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葱茏十年 |
内容 | 作者简介 吴然,祖籍安徽庐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事院校教授文艺理论及写作近十年。曾长期在军内外文化机关从事文艺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工作,并在军内外数个文艺机构担负管理职务。出版学术专著、文艺论集、长篇译著、长篇小说十多部,多次获军内外奖项。出品、策划电视剧和舞台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旧京绝唱》等多部。 目录 十年大戏的台前幕后——拉幕人语(代序)/陆文虎 序幕 漫长的等待 第一幕 场灯亮起来 第二幕 主角纷纷登台 第三幕 大戏刚刚开始 第四幕 渐入佳境 第五幕 热闹的过场戏 第六幕 幕间与换场 第七幕 大舞台上的小作品 第八幕 高潮迭起 第九幕 异彩纷呈 第十幕 波澜壮阔 第十一幕 大会师之众生相 尾声 主观视角的回望 谢幕 “剧”中人的话 精彩页 简单的寒暄中,陆文虎介绍了开会的目的,以及如何知道我在西安政治学院的过程,又说到文艺局现在空编三四人,局长和副局长缺位,他作为分管文学工作的干事,暂时负责全面工作,然后他突然提出,想调我到文艺局工作,并马上让我表态。 “是吗?”我有些发懵。 陆文虎确定地点点头。 意外的到来常常令人措手不及。无论惊喜、诧异、不解,或者兴奋、烦恼、困惑,统统源自毫无准备。此刻,窗外的阳光斑斑驳驳地洒在客房茶几上,看得见,摸不着,确有似无一般,令我在瞬间的恍惚中想到上一年发生的事情。 八一电影制片厂试图加强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力量,打算调我去厂研究室担任研究员。这对我来说不啻一件天大好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长大的——在空旷的操场上,随便捡一块砖头,提前放到操场空地的某个地方,算是占了座位,然后就等着激昂的军乐响起,看着闪耀的八一军徽,便热血沸腾。有了这样的经历,自然对那里也就充满仰慕之感。再说,做研究员可以专心写作,不必像教员那样把教学与科研的精力分成两部分,更何况北京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我的“专业”发展,谁能说不愿意呢? 但是,接到八一厂商调函后,我很快遭到了学院的拒绝。 清瘦干练、头发花白的少将院长亲自与我谈话,亲切与和蔼的口吻中带着决绝与果断:“小吴哇,我们这里需要你。你更适合这里的工作。” 院长反复说,我们和八一厂同为总政直属单位,在哪里干都是一样的。我当然知道是不一样的,视角不同,视物必有区别,院长显然与我的视角不同。他想的是如何留住“人才”,我想的是如何发展自身。“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的戏词说了几百年,从来如此。对一个企望以专业立身的青年学子来说,业务方向、发展空间与个人志趣、周边环境密不可分。只是我更懂得服从的意味。 十四年后,在总政宣布我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命令的仪式上,我感慨万分。莘莘学子的人生规划与浪涛中的命运漂泊常常有很大差距。当年的我,不过就是想做一名研究员,竟未能遂愿,如今毫无准备,却做了厂领导。此为后话。 “你有什么想法?” 陆文虎的问话把我从恍惚的闪回记忆中“拽”了同来。 我能胜任吗?我知道,一位与我同期而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分配到总政文艺局担任干事,由于适应不了机关工作而调往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我若从学院调到机关,必将从“专业”改为“行政”,而所有的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但这里毕竟是“文艺局”——我第一次听说总政机关设有文艺局时,甚至觉得惊奇,怎么会如此专业?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北京。 在得到我确切答复后,陆文虎告诉我,总政机关调人,作为总政直属单位的西安政治学院不会有异议,直接调动即可,不过报批需要流程,但时间不会很久。 既然达成默契,陆文虎就希望我很快进入状态,转换角色,便如若布置任务一般,让我近日去中国剧院观看由总政歌舞团创作的纪念八一建军节文艺晚会,并写点评论文字。 我那时见识少,鲜有机会观看舞台演出。没有比较哪里知道标准何以设置?1990年的中国剧院气度非常恢宏,我的这种强烈感受显然是把自己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各式单位礼堂或者附带舞台的大食堂当成了重要参照系。加之紧邻西侧的西三环路尚未拓宽以及加装隔离栏,看上去不过就是一条没有红绿灯的普通马路,在周边简陋寻常环境的衬托下,剧院建筑本身格外醒目。剧院前厅的富丽堂皇可以在瞬间冲击人的视觉,而呈现坡度的观众席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而真正让我折服的是舞台上的绚丽多姿——记忆中,除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电影舞台艺术片,我从未在剧场见识过这样的演出。 第一次在舞台上见到主持人,之前只知道演出当中会出现报幕员——通常的报幕词是“请听笛子独奏”之类。虽说中央电视台自1984年创立春节晚会而有了主持人的概念,但在剧院的舞台上由主持人把“下一个节目是什么”拓展为与整台演出相关的说辞,还是感到了不同凡响。 那天的演出,女子舞蹈的优美飘逸,男子群舞的阳刚洒脱,歌者的实力阵容,舞台效果的美轮美奂,令我目不暇接。与以往我所熟悉的军旅文学创作内容及风格相比,当满台的军装衍化为漂亮与贴身的演出服,舞与歌传递的精神及其交互布排彰显着浓烈“国防绿”色彩的时候,我在全新的陌生中受到震撼。 从欣赏的角度说,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剧场或舞台演出所独具的现场感、冲击力、互动效应是其他艺术门类没有的。我忽然萌生念想,文学评论的思维视角要转换为舞台艺术的观照方法并不简单或容易,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文学载体的文字,最初提供的只是信息,这给欣赏者创造了领悟的巨大空间——情节、故事、理念,乃至延伸出的无穷尽的意蕴。而且,文学作品可以让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去欣赏,既可连续不断,又可反复中断,高度个性化且自我闭环。 P10-12 导语 《葱茏十年》以大全景式的记录与细节,将那段郁郁葱葱的军旅戏剧岁月以细腻的笔触再现出来。全书以演剧的方式对篇章命名,用缜密的线索将那段记忆勾连,戏剧结构的巧思,引人入胜。书中所描绘的艺术家们用对军队、对战士的热爱,用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书写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军旅戏剧的光荣与梦想。 序言 十年大戏的台前幕后 ——拉幕人语(代序) 陆文虎 立秋时,收到吴然兄的 新作《葱茏十年》,他嘱 我以“导演阐释”为题写一篇 序。他的书文体新颖,像 是一部散文体的戏剧故事 。书中记叙的,正是1990 年代的部队戏剧活动。所 有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天 上的白云还是那样从容, 而剧场里的气氛还是那样 火热,当年那一台台看熟 了的戏还在台上立着。这 激情燃烧的十年,其实就 是一出大戏,大戏里面更 是一系列的戏中戏。我开 始想提议增加一张演员表 ,后来感觉弄不成,因为 全军戏剧团体有十多家, 加上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 系和一些经常排演戏剧的 文工团,几百号人参演了 这台大戏,他们不是在演 别人,而是在演自己,因 此,这张演员表少了谁都 不行。 吴然是我在总政艺术局 工作时的同事,开始是干 事,后来当了副局长。他 聪明、好学且敬业,分管 戏剧给了他一展才情的机 会。这十年,军队戏剧园 地呈现出一派芳华争妍、 连林竞奇的繁茂景象。这 当然是全军戏剧工作者同 心深耕的结果,却也饱含 着吴然付出的心血。今日 忆之,不禁感慨良多。 军队文艺队伍其实是一 支特别能战斗的特种兵。 军队的戏剧团体集合着的 这些编剧、导演、演员、 舞美人才,是一群有学识 、有才干、有热血的精英 专家。直至今日,我还十 分怀念这些可敬可爱的良 师益友,感谢他们的真诚 ,感谢他们的创造,感谢 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军队戏剧团体有一个好的 作风,那就是:在前进路 上从不停滞懈怠,总是密 切关注现实,始终保持旺 盛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 成绩面前从不固步自封, 总是在艺术上大胆探索, 始终保持可贵的突破和创 新精神;在创作过程中从 不孤芳自赏,总是互相鼓 励,互相帮助,始终保持 全军一盘棋、共同滚动前 进的良好态势。在1992年 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和 1999年第七届全军文艺会 演中,各推出了13台戏剧 ,加上会演之外的作品, 这十年创作的剧目,竟有 30台之多,真是成果斐然 ,蔚为大观。 那时候都说“抓”创作。 严格讲,“抓”这个动作并不 准确。戏剧生产有其自身 的规律,改为“促”也许更合 适。那么,是怎么“抓”或者 怎么“促”的呢? 一、举办高级研修班。 在年底全军文艺队伍进入 排练、演出季,创作人员 相对比较空闲的时候,把 较为活跃、有成就而且有 潜力的编剧、导演集中起 来,请军内外各方面、各 专业的一流专家授课,观 摩国内外优秀剧目,给他 们补课、充电、加油。同 时,交流平时创作中的困 惑和苦恼,研讨军队戏剧 创作中阻滞创作、难于突 破的症结,目的是解放思 想,更新观念,调整心态 ,鼓励创作。 二、召开剧本汇稿会。 到第二年春天,万象更新 的时候,有一批剧本已经 完成了初稿。编剧们带着 自己的剧本初稿,聚集一 堂,以文会友。大家坦诚 相见,畅所欲言,把自己 的剧本和构思交给大家, 把别人的剧本当成自家的 ,开动脑筋想点子、提建 议,毫无保留地交流意见 ,真个是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不但务实,详细论 及每部作品;而且务虚, 从全国戏剧形势的发展到 军队戏剧观念的革新,无 所不谈。会上对戏剧本体 的讨论探喉肆口,直吐快 心,谈艺论文,所涉甚深 。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 三、组织专家组巡同指 导。各单位的主创人员, 包括编剧、导演、舞美设 计等,互为专家。每个剧 本修改稿完成或在舞台上 排出初样时,都有专家组 参与研究讨论,有的剧目 讨论可能有五六次之多。 讨论中倡导批评精神,要 准确、清晰地表达独立见 解,要提出建设性修改意 见。这些意见,既是自己 看戏的真切感受,又是从 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艺术见 解。提倡从全局角度把握 ,避免片面和偏执。看兄 弟单位的戏就像看自己的 戏一样,要把每部戏的长 处说够,把不足说透。讨 论是对剧目生产的考察、 评价,专家自身也在这个 过程中经受考验。众目睽 睽之下,是否才识兼具, 有真知灼见,是否出以公 心,输人以诚,日后自见 分晓。艺无止境,无论是 可圈可点的剧作还是盛名 之下的专家,总有提高、 进步的余地。经过一而再 、再而三的研讨,不但作 品都有了大的提高,而且 专家也都有了新的进步。 四、正式演出之后,评 奖、评论和媒体宣传都按 步骤全面展开。 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这些热气腾腾的动作和有 声有色的演出相互推挽, 有效地推进了戏剧的发展 ,五色纷纶的题材和话剧 、歌剧、舞剧、京剧等一 应俱全的剧种,呈现了繁 荣兴旺的景象。 我是文学出身,对于戏 剧本来并不熟知。在总政 文化部文艺局(后来叫宣传 部艺术局)的20多年,让我 认识了戏剧。戏剧作为人 类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形 式,源远流长,古希腊戏 剧有2500年的历史,中国 的戏剧自唐宋参军戏始, 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希腊的民主运动使得戏 剧高度发展,戏剧也成为 民主精神的讲坛。古希腊 戏剧精神予后世沾溉惠泽 至伟至巨。所谓“文艺复兴” 首先就是复兴古希腊、古 罗马的戏剧。就连始终 内容推荐 本书以1990年代军事题材戏剧创作与演出为背景,讲述作为亲历者,以个人独特视角,通过纪实描述、史论结合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展现了当时创作与演出的情景,同时描写了活跃在当时剧坛的军队戏剧艺术家,包括郑振环、姚远、孟冰、蒋晓勤、唐栋、王树增、王俭、庞泽云、王海鸰、宫晓东等人的形象。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葱茏十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0435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2 |
出版时间 | 2020-09-01 |
首版时间 | 2020-09-01 |
印刷时间 | 202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6 |
CIP核字 | 2020169312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