜不久便跟他而去,因为她不习惯首都那种沉闷的生活;她是被退休闲居的烦恼折磨死的。其实,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还在父母生前,便弄得他们颇为伤心,因为他爱上了他的老房东——小官吏普列波罗文斯基的女儿,那是一个容貌秀丽、通常所谓很有修养的少女,她喜欢读杂志上“科学”栏里那些内容严肃的文章。服丧期刚满,他便跟她结了婚,于是他辞掉了他父亲生前通过关系给他在皇室地产部弄到的职位,跟自己的玛莎过起了快乐幸福的小日子,起初住在林学院附近的一幢别墅里,后来搬到城内一套有洁净的楼梯和淡雅的客厅的漂亮的小房子里,最后迁到乡下,在那儿安家落户,没多久他的儿子阿尔卡季便出世了。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十分称心,十分平静:他们几乎一直是形影不离,一起看书,在钢琴上四手联弹,唱二重唱歌曲;她种植花卉,饲养家禽;他偶尔出去打猎,管理农事;而阿尔卡季则逐渐长大了——也是又称心,又平静。十年的时间像梦一样消失了。1847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与世长辞。他险些没经受住这个打击,几个星期之内便变得头发斑白;他已经启程去国外游历,打算稍微散散心……可是就在这时,1848年来临了。他不得已回到乡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所作为,后来才开始进行农事改革。1855年,他送儿子进了大学;他在彼得堡跟儿子过了三个冬天,几乎足不出户,但却竭力结交阿尔卡季那些年轻的同学。最近这个冬天他无法前往,于是我们在1859年5月看见了他,他已经白发苍苍,身子有点儿发胖,还有点儿驼背。他正在等待像他自己从前那样获得学士学位归来的儿子。

那个仆人出于礼貌,也许还由于不愿意待在老爷的眼前,于是走到大门口,用烟斗抽起烟来。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低下脑袋,朝破旧的台阶打量起来:一只花毛大雏鸡用它那对黄色的大腿迈着坚实的步子,俨乎其然地在台阶上走来走去;一只脏兮兮的母猫装腔作势地蜷伏在栏杆旁边,怀着不友好的态度望着他。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从旅店昏暗的穿堂里飘来热气腾腾的黑麦面包的阵阵香味。我们的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沉浸在幻想之中。“儿子……学士……阿尔卡沙……”这些字眼在他的脑海里不停地萦回;他试图去想一件别的什么事情,可是那些念头又纷纷回到了脑海。他想起了亡妻……“她没有等到今天!”他沮丧地低语道……一只壮实的瓦灰色鸽子飞到路上,急匆匆地走到井边一个水洼里去喝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刚开始打量它,可是他的耳朵已经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辚辚的车轮声。P1-4

序言

我们面前的这个文库,其前身是“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或者说,现今的这个文库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前一个书系为基础的,对此,有必要略作说明。

原来的“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是明确以社会文化积累为目的的一个外国文学编选出版项目,该书系的每一种,皆以一位经典作家为对象,全面编选译介其主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资料,再加上生平年表与带研究性的编选者序,力求展示出该作家的全部文学精华,成为该作家整体的一个最佳缩影,使读者一书在手,一个特定作家的整个精神风貌的方方面面尽收眼底。“书系”这种做法的明显特点,是讲究编选中的学术含量,因此呈现在一本书里,自然是多了一层全面性、总结性、综合性,比一般仅以某个具体作品为对象的译介上了一个台阶,是外国文学的译介进行到一定层次,社会需要所促成的一种境界,因为精选集是社会文化积累的最佳而又是最简便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同时满足阅读欣赏、文化教育以至学术研究等广泛的社会需要。

我之所以有创办精选书系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是搞文学史研究的,而搞研究工作的人对综合与总结总有一种癖好。另一方面,则是直受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丛书”的直接启发,这套书其实就是一套规模宏大的精选集丛书,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学编选与文化积累的具有经典示范意义的大型出版事业,标志着法国人文研究的令人仰视的高超水平。

“书系”于1997年问世后,逐渐得到了外国文学界一些在各自领域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翻译家的支持与合作,多年坚持,惨淡经营,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努力,总算做到了出版七十种,编选完成八十种的规模,在外国文学领域里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

这样一套大规模的书,首尾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前与后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完全一致、不尽如人意是在所难免的,需要在再版重印中加以解决。事实上,作为一套以“名家、名著、名译、名编选”为特点的文化积累文库,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社会文化需求面前,也的确存在着再版重印的必要。然而,这样一个数千万字的大文库要再版重印谈何容易,特别是在人文书籍市场萎缩的近几年,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出版家都会在这样一个大项目面前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尽管欣赏有加者、啧啧称道者皆颇多其人。出乎意料,正是在这种令人感慨的氛围中,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贺鹏飞先生却以当前罕见的人文热情,更以迥然不同于一般出版商的小家子气而真正出版家才有的雄大气魄与坚定决心,将这个文库接手过去,准备加以承续、延伸、修缮与装潢,甚至一定程度的扩建……

于是,这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就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人文图书市场已经大为萎缩的客观现实必须清醒应对。不论对此现实有哪些高妙的辩析与解释,其中的关键就是读经典高雅人文书籍的人已大为减少了,影视媒介大量传播的低俗文化、恶搞文化、打闹文化、看图识字文化已经大行其道,深入人心,而在大为缩减的外国文学阅读中,则是对故事性、对“好看好玩”的兴趣超过了对知性悟性的兴趣,对具体性内容的兴趣超过了对综合性、总体性内容的兴趣,对诉诸感官的内容的兴趣超出了对诉诸理性的内容的兴趣,读书的品位从上一个层次滑向下一个层次,对此,较之于原来的“精选书系”,“文库”不能不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与变通,最主要的是增加具体作品的分量,而减少总体性、综合性、概括性内容的分量,在这一点上,似乎是较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后退,但是,列宁尚可“退一步进两步”,何况我等乎?至于增加作品的分量,就是突出一部部经典名著与读者青睐的佳作,只不过仍力求保持一定的系列性与综合性,把原来的一卷卷“精选集”,变通为一个个小的“系列”,每个“系列”在出版上,则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文库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容与拓展。而且,有这么一个平台,把一个个经典作家作为一个个单元、一个个系列,集中展示其文化创作的精华,也不失为社会文化积累的一桩盛举,众人合力的盛举。

面对上述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文库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我想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自称继承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华大国,一个城镇化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一个中产阶级正在日益成长、发展、壮大的社会,是完全需要这样一个巨型的文化积累“文库”的。这是我真挚的信念。如果覆盖面极大的新闻媒介多宣传一些优秀文化、典雅情趣;如果政府从盈富的财库中略微多拨点儿款在全国各地修建更多的图书馆,多给它们增加一点儿购书经费;如果我们的中产阶级宽敞豪华的家宅里多几个人文书架(即使只是为了装饰);如果我们国民每逢佳节不是提着“黄金月饼”与高档香烟走家串户,而是以人文经典名著馈赠亲友的话,那么,别说一个巨大的“文库”,哪怕有十个八个巨型的“文库”,也会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这就是我的愿景,一个并不奢求的愿景。

2015年元月

书评(媒体评论)

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散发出一种略带涩味的温馨和微带甜意的哀愁,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您掌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怜悯心、讽刺、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多彩的色调,这一切是多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显得那么协调!

——[法国]福楼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与子(屠格涅夫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
译者 张铁夫//王英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7009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4048906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8
15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