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范仲淹传(精)/中华名人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范仲淹传》是《中华名人传》系列之一,是由诸葛忆兵所著。

本书是范仲淹的传记,由著名教授诸葛忆兵撰写。本书主要依据史料对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政治背景、个人官宦生涯、范仲淹的思想学说等对范仲淹的生平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

内容推荐

《范仲淹传》是《中华名人传》系列之一,是由诸葛忆兵所著。

《范仲淹传》内容简介:中国社会发展演变到宋代,出现了重大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范仲淹则成为这一转型期新型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物。

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后世,而本书传主范仲淹,则在三个方面皆有卓越成绩。即使放眼中国数千年之历史,亦实属罕见。

他出将入相,功在当代;立言立德,彪炳千秋。他提出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这是他一生言行的最精炼总结,更是宋代知识分子新精神风貌的最凝练概括与表达。

目录

《中华名人传丛书》出版说明/1

引子/1

早年成长环境:随母改嫁,曾姓朱/1

北宋政治环境:与士大夫治天下/10

初人仕途:下层官员范仲淹/21

丁忧居丧:应天府书院与《上执政书》/28

再人仕途:只做了一年半的京官/35

任职言官:仁宗亲政,先用后贬/39

贬知睦州:神仙境激发创作热情/45

徙知苏州:作了家乡父母官/52

三任京官:仁宗始终不能忘记范仲淹/57

贬谪饶州:三度被贬,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63

移守润州:五十岁仍然自我勉励/70

徙知越州:频繁调职一“迁客”/75

西夏崛起:宋朝西北告急/80

主持郫延路:范仲淹初涉军权/84

范韩攻守异同:范仲淹的军事思想/92

主持环庆路:身在西北边陲,心怀国家大事/99

宋夏议和:燕然未勒归无计/107

任职二府:回京任参知政事/113

答手诏条陈:系统的政改意见/118

庆历新政:政改全面开花/127

新政流产:“人治”社会制度下,无法改变“人冶”问题/137

新政以外:知人善任与其他/145

朋党之说:君子难敌“小人”进攻/154

和而不同:对“朋党”谬论的有力反击/159

再赴边塞:一次不知归路的远行/168

范仲淹罢政:一件小事引发的政治清算运动/176

退居邓州: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184

优游百花洲:退居养病,赋诗抒情/189

《岳阳楼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196

徙知杭州:远离中央权力中心/203

设立义庄:创立八百年的慈善事业/210

徙知青州:留得夕阳无限时/216

手书《伯夷颂》:知识分子的楷模/221

因病去世:终老徐州/226

引用参考书目/231

试读章节

这条记载有诸多以讹传讹的成分,应当是范仲淹成名后追慕者添油加醋的结果。史料中未见朱家刻薄对待范仲淹的记载,况且,数年后范仲淹还可以外出游历和求学,结交名士,学习音乐,朱家应该是尽量从经济上对范仲淹的早年学习教育提供支持。不过,宋代“低级官员,俸禄很低,连基本生活都有一定困难”。范仲淹求学时或有三餐难以为继的事情发生,也在情理之中。

当地还有一则记载,说明年轻范仲淹不贪意外之财。范仲淹在长白山佛寺读书的时候,曾发现一个地穴里藏有一瓮白银,范仲淹立即将其重新掩埋。范仲淹显贵之后,当地和尚想重修寺庙,就派人向范仲淹求助。范仲淹回复了一封信,和尚认为没有钱财资助,非常失望。回去后启封读信,就是指点他们在某处挖取这一瓮白银,建寺的资金于是有了着落。这样的作为,符合范仲淹的性格。

随着学业的精进和年龄的增长,青年范仲淹负笈出游,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大中祥符元年(1008),20岁的范仲淹来到关中,结识了当地名士王镐,当时还有道士周德宝、屈元应二人一起过往相从。周德宝擅长篆书,屈元应精通《易经》,文人名士聚集,清致高雅。他们“或醉或歌,未尝有荣利之语”。一日,他们会聚在王镐家别墅,范仲淹后来追忆别墅周围的环境和当时情景说:“山姿秀整,云意闲暇,紫翠万叠,横绝天表。及月高露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时也,天地人物洒然在冰壶之中。”(《鄂郊友人王君墓表》)王镐告诉大家,这是一位穷书生在吹奏,已经有四十年了。回到长白山后,范仲淹因喜欢音乐而一度追随音乐家崔遵度学琴。不久,范仲淹告别母亲,进入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应天书院学习。

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人才荟萃,历年科第中举率很高。范仲淹这次毅然离家外出求学,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关。欧阳修所作《范公神道碑铭》载:“既长,知其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南宋楼钥所作《范文正公年谱》转引《家录》,于此条目下有更具体的记载:“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氏兄弟不乐日:‘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日:‘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佩琴剑,径趋南都。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知道身世后范仲淹更加发奋刻苦,疲倦时用冷水洗脸,清醒一点就继续苦读。大中祥符七年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范仲淹依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范仲淹,为什么不跑去看皇帝,范仲淹回到说:“皇帝总是要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范仲淹刻苦读书时,对自己的将来充满自信。这段求学生涯非常艰苦,范仲淹时常吃不上干饭,以粥充饥。他的一位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父亲范仲淹苦读的情景和生活的拮据。同学父亲就让官府准备一份饭菜,送给范仲淹,却被范仲淹婉言拒绝。范仲淹说:“我吃粥习惯了,吃了好的饭菜后,再吃粥就会觉得苦了。”黄庭坚曾书写范仲淹为举子时的作品《齑赋》,其中名句有:“陶家瓮内,淹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微羽。”’范仲淹以戏谑口吻写自己求学时极其艰苦的生活,表现出乐观的生活态度。范仲淹在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非常自律,《范文正公年谱》转引《遗事》称:“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馊粥不充,日昃始食。”五年苦读,学业大成。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范仲淹早年的经历再次证实了这个道理。P6-8

序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民族发展、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支柱,是历史留给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无价瑰宝。为他们立传,既是梳理中华文化的脉络,又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升全球华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有鉴于此,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中华名人传丛书》。

自司马迁著《史记》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人为名人立传。在当代中国,各种传记亦见诸市面,其中亦不乏戏说之版本,但是,能称得上代表国家级水准、资料准确、著述严谨、行文流畅、语言通俗的名人传记并不多见。本套丛书的出版即旨在做出这样一种尝试。

本套传记的作者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全部为在该著述领域有过长期深入研究,对传主生平及所处历史背景十分了解的专家学者。当然,本套传记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文学创造,恰当还原了前人的生活场景和心理活动,相较其他传记,既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又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中华名人传丛书》收录的人物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科学、文化等领域。“中华名人”的选择和收录,是经过网友投票、专家审核后确定的。本丛书由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题写书名。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大众提供一种阅读选择。衷心希望这套好读耐看、依据史实的传记读本能够为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出一定贡献。

书评(媒体评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北宋·欧阳修

本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作成起来也。——南宋·朱熹

以范仲淹为宋代士大夫的典范,并非出于朱熹一人的私见,而是北宋以来士阶层的共识。——余英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范仲淹传(精)/中华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诸葛忆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3781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41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