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儒道哲学阐释(修订版)(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刘学智著的《儒道哲学阐释(修订版)(精)》结合中国哲学的特点对儒家与道家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指出必须注意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体用不二、形上与形下未分等特点。然后分五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对儒家哲学的心性论特质进行了探讨,对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心性论特点做了分析和辨证,指出儒家天人合一的实质是道德心性论。(二)对道家和道教的哲学进行了探讨。对老子的道论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老子的现代文化价值进行了阐释。(三)对玄学的儒道合一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魏晋隋唐时期儒学与佛、道的交融会通进行了探讨。(四)对宋代哲学家张载等人的学术思想特征进行了研究。(五)对宋明三教合一的基本趋势和特点进行了有新意的探讨。 目录 序 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思考 从哲学的本性看中国哲学 中西融通: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 应在多维文化视野下治周秦汉唐史 第二章 儒学的道德心性论 儒家的“天人合一”:旨趣是道德心性论 从《礼记·儒行》看儒者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孟、荀人性学说及其同异 名理学与魏晋“四本才性”之辩 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张南轩“儒佛之辨”刍议 第三章 《老子》的“道”论及其文化价值阐释 《老子》的“道”“德”范畴系列 《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 郭店楚简《老子》杂议 老子及道家学说的双重文化价值 老子哲学体系的二重性及其历史影响 如何认识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 儒、道哲学生态观之比较 第四章 儒学与释、道的交融会通 玄学“天人”新义与人生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历史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振兴儒学的努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说要 隋唐儒家学术思想之变迁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 儒道释交融与理学的形成及特点 南传佛教概说 佛教空宗概说 第五章 张载及关学的思想特征与宗风 张载及其关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走向探析 从张载及关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努力提升大众人文素质 关于张载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张载与二程之关系略议 关学“洛学化”辨析 朱熹“中和新说”与关学关系探微 吕楠的经学思想及其关学精神 敦本尚实,学贵自得——冯从吾的关学学风 李二曲的思想特征:心学义趣,关学学风 从关中“三李”看关学宗风 明清实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 张载及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境界和人格节操 张骥《关学宗传》的学术史意义 关学思想史要略 关学思想史·小识 附录 只因劳动成了他的习惯——悼二弟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儒道哲学阐释(修订版)(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学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4382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36 |
出版时间 | 2018-05-01 |
首版时间 | 2018-05-01 |
印刷时间 | 201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40 |
CIP核字 | 2018100285 |
中图分类号 | B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46 |
宽 | 175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