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走入中国音乐。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做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装点”之病。
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图书 | 茶禅 |
内容 |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 亮点展示 精彩书摘 茶事 茶行 茶思 茶能成就深具主体又为丰富载体之文化,固缘于其自然之特质与特殊之工序,但真能使茶文化成其丰厚者,更因在此之上,它又有其艺术与哲思的延展,而此延展甚且还常成为更核心之主体。换句话说,只就茶的自然本质与人文工序,它成就的仍可能是纯然的形下世界,但有艺术有哲思,尤其更以此关联于生活的观照、生命的安顿,它就开展了形上范畴。这形下形上,道器得兼,才是使茶文化斐然成章、卓然而立的真正原因。 因这道器,谈茶文化乃必及于茶之三相:茶之事、茶之行、茶之思。 茶之事是形而下、具体可征之基础。从茶叶之植种采摘、制茶之诸种工序、炉火水质之选择、壶杯茶席诸物之准备,乃至茶空间之确立,举凡物质文化者皆是。 形而下是基础,筑基不深,其后之种种就必徒托空言。茶事是对茶及茶物本质的掌握,茶席诸物及空间、材质、颜色、器形的选择,直接映现着茶人的美学修养与生命状态,在此既无所遮掩,更高下立判。 的确,从来物质文化就不只是物质而已。它固有其物质之基础,如不同的茶器就会泡出不同茶香,但器形之选择却因人之观点价值而定,阅读茶席因此乃直接就在阅读茶人。茶会的精彩有时甚且不待茶人坐定,一桌桌不同茶席映现的正就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风光。 茶席映现的生命风光,当然不只在茶席诸物之选择,它还包含安置诸物的摆设。这摆设,更直接牵涉茶人之作为,同一对象,不同摆设,就能有云泥之别。以之,茶事之后,乃得谈茶行。 茶之行,是茶人在茶席中之行仪,广义的,更可以包含席前的邀约待客,以及席后的收拾安置。但其焦点则在摆设茶席、煮水品茗及奉茶待客。这茶行,虽须诸物之搭配,焦点则在茶汤与茶人。泡好茶汤是对茶人最必要也最基础的要求。茶能接天地之气、得人文之美,皆离不开它。尽管在不同文化系统中,茶汤的地位不一,甚且在类如抹茶道中其味变化既不大,茶人在此之发皇亦较有限,彼此之高低乃非立若云泥,但选好茶叶、泡出好茶仍是必要的要求。 然而,茶汤是基底,茶人却更是核心。品茶,何只在品茶味,也在品器物、品空间,是因这整体乃完成最终之茶香,亦由此基底之茶香敷心情于整体。而其中,品人更是关键。茶人之行仪正可改变你对茶香的印象。 这行仪,包含行茶的每一步骤,从置物、取茶、煮水、泡茶、斟茶、奉茶,不仅须步步到位,更重要的还在整体生命情性落于何处,整体生命风光置于何方。 茶席若有茶客,这情性、风光还必及于人之对应。而这对应,是立于高峻,是接于温润,是严谨规范,是自在随兴,在在影响着茶客心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碰到富于生命情性的茶人,平常之茶亦能醉,碰到猥琐计较、我慢偏执之辈,好茶饮之亦无味。许多茶人,竟日计较茶汤之美,一杯泡过一杯,人,却就在泡中给淹没了;有些茶客,也尽在茶汤上品头论足,一杯赛过一杯,何只无茶人之存在,整个茶席的气氛也给破坏无遗了。 行茶要好,气度外,也须谈功力。日日行之,于定境中为,一举手一投足就有摄人的能量。这功夫,如表演的曲不离口,如练武的拳不离手,十年磨一剑,这剑才能锋露光寒。功夫好,却不能只停于功夫,否则也容易泥于一处,要避此病,就须谈美学涵养,乃至更终极的生命境界,这就涉及“茶之思”。而茶之思虽名为茶思,却就非只以茶论茶,而是以茶映思,以思行茶。 只以茶论茶,乃至穷究形器之美,其实都还在形下。真要有形上之道,则必及于“生命何置”之思。 这“生命何置”的观照是根柢,坚实的美学即由此而出,无此,诸事之讲究,亦乃玩物丧志之举。然而,谈茶思,亦不可高蹈玄虚。以茶映思,是以用显体,体本在用中,用不完整,体即荡然。 在此,你若将茶只及于人情,只用于日常,则诸事诸行自必取于自然,但不慎亦恐流于粗陋散漫;你若将茶视为美感的映现与体得,则一寸一分自必有艺术之讲究,但不慎亦恐流为矫揉做作,乃至徒具形式;你若在茶中作生命修行,则于茶事、茶行乃多有道人之返观,但这返观若不及于自己于道是否仍有死于句下之处,则所作亦恐多为相上之连接,而使茶淹没在概念、道德与法相之中。 任何事欲丰厚在心,必因于对其有深刻之观照。茶思是根本,亦是究竟,但思既以茶为名,离茶就难徒言思。真入茶者,茶事即为茶行,即含茶思;茶行,原落实于茶事,直体于茶思,而茶思亦必映现于茶席上的任何一事一行。谈茶、谈茶席、谈茶文化,这茶事、茶行、茶思何只都必及于,三者更乃一事。正所谓:道器何只得兼,道器本即一如。到此,茶人乃可称之为完全之茶人。 目录 序:道器得兼,茶禅一味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里,茶禅“并不如许多人,包含茶界与佛门所以为的,是在恢复一其来有自、卓然而立的固有文化,它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创建。” 林谷芳在其作《茶禅》中,首次就“茶禅”概念做了清晰辨正。他认为茶禅的初始关键,就在于于此有心的茶人能“以禅入茶,以茶契禅”。在《茶禅》一书中,林谷芳从茶道文化与禅宗精神的流变出发,以“茶”“禅”“茶禅之立”“茶禅之成”四个章节步步深入辨析,目的在于为中国之茶禅立基,希望能有志于此的茶人,“立正知见,作深行履,蓦直而去”,成就中国茶禅。 编辑推荐 首次就“茶禅”概念做清晰辨正,中国茶禅文化立基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就“茶禅”概念做了辨正, 以“茶”、“禅”、“茶禅之立”、“茶禅之成”四个章节步步辨析, 目的在于为中国之茶禅立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茶禅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谷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7357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5页 |
版次 | 1996重印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8-07-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18-07-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研究与交流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2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