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绩溪,河道纵横如绩,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弘的古祠旁,捧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残垣的民居上,剥一层墙灰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
图书 | 发现绩溪(找寻云山深处的文化名城) |
内容 | 编辑推荐 行走于绩溪,河道纵横如绩,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弘的古祠旁,捧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残垣的民居上,剥一层墙灰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 内容推荐 文化审美的突破在于发现。绩溪是一座蕴藏富饶的文化宝库。本书勾勒的仅仅是绩溪的一个历史轮廓,一个美丽背影。千百年来,先人们精心筑起了一幢幢“宗族大厦”,建造起一座座望族庄园,孕育出一代代文人雅士、国家栋梁、赤脚徽商,铸就了“邑小士多”的悲壮与辉煌!因为重儒,读书蔚然成风;因为重礼,民风淳朴而古韵。这些人生追求和思想信念在空气中散发,在泥土里燃烧,在血液中遗传,透出的是一股古老的山越遗风,一种浑然天成的地域文明。 绩溪的美,期待着人们更多的重磅发现。 目录 卷首语 寻找古城岁月 弹丸绩溪有些来历 以“溪”名县故事多 “中缺疲难”的第三等县 发现“徽州之源” 千古讹传说徽岭 走进大徽村的传说 诠释“邑小士多” 汪藻的说法有根据吗? 水云深处的文化名城 穿越华阳古镇 中正坊:800年前的古城地标 消失了的做州牌坊之最 女娲遗下的深山“石镜” 亿年地隙巾的祥云洞天 旅程·聆听历史 感受山水灵韵 王气在山 大鄣山:■闰之都 大会山:保障华阳第一峰 灵气在水 登源河:千年古邑的“来龙之水” 扬之水:永不停歇的山城脉搏 商气在道 徵杭古道:徽州商帮的丝绸之路 驿道:计现代驴友疯狂的山路 路亭:让世人惊叹的露_人茶吧 文气在闾 门楣匾额:满楼弥敞书卷香 口传文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头文书:绩溪人的契约人生 旅行·亲山近水 品味山越遗风 四边都是清凉国 勤于山伐,寄命于商 “尚武”与“抑武”的纷争 群峰孕育的山珍野味 聚族成村的古老传统 “天下第一家”的义门壮观 打开祠堂之门 追寻朱熹的“三胡礼学” 深山中的文化部落 风水:天工之美 建筑:黑白之美 乡俗:古风之美 最难懂的“绩溪话” 绩溪人“说鳖” 岭北岭南不同音 旅居·山越风情 解读人文密码 盘点宗族大姓 开族村落知多少 胡姓大族的辉煌 经年不衰的绩商 “无绩不成街”的神话 “绩溪牛”:前世不修,往外一丢 徽商妇:生前孤苦,身后牌坊 闻香识得徽菜味 “徽菜之乡”——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乡宴:“十碗八”与“一品锅” 小吃:挞棵与水馅包 天下墨业在绩溪 乾隆钦点的“鉴古斋”徽墨 享誉中外的胡开文“地球墨” 搭台做戏 独特的罚戏风俗 探访伏岭舞犭回 旅途·古韵人文 踏访古韵村落 田园淡入 勘头:青龙山冈的乡野明珠 石(石勘)与水街的旋律 山云岭下,梯田如画 荆州:群山环抱的世外桃源 荆棘丛生之地 夏日的避暑天堂 祈福还愿小九华 汪村:徽州第一伟人的故乡 寻找隋唐时代的“太平之主” “吴王”汪华的传说 书香拾阶 龙川:胡姓大族的传奇 人杰地灵的古村名邑 满堂“荷”气的胡氏宗祠 一座“一坊两主”的独特牌坊 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府邸 上庄:胡适先生的那些事儿 兰蕙书屋——胡适的家 从小绩溪走出的国学大师 “我是徽州人” 仁里:亦贾亦儒的缩影 里仁为美一一四门十八巷 仁里有个程序东 绩溪的“新学”摇篮 高贾纵横 伏岭:徽厨之乡 纹水钟灵的“绩溪第‘村” “往外一丢”的奇绝手艺 湖里:胡雪岩的故乡 揭秘“大清第一商人” 胡雪岩后裔故里寻根 临溪:三河汇流的古镇 古临溪铺——昔日繁荣的商贸集镇 南唐“围纸”的原产地 风水潜藏 湖村:太极古村 神秘的三道水口 门楼砖雕博物馆的绩溪版本 祈福避灾的抬阁戏 棋盘村:石守信后裔的聚居之地 村落一绝棋盘形 魁星阁一种倡学符号 冯村:曲岸水街白屋群 水街——桥与第的旋件 牌坊——儒与雅的见证 旅游·徒步骑行 附录·绩溪景点导航 附录·绩溪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徽州人的习武文化,与本地的人文环境有关。民间“尚武”、“抑武”历来纷争不断。有的以文掩武,有的文武兼修、藏而不露,有的以武扬威、报效国家。章海深谈到“徽拳”这一概念,也承认过去有一些“徽州套路”,如注重实用,以防为主、徒手为主,器槭以日常用品为主。从器械日常用品化可以看出,绩溪人练习的武艺器械大多是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随手就来,并无精心打制的要求,如扁担、湿手巾、长条凳等。因为没有武艺大师,徽州武艺最终未能在武林中自立门派。 绩溪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绩溪商人,常在昌化~带做赊参(人参)生意。商人每天背着一大包参,先送货上门,吃了觉得好才去收钱。他在昌化一个习武的房东家一住就是三年,没事时手捻一根五尺长的小铁棒,常站在屋柱边远远地看着房东练武。一日,东家选武棒,商人开口说那棒不行。东家奇怪,就问怎么不行,商人用手中的小铁棒与房东一交手,棒就断了。房东这才知道商人武艺高强。这也说明了绩溪人学武只是为了防身,一般不会作为谋生的手段。 绩溪有武在身者大多有各自谋生的职业,这种传统保持到现在。伏岭镇石雕村张宗琪先生早年习武,并以武会友,但主业是务农养蜂。虽收徒众多,教学也都是农闲之举,并无炫耀武艺之意。在成为掌门师兄之后,更是制定了严格的规范约束门人制度。他曾出示戒律:“一戒欺师灭祖,不尊师长;二戒不讲义气,同门纷争:三戒好勇斗狠,以武欺人;四戒偷盗打劫,强取豪夺:五戒调戏妇女,见色忘义;六戒参与赌博,玩物丧志;七戒见义不为,胆小怕事;八戒骄横自大,目中无人;九戒不思上进,荒废武艺。”这“九戒”,具有浓郁的“徽味”,正是绩溪武艺人“修身立德”的充分体现。 群峰孕育的山珍野味 绩溪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71.5%以上,适宜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由于乡闾间的小气候差异较大,本地流传着“一都柴二都米,三都姑娘四都被,逍遥茶,大鄣笋,岱下甘蔗伏岭饼,荆州山核岩下菌”的民谣,说明了绩溪虽小,岭南岭北出产不同,一乡一品各具特色。 由于山地较多,早在梁大通三年(529年),新安太守徐擒就极力劝课农桑。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那时县境“桑树蔽野,户皆习蚕”。从宋至清代,许多农户通过手工缫丝出卖获益,亦有纺线出售或自用的。一时间绩溪人家习蚕业,到处呈现“琴书在前,缫车在后,读书力田,问事商贾”景象,养蚕缫丝成为乡村农户十分要紧的副业。北宋后,绸、绢和“清水丝”已成为著名的贡品。绩溪“蚕桑之乡”之名始于此时。 山珍孕育了微菜,赢得了“吃在绩溪”的美誉。绩溪位处徽州最偏僻的深山之中,自古盛产山珍,山上的奇花异草,林中的走兽飞禽,都成了徽菜的极好原料。你任意走进一家徽菜馆,一定会听到“绩溪三石”这种说法,“三石”是指石耳、石鸡、石斑鱼,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只能在山泉深谷中生长,经过名厨的加工,满口含香,意犹未尽,是上乘的有机美味。据《徽州府志》记载,宋高宗曾向身边的大学士汪藻询问“微昧”,汪藻朗诵了梅圣俞“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的一副诗联。“马蹄鳖”、“牛尾狸”是绩溪境内的常见动物,也是两道极好的菜肴原料,而满山遍野的竹笋、树菇、蕨菜、地衣、魔芋、香椿等野生植物,以及人们在高山上栽种的“高山蔬菜”,都是餐桌上地道的山珍佳肴。“干笋”即“绿笋”,是传统土特产中的佳品,冬笋是绩溪人餐桌上的上等好菜,尤其是配上腊肉火腿,味鲜而色美。其中以大鄣、逍遥、荆州等地燕笋质地最优、吃味最好、产量最高,以大鄣绿笋品牌叫得最晌。由于草嫩叶厚,满山放养的“绩溪小黄牛”,以及农家饲养的土种黑猪“绩溪黑铁”肉鲜质好,远近闻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地理优势。 绩溪人爱喝茶,也盛产绿茶,茶叶一度成为绩溪人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金山时雨”、“横岩云雾”、“鄣山野茶”、“兵坑毛峰”等名茶,早在清代就驰名上海、武汉、南京,畅销江南商埠,并出口南洋。其中以“金山时雨”茶最为珍贵,此茶产自绩溪岭北上庄镇的上金山,近年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原产地认证。上金山四周山峰重叠,茶园多分布在海拔500~900米的山坡峡谷,年产量只有200担左右。金山时雨茶因形似珍眉、细若雨丝而得名,采制于谷雨前后,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俗称“鹰嘴甲”。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每公斤约为5000个茶头。“异草育地灵,香雾蒙崖野。村女摘春归,社火焙檐下。三沸入芳瓷,缕丝如篆写。”人们若在屋檐下升起灶火,以竹筒引泉煮沸泡茶,冲入青花瓷杯中,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金黄,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每到采茶季节,清冽的云雾笼罩着山野,一片一片的茶林若隐若现,绾着发髻的村女缓缓地从山间小道下山,背着的背箩盛满了嫩绿而清鲜的茶叶,也盛满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而到了深秋白露山核桃树开摘的日子,剂州、家朋一带的山民还要举行盛大的开摘仪式,家家户户,山上山下,洋溢着喜庆。山核桃这种富含多种氨基酸的土特山货,如今已成为纯天然的馈赠佳品。 冬天,山中绩溪人的日子也十分的惬意。若是大雪封山,一家人围着炭火炉而坐,烤上一些山间野果,炖着野猪肉或绿笋腊肉,闻着茶香肉香,夹着阵阵书香,与家人友人谈古论今,那该是神仙也羡慕的日子。P78-80 序言 地处黄山、天目山山脉余脉交会处的绩溪,与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并称为“古徽州I六县”。自古“邑小士多”的显赫名声,“百里花园”的古村胜景,名士风流的精彩人生,引得多少游者一生寻梦。 这里河溪纵横的山水形势,产生了文化的多样性,包括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物产和独立的方言。山的险峻,造成了信息闭塞;水的灵动,带来了文化开放;而各种移民文化的碰撞,创造了许多复杂的生活意境与古老的风俗场景。正是这座被称为“徽州之源”的古老山城,孕育出当地独特迷人的徽州气质:以“徽骆驼”、“绩溪牛”的精神,培养出整个徽州地区最引以为傲的人才;一代一代,经年累月承传和完善着徽戏、徽菜、徽纸、徽墨、徽雕,演绎出那股生生不息的徽风徽韵。 虽然,绩溪只是到了唐朝才开始裂变并脱离歙县母体,忍受着从华阳、良安、址野至绩溪的几度阵痛,从鄣郡、丹阳、歙州、新安到徽州的剧烈动荡。事实上,中国历史的每个关键时刻都牵动着绩溪:战乱引发中原大族的三次南下移民浪潮,在偏僻的徽州深山丛中找到了休养生息之隅;号称“吴王,,的汪华揭竿而起以及后来的归顺,一度改变了李唐的天下格局:威震东南大半个中国的胡宗宪,通过抗倭力挽了大明王朝的险境;而制墨大师胡天注开启的“胡开文徽墨时代”,将中国二千多年笔墨历史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晚清商人胡雪岩以商救国的实践,至少解决了矛盾重重中国家的许多燃眉之急,为危机四伏的中国提供了某些新的启示;而五四运动中的胡适,是那个“时势造英雄”的民国时期最为耀眼的一员,在新旧文化转折最迷茫之时,他为中华文化的自身发展以及与世界的接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文化审美的突破在于发现。绩溪是一座蕴藏富饶的文化宝库。本书勾勒的仅仅是绩溪的一个历史轮廓,一个美丽背影。千百年来,先人们精心筑起了一幢幢“宗族大厦”,建造起一座座望族庄园,孕育出一代代文人雅士、国家栋梁、赤脚徽商,铸就了“邑小士多”的悲壮与辉煌!因为重儒,读书蔚然成风;因为重礼,民风淳朴而古韵。这些人生追求和思想信念在空气中散发,在泥土里燃烧,在血液中遗传,透出的是一股古老的山越遗风,一种浑然天成的地域文明。 发现需要毅力、智慧和勇气。徽州社会的男人和女人有很多“与众不同”,这与众不同中掺杂着太多艰辛隐忍、世态炎凉。绩溪男人世代吟着卑倔的歌谣,抒写着波澜壮阔的走商文化,强烈的家族责任感铸就了三百年明清徽商帝国,也让他们在祠堂光宗耀祖的感知中得到了精神满足;而绩溪女人,坚守着最简单的生存理念,相夫、教子、孝老,每天静静地翻阅着丈夫带来的兴奋与忧愁,抒写着天井女人的贤淑与坚忍。 岁月流金,文化留痕。绩溪的文明是一个徽州部落的故事,她的辉煌是一首永垂不朽的史诗;而她的一段沉默,为我们保全了最珍贵的原生态徽州文化——枕山环水的江南古邑、粉墙黛瓦的千年村落、精致错落的水街堂院、大族小家的兴衰往事、穿越时空的独特气韵…… 绩溪的美,期待着人们更多的重磅发现。 后记 美丽而带着几分神秘的绩溪,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儒雅而灵秀。当我们轻轻打开这座古城城门时,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有古老的历史岁月,清幽的徽山绩水,原生的区域文化,鲜活的审美空间。 绩溪,是国务院2007年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顶桂冠,像是在涓涓诉说着名邑的悠久文明,上溯五千年及至万年,从境内长安镇胡家村新石器时代的庵顶上遗址、中屯水楂山遗址到上庄瑞川社屋上遗址,我们知道了远古人类在绩溪土地上活动的痕迹;从华阳霞间龙窑遗址、十亩园窑址、仁里巷口窑址到湖里窑址的挖掘中,我们捕捉了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在绩溪留下的踪影。 东晋以后,苗越的一支成为绩溪土地的重要先民。随着天灾难拒、战争不断,纵深偏僻的绩溪山区,被称为世外桃源。地理海拔上的优势,让绩溪成了汇向大海的新安江源头,也成了酝酿微州文化的源头。隋唐之后,绩溪人口渐盛,随着城镇的相对稳定,人文走向成熟,区域文化更替中涌动着绩溪元素,从声名远扬的微山微岭大微村,到徽菜、徽墨、微雕、微戏、微商……一时间,古徽州歙、婺、绩三足鼎立。 绩溪是低山丘陵地带。最高的是鄣山山脉的清凉峰,海拔17844米,最低点是临溪的江村环村,海拔只有125米。境内河流遍布,流长2公里以上的117条,10公里以上的16条,20公里以上的5条,40公里以上的3条,分属长江和钱塘江水系。青山秀水孕育出淳朴的绩溪人,然而,人们的繁衍迂徙使当地人口激增,人ID的接近饱和及山区生态平衡的打破,影响改变着生存环境,使生活质量一下子跌入深渊,不得不使绩溪人走上了“寄命于商”的道路,演绎了一出又一出人生的悲欢离合。于是,有了“前世不修”的怨声,有了“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叹息。后来,便有了绩溪轰轰烈烈的人生巷战,有了“无绩不成街”的辉煌成就。 绚丽的田园风光,人居周边神奇的卧佛山势,多少让人感觉绩溪王气的隐约,多少让人感觉灵动文气的意蕴,“邑小士多”该是一种本源的原始真实。秦末汉初著名谋士张良兵败藏匿“隐张洞”,西晋王子在今绩溪岭北宋家村西头橘树园避难,南北朝时新安王陈猛在上金山躲乱,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到荆州求佛修行,岳飞到绩溪问计抗金于胡舜陟,朱元璋起兵之初行经绩溪,太平军七进七出绩溪城,日本飞机对绩溪县城狂轰乱炸,历史的痕迹让人感觉小小绩溪的不平凡,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王安石、苏辙、程敏政、汪道昆、许国等历代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让大地上吹鼓着阵阵书香与儒风。 时势造就了英雄,也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揭竿而起的隋末吴王汪华,叱咤风云,横扫六州,成就了“捍境安民”;兵部尚书胡宗宪,威震江南沿海七省,完成了对害国扰民倭寇的清剿;明末清初,一批反清复明志士在荆州的百年坚持,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人生;还有现代白话文学创始者胡适、新式语文标点创始人汪孟邹、湖畔诗人汪静之、引进并实践西医的汪惕予……这是英雄的土地,伟人名士的故里! 绩溪属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核心区域。她在徽州文化的形成、成熟和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绩溪人文有着许多典型性、辉煌性和精彩性。汪华庙会文化,造就了宗族自治,成为了徽州文化的灵魂;山中人家的不废诵读之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徽菜菜系的定型,徽墨制作的精工,微戏的传承,澄心堂微纸的绝唱,“大清第一商人”胡雪岩的许多理念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徽州文化的内涵。 青山依旧,代有才人。历尽千年的风雨涤荡,古村不变,古韵仍存,古城却是布满了岁月的旧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后来者百般地珍惜,用串起的一片爱心,精心打造美丽微州文化的复兴与绩溪的繁荣。 感谢广东旅游出版社,感谢旅游文化编辑室的江丽芝主任、张晶晶编辑和蔡子凤编辑,给了我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绩溪人,又一次亲密接触了绩溪,在审美层次上作了一次理性跨越,情感上又一次得到了满足,把重新梳理绩溪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酝酿、采访、成书过程中,有幸得到了中共绩溪县委书记张平、绩溪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前智的关心和重视,得到了县政府文化、旅游及有关乡镇、景区等部门的真诚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感谢田野采访中,曹健、经传方、许传成、胡嗣哲、胡天本、章海深、沈新元、程俊庚、程光宪、程元峰、程干展、邵茂深、邵昌后、汪彪、汪琴鹤、胡紫光诸先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让我的书稿内涵丰满。 感谢许金河、章澄宇为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特别感谢老摄影家洪长利先生,跋山涉水,不辞劳顿为本书配摄照片;感谢蔡小抹、陈俊炎、章毓琪、汪汉水、汪顺飞、冯耀章提供了精美的图片资料。 书中错谬失当之处,敬请诸君批评指正。 方静 于华阳方家园淡馨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发现绩溪(找寻云山深处的文化名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静 |
译者 | 杨武能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66215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6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9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26 |
宽 | 14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