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欢喜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十一个吾心所

心是我们认知世界最为重要的感官,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对外界事物有所感触,这些感触反映在心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知见。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把纷繁的妄念赶出去。

倘若到寺院中参加禅修班,就要上交手机、远离电脑,把与外界的联系与纷扰一一斩断,用心感受禅。其实禅修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造我们的心。排除一切干扰,心才能够沉静,也更容易接受当下。打坐、经行、出坡、吃饭、洗碗、睡觉……日常的行为就是在修炼自己的心。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心静下来,我们对自身、周围环境、世界的感受都会与过去有所不同。

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都心怀不满,想要改变工作、增加收入,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等等。想要做到这些就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当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改变之后,生活才会跟随我们的意愿慢慢发生相应的变化。

每个人都会有错误的知见,并非我们没有正确地认知外在的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心灵被其他感觉器官捕捉到的信息所干扰、蒙蔽。

若想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身体。身体是灵魂寄居的场所,像一栋房子,房子总有老化、损坏、剥落、漏水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这个“房子”是自己的,要静心护养、修缮,于是“我执”也随之产生,执着于自己的身体,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一切信息反馈,如此,五欲六尘便跟着来了。妄想、分别、执着在进行精密庞杂地计算、斟酌、选择,从而给自己的心带来困扰。

心迷失的根源在于对身体的执着,因此想要把心解放出来就必须打破身体固有的局限,沉静修心,使心不受感官意识的干扰,进行独立的觉知。

佛教唯识宗讲到十一个善心所,即改造心的正确方法,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

若想将这十一个善心所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之中,首先要对其进行参悟、理解,不能停留在掌握字面的浅层意思,而是要深入其义理与本质。

信就是相信。无信不立,其实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心中抱着巨大的怀疑肯定无法入门。倘若只是表面相信或半信半疑,那么也无法做到身心合一,这样的伪信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毫无用处,也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

《华严经》里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阿含经》也说“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可见“信”是进入修行法门的根本,失去了“信”,如高楼失基、釜底抽薪,也就失去了一切善根的基础。 佛教净土宗被称为念佛法门,只要念得好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它获得成就的真正途径是“信愿行”。信在这里也是放在第一位的,相信极乐世界,有到极乐世界去的愿望,继而切实践行不断念佛才可以成功。至于最后到底能不能去,不在于念佛的功力是否深湛,是否能做到一心不乱,而在于是否真正地相信、急切地想去。所谓“真信切愿”,达到这一点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亲身接引。

经常有人问我,念佛是坐着念、跪着念,还是躺着念好,其实一般坐着就可以,当然最好是跪着,因为这样能够展现出对佛祖的虔诚与恭敬,如果身体不好,躺着也没有问题。礼佛关键在于心,如果心中没有阿弥陀佛,没有信任、恭敬,即使跪再长的时间、念再多的经文也不会有效果。

古人说“诚则明也,明则诚也”,《中庸》里说“至诚如神”,认为“至诚”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可以预卜凶吉、预知后事。其实“诚”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相信,才能够保持一颗虔诚之心。归根结底,仍旧是“相信”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在平常的生活用语中,我们常把“惭”“愧”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渐隗,其实在佛教中,“惭”与“愧”是不同的。

惭,指自己的学问、力量、品质还没有达到圆满,因此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激励。如果我们心中怀有“惭”念,便会时时进行自我反省,扪心自问:我的品质是否足够高尚?学业是否足够精进?工作是否足够努力?我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我怎么改掉我一些不好的言行?

自我反省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这在禅宗中叫作“观照”,又叫“觉知”,一个好的修行者一定有着很强的觉知能力。

P3-8

作者简介
贤宗,号宗雄,福建人,浙江省桐乡市香海禅寺住持。自幼事佛,童真人道,勤奋好学,事佛以诚。1991年于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上海交通大学EMBA(不错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1996年冬受聘于普陀山佛学院,期间历任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禅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嘉兴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贤宗是中国佛商论坛发起人,是企业家的心灵导师和禅修引领者。他发心引领天下企业家走进宁静的心灵家园,让每一个人都有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慈悲心,光明正大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目录

第一章 十一个善心所

第二章 无碍

第三章 安住

第四章 了悟

第五章 坚实的自我

第六章 平衡

第七章 心之欢喜

第八章 一生的功课

第九章 欣然接受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第十章 从无常中醒来

第十一章 人生本来就是苦的

序言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为什么我们会被各种外来的东西,如名望、地位、金钱、权力等名闻利养所迷惑,同时还被内在的恼怒、痛苦、恐惧、怨恨等情绪所折磨?为什么我们无法放下贪嗔痴漫疑,与之纠缠一生也终究无法摆脱它们的奴役?在我出去讲课的过程中,听众们问得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此。我回答他们:苦的根源在于心,你心中的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因此,倘若此时你身处苦海,一定是因为你的心在苦海中沉沦。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哪怕是同一片树叶,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形态、颜色也不尽相同。我们的身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尽管肉眼看不到、身体感觉不到,但这些变化就像电磁波一样,慢慢地便会给我们带来显著的改变。尽管此刻你并不快乐,也许下一秒便能心生欢喜,只有把握好自己生命的律动,每一个生命的节点才会发出极致的光彩。

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而这种规律就是佛学中的“空”,那些客观存在于我们面前的具体事物则是佛学中所讲的相,这些相的本质仍是空。

人总是容易被事物的表相迷惑,因此每做一件事都会有诸多担心,这些担心会对自己造成制约。担心越多束缚也就越多,束缚多了,原本好的事情可能就转变成了不好的事情。心无挂碍之时,成功反而水到渠成。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一个渐渐通透的过程,可惜,很多人直到生命的尽头还带着各种欲望和遗感。我们所执着的,正是我们的束缚所在,我们越执着于得到,反而越得不到。

“无”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无为,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当我们把心中的挂碍、担心统统卸下,才能用虚空般的胸怀与格局去承载整个世界,才能真正地生起欢喜之心。至少,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你将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好的理解。你会明白,尽管我们无法让心一直处于欢喜的状态,但这恰恰是人之常态。如果这本书仅仅能帮你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已经很欣慰了,当然,我希望它的用处不止于此。我希望本书真正能帮到你,让你的生活发生真正的、持久的改变!

贤宗

2016年7月

内容推荐

《心欢喜》由贤宗著。

为什么我们会被各种外来的东西,如名望、地位、金钱、权力等名闻利养所迷惑,同时还被内在的恼怒、痛苦、恐惧,怨恨等情绪所折磨?为什么我们无法放下贪、嗔、痴、慢、疑,与之纠一生也终究无法摆脱它们的奴役?苦的根源在于心,你心中的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倘若,此时你身处苦海,定是因为心在苦海中沉沦。

当我们把心中的挂碍、担心统统卸下,才能开虚空般的胸怀与格局去承载整个世界,才能真正地生起欢喜之心。

编辑推荐

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此种种,那些在异国坚强生活的平凡人,那些信奉“在路上”的人们,那些不甘受命运摆布的勇者,那些挣脱现实枷锁的追梦人,悲喜之间,已见大时代的缩影。贤宗著的《心欢喜》以全新的角度观察生活细节,可读性与实用性兼具。

“无”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无为,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当我们把心中的挂碍、担心统统卸下,才能用虚空般的胸怀与格局去承载整个世界,才能真正地生起欢喜之心。至少,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你将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好的理解。你会明白,尽管我们无法让心一直处于欢喜的状态,但这恰恰是人之常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欢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贤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62719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7-01
首版时间 2017-01
印刷时间 201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68
CIP核字 2016219381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6
12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2.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