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尔街
内容
编辑推荐

《华尔街》云集了国内外金融界知名学者、专家、政府高管及企业界精英参与创作,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寻找他山之石的重要作品。本书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内容推荐

一条新旧夹杂的长街,掌控着世界金融的命脉,经历过战火洗礼,恐怖袭击,却仍然站在世界金融的最高峰不断地缔造神话。中国人第一次深入探索世界金融的心脏,第一次与华尔街的力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华尔街》中,你会与“股神”巴菲特聊聊独特的投资之道,探探查诺斯做空中国的口风,跟罗杰斯讨论时下金融危机的局势,跨越时空近距离守望华尔街辉煌的历史。央视纪录片《华尔街》仅仅只是个开始,本书深入华尔街,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做一次庄重地表达!

目录

上篇:华尔街

 第一章:资本无眠

 第二章:墙在哪里

 第三章:两条道路

 第四章:镀金时代

 第五章:硅谷方程

 第六章:投资之道

 第七章:阳光交易

 第八章:明暗创新

 第九章:拯救危机

 第十章:资本之河

下篇:与华尔街力量面对面

 沃伦·巴菲特——最好的事情就是投资你自己

 吉姆·罗杰斯——我在华尔街做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事

 詹姆斯·查诺斯——卖空是个积极的投资方式

 奈杰尔·希金斯——我在罗斯柴尔德当CEO

 罗伯特·彭诺耶——我的家族故事

 吴敬琏——谁拥有了货币谁就拥有了世界

 陈志武——实现梦想的华尔街

 哈维·皮特——骗我一次,算你狠;骗我两次,是我蠢

 约翰·戈登——美国一直在改变

 尼尔·弗格森——金融创新的优胜劣汰

 珍妮·洛尔——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制胜投资理论

 琼·施特劳斯——书写摩根传奇

试读章节

资本无眠

纽交所的开市钟声牵动的已经不仅仅是华尔街上的人,而是全球的各个角落的人们。资本在这里进入了无眠时代。

在好莱坞电影《华尔街Ⅱ·金钱永不眠》的拍摄现场,正在拍摄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时华尔街的混乱景象,电影《华尔街Ⅱ》的故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五六个大鲨鱼式的人物围绕着一个中心在转,最终每个人都互相背叛。”导演奥利弗·斯通说。

电影《华尔街Ⅱ》从一开拍就被认为是奥斯卡金像奖的有力争夺者,因为它给了所有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人们一种期待,人们都在期待着好莱坞大导演奥利弗·斯通能够再次深刻揭示华尔街的本质。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如盖科所说的那样,投机是所有邪恶之源。”奥利弗·斯通说。

“有人让我想起了贪婪是好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这样想,以至于现在看上去贪婪也是合法的,外面的每个人都一样疯狂。”电影中的男主角说。

很多人说,正是这种贪婪与疯狂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今天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很多投资者都遇到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华尔街两家最有名的投资银行即将消失,昨天雷曼兄弟准备宣布破产计划。”当时的新闻报道说。

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自从200年前,这条街道上出现第一张金融债券开始,贪婪与疯狂就始终弥漫在这里的每一处空间,它在不断创造和剥夺着财富,不断续写着华尔街残酷的现实以及充满传奇的财富故事。

斯科特是华尔街上公认的最出色的股票交易员之一,他每天早上都要坐最早一班轮渡,从新泽西到曼哈顿岛上的华尔街去上班。

如果在10年前,早上来到华尔街,这里的人会很少。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

斯科特必须尽快对全球资本市场动向作出全面准确的分析,确保其他交易员在交易前看到他的分析报告,这关系到整个公司一天交易的成败。

“马克,怎么样啊?今天一定是涨跌无常(不稳定)的一天。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员工作好准备,整个团队要有策略。”他打电话说。

斯科特3年前与另外4名华尔街顶级交易员共同成立了这家叫做T3的股票交易公司,虽然身为老板,但他也是最辛苦的员工。

“早上好,这是T3,欢迎来到早间现场。请把你们的价目表格拿出来。”这是他做节目的开场白。

斯科特的股市分析报告不只局限于T3公司的交易员,只要登录T3公司的网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他的分析报告,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看到斯科特对当天股市的预测和分析。

“一个北京的用户可以在我们发出信息的两秒钟之后就得到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我们把全球很多的交易者联合起来,使他们获得和我们同样的分析和信息,就像在这里工作一样。”T3的技术人员埃利奥特·特纳说。

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城市,这个坐落于美国东海岸的国际大都会,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曼哈顿是纽约的核心区域,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1/3以上把总部设在这个面积不足6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

“纽约是美国联系世界的纽带,代表美国通往世界的门户。我们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将美国带到了全球。它们也吸引了大批国外企业到美国来投资。华尔街和银行业的纳税几乎相当于我们这个城市的总税收。”纽合组织执行总裁凯西·王尔德说。

“华尔街聚集着大量的金融机构,国际上著名的金融机构,在华尔街都设有总部,这些金融机构在操作着资金的流动。”招商证券总裁杨鶤如此评价华尔街。

位于曼哈顿南部的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这里云集着2 000多家金融机构和将近30万金融从业人员。但华尔街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它所代表的机构和人遍布全球,绝大多数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但无论身在何处,几乎所有的华尔街人在纽约的早晨都会把目光会聚到这里,等待着纽约证券交易所钟声的响起。

纽约证券交易所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证券交易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3 000多家公司在这里上市,这其中也包括近50家中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数额,还是上市交易股票的总价值,纽交所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纪录。这也正是它备受世人瞩目的原因所在,这里所传递出的信息直接对美国和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开市前15分钟是交易大厅内最紧张忙碌的时刻,交易员根据客户的指令将股票交易订单输入电子交易系统,这些交易数据将在纽交所的开市钟声响起后,通过道琼斯指数呈现出来。纽交所股价的上涨和下跌,不仅决定着华尔街人的表情,也左右着全球投资者的财富。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一直牵动甚至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作为美国经济的核心和枢纽也在持续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华尔街的影响力变得更为明显。无论是身处华尔街,还是在地球的另一面,只要与资本市场发生了关联,就不得不正视华尔街的存在,在每个交易日都全力以赴地去应对华尔街的变化。

即使是再优秀的交易员,在开市钟声敲响前,也不可能做到稳操胜券。今天的华尔街可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财富中心,但这里也是财富争夺最激烈的战场。

在华尔街上从事股票交易被认为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交易员的成功与失败直接体现在交易数据上。这些来自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能够进入华尔街并且成功地生存下来,必须要面对非常高的淘汰率。

“能够走进华尔街,并生存下来,那真是精英,每个人都聪明,华尔街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胜者为王,败为寇。一旦你进入这里,它就成为一个丛林了。你就要把自己从兔子变成羊,从羊要变成狼,要不然的话你就会被别人吃掉。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一旦你卷入了以后,不自觉地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特别凶狠。”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陈思进对于华尔街的竞争深有感触。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交易员真的很难。我12年前就开始这一行业了,那时大家都想成为交易员,他们都笑话当律师、医生的人。每个人都说‘作为交易员我会在股市上赚到大钱’。在我们这个团队,有几百个个体交易员。在股市上交易的确可以赚到钱,有时还很容易,但股市很脆弱,一旦出现泡沫破裂,如从5 000点跌到1 000点,很多人就会离开股市。但此时也会造就像我这样新一代的有纪律性的活跃的交易员。我们这30个交易员从40万人中脱颖而出,尽一切努力取得成功。”斯科特说。

华尔街是一个人才汇聚的中心,人才精英的不断涌入,使华尔街充满活力和创新,但残酷的竞争环境又让华尔街人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和生存法则,这构成了华尔街独特的文化氛围。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曾经疯狂地追逐时代科技,成为电报、股票纸带机最早的使用者,电话发明后,纽交所也立即成为了世界上拥有电话机数量最多的地方。但纽交所却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放弃人工叫价的证券交易所,因为绝大多数交易员不愿意收起他们的大嗓门。

“我年轻的时候,我们用小本,用纸记录,一面是卖出,一面是买入。我更喜欢原来的方式,那时大家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更多的乐趣,满地都是这样的纸片。大家叫着进行买卖,一起兴奋,上班的时候很热闹,当时有很多人聚集在这儿,现在情况完全改变了,科技的发展使得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纽交所的交易员戴夫·亨德森说。

2005年纽交所全面启用电子化交易,沸腾的交易大厅顿时安静下来,曾经繁忙的电话亭如今变成了风景。因为不再需要人工叫价,大量交易员离开了纽交所,回到所属的公司。科技曾经为这里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现在又把它带走了。

现在,股票交易绝大多数是在证券交易所外完成的。骑士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商,无论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是纳斯达克,骑士公司的年交易量都是最大的。但出色的业绩并不是靠交易大厅里的交易员完成的,而要归功于这个不起眼的角落。

“事实上,我们公司90%的交易都是由我们完成的。之所以我们被安排坐在角落,不需要大家之间讨论,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是独立的,我们不需要与其他交易员进行交流。我们自己不作出交易决策,所有的交易都是由电脑处理,我们只是进行监控。”骑士公司的技术交易员史蒂夫·纽曼说。

有史以来,所有交易决策都是由人来作出的。购买哪个股票、购买多少、什么时候卖出等问题都是由人来决定的。而现在,机房才是骑士公司进行股票交易的核心区域,这里存放的计算机主机在自动选择股票和最佳交易时机,作出买入或卖出多少的交易决策。

2002年,骑士公司开始研发一种能够取代人脑、自动作出交易决策的计算机程序。为此,骑士公司大量增加了技术研发人员,他们将交易员的各种交易数据输入计算机,从中归结出成功的交易规律,并将其转化成为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交易程序。

“你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开始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很严峻的形势。开始的几个月,我们连续亏损。但是我们深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随着形势趋好,我们就更有信心。在2005年,我们的市场份额增多,获利也更多。因此到了2006和2007年,我们知道自己做对了,结果证明了一切。”骑士公司执行总裁汤姆·乔伊斯说。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像骑士这样的交易公司将成为华尔街的主流,光缆将变成华尔街的主体,人工交易员将被电子交易员所取代,华尔街上交易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谁拥有最优秀的交易员,而是谁控制着更为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

华尔街已经不仅越了它的地理概念,而且正在走入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现在没有谁可以准确地划分出哪些是属于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哪些是华尔街人,它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从来没有来过华尔街的人不一定不属于这里,而坐在华尔街交易台前的也不一定就是华尔街人。

电影《华尔街Ⅱ·金钱永不眠》重要拍摄场地就设在骑士公司的交易大厅,《变形金刚》的男主角拉博夫变成了华尔街上的交易员。20多年前,奥利弗·斯通成功指导了好莱坞经典影片《华尔街Ⅰ》,现在正在拍摄是它的续集。

“1987年时,人们都说《华尔街Ⅰ》很有趣,都很喜欢。但是拍摄电影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你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是华尔街的作用。但是,有时很有效,有时就不行了。所以生活总是很模棱两可,任何东西都是不容易的。这不是像黑白那样分明的,华尔街是好的,华尔街也是坏的,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好坏的。”奥利弗·斯通说。

作为《华尔街Ⅰ》和《华尔街Ⅱ》两部影片的制片人,艾德·普雷斯曼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与奥利弗·斯通一起来共同探讨华尔街的好坏,他们对华尔街的感受是好莱坞的同行无法比拟的。

“我的继父和奥利弗的父亲是好朋友,同时在华尔街工作,他们彼此都很了解。我对华尔街的了解是很肤浅的,直到我拍摄《华尔街Ⅰ》的时候才有所了解。我在拍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以我的名义买了债券股票,但是我从未参与过。”埃德·普雷斯曼说。

在美国,一部影片的成败关键取决于身处幕后的制片人,他们把控着影片资金运作,制作影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好莱坞和华尔街。

序言

华尔街是个极为复杂的机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吴敬琏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它的一举一动、一起一落,都对这一体系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和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就成为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必做的功课。

然而,华尔街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要把它看清楚和说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200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但是它们对华尔街的评价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称为金融的神殿,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机;也有人说,华尔街乃是金融罪恶的渊薮,制造了历次金融危机。实际上,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大概都各有一偏,或者说,他们都看到了, 但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资本市场对资本这一关键性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起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200年来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所以公司制度刚刚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资本主义无情批判者马克思就在他的《资本论》第1卷(1867年)中,对这种资本组织在足以改变世界面貌的铁路网建设中的作用作了高度评价。他写道:“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从坏的方面说,恐怕也无人能够否认,奥利弗·斯通执导的名片《华尔街I》和《华尔街II》中对“贪婪是好的”,贪婪信条的愤怒抨击和“投机是万恶之源”的论断,切中了华尔街的要害。华尔街的这种“多面性”,其实来自人性的“多面性”。这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既追求自利,又具有同情他人之心。如果这种情况无法改变,那么,现实的做法,就只能是像亚当·斯密所主张的那样,一方面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导追求自利的人们去增加他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自觉地为社会服务。

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社会主义各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经过数十年的曲折的探索之后,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制度目标。他们仿效温斯顿·丘吉尔评论民主制度的著名讲演的句式,对市场经济制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没有人断言市场经济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应当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好的经济形式。但是如果同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试用过的其他一切经济形式相比较的话,它是最不坏的一种。”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这种“不好的经济制度”的一种,自然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特别是当怀有贪婪野心的人们利用它的信息不对称缺陷上下其手,就会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触发或大或小的经济危机。

面对这种情势,我们能做的,显然不是关闭华尔街,抛弃资本市场这一有用的工具,去寻找某种不可能存在的至善乌托邦,而是设法存利去弊,发挥它有效配置资本资源的建设性作用,抑制它扰乱经济运行,引致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200年来,华尔街内外为此作很多努力,采取过不少措施,包括:交易所会员券商的集体自律,改善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司法和行政机构的执法和监管,支持和鼓励大众传媒的揭黑行动,等等。总体来说,这些措施产生了效果。但是,人性的两重性和资本市场的两重性是永恒存在的,资本市场的问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这就需要整个社会为完善资本市场继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坚忍不拔的努力。

为了提高这种努力的成效,需要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和问题所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本市场华尔街的历史和现状,剖析它的问题的来由,无疑是了解当代资本市场的有效办法。现在,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华尔街》和这本同名图书。这部纪录片力求客观全面地介绍华尔街的情况和各方面对它的分析和评论,无疑能为我们透彻了解华尔街提供很大的帮助。

后记

第一次到纽约华尔街的人,往往会吃一惊:“原来这也是有名的华尔街?!”真正的华尔街很短、很窄,街名牌子也不起眼,平日来往的人也没几个,如果碰上天阴下雨,华尔街的那一带还会显得凄凉,谈不上有什么热热闹闹的“市场”气氛。但,这就是真实的华尔街,有形可见的东西就是街两边的这些楼。

正因为华尔街和其代表的金融证券市场总体上是看不见、摸不着,就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想空间。对多数人来说,可能难有机会去正式学习、了解现代金融市场,而只能从报纸、电视新闻里,了解据说是掌控全球经济命脉的华尔街。结果,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什么呢?看到正在倒闭的雷曼兄弟,即使在金融危机的2009年人均奖金还高达77万美元的高盛,空卖空买的投机银行家,阴谋设计让希腊政府超负荷负债的投行家,设计推销“有毒”证券的贪婪“吸血鬼”……

那么,华尔街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何相干,对我们的就业、创业有什么用?难道华尔街对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的兴起、二十世纪的强大有过贡献?金融是否就是一场持续几个世纪的阴谋?…… 这些以及许多其他涉及到普通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的问题,都是《华尔街》电视系列纪录片和这本相配的书所要回答的。

本剧组花了几年心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规划、再讨论、再规划,也跑遍美国和西欧多国采访众多学者、专家,这么多人的心血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建设性地揭开一个迷:既然华尔街发展了两个多世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打击,而且一代一代的银行家、投行家的确赚了大量的财富,两百多年里从来没有缺少过对华尔街贪婪的指责,但是,众多危机、丑闻都没能阻挡停止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每次照样能爬起来更健康地壮大,这本身说明华尔街必然对美国、对世界至关重要,美国经济、世界经济离不开源自于华尔街的金融。因为人性决定了:任何东西只有在它具有真正的价值,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才能经久不衰、繁荣昌盛。

金融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华尔街》要解的迷。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会更快,会有很多好事情将在中国发生。

——巴菲特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如果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味模仿我或他人,你就无法成功。找出你擅长的东西。我挣钱是为了换取自由,钱能给我自由。

——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大部分人不该干卖空这行,他们最好还是在卖了之后还能睡得着觉的情况下卖。卖空需要很多勇气和个人力量。

——做空大师詹姆斯·查诺斯

把国际货币体系搞得更健全,就关系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利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信任关系、信任资源是华尔街公司最核心的资源,也正是这些客户资源,使得华尔街公司可以轻松地融到几十亿美元、几百亿美元的资金。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

华尔街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胜者为王,败为寇。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陈思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尔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纪录片华尔街主创团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6920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7.12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