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身体诗学 |
内容 | 作者简介 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家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文学、戏剧、美学研究,出版专著《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身体美学导论》、《个体哲学》等多部。先后被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韩国东义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访问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 目录 第一章 身体意识与诗学的重建 第一节 西方诗学中的身体:从退隐到回归 第二节 身体话语的转换与中国诗学的重新出场 第三节 回归身体一主体:诗学的未来道路 第二章 身体与诗性的发生 第一节 身体,行动与诗性 第二节 切身性想象与诗性的生成 第三节 激发切身性体验:诗性制作的原初目的 第三章 身体与诗学建构的空间维度 第一节 身体行动的空间性与诗性制作 第二节 身体空间的扩展与几个基本的诗性意象 第三节 身体空间的乌托邦化与“遗忘的诗学 第四章 身体,栖居地与生态诗学 第一节 身体意识与生态诗学:一个逻辑预演 第二节 身体创伤的痊愈与生态诗学的诞生:必要的回溯 第三节 身体,交互主体性与生态诗学的基本形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对身体美学的重构仅是手段,目的在于揭示身体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作为使美学回家的尝试,王晓华著的《身体诗学》所重构的身体诗学属于哲学—美学层面,完全不同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体图景。后者聚焦于身体的外形、尺寸、重量、表层魅力、镜头感,固然有其意义和流行的理由,但无法揭示身体的真实身份。为了让身体在本体论(尤其是是社会本体论层面)显身,对身体的研究就必须超越大众文化层面,进入与其复杂性、尊严、曲折命运相称的语境。本书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 内容推荐 王晓华著的《身体诗学》试图建立以身体为基础的诗学体系,证明、阐释、弘扬一个基本命题:身体(不是所谓的“灵魂”)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回到其起源的文学研究必然落实到身体维度。身体观看而又被观看、触及而又被触及、书写而又被书写、言说而又被言说、阐释而又被阐释,而诗学的秘密就深藏于这种自反性关系之中。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作者试图建构植根于身体的诗学(the Doetics based on the body)。它不是把身体当作窥探、规训、重塑的对象,而是力图重塑其主体形貌。它研究的重点不是身体如何在诗中获得表现,而是身体怎样通过诗来表现自己。它表征的不是标新立异的冲动,而是推动文学研究走上归家的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身体诗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晓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993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首版时间 | 2018-11-01 |
印刷时间 | 201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96 |
CIP核字 | 2018235901 |
中图分类号 | B834.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