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电影与心理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滴水可以藏海,因为有发现海的眼睛;看电影可以看出心理人生,因为有心理学专家独特的视角。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心理咨询业都面临着庞大的普及工作要做,电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方式。洪岗对这种艺术变为心理治疗的形式感悟甚深。

作者以清丽、流畅的文笔将复杂的心理学思想带入生活,流入人心。读谭洪岗的书稿,不能不为作者朴实简练的文风、深刻透彻的专业分析、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而赞叹,这是我近几年读过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中难得的佳作之一。相信这本书,将再一次“让看不见的被看到。”

内容推荐

电影是最好的心灵鸡汤……在这让人混乱的高科技新年代,我们更需要人的故事。——李维榕

谭洪岗看电影有她独特的角度,也可以说是职业特点——她是心理治疗师。幸运的是,她从那个角度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一些被蒙蔽的真相,对人有了进一步的洞察。

当她说“感受生活,热爱生命”时,我知道她说的是真的,不是那字面的东西,而就是这感受、热爱、生活、生命本身,是她的职业之上更重要的品质,是日常世界之上更高的所在,是这写作、发现、洞察的真正的发源。一个如此真实的生命,写的一份如此真实的生命记录,就是你看到的这本书,不管深浅正误,值得去看。

目录

电影中的心理学

真实的生活

 坚韧的生命力——电影《活着》

 一生何求——电影《公民凯恩》

 有意无意的选择——电影《彗星美人》

 小孩子穿大衣服——电影《幻想曲》

 内心深处的渴望——电影《人工智能》

 先爱己,再爱邻——电影《天使艾美丽》

 从理想化他人到依靠自己——电影《绿野仙踪》

 未知的自己——电影《两生花》

 真实的生活——电影《楚门的世界》

 生命中飞扬的喜悦——电影《音乐之声》

走过人生四季

 纯真与挚爱——电影《E.T.外星人》

 期望,失望与绝望——电影《小偷》

 压力与转折——电影《女人香》

 心理上的长大成人——电影《毕业生》

 初涉职场——电影《时尚女魔头》

 心理控制与被控制——电影《煤气灯下》

 未完成情结——电影《第六感》

 东方式父子——电影《千里走单骑》、《向日葵》

 爱与怕——电影《断背山》

 天才与疯狂——电影《美丽心灵》

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接受不可改变的一一电影《卿何薄命》

 因势利导:将弱点化为特点——电影《小飞象》

 改变所能改变的一电影《千与千寻》《美丽人生》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电影《阳光小美女》

 心上的重担卸落——电影《普通人》

 心相遇与改变——电影《当尼采哭泣》

 情感与认知的平衡——电影《心灵捕手》

 既要见木,也要见林——电影《女王》

 唤醒心灵——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行动改变生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看电影的心理学

 入戏容易出戏难?——电影《红菱艳》

 情感卷入:共鸣和投射——电影《无间道》

 情感体验与心理满足——电影《勇敢的心》

 在电影中看见什么——电影《罗生门》与选择性加工

 宿命感与新的可能性——电影《暴雨将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电影《金色池塘》

 到达,而后离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一日长于百年——电影人生

 看电影与自我治疗——从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谈起

 心灵的自由——看电影《笑傲江湖》(代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试读章节

[剧情]

上个世纪40年代,徐福贵是大户人家少爷,游手好闲,在赌桌上把房子输给了皮影戏班主——对方早看上了他家那一院房。福贵的妻子怀着身孕,带着女儿含恨回了娘家。一年后,福贵勉力养活自己和老母亲,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福贵开始操办皮影戏班养家糊口。不久,他跟同伴都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福贵在战场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做了共产党军队的俘虏后,才能够还乡,他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时可爱的女儿已经因病成了哑巴。当年的皮影戏班主作为地主被处决,福贵吓得魂飞魄散——那年如果没有输掉房子,现在这五枪打的就是他了。

50年代,砸锅大炼钢铁的热潮中,福贵的皮影戏箱都险些被拆开,拿铁丝去炼钢。上小学的儿子死于意外。

60年代,徐家那美丽而不能说话的女儿,有了一段美满姻缘。却在生下儿子后,死于大出血——医生们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都被打倒;占领了医院的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突发状况。

以后,外孙慢慢长大,已经能记得妈妈和舅舅的名字了,福贵夫妇和女婿带着外孙去给女儿上坟。回到家里,虽不完整,仍是一家人在一起。舒缓凄美的音乐声中,影片戛然而止。

曾经见过网上一句俏皮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看完《活着》,却让人沉重地发现,有些年代,单是活,就很不容易。

这部电影里充满了意料之外的反讽:皮影戏班主煞费苦心赢得了徐家的房产,几年之后却为这房子送了命。福贵催促没睡好的儿子去学校,因为区长要来视察。新中国成立后的福贵早就没有了当年的大少爷派头,十分小心谨慎,一点不敢行差踏错。想不到区长开车失误,导致福贵的儿子送了命。而这位区长,正是当年跟他一起被抓壮丁、一起做俘虏的同伴。

福贵的女儿生产前,女婿找来了被关押的一位教授,妇产科的第一把刀,指望万一产妇遇上什么,教授能帮帮忙;福贵听说教授饿了三天没吃东西,连忙去买了七个馒头给他。待到抢救产妇时,教授撑得不行了,无法出手相助。多年后给女儿上坟时,福贵仍不禁懊悔地说起:当初我要是没有给他买馒头,说不定女儿还能活着。

电影已经砍掉了小说原作的最后一部分:原作中,女儿死后,福贵的妻子也很快去世;几年后,女婿、小外孙也先后意外身亡。最终,福贵自己赶着一头老牛耕田,给牛起了个名字也叫福贵。一天劳作后,老人赶着老牛远去,用粗哑的声音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电影做这样的处理,去掉了后来那些惨痛部分,不知是不一是怕电影的基调太沉重了,怕观众受不了。而小说中,很朴实:地接受了这份沉重与惨痛。小说里:老人福贵自己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一句“我还活着”,让人苍茫百感,也从心绪跟着主人公的坎坷命运起起伏伏,一下子落了地。

关于命运坎坷

“还活着”是经常容易被忘记的事实。如果在生活中像福贵这样遭遇过生离死别的伤痛,或者遇到福贵这样饱经忧患的人,很多人的反应会是——希望自己能忘掉让人悲伤的过去,希望帮对方忘掉伤心往事。大家常常以为不再提起,不再去想,就可以假装那些事情没有发生过,可以向前看往前走了。然而竭力去回避去忘掉的种种努力,反而让悲伤原封不动地压下去堆在那里,一直没有机会释放。

忘记了就好,这话暗含着人的悲喜都由境遇和外部事件决定,本人无能为力。于是悲伤来时,所有的着力点用在对抗或逃避外部事件上,以为若无其事,或者拒绝接受,就能改变现实。  陷在对境遇不公的震惊、抱怨、抗拒、愤怒中时,无论当事人自己还是知情的旁观者,都常常误以为事情太严重了,这个人承受不了;经历太悲苦了,他如何能够走下去……人如果只活在心理现实中,跟真实世界暂时隔绝不通,那的确会忘记去看一个更重要更本质的现实:无论经历过什么,这个人活过来了。他,还活着。

无论遭遇过多少悲苦,福贵平静地接受了。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这让坚韧的生命力本身,比之前的看上去身不由己、被命运无情播弄的际遇,有了更大的分量。——生命的力量在于坚韧,而不是假装没事儿的貌似坚强。就像有些花木在暴风雨中会弯腰甚至伏地,过后再慢慢恢复如常;没有这样的弹性,那会容易折断。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生活经历中突如其来的打击,就像疾风骤雨一样,并不持久。只是人在遇到这样的打击后,往往感觉好像原本精心栽培的花园,曾经芳香馥郁,繁花盛开,如今简直一片狼藉,甚至无法想象或不敢再回想以前花开满园的样子。痛心之余,有人可以行动起来重建花园。也有人会消沉下去,怕投入心血之后,再遇到类似或更大的打击。

关于死亡

福贵经受的打击足够多。他经历了几乎所有亲人的死亡。

乍看这样的境遇,人们的反应是不忍多看。然而,印象中,小说原作者写这个故事有所本,灵感来自一首关于老黑人的英文歌曲,那首歌唱的是失去一切的老黑人没有被压倒的坚韧态度。

平日里对死亡的惧怕与回避,有些来自直接接触过死者的印象:病痛、鲜血、衰老、重病或意外死去的人完全脱形……更多的,仿佛来自跟死亡相关的众多负面联想:形形色色的鬼故事、家属的痛哭和悲恸欲绝;还有,大家谈死色变的态度。这些,让死亡这个字眼,变得格外凝重和可怕。

因为不敢看,于是会越发惧怕吧。曾经听过一位朋友分享的个人经历:他一度因为重病,视力日趋恶化,有失明的危险,当时心情极其低落。心绪能好转起来,主要是因为听进去了一位老人平静的话语:万物都是有生就有死。

有生就有死,那就像有花开就有花落一样啊。我在想象中练习过与死亡面对面,想看看自己心里,那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会把死亡看作什么。最近一次看见的,是那里有我世世代代的祖先,宁静而祥和。也清楚地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去那里,就像生命来自大地,有一天会回归尘土:也像水流千遭归大海,最终,浪花消融在海洋中。那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也不用太恐慌。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一天更要好好活。

P3-7

序言

很高兴获悉洪岗老师以电影为材的新书。因此,我也赶来凑热闹,分享一些个人感受。

如果我可以选择三套中国电影,第一套会是《盗马人》。这是一个以盗马为生的西藏人故事,因为职业不为族人接受,一家人被驱逐出族,流浪在没有支持的西藏高原,小儿子很快便得病,父母三跪九叩的入庙求神,但是没法救得儿子。到妻子再怀孕时,丈夫最后一次盗马,把所获交赠给族人,作为交换条件,让妻儿可以再度被族人接受,而他自己,便策马在没法独自生存的旷野自生自灭。

这个故事是那样简单,没有几句对话,只有一个家庭默默无言地在无边无际的荒野求生存,到最后,成为飞鸟盘旋的饲料。

我看这电影时,并没有甚么特别感觉,甚至觉得有点闷,但是当天晚上,我在睡梦中醒来,脑子里一片荒漠的颜色,却突然悲从中来,自己一生的悲哀,以至于别人及全人类的悲哀,都在那一刻重重地把我侵占。

第二部电影,是《黑炮事件》。这个故事比较复杂,但是对我来说,故事的情节只是衬托一个主题─一个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典型。电影的主人翁,在出差时遗失了一枚棋子,便发个电报给旅馆经理人,叫他去找。结果引起满城风雨,被步步为营的单位上司怀疑他在搞间谍,酿成“黑炮事件”。最后真相大白,证实这不过是过分紧张政制下的一场误会。男主角无辜受累,却丝毫不在意,带着平常心,走到公园与小孩子玩游戏!

并不是这男人毫无火气,在遇上洋人贬低中国时,他据理力争,但是在被自己委屈时,他却是那样地不上心。在那身不由己的大时代冲击下,导演塑造了一个令人身心扩展的人物。看过阿Q式或丑陋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的新形象,实在给人带来一股清新。

故事终结时的一段对话尤其有趣。负责调查这宗事件的老干部问男主角说:我真不明白,一副新象棋只费一块钱,你为甚么要花两块钱打电报去找一枚棋子?男主角答:一副象棋失掉一枚,怪别扭,不找回来总是觉得不妥当!

宁愿花高价去找一枚失掉的棋子,这一股好像不切实际的精神,正是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

第三套电影,是《活着》。

一个“二世祖”式的人物,在旧家庭的制度下,是个连走路也要仆人背着的赌徒。他经历过旧社会,经历过民国,然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家四口,在大时代的波涛中漂浮。

这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事项、信念、人际关系,以至生死,都与社会的转变及政制有关。

国家要炼钢,他们八岁的儿子便在倦得张不开眼时,被另一个也倦得张不开眼的司机撞死。女儿生孩子时,他们明知道信不过那些毫无经验却又把医院霸占的红卫兵,特地到猪栏把一个下放的大夫找来,以防不测。只是那饥饿得连吞七个馒头在加一大碗水的产科专家,自身难保,绝望的父母亲还是眼巴巴地看着女儿难产死去。

一家人被时代的巨轮翻来覆去,大部份时间都无法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故。一波又一波,人的无奈与无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

但是他们始终是坚硬的活着。

剧终时,两位老人取下孙儿手中的一只小鸡雏,放在一只收藏日久的木箱中。这木箱曾经随着老人历经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原本用来载着男人用以谋生的木偶。

一生的失落,到最后,旧箱子仍可用来赡养着新生命。

祖孙三人,心平气和地一同赏玩小鸡。

这三套电影,说的其实是同一故事,一个人生存在逆境,却依然能够保持人的尊严,一种安天乐命,一种百折不挠,不是惊天动地,却是充满着希望与信心。

在这让人混乱的高科技新年代,我们更需要人的故事。

——李维榕博士(著名家庭治疗师、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家庭故事》丛书作者)

后记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香港1990年电影。根据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改编。张学友、张敏、许冠杰主演。

小说情节极其丰富多彩,参看原著为佳。电影情节则与原作出入较大。

《笑傲江湖曲》与放下无求自在

整部电影中,最吸引我的,是刘正风与曲洋(两位配角)在船上合奏合唱“笑傲江湖曲”的一幕。两个人的出身门派一正一邪,以音乐相交而成知音,这段友情无法为同门所理解,他们遭到追杀,最终丧命。黄霈谱写的这一曲,是全片的亮点:“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汹尽红尘俗世几多娇。清风笑竟若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也就是有这一曲,让我可以忍受整部电影。

真的是忍受。

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我小学毕业之前差不多全部读过。当时经常出不起几块钱的租金把书拿回家看,几乎是有空就在租书摊边上,坐一下午,就那样一本一本看完的。自己全套收藏后,重读过多次。闲来无事时拿一套,从头读到尾,或者偶尔休息时抽一本,翻到哪儿,就从哪儿看起;全部看得熟极而流。后来,偶尔在台湾网站上找到两三部金庸小说的旧版本(应当比较接近小说最早在报纸上连载时的原样),可惜不全,我好一阵孜孜不倦专看旧版与新版的不同,看作者怎么修改他的文章。读旧版时,人物、人名、情节的不同处,几乎会自动跳出来。直到现在,偶尔在地铁上,见邻座手捧一本金庸小说看得入神,我在旁边瞥一眼人物、情节,便知道他正看到哪部书的哪一回。

金庸先生本人,是我整个少年时代的偶像。20岁以后,大抵不再崇拜什么人了。肯当面对人说“非常佩服”,记忆中都只有一次。有朋友曾误以为我很崇拜我学习心理治疗的一位老师,我说没有,朋友当时几乎怀疑我“选择性遗忘”。其实是在我们的字典里,崇拜的定义不太一样。对我的心理治疗老师,我只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已。少年时代对金庸,那才是真的崇拜。

金庸在1972年停笔不再写武侠小说,用大约10年时间一一修订旧作。我一直赞叹这份负责和严谨。到了近年,见到金庸又一次修改已经深入人心的作品,却实在改得有些不伦不类,私下跟同好者交流,都认同一定年龄之后,再怎样“悔其少作”,也不宜随意改动了。

看崇拜过的原作者修改旧作,尚且如此,更别说看影视编剧的改动。

这是看名作所改编的电影的一大麻烦,当原作为人熟知时,怎么看,改编出来的电影也达不到原著的水准。反倒让人不住吃惊:这里怎么改成了这样?呀,这个人哪能扮演某某啊,原作中描写的绝代美女,不是这感觉,差太远了……那没办法,文字的想象空间,比电影大得多了。

于是我眼睛看着电影,心里回想着原著。

金庸小说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所共知。人物形象给人的印象深刻,常常还在情节之上。《笑傲江湖》里的主角令狐冲,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刻画他的胸襟坦荡和潇洒磊落。我和钟爱此书的朋友,都向往并赞赏作者所说的:放下无求自在的境界。

当然我更关心的是:那是怎么做到的?放下无求自在,已经接近心灵自由了。

小说中看不太出来答案,只是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了让人向往的人物。令狐冲的性格看来大半来自天生,从小的孤儿身世对他没有太大影响。(电影和小说,实在有比现实生活可爱的一面。)金庸主角的成长,更多表现在从懵懂的小孩子,变成绝世高手。经历无数冒险,而后功成身退。小说中好些人,仿佛天生就有笑傲江湖的境界。

财务自由和心灵自由

从对原著的浮想联翩中跳出来,我便不免自嘲,如果喜欢《笑傲江湖》小说,是为了向往其中的心灵自由感,那么,我所做过一些事情:对小说的痴迷,对作者的崇拜,恰恰都是背道而驰,让自己不自由的。崇拜,只适合于还没长大的少儿时代一一那时心智还不成熟,由于过分抬高别人而约束限制到自己,也不尽然是坏事,少年人通常要跌跌撞撞地走过仰慕他人的阶段,才能发现自己是谁。

回顾曾经的事与愿违,会更感叹:真是只有自己最能束缚自己。反之亦然,求心灵的自由,首先需要自我解放。

心灵自由不易界定和探求,估计跟“人心难测”有关——心理和精神层面较为主观、抽象,很多感受信念在无意识层面,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

那还是借鉴一下容易衡量的其他自由吧。我一直好奇关注,不同种类的自由之间,应会有相通之处。

前几年畅销的《穷爸爸富爸爸》系列,让财务自由的理念火起来。财务自由,也真是让无数人向往。“富爸爸”系列最精辟的观点之一,便是给财务自由所做的定义:当被动收入(人无须每天努力工作,便会自动产生的收入,比如动产不动产的投资收益、作品专利带来的收益)大过支出时,人就获得了财务自由。为此,首先要弄清的一点是: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书中明确界定:资产为自己带来现金流,负债则减少自己的现金流。很多人以为是资产的,比如贷款买下的房子、车子,其实是负债——因为每个月让自己的现金流流向银行还贷。分不清资产和负债,是很多人为财务状况所累的原因之一。

参看之下,近来忽然明白,心灵自由的特点真可以说跟财务自由类似:当人无意中所接收的能量,大过日常需要付出的能量,便可以心灵自由了。不必每天努力,也可以常常宁静喜悦。需要每天努力去维持心情愉快,那近于“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境界。无需努力便可自然长驻安宁平和中,相当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的偈)的境界,有质的不同。

这里跟分清资产负债类似的,也需要分清,什么会真正滋养心灵,什么其实在消耗自己。毕竟财务自由还能用数字来做参照,容易量化。心理或心灵层面,经常留心看都看不清,何况常常不用心。就像人们会把负债当成资产一样,很多消耗自己的方式,平常被我们当作是好的滋养,以为有利于自己和别人。比如,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表面和谐所做的忍让,因压抑愤怒而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比如,为了维护个人形象而苦苦支撑,因不肯承认和面对本身的脆弱面,不能接受外援而失去补给,同时力量不足又要装得强大,需要额外耗费心力来撑场面;比如,回避应面对的重要问题,陷在枝节小事中,一边心存侥幸,一边内心知道有些东西逃不掉……心灵不自由的人,往往活在内心挣扎和内耗中,无意问在不断地损耗自己。

财务自由还可以靠祖荫继承,心灵自由却往往要本人的相当努力才能达到。真正激动人心带来幸福的,也常常是从无到有的那个过程——就像白手起家凭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获得的成功,会让人比含着银匙出生坐享其成更感到自豪。

心灵自由本身,可以作为长远目标。而寻求自由之旅的心灵成长过程,有时想想,很像是在练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三项武功:吸星大法、易筋经和独孤九剑。

小说里的吸星大法,可以吸取别人的内力为己所用(本来是挺损人利己的一门功夫),进度会很快,隐患也很大,因为难以整合。内功原本是武侠小说中的神话。不过,为了人的成长,日常生活中还真可以练习改良版的“吸星大法”:练习选择性吸收,从外界和他人那里,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信心、智慧、勇气、经验、教训……平日常见有人只对生活中的负面事物敏感,而看不见对自己有利的机会资源。严重的,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成包藏祸心,把赞许认可,看成错爱或者另有企图。那就像是戴了墨镜,能够把万物扭曲变形的墨镜。也像头脑中自动运转的过滤器,只让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进来(相当多的心理困扰跟这有关)。日常可用的“吸星大法”,第一步只是先调整过滤器,多看看光明面。练好了,可以烦恼转化为菩提,无论什么样的际遇都能化作人生财富。当然终极目标,还是要如其所是地看见世界和自己,顺其自然地去连结和互动。

能从所有经历中成长,对所有际遇因势利导,帮自己成为所能成为的人,练成易筋经便是迟早的事了。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脱胎换骨,在于不可思议的武功内力。生活中,与健全的人格、自由舒展的生命状态相比,琴棋书画武功文才,实在都只是小道。能从没有好好活过,到真实的生活着;从活在害怕忧虑中,到成为心智、情感成熟的成年人,健康快乐,有力量承担自己的选择和责任,也懂得关怀、尊重他人;能独立、创造,也能建设和享受亲密关系……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这时,才足以施展独孤九剑(小说中无招胜有招的一项神奇武功)。当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要旨和规律,见机而为,这时选择做什么,用什么方式来做,都已经相对简单。

能坚持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好,差不多可以心灵自由:自己做幸福的人,也跟人分享幸福,并协助别人发展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条路上,慢慢走着,随处都有美不胜收的景色。

早年读《东坡志林》时,随意翻了一篇,是苏轼记录片刻心境:爬山爬累了,一开始想着,走到前方那片小树林处就休息;后来实在太累,忽然明白,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作者真是旷达而随性的人啊。他也许是天生如此,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受困之后下了工夫才能学到,不过一旦走到做到了,不管那是天生还是学来,都是一样的。

书评(媒体评论)

谭洪岗看电影有她独特的角度,也可以说是职业特点——她是心理治疗师。幸运的是,她从那个角度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一些被蒙蔽的真相,对人有了进一步的洞察。

当她说“感受生活,热爱生命”时,我知道她说的是真的,不是那字面的东西,而就是这感受、热爱、生活、生命本身,是她的职业之上更重要的品质,是日常世界之上更高的所在,是这写作、发现、洞察的真正的发源。一个如此真实的生命,写的一份如此真实的生命记录,就是你看到的这本书,不管深浅正误,值得去看。

——李皖,乐评人,专栏作家

洪岗清丽、流畅的文笔将复杂的心理学思想带入生活,流入人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心理咨询业都面临着庞大的普及工作要做,电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方式。洪岗对这种艺术变为心理治疗的形式感悟甚深。相信这本书,将再一次“让看不见的被看到。”

——韩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注册心理学家,新南威尔州心理学家注册局督导师

生命的美妙,在于对四周事物有令人惊奇的觉察,如同老子对大海位居低处才能纳百川的觉察,使两千年后的我们更相信人应低调地积极,而非过度推销。令人兴奋的是,谭老师用心觉察并整合这普罗大众的元素之一——电影,站在可使人生更精彩的心理学高度,写下许许多多会触动你心灵花园的美丽篇章。拥有此书应是明智的决定!

——李明智,连续三届获邀为亚洲八大名师,华南理工大学EMBA研修班特聘讲师

滴水可以藏海,因为有发现海的眼睛;看电影可以看出心理人生,因为有心理学专家独特的视角。读谭洪岗的书稿,不能不为作者朴实简练的文风、深刻透彻的专业分析、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而赞叹,这是我近几年读过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中难得的佳作之一。

——李开彤,北京博睿韬管理咨询公司总裁

我在图书出版之前认真阅读书稿受益颇深。相信爱电影的人会喜欢此书,她会提升我们对电影的鉴赏力和对人物心理的解读能力:帮助影视界相关专业人士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刻画: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促进个人的成长。

——范丽华,原公益心理热线执行人,现为快乐行者

电影是人生的浓缩:人生是延长了的电影,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角色。洪岗能从每部电影中感悟世事、感悟人情、感悟生命,细致而敏锐。她能整个身心沉浸于电影,又能在感情之中,提炼出对人生的思考,深入每个角色的内心探视他们的世界。由此我更喜欢看电影,也更期待能看到洪岗的新作——关于心理、人生、世事的感悟。

——齐秀敏,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河北省邢台市律师协会会长,全国优秀律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电影与心理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洪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040978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