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重案(惊动西方的三十个大案)
内容
编辑推荐

惊动西方的三十个大案,囊括震惊西方社会的重大案件,为你打开一扇快速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你将看到:神秘的少年囚犯的真实身份;史上头号美女间谍“色情舞娘”;历史上最可怕的罪犯之一;当年最大的国际社会公共事件“德雷福斯冤案”;法国反战运动领袖饶勒斯被害之谜;冷战中最引人注目的泄露原子弹秘密间谍案;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林白小鹰”绑架案;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开膛手杰克;制造“马拉之死”的24岁姑娘科黛;令巴黎人恐怖的博诺强盗团伙;轰动法国的热沃丹狼兽真相;俄国宫廷里的疯狂僧侣之死;墨西哥草莽英雄潘乔·维拉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了解西方历史上重案要案的绝佳的入门读物,三十个历史事件,代表性很强,都是西方社会耳熟能详的案件,如神秘美女间谍玛塔·哈丽、影响了整个欧洲反犹历史的德雷福斯案件、刺杀马拉的科黛、美国原子弹间谍案等等。这些案件,对于历史进程及走向等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作者掌握了大量的史料,故事的可读性极强。本书无疑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快速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

目录

卡斯帕·豪兹尔

玛塔·哈丽

吉尔·德·雷

德雷福斯事件

“林白小鹰”绑架案

舒瓦瑟尔-普拉兰案件

萨科和万泽蒂

莱奥诺拉·孔奇尼一加利盖

于尔班·格朗迪埃

达米安

杀害饶勒斯的凶手——拉乌尔·维兰

拉龙西埃

夏洛特·科黛

罗森堡夫妇

开膛手杰克

珀蒂奥案件

金盔

朗德吕

拉罗谢尔的“四士官”

博诺强盗团伙

“格拉斯哥-伦敦”火车劫案

塞兹内克

拉法日夫人

拉斯普钦

菲阿尔代斯事件

比费和邦唐

潘乔·维拉

梅耶林疑案

热沃丹狼兽

寄匿名信的人——安热勒·拉瓦尔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16年8月10日这一天,天气热得让人难以忍受。拉杜上尉打开了陆军部办公室的窗户。

拉杜上尉今年三十五岁,蓄着小胡子,他表情极其严肃,正透过薄薄的夹鼻镜片查看一摞厚厚的档案……当战友们在凡尔登的战壕里拼死作战时,为什么作为职业军人的他会安然地待在巴黎?这一优待是因为某些背景,还是因为一些高层关系?

并非如此。拉杜上尉没有去前线,而成为留在部里的几位军官之一,完全是依靠他自己的能力。因为在所有职位中,他的这个最为棘手,对能力的要求最高:他负责的是第二作战室,也就是法国反间谍室。

这个下午,拉杜上尉正在等候一位女客人。来客正在候见室中。他已经让警卫去安抚这位客人,以便给自己留下时间最后重读一遍档案。

来客1876年8月出生于荷兰的二座小城,现年正值四十岁。她叫做玛格丽莎·赫特雷达·泽莱。1895年,嫁给了荷兰军队的一名军官,马克·莱奥上尉。不久,上尉被派往荷兰殖民地的爪哇岛。委婉些说,夫妇俩相处得不太和睦。尽管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不过他们的婚姻还是如同一场灾难。1902年回到欧洲后,马克·莱奥夫人就申请离婚,并逃往巴黎……

拉杜上尉停止了阅读。刚才,他是需要重新记忆一些年份上的细节,档案中剩余的内容,他都已经铭记在心了。

到了巴黎,马克·莱奥夫人想以演戏为生,可是作为演员,她没有足够的天赋。她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要利用她在爪哇岛的生活经历,打造出一个东方舞蹈演员。

1905年12月13日,这一天,她成功了。她在吉美博物馆登台演出。这是一场上层聚会:政客、艺术家、日本和德国的大使齐聚一堂。吉美先生亲自向来宾介绍这位舞蹈艺术家:这是一位神圣的印度舞者。她叫做玛塔·哈丽,这个名字在马来语中是“晨曦之眼”的意思。她出生于爪哇,母亲是混血,父亲是欧洲人。她曾得到过圣舞祭祀的传授……

演出设在博物馆中已经装扮成湿婆庙的圆顶图书馆内。光线柔和而神秘,玫瑰花瓣铺满地面。玛塔-哈丽翩翩起舞……她身材修长,纤细而柔软。她的肤色皇黄褐色,身段似古希腊的雕像一般;双腿秀美,髋骨窄小,胸部小巧,双手纤长;她的脸型稍显宽大,但是黑亮的眼睛和乌黑的秀发堪称完美。在异域音乐声中,她展现着性感诱人的身姿和步伐。她身披层层纱衣,时而轻轻掀去这层或者那层,待到舞蹈结束时,只剩下内衣以及金色胸罩了……

舞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玛塔·哈丽敏锐地发觉,文化成为她大胆的托词。巴黎各沙龙都在争夺她的出席。她获得了最负盛名的艺术家、文学家以及政客的赞赏。

正是在这一时候玛塔·哈丽才真正吸引了拉杜上尉的注:意力。在法国这一边,她是外交部长、几位外交官、几位高级军官还有好几位议员的情妇。德国那一边则更了不得,她与布朗斯维克公爵、柏林警察局局长甚至威廉皇储本人都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1914年7月底,战争迫在眉睫,玛塔·哈丽离开她在讷伊专门的旅馆,匆忙赶往柏林,似乎已被逼得走投无路,要选择自己的后路了。1914年8月1日,是德军总动员的时刻,她正与柏林警察局局长共进午餐。拉杜上尉绝不会忘记她的这一举动,并且显然,她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最先开始关注玛塔·哈丽的并不是第二作战室,而是英国情报处。在那著名的午宴后,玛塔·哈丽回到了其在荷兰的住处,并且经常从那里前往英国。英国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在她的周围监视她,等她回到法国后,他们将自己的怀疑告诉了法国情报人员。

这就是档案的内容。今天是1916年8月10日。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具体事件对玛格丽莎·赫特雷达·泽莱,也就是玛塔·哈丽不利。总而言之,她有嫌疑,有重大嫌疑……

拉杜上尉认为已经让来客等待够长时间了,他叫来警卫:

“让她进来……”

玛塔·哈丽走了进来……她穿着深色裙装,戴着一顶装饰着灰色羽毛的草帽。尽管她的着装有意显得低调,但是她的身上仍然散发出光芒,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气息。这并不是因为她身体的某处很特别,而或许是因为她的步态,她移动的方式,她灵活柔软的体态,简直像动物一般……拉杜上尉不由自主地想起她的一位钦慕者的赞叹:“她甚至走路就是在跳舞……”

玛塔·哈丽在上尉面前坐下,浑身散发着香水的气味。

“多么纷乱复杂呀,上尉!我一想起为前行这不幸的几公里要办的手续……”

她的声音似乎是从喉咙里发出的,带着些许不易察觉而又令人陶醉的口音……就连拉杜上尉也不禁要赞叹她的镇定自若……她称这些叫做“不幸的几公里”。多棒的用词!事实上,玛塔·哈丽一回到法国,便申请照顾因战争受伤的伤员。不过,并不是随便到哪一家医院都可以。她选择了距前线几公里远的维泰’尔医院。然而,极为巧合的是,法国统帅刚刚决定在维泰尔附近的孔特雷克塞维尔城建一座特级秘密轰炸机场……玛塔·哈丽对拉杜上尉的沉默有些不耐烦:

“那么,上尉,这就是对待一位愿为法国献身的女士的礼节吗?这些可怜的士兵多么需要照顾和关爱。”

拉杜上尉终于决定开口,他选择赌一把。让玛塔·哈丽去维泰尔,这是撕下她的面具的唯一方法。

“夫人,如果说维泰尔在战区,如果说所有人必须从我这里拿到通行证才能前往那里,这可并不是我的错。”

“您打算发给我通行证吗?”

“当然。我为什么不呢?您带了护照和照片吗?”

舞蹈家的面庞绽放出喜悦的微笑。很明显,因为具有这样的魅力,她可以成为很厉害的间谍。

“我这里有两张照片。您要是愿意可以自己留一张。”

上尉冷冷地拒绝了。玛塔’哈丽气恼地撇了撇嘴。可见,她并不习惯自己的魅力对男人不起作用,并且她很不喜欢这样。签署完文件后,拉杜上尉让警卫把她带走。告辞时,玛塔·哈丽稍显生硬……

第二作战室的负责人很清楚自己冒了一个险,但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这是家常便饭。另外,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他准备让一名在维泰尔康复休息、年轻英俊的龙骑兵中尉与这位舞蹈家接触往来。中尉接到的命令将是假装成飞行员,按理说来,这样接触起来会更顺利便捷。P9-11

后记

提笔准备写这篇译后记之时,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几个月来牵动人心的一件事:阿什蒂亚尼石刑案。这位名叫萨基内·穆罕默迪·阿什蒂亚尼的伊朗中年寡妇因被判通奸罪而遭到鞭刑和石刑的处决判罚。鞭刑大家都明白,而石刑则需解释一下。这种刑罚古老而残忍,行刑方式是将犯人用土埋至胸部或肩部,再由围观者投掷石块将其打死。据说,整个过程必须让犯人的子女在场目睹,以达到羞辱犯人及警示子女的目的。阿什蒂亚尼的儿女和律师为了改变她的命运而奔走呼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西方各国政要轮番施压,各国人民也纷纷游行请愿。为营救阿什蒂亚尼而专门建造的网站上,请愿者募集到的签名已有35万之多(其中不乏很多中国人的签名和留言),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此事的关注,呼吁对一位妇女、一位母亲基本人权和尊严的保障。为什么人们对一名素未谋面的他国女子如此关心?法国国防部长埃尔韦·莫兰的一句话可以解答:阿什蒂亚尼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是面对属于另一时代的野蛮行径时怒吼着、反抗着的全人类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也有一些同样性质的案例:面对枪口勇敢淡定的舞蹈家玛塔·哈丽、关乎“正义和既定秩序之争”的德雷福斯事件、无政府主义者萨科和万泽蒂、惨遭酷刑的神甫于尔班·格朗迪埃、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罗森堡夫妇……他们都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冤屈,成为了时代、偏见、野蛮风俗或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少数“幸运者”(如果可以这么称呼他们)得以在有良知的人们的帮助下平反昭雪,更多的人则背负着冤案长眠于历史的长河中,让人唏嘘不已。书中,作者提到某位主人公的过错时,曾写道:“或许,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是啊,当时间如流水远去,时代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再回首,当年被判定死罪的这些人,有几个是的确罪有应得、又有几个是不可原谅的呢?

☆☆☆

这本书题材隶属历史故事纪实,虽然在描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小说写作手法,但是内容上总体说来真实可信。作者皮埃尔·贝勒马尔生于1929年10月,是法国著名作家,也是活跃的传媒人士。他出版过小说、历史纪实故事集等几十部作品,还出.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

本书选取了三十件西方历史上的大案、疑案。除了之前提到的故事外,我们还能在书中读到如舒瓦瑟尔—普拉兰案件、莱奥诺拉·孔奇尼一加利盖、梅耶林疑案这样的历史故事;可以遇见如达米安、拉乌尔·维兰、夏洛特·科黛、拉斯普钦这样推动历史车轮的人物;可以聆听如金盔、博诺强盗团伙、潘乔‘维拉等等的黑帮传奇;甚至还可以对开膛手杰克、珀蒂奥、朗德吕这样令人心悸的杀人狂一探究竟……书中生动的描述、详尽的介绍及清楚的分析,时而将大家引入15,16世纪欧洲宫廷,时而又带领大家踏上19、20世纪的美国大地。而所有事件的发生均有其不可分割的历史、社会甚至是经济背景,作者在叙述故事本身之外,并不吝啬笔墨,而是清楚地交代了当时的背景环境,这使得或许对此不够了解的中国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得以广泛地补充、吸收欧美历史、社会的相关知识。而每篇结尾处作者短小而带有启发性的总结又给予了读者延伸思考的空间: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历史往往是未来的借鉴。所以在当今繁多的侦探小说和历史纪实书籍中,这本书的长处在于其巧妙地结合了两者的特点,生动而不失真、丰富而不杂乱、严肃而不晦涩,引人思考而不流于说教。

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历史、地理、宗教、文学、法律、心理学、犯罪学,甚至解剖学等各领域知识都有所提及。翻译中,我尽力做到准确,不怕烦琐,即使在法国宫廷官职称谓、一战法德战线等书中一笔带过的细节问题上,也不敢懈怠,努力查找资料、咨询法国专家,力求译文既忠实原意又便于中国读者理解。在语言处理上,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体现了原文中的语气,有时在合适的情况下,还采用了少量方言;而对于书中的公文(如诉讼状、判决书等)、名篇(如左拉的《我控诉》等)一类的书面文章,则试图采用“文白间杂”的风格,以便既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又不影响读者理解。虽然已认真查询资料、反复斟酌字句,然而,无论是知识层面的理解还是语言层面的处理,译者肯定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翻译量大、时间紧迫,不容自己反复校对。因此,书中若有错误,还恳请读者原谅并指出批评。此外,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尤其是沈艳丽、王雨、叶莎、杨怡和赵晓琦几位,借此向他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

☆☆☆

重新回到开头提到的伊朗妇女阿什蒂亚尼石刑案上。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位生死悬于一线的妇女应该仍旧在德黑兰的监狱里默默坐着,遮盖全身的衣袍下是鞭子抽打99次后留下的旧伤痕。世界另一边,人们仍然在集会、在游行,在用她看不见的方式支持她、鼓励她保存活下去的希望。有消息说,伊朗政府取消了对她实施石刑的决定,而改为——绞刑,并且将于近期施刑。待到此书出版时,阿什蒂亚尼还会在这个世界上么?她的孩子是否最终仍不能逃脱亲眼目睹母亲被杀惨象的命运?……几十年或几百年后,或许也会有位作家写下阿什蒂亚尼石刑案。到那时,人们——无论所属种族、民族、宗教、党派……是否能够达成一致:没有什么可以被允许残忍践踏一个人的尊严。

侯镌琳

2010年10月11日凌晨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重案(惊动西方的三十个大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皮埃尔·贝勒马尔
译者 侯镌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9998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5-49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