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华魂(抗战时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战区儿童流离失所。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徐锦华夫妇目睹灾童惨状,募资筹办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成为战时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出资兴办的灾童教养机构。教养院创办于1938年,停办于1943年底,历时五载,有六百余名学生、七十余位教职工。方平主编的这本《梅华魂(抗战时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实)》搜集第一手资料,由当年教养院的院童、教师等亲历者记叙了竺梅先夫妇筹办国际灾童教养院的始末,表现了竺梅先、徐锦华收留、教养、培养灾童的点滴事迹,讴歌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毁家纾难、呕心沥血的精神。

内容推荐

方平主编的这本《梅华魂(抗战时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实)》收集了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师生们的文章(如韩邦桢的《建院五十周年的回忆》、戴天民的《静静山谷中的抗日救亡歌声》、庄西林的《爱国忧民的资本家竺梅先》、吴文理的《童年的回忆》等)、图片和照片,属于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原汁原味。

目录

序言

竺梅先、徐锦华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实(方平)

回忆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追念副院长徐锦华(苏锦炎)

记国际灾童教养院(彭竹予)

记抗日战争时期的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陈舜根)

建院五十周年的回忆(韩邦桢)

没齿难忘的恩德(蓝沙)

我在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的日子(娄金祖)

从灾童到新四军战士(焦润坤)

我在奉化六年(彭竹予)

怀念泰清寺(彭竹予)

竺梅先伉俪二三事(竺家丕)

静静山谷中的抗日救亡歌声(戴天民)

思源(池桂根)

情深似海——缅怀竺梅先、徐锦华两位院长(戴乙仙)

慈母心三春晖(姚懋贞)

不是母亲胜似母亲(沈长根)

难忘的往事(蒋杏珍)

我那苦难中欢乐的童年(张丽芳)

追思与祝愿(陶金龙)

爱国忧民的资本家竺梅先(庄西林)

深切怀念竺徐两院长(李永然李自然)

童年的回忆(吴文理)

岁月峥嵘——纪念母院创办五十年有感(高全生)

最大的吸附力(徐美娟)

怀念竺梅先院长和徐锦华副院长(龚苔英),

救我、教我的恩人(童文正)

忆当年(顾勤华)

难忘的岁月(余旭东)

灾童的生活历程(朱大为)

奉化的野食(彭竹予)

忆敬爱的徐副院长(朱文迪)

我们的恩人竺、徐两院长(张镜澄)

可爱的敌人(彭徐)

院中轶事(陈祥麟)

桂珍姐姐(彭竹予)

共同的感受(戴天民)

从一到十五(彭竹予)

纪念竺梅先先生夫妇(林洵)

情系泰清——记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苏锦炎)

千里共婵娟(彭长根)

奉化“梅华亭”落成记(彭竹予)

从奉化到云林(彭竹予)

五十年来的奉化同学会(彭竹予)

历史的延伸——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成立56周年祭(子布)

拯救灾童于水火之中——记爱国人士竺梅先、徐锦华夫妇(王舜祁)

三谒梅华亭(彭竹予)

四谒梅华亭(彭竹予)

五谒梅华亭(彭竹予)

背负一世恩情——为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六十周年记(彭竹予)

六谒梅华亭——千禧情义之旅(彭竹予)

附录:

国际灾童教养院全景图

教养院全景图简介(苏锦炎)

国际灾童教养院院歌

竺君墓表

祭竺院长文(徐无生)

院长追悼歌

梅华亭记

竺梅先致许世英函

1988年联系到的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师生名录

编后语

试读章节

正当我们摆脱病魔,安心读书的时候,宁波一带沦陷了。徐院长为防备日寇的突然袭击,托一个和尚及时传递消息。一天上午,得到情报后,徐院长一方面召开全院紧急大会,要求师生不要惊慌,不要离开教室,照常上课,没课的老师和职员分向各教室,各处都不要单独留人:另一方面把图书馆里一大批抗日书籍坚壁在预先挖好的大坑里。刚安排好,日寇即从后山、前村分两路夹攻教养院,汹涌而来。徐院长亲自接待,由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导主任张月楼老师担任翻译,说明学校的性质,示以各国的护照。日寇见此情况,又见我们全是小孩,书声琅琅,秩序井然,才未散队骚扰,列队在全院巡视一圈后旋即离去。徐院长一颗悬着的心才安定下来。

1942年春,竺梅先院长为解决教养院粮食问题,亲自去永康采办。当时,他因长期辛劳,积劳成疾,经常咯血不已,长途跋涉。病体更难支撑,返回后即卧床不起,延至5月30日与世长辞,终年仅54岁。竺院长临终前,一再嘱咐徐院长“一定要把孩子们好好抚养下去,直到他们能自立为止”。院长秘书徐无生先生在《祭竺院长文》内,有这么几句:“……储蓄既尽,来日方长,田无禾稷,室无栋梁,唯竭尽力,度此窘乡,冒暑奔走,实为筹粮,……”就是描述院长对我们这份鞠躬尽瘁的深切爱心。

教养院的经费,除一部分是筹募所得外,大部分是由上海大来银行及宁波丰余公运输行竺院长私人名下陆续拨支的,办院五年共计用款二十五万元。竺院长逝世后,经费日益拮据,粮食更加困难,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只能靠盐水煮马铃薯、山芋干、六谷(玉米),甚至用喂马的大麦充饥,但还只能吃个半饱,盛饭的桶总是被刮得比洗过还干净,一滴粥、一粒饭,对我们而言比什么都珍贵。菜也无钱买,一撮炒盐,四分之一块红腐乳,算是美味佳肴了。我们戏称为“红烧肉”。

就在这时,有个驻守在鄞县地区伪军第22师1团3营的徐营长,接二连三地来找徐院长。原来他们是受南京日伪政府主席汪精卫夫人陈璧君之托,愿意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以换取陈璧君在这个教养院的董事长头衔,并接办教养院。徐营长威胁说“否则以后的困难着实有哩”。

看着半饥半饱、满脸菜色的六百个孩子,徐院长多么希望能得到一大笔钱。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她知道假如断然拒绝,得罪了这帮人,筹粮就会更加困难,要养活七百张嘴不容易呀!她只好用拖的办法来拒绝接受。另一方面。她在原有农场之外。领导我们高年级的几班学生,开垦附近荒山,种些山芋等杂粮。以度饥荒。徐院长为了我们的命运,付出了多少心血,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呀!

尽管免遭饥饿。毕竟营养不足,许多同学患上了夜盲症,一到傍晚就看不见东西,寸步难行。真是雪上加霜,又一次大面积疾患侵袭着我们。夜盲症患者需吃鱼肝油,尽管经费短缺,徐院长仍设法买来几桶鱼肝油。我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医师们一匙一匙挨个喂进我们嘴里。

记得有一个同学由于营养不良,不幸患了肺结核。在当时,肺结核是难治之症,在缺医少药的教养院生这种病,更可说是“绝症”了。为了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徐院长把他接到自己住的“岁寒草堂”,一方面叫侍女每天烧点好菜给他吃,一方面定时让他衣服倒穿把背脊朝太阳裸晒,时时关心他,使他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土法治疗,加上徐院长的精心护理和精神安慰,原本又黄又瘦的孩子,终于挣脱了病魔的折磨而变得白白胖胖了。

还有一次,一位二年级的小同学,可能由于饥饿,采摘野果吃,不幸误食毒果,霎时神志不清,舌头肿得又粗又大,堵住了口腔。徐院长闻讯即赶往医务室。由于毒性发作快,抢救不及,不幸中毒窒息而死。徐院长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泪流满面,责备自己没有照顾好他。

大家都知道,徐院长当时是处于如何困难的境地。竺院长的去世,让她不仅失去了丈夫,更是失去了一个事业的支持者、依靠者,筹粮筹款都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她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个境地,怎样把这个“大家庭”支撑下去呢!她还口口声声自责,在场的我们听了,没有一个不心痛难忍的。

徐院长就是用她那颗无与伦比的爱心,关心着、爱护着六百多个孩子的健康和命运,五六年来,除了这个因食毒果抢救不及和几个因菌痢致死的孩子外,没有发生其他死亡,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P53-55

序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全力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率先捐出相当于买一架飞机的巨款:又将家中积存的银器,装满一车,送往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为开设难民收容所的基金;在好友和志愿医护人员的支持帮助下,出资并募集经费设立“国际红十字会伤兵医院”,先后救护伤员超过4000人。与此同时,他坚持以“生产救国”支援抗战。

最为杰出的是竺梅先眼看日寇狂轰滥炸,造成一大批家破人亡的孤儿流落街头,饥寒交迫,哀号呻吟,走投无路,他大动怜悯之心,毅然在家乡奉化泰清寺创办了国际灾童教养院,先后收容、抚养了600多名灾童。他们夫妇俩分任正、副院长,为了把这批灾童抚养、培育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毁家纾难,苦苦支撑达五年之久。其间,遭受病魔肆虐、日伪骚扰、灾年缺粮、经济来源枯竭,历尽磨难。竺梅先终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而病人膏肓,咯血不止,英年早逝。事后清理其财产,他所拥有的各家公司财产全部耗尽。徐锦华秉承丈夫遗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又苦撑了一年,她不是灾童的亲娘,却胜似亲娘,把全部心血都扑在院童教养中,把所有爱心都倾注在院童身上。当教养院到了山穷水尽、难以为继时,大汉奸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竟乘人之危,派人威胁利诱,妄图吞占教养院,捞取政治资本。徐锦华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申明:“宁可忍痛解散。也决不能让‘小囡’去当汉奸的工具。”她把所有院童一一给予妥善安置。正由于教养院的良好施教和精心安排,院童们毕业或肄业之后,都能各得其所,各奔前程,尤其是其中一批有志的爱国热血青年,纷纷投奔抗日前线,担负起天下兴亡之责。

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于1943年底停办后,徐锦华把所有院产设施无偿移交给当地泰清中学,带着两个也在教养院就读的儿子及少数灾童,离开奉化,一直从事她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1947年,徐锦华病逝于工作岗位上。

竺梅先、徐锦华夫妇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绚丽的一生。首先,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中华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炽热的爱国情怀,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率先垂范,做出榜样,以无私奉献的壮举,激励了社会各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二。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显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他们不为敌伪的高官厚禄所动,面对强敌,慷慨陈词,保持了中国人的尊严。虽处困境,但对敌伪的利诱,嗤之以鼻。以大无畏的精神,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其三,高度发扬了崇高的大爱精神,对600个灾童视如己出,关怀备至,呕心沥血,抚养成人,使其各奔前程,各得其所。他们的恩惠,泽被人间,被灾童们誉为再生父母,毕生难忘。竺梅先、徐锦华夫妇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必将名垂史册,而国际灾童教养院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半个世纪后,当年在国际灾童教养院深蒙恩泽的院童们,满怀感恩戴德之心,从海峡两岸各地,聚集到恩师陵墓前缅怀追思,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们老泪纵横,并且集资建筑梅华亭,矗立在泰清寺原址附近的山上。从此,人们纷纷前来拜谒,寄托思念。

2014年7月7日,中华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卢沟桥参加了“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仪式,当年国际灾童教养院的院童、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与另一位国民党抗战老兵一起陪在两旁,焦润坤身着新四军的灰色老军服,胸前缀满奖章、纪念章,雄姿焕发,这不仅是焦润坤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国抗日老战士和为抗战做出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为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而献出自己一生的竺梅先、徐锦华夫妇的光荣。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我们深切缅怀竺梅先、徐锦华两位杰出乡贤,弘扬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也是为了激励后代争取和保卫世界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编辑和出版这部书的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20世纪80年代末。一部分院童感念竺梅先、徐锦华的教养之恩,写了回忆录,汇集成《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由沙孟海题写书名);

1988年10月14日,上海《联合时报》发表《五十年前先后办院救灾童,半世纪后学生重逢念恩师》的文章;

1990年5月31日,《宁波日报》刊登胡宙严的文章《竺梅先与国际灾童教养院》;

1990年9月,《奉化教育志》刊登裘然之的文章《国院灾童教养院》;

1992年,奉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舜祁在《宁波文史资料》上撰文纪念竺梅先、徐锦华夫妇;

2003年,奉化市作协副主席楼忠盛出版了一部30万字历史小说《洪炉记》;

2003年,宁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泰栋参考《洪炉记》创作了一部8万字的长篇故事《梅华之歌》;

2013年冬,本会与奉化市档案局、奉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宁波出版社签订了协议,从奉化市档案局、奉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以及奉化市莼湖镇收集到一批历史照片和珍贵史料。2013年1月开始,本会派周亚飞等人赴北京、上海、杭州、奉化、香港等地,向9位年逾古稀的院童,如焦润坤、苏锦炎、戴天民、丁福俊、王家淑、韩邦桢、陈舜根等还有竺梅先的外孙女许妍妍、小儿子的妻子吴杏玉等进行了采访和录音录像,同时收集到一批重要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2014年10月,本会副会长方平从《台北宁波同乡会会刊》等处收集到院童大量的照片和回忆文章,编写了《梅华魂》一书;并撰写成《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实》一文。2015年5月一8月间,《东南商报》连续发表了9篇报告文学《600个孤儿的母亲》等。

所有这些,都为颂扬竺梅先和徐锦华以及“国际灾童教养院”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也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是从中得到了借鉴。

《梅华魂》《梅华之歌》都本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写真人真事。《梅华魂》一书,收集了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师生们的文章、图片和照片,属于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原汁原味。《梅华之歌》是长篇报告文学,具有纪实性;同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又具有文学性。这样兼收并蓄,体现了“百花齐放”,以飨不同爱好的读者。

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当年的灾童和灾童教养院有关院童和竺梅先亲属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奉化市人民政府、奉化市委宣传部、奉化市档案局、奉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奉化市关工委、奉化市莼湖镇党委和宁波出版社以及有关新闻媒体和作家、记者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古老的泰清寺有一口大钟,用作佛事,或报时、报警,遇有重大节、庆、丧葬大事,也鸣钟为仪。苍老、浑厚、凝重的钟声,在空旷的山谷、辽阔的田野、簇簇的村落上空震荡回响,余音缭绕,袅袅不绝……岁月,已逝去七八十年,泰清寺已经湮没,而闪烁在泰清寺的竺梅先、徐锦华伉俪杰出的爱国精神,和他们为之奋斗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可歌可泣的事迹,犹如泰清寺的古老钟声,苍老、浑厚、凝重,仍然在山谷、原野、村落和人们心中回响,缭绕不绝……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2015年11月

后记

史料书贵在真实。

编着编着,恍若如人其境,如见其人,让人有种融人当年竺梅先、徐锦华夫妇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场景的感觉。

因为本书的绝大多数文字,都是各个亲历者的回忆与追思,又从几十幅图片中洞见到那时的一些境况。所有情节尽是灾童教养院院童与教职员们刻骨铭心的经历,虽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们仍能如数家珍,把教养院看作抚育自己成长的摇篮,陶冶和锻炼一个人的洪炉:把两位院长当成自己的再生父母,是没齿难忘的大救星、大恩人。

这座独一无二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面高扬的旗帜,是烽火岁月中一颗耀眼的星星。竺梅先、徐锦华夫妇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难道还不足以感动中国,感动一切有良知的人们?

屈指算来,灾童教养院创建至今已届77周年,当年的师生员工绝大多数已先后离世,书中许多文章也成为遗篇。当编完罢笔时,总觉得有些不足,但又无能为力。比如对有的事件发生经过叙述不够清晰;比如对有的情节、细节叙述难免还有出入。假如能再有一些重要当事人的介绍和行迹留影,再有一些重要事件的实证资料,那该多好;假如能够提前几十年,趁那些主要当事人和有关人士尚健在时,就动手搜集整理材料,那不就更好了。而时至今日,这些“假如”,只是种假设,是不现实的,无非是编者心存遗憾的一种表白而已。不过,还应该说虽迟不晚。

编者

2015年3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华魂(抗战时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方平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23574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2015296419
中图分类号 D693.66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1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