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艺术与社会译丛 |
内容 | 作者简介 施恩·鲍曼(Shyon Baumann)1994年毕业于麦吉尔大学社会学系,2001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与媒体、文化、艺术等相关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价值评估、合法性、文化框架、经济不平等、地位差异等。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导言:划定艺术的边界 中心论点 我们如何知道艺术是什么? 美国电影史 艺术的社会建构 艺术地位的创造:机会、体制与意识形态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变化的机会空间: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美国都市生活:对欧洲和美国电影上座率的两种差异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观众在规模和构成上的变化 本章概要 第三章 内部的变化:新的生产与消费实践 电影节 导演的自我推销 与学术界的联系 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电影产业史与社会史的变迁 通过场地实现净化:从镍币影院到艺术影院 声望制作 审查制度的衰落与艺术的降临 1960年代的危机迫使好莱坞走上新的道路 本章概要 第四章 电影的智识化 美国早期电影话语 电影评论的智识化:1925—1985 影评接近书评:与文学的比较 纳入影评的1960年代广告 外国电影:通往好莱坞高雅艺术之路 文化等级制、批评家的相关性以及电影的艺术地位 本章概要 第五章 文化的价值评估机制 为什么是一种中等水平的艺术 作为文化资本的电影消费 对智识化话语的强调 多种因素的整合 文化等级制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施恩·鲍曼在《高雅好莱坞》一书中详尽描述了种种社会与文化力量是如何彻底改变了公众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正如这些力量曾促使美国电影自身发生的根本性改变。 电视的兴盛代替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手段,迫使好莱坞将目标转向更有钱且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观众群体;再加上欧洲的电影作者论的普及、审查制度的放宽、艺术影院的发展、电影节的兴盛以及作为特定学术领域的电影研究的出现,让人们开始以那些原本只适用于高雅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好莱坞电影。 本书将为你展示将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关联在一起,又是如何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促进了电影艺术世界的发展。 内容推荐 如今的电影观众与批评家,通常会认为某些好莱坞电影是具有合法性的艺术作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票房大片。但是,在电影诞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绝大部分美国观众都不会称一部美国影片为“艺术”。直到1950年代,美国电影仍被视作一种通俗的,甚至是下层阶级的娱乐活动。 通过对发生于1960年代前后的一系列关键变化的详尽调查,鲍曼试图证明是多种社会与文化力量的共同作用,改变了公众对美国电影的看法,形成了有利于艺术世界诞生的机会空间,并导致了好莱坞电影从低俗娱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高雅艺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艺术与社会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拿大)施恩·鲍曼 |
译者 | 译者:车致新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8272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62 |
CIP核字 | 2020071320 |
中图分类号 | J905.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7.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