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陌生的中国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杨猛编著的《陌生的中国人》是一本人文纪实作品,记录了不同人群的乡愁。有异乡求学的学生,外出打工的青年,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漂泊在他乡的艺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对故乡的怀念,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生活的态度,都让我们对生活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本书是一本让我们读懂乡愁,热爱生活的作品。

内容推荐

杨猛编著的《陌生的中国人》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它道出了大国盛世背后的欢笑与悲歌。

它讲述了大地震后一对小同学的故事,一个成为了国家英雄,另一个失去胳膊为明天的生计发愁;它讲述了一群被人遗忘的弃婴的生活,婴儿被亲生父母抛弃,在收留者那里成为得到社会资本的筹码,并最终死于一场大火;它讲述了到西欧的8万青田人建立的商业王国;它讲述了广西上林乡淘金者在非洲遭驱逐的故事;它讲述了互联网如何启发了苏北一个村庄的民主冲动……

作者希望借助笔下的人和故事,可以带来一些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如何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目录

1 经济动物

 八仙过海

 金奴

 淘宝村的冬天

2 摇摆的信仰

 赞美诗

 隐士

3 田园将芜

 发现莫言

 荒野淘金

 回家

 最后的眷村

4 幽暗心灵

 命若垃圾

 双头女婴存世录

 同桌的你

5 国家囚徒

 国家敌人

 陌生的中国人

 换偶者

6 帝国的边缘

 夺宝奇兵

 澳门大佬

 开往平壤的火车

试读章节

1995年10月初,一个清冷之夜,19岁的郑建茂离开家乡青田,踏上偷渡之路。

郑建茂先乘火车从上海到哈尔滨,换乘国际列车穿过西伯利亚,经莫斯科进入乌克兰,在基辅潜伏了两个星期后,进入匈牙利。随后,蛇头带他趟过第聂伯河、德涅斯河,翻过冷杉覆盖的克喀尔巴阡山,横穿斯洛文尼亚,12月13日进入意大利边境城市乌迪内,这是青田人通往富裕西欧的第一站。

过去300年出现了一连串重大的移民事件,郑建茂的冒险之旅只是沧海一粟。18到19世纪,1 200万西非黑人被迫迁移到新大陆做奴隶。奴隶制瓦解之后,数量达150万之巨的印度劳工涌入欧洲。从19世纪50年代直到20世纪30年代,数以百万计的欧洲工人逃离经济萧条的国家进入美国。联合国将在常住国以外滞留至少一年的人定义为国际移民。根据这一定义,2005年,联合国估计全球共有2亿国际移民——这意味着,每35人中就有一个是国际移民。

郑建茂的家乡青田,毗邻温州,50万人口,有25万人侨居海外,其中约60%采用像郑建茂这样的非法途径出国。郑建茂在意大利“黑”了6年,2001年他来到西班牙并取得永久居留权。随后,郑建茂相继带出了家乡的6个哥姐,如今这个家族有近百人散居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

2012年8月初,经人介绍,我在马德里结识了从家乡神秘消失17年后的郑建茂。36岁的郑建茂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短发,头略前倾,言辞恳切,身上亡命天涯的痕迹早已完全被岁月洗净了。

看起来,郑建茂混得还不错。他在马德里北部一座小城拥有一家l 400平方米的超市,在马德里老市区有一家手机店,买了2栋房子。他2000年娶了老婆(也是偷渡来的青田人),老婆为他生了5个孩子,前4个都是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

我随郑穿过GranVia大街,向北深入一处迷宫般的街区,他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中国人的地盘”。我眼前所见就像科恩兄弟电影中某个超现实主义的场景:GranVia大街上那些拥有木质转门、充满透视感走廊的典型西班牙店铺顷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宏达手机店”、“青田美食”、“吃吃看小吃店”、“美美理发店”,诸如此类的繁体字招牌,曲曲折折绵延了好几个街区。

这是中国势力在欧洲扩张的有力证据,最近20年变得尤其显著。该街区位于马德里老城与北部富人区的交界地带,中国人喜欢选择这种交通方便的边缘地带聚居。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裹着金色锡纸的圣诞节小饰品、山寨版的任天堂游戏机、总是比竞争对手便宜几分钱的移动电话卡,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来。西边街角曾经有一家专营盗版影碟的店铺,那是郑建茂在西班牙开的第一家店。东行500米有一家“青田肉铺”,继续往东是“海外情缘俱乐部”和玻璃上贴着“好消息:新到特白面粉”广告的万通商场。街区北面,Noviciado地铁站附近一栋古旧建筑物的半地下室里,还隐藏着一家中国人开的地下服装厂。晚上我经过那里,发现几乎找不到入口,窗玻璃上蒙着白色的高丽纸,里面传来机器马达沉重的轰鸣声,热浪从窗口喷涌而出。

我造访之时正逢西班牙深陷经济危机泥潭,然而,这里的中国人却在展示韧力:倒闭了一家店他们就再开一家新的,拉低物价,跟其他族群争地盘,直至全面掌控这个地方。西班牙劳工部2012年3月31日发布的数据称,西班牙取得合法居留的华人有17.3万人,比起2011年6月30日的统计反而上升了5 000人。此间普遍认为西班牙的华人数量在25万到27万之间,两者差额有将近10万——是仍然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黑人”。

“警察会经常突击此地核查身份。”郑建茂在行至一个青石板铺就的丁字路口时对我说。

西班牙的失业率已经攀至25%,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2%。西班牙政府加大了对非法劳工的检查,华人社区的失业率也在攀升。在一家中国超市门前,一个肌肉结实的消瘦男子正蹲在地上读一份华文报纸。从他的五官看,是典型的中国南方人。他的目光盯着报纸,用余光打量着来人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这是我熟悉的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充满间接和迂回。

“他们经常来这里转一下,看看中文报纸上有没有招聘信息。”郑建茂说。我们在商店门前停住脚步,那人听到陌生人的交谈,不知道什么时候溜走了,只留下一股中国烟草的味道。

P2-4

序言

这本非虚构作品完成于2008年至2013年,跨度5年,都是我在中国各地以及西班牙、缅甸、朝鲜等中国影响力触及之地的游历、见闻,记录了中国崛起的辉煌背后,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1998年,我写了第一篇长故事。在山东泰安的一个县城,有个女孩被继母打死了。我学习做一名侦探,还原事发当天的全貌。在看守所,我获准采访了这位继母,她缓缓道来,脸上带着从容不迫的笑,就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一幕当时让我困惑,我曾想当然地认为她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辩护。这些经历教会我,要仔细观察,写作不可脸谱化。从那时我喜欢上了写“故事”,这比单一的报道更能传递人性的复杂微妙。

1998年,中国新闻业的操作和传播还很传统。这一年互联网介入新闻工作。我开始用电子邮件联系采访,用QQ和MSN交流信息,但网络只是辅助工具。

到2008年,情况发生巨变。这一年社交媒体开始井喷,影响了新闻业的生产方式。2009年我去湖北石首报道一起群体事件,现场被警察封锁,核心区域很难进入,我得到的有效信息都来自社交网站饭否上一名当地的匿名网友。报道见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神秘网友却消失了,我从未见过他。后来我据此经历写了一篇短评《石首有网吧》,阐述网络已经开始介入中国公共事件,并将发挥更大作用。这篇文章被当年的中国社科院舆情报告引用。情况的发展正如我的判断。2008年之后的中国故事更加复杂和多义,原因就是网络让信息自由流动,信息不再被政府和记者所垄断。同时,捕捉到更准确的中国故事也变得愈加困难。因为噪音太多,人们往往无所适从。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判断哪个故事更值得记录。

我对喧嚣年代里那些沉默的边缘人物情有独钟。2008年发生了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三件大事,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搜寻和记录相关的故事。

5月。汶川地震造成7万同胞丧生,对全体国民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我在震后次日出发到灾区采访,记录灾难来临、灾区重建、人的情感怎样碰撞和进发。那些迷失已久的坚韧、柔情、凝聚力,纷纷被唤醒。中国人表现出来的团结、中央政府应对灾难的表现,感动世人。

8月。汶川悲剧结束仅3个月,北京奥运会如期举行。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不可动摇的发展决心和国家意志。欢呼取代灾难,一场集体狂欢终结了那些具体的悲痛。强烈的反差让我无比震撼。我发现中国故事具备了达到极致的戏剧性冲突所需要的一切要素。

岁末。金融风暴把世界带入寒冬。而中国拯救了世界,四万亿投资不但带来了国内经济增长,也带动了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后,曾积弱不堪的中国经济奇迹般跃居世界前列。中国不光能生产雨衣和圣诞饰品,也有能力建造高铁和发射卫星。出手阔绰的中国人挤满了巴黎的奢侈品商场和澳门赌场的名表店。

一个强大的、陌生的中国突然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热情拥抱市场经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和执行系统。当老旧社区被推倒,崭新楼宇拔地而起,不仅改变了旧有格局,还带来了人对新的空间方向的迷茫感。每个个体的诉求,势必与坚硬如铁的国家意志发生碰撞。过去中国只有一个故事,现在演变成为13亿个故事。一切都必须重新了解、重新认识。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接触鸟巢烟火照耀不到的地方,它和奥运夜那个光辉灿烂的让GDP和金牌概念化了的中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还是那场地震,将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全面引爆呈现。人们热烈讨论地质突变是否缘自三峡大坝的建设;问责大规模城市化中,粗制滥造的豆腐渣校合让孩子丧生;关注社会保障如何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在沦为“失独者”后面对老无所依的问题。灾区重建还引发了社会力量培育的议题。最终,国家力量雷厉风行地主导了救灾过程,社会力量原本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最后大部分走向了无声无息。

我的经历则体现出中国故事荒诞的一面。北京奥运会开幕时,我在中俄边境的抚远宾馆,通过电视看到了直播。我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却无法在北京观赏这难得一见的场景。为保证盛会安全举办,官方在奥运会前全面清理非北京户籍人口,很多普通打工者也不例外,离开了北京,北京真成了北京人的北京。此时房东要求我提供暂住证明和单位证明,其用意是借机涨房租敲我一笔。面对这样的黑色幽默,我不胜其烦,于是选择到东北“避运”。改变。一个被宣扬为国家英雄,另一个则因伤残而为生计发愁。我走进河南一群弃婴的生活,他们被亲生父母抛弃,又无法享受国家收养政策的庇护,最终在收留者那里死于一场大火,让人感叹“命若垃圾”。

在澳门,一位堪称中国通的赌场大佬展示商业背后的政治逻辑。在广西农村,被遣返的淘金者讲述中国势力在非洲的挫败。在武汉,我走进一位老者的书房,听他私语历史的教训。在南京,我访问了一个希望获得性爱快乐的孤独的大学教授。

我记录转型期的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的集权社会,互联网如何启发了苏北乡村的民主冲动。我去了西班牙,寻找偷渡到西欧的8万青田人建立的商业王国。然后来到中朝边境,记录走私者的冒险生涯,血腥的贸易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换来了市场的固定和信息的流动。

收入本书的18个故事,部分内容曾在《彭博商业周刊》、LENS、《南都周刊》发表,现在重新进行了补充完善。分为六个部分,反映了转型期国人的某些共性特质及现实困境。“经济动物”不只是渲染中国人攫取财富的野心,也探讨商业道德和民间力量的发育。“摇摆的信仰”描写普通人在外部压力面前如何遵从内心的召唤。“田园将芜”聚焦家乡和乡愁,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冲击着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原乡。“幽暗心灵”讲述三个孩子的故事,弃婴、双头婴、地震灾童,怎样沦为成人世界的工具。“国家囚徒”讲述三个囚禁者的命运,关注公权力和个人权利的碰撞。最后,“帝国的边缘”是偏远地区的游记,展示国家力量对边缘区域商业生活的深刻影响。

我希望借助笔下的人和故事,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如何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我担心中国除了经济数据增长、人们更加物质化之外,几乎没什么变化。希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要陷入一切推倒重来的历史迷途。借用我喜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话:“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阳光。”

眼下,人们正在讨论传统媒体何时被新媒体取代。我并不担心记录者这个行当的前途,因为每一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们还没有做到最好,何谈消亡的恐惧?正如我们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就没有资格怀疑爱情这码事。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记录下花花世界,而没有认真倾听来自内心的召唤,对记录者而言就会失去真正的价值。正如我们生活在从上古神话到《聊斋志异》的伟大叙事传承中,如果没有为今日中国留下值得尊敬的肖像,又何谈使命终结?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18个故事并无直接关联,却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转型期中国人的命运。它聚焦草根,却力图为一个新旧交替的国家留影;它孕育于社交媒体,却以富有文学意味的笔触,构成传统新闻文体的回响。它甚至令人依稀回想起茨威格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

——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

《陌生的中国人》告诉世人,“中国故事”并不都是宏大叙事,“国家命运”无法替代个体命运。作为曾经的同事,杨猛的非虚构写作令我感动。他的笔下充满真实的力量,充满人性的力量。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原《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

自尼克松访华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经久不衰的共同话题。过去中国是一个集体社会的故事,现在已演变成个人主义的故事。关于宏大的中国叙事,不再只有一面;变革的时代,参与变革的也不再只是光鲜的人。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杨猛踏访了中国各地以及中国影响力触及的国外一些地区,真实反映了在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矛盾与激荡。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籍华人摄影家刘香成

中国故事有两面:一面精彩,一面悲伤。作者用娴熟的非虚构叙事技巧,展示了中国沉默的一群人为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作家野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陌生的中国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8753201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4010673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5: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