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的人生不曾迷茫(读者名人堂智慧光)
内容
试读章节

今天我同诸君所谈的题目是“学生与社会”。这个题目可以分两层讲:一,个人与社会;二,学生与社会。现在先说第一层。

个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个人就是社会的出产品。我们虽然常说“人有个性”,并且提倡发展个性,其实个性于人,不过是千分之一,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全是社会的。我们的说话,是照社会的习惯发音;我们的衣服,是按社会的风尚为式样;就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一不受社会的影响。

六年前我作过一首《朋友篇》,在这首诗里我说:“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如今想来,这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算法是错了。此身至少有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属于广义的朋友的。我们现在虽在此地,而几千里外的人,不少的同我们发生关系。我们不能不穿衣,不能不点灯,这衣服与灯,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才造成功的。这许多为我们制衣造灯的人,都是我们不认识的朋友,这衣与灯就是这许多人不认识的朋友给与我们的。

再进一步说,我们的思想,习惯,信仰等等都是社会的出产品,社会上都说“吃饭”,我们不能改转来说“饭吃”。我们所以为我们,就是这些思想、信仰、习惯……这些既都是社会的,那么除开社会,还能有我吗?

这第一点的要义:我之所以为我,在物质方面,是无数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的;在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所谓“人个”差不多完全是社会的出产品。

(二)个人——我——虽仅是千分之一,但是这千分之一的“我”是很宝贵的。普通一般的人,差不多千分之千都是社会的,思想、举动、语言、服饰都是跟着社会跑。有一二特出者,有千分之一的我——个性,于跟着社会跑的时候,要另外创作,说人家未说的话,做人家不做的事。社会一般人就给他一个浑号,叫他“怪物”。

怪物原有两种:一种是发疯,一种是个性的表现。这种个性表现的怪物,是社会进化的种子,因为人类若是一代一代的互相仿照,不有变更,那就没有进化可言了。惟其有些怪物出世,特立独行,做人不做的事,说人未说的话,虽有人骂他打他,甚而逼他至死,他仍是不改他的怪言,怪行。久而久之,渐渐地就有人模仿他了,由少数的怪,变为多数,更变而为大多数,社会的风尚从此改变,把先前所怪的反视为常了。

宗教中的人物,大都是些怪物,耶稣就是一个大怪物。当时的人都以为有人打我一掌,我就应该还他一掌。耶稣偏要说:“有人打我左脸一掌,我应该把右边的脸转送给他。”他的言语、行为,处处与当时的习尚相反,所以当时的人就以为他是一个怪物,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虽死不改其言行,所以他死后就有人尊敬他,爱慕、模仿他的言行,成为一个大宗教。

怪事往往可以轰动一时,凡轰动一时的事,起先无不是可怪异的。比如缠足,当初一定是很可怪异的,而后来风行了几百年。近来把缠小的足放为天足,起先社会上同样以为可怪,而现在也渐风行了。可见不是可怪,就不能轰动一时。社会的进化,纯是千分之一的怪物,可以牺牲名誉、性命,而做可怪的事,说可怪的话以演成的。

社会的习尚,本来是革不尽,也不能够革尽的,但是改革一次,虽不能达完全目的,至少也可改革一部分的弊习。譬如辛亥革命,本是一个大改革,以现在的政治社会情况看,固不能说是完全成功,而社会的弊习——如北京的男风,官家厅的公门等等——附带革除的,实在不少。所以在实际上说,总算是进化得多了。

这第二点的要义:个人的成分,虽仅占千分之一,而这千分之一的个人,就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的一切发明,都是由个人一点一点改良而成功的。唯有个人可以改良社会,社会的进化全靠个人。

学生与社会

由上一层推到这一层,其关系已很明白。不过在文明的国家,学生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当不大显明,而学生所负的责任,也不大很重。唯有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人,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戴了一副近视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学生读了书,造下学问,不是为要到他的爸爸面前,要吃肉菜,穿绸缎;是要认他爸爸认不得的,替他爸爸说明,来帮他爸爸的忙。他爸爸不知道肥料的用法,土壤的选择,他能知道,告诉他爸爸,给他爸爸制肥料,选土壤,那他家中的收获,就可以比别人家多出许多了。

从前的学生都喜欢戴平光的眼镜,那种平光的眼镜戴如不戴,不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我说社会的改良,全靠个人,其实就是靠这些戴近视镜,能看人所看不见的个人。

从前眼镜铺不发达,配眼镜的机会少,所以近视眼,老是近视看不远。现在不然了,戴眼镜的机会容易的多了,差不多是送上门来,让你去戴。若是我们不配一副眼镜戴,那不是自弃吗?若是仅戴一副看不清、看不远的平光镜,那也是可耻的事呀。

这是一个比喻,眼镜就是知识,学生应当求知识,并应当求其所要的知识。

戴上眼镜,往往容易招人家厌恶。从前是近视眼,看不见人家脸上的麻子,戴上眼镜,看见人家脸上有麻子,就要说:“你是个麻子脸。”有麻子的人,多不愿意别人说他的麻子。要听见你说他是麻子,他一定要骂你,甚而或许打你。这一改意思,就是说受过教育,就认识清社会的恶习,而发不满意的批评。这种不满意社会的批评,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于社会仍是处处觉得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光了,应该返回去审查一下,重配一副光度合适的才好。

从前格里林因人家造的望远镜不适用,他自己造了一个扩大几百倍的望远镜,能看木星现象。他请人来看,而社会上的人反以为他是魔术迷人,骂他为怪物,革命党,几乎把他弄死。他惟其不屈不挠,不可抛弃他的学说,停止他的研究,而望远镜竟成为今日学问上、社会上重要的东西了。

P6-9

书评(媒体评论)

《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余秋雨

我是《读者》的读者,从创刊至今日,热爱不减,读这本杂志读了多年,但愿长长久久读下去,读出佛来。

——贾平凹

目录

第一辑 历史深处的光辉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胡适

 学生与社会/胡适

 胡适谈禅/胡适

 胡适的言行之妙/王开林

 牵挂/淳子

 胡适与小贩/向吉庵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传统婚姻/李宗陶

 胡适的家教/魏邦良

 这庸常的幸福,我喜欢/

 胡适的选择/萧三匝

 两种走向————小议鲁迅和胡适/王开岭

 历史深处的人性光辉/度正直

 胡适的保护人/韩石山

 赵元任的“新式结婚”/李淑华

第二辑 尊重自我的重量

 人生三步骤/钱穆

 情感人生/钱穆

 钱穆的中学读书事/王国华

 从钱穆哪里选定人生道路/黄昉苨

 尊重自我的重量/游宇明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

 想起来鲁迅、胡适与钱穆/朱学勤

 两回事/邓清波

 名人妻子们的回忆/凡夫等

 冯友兰自述/冯友兰

 轮命运/冯友兰

 兴趣与人生/冯友兰

 一门书香/万安伦

 请客/王力

 王力评职称/杨建明

第三辑 先生之风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傅斯年

 中国狗和中国人/傅斯年

 傅斯年/刘墨

 一天只有21小时/徐百柯

 毁誉参傅斯年/张昌华

 傅斯年与台湾大学/傅国涌

 傅斯年的最后一笔稿费/张小平

 怀李叔同先/丰子恺

 静观人生/丰子恺

 实行的悲哀/丰子恺

 东京某晚的事/丰子恺

 丰子恺艺术随便/丰子恺

 “真人”废名/汤一介

 我们家的儒道互补/汤一介

 先生之风/周翔 王玄

第四辑 拿什么纪念大师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清潭荷韵/季羡林

 送礼/季羡林

 只做花花世界梦/季羡林

 “糊涂”季羡林/万佳欢

 拿什么纪念大师/费晖

 追索敦煌文物的老人/徐广顺

 完美的手/林青霞

 此情可待成追忆/南怀瑾

 人间随处有乘除/南怀瑾

 禅是什么/南怀瑾

 生活与生存/南怀瑾

 南怀瑾逸事/卡毓方

 家教家风是我一生的功课/南一鹏

第五辑 新月张开一片风帆

 讲话是修行/星云大师

 怎样用钱/星云大师

 夫妻之道有三等/星云大师

 宴请要义/星云大师

 大家包容——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对话新/刘长乐

 月开支一片风帆/张建智

 口述历史一二三/徐玮

 世界上最完美的妻子/祁连月

 做人学启功/老愚

 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方文晓

 三生情/汉丽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用对的方式去爱/张德芬

序言

《读者》杂志30年风雨兼程,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得益于其在精神领域的耕耘与建构。这一点,在2015年第1期全新彩版的卷首语上,社长、总编辑富康年先生说得很透彻,“《读者》更愿意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这座灯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所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说:“《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然而,这一篇篇能够挖掘出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美好的文章,皆出自各派优秀作家之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者》已积累大量的名人名篇,这些篇章被分散到不同年份里的每月两期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我们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便以此为引,将三十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其中,《<读者>名人堂·潮流派》精选时下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与影视圈的名作家。纵观各大网站的图书排行榜,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直逼榜首,他们所创造的成绩正在不断刷新记录,新生代的力量早已不可小觑。“潮流派”将男、女作家的文章编为两册。

《<读者>名人堂·港台风》精选港台地区的名作家。这些老牌的港台作家,在挖掘人性的同时又展现了有别于大陆的人文风貌。翻开以女作家为代表的“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以男作家为代表的“那些年,青春正红”,便可一探究竟。

《<读者>名人堂·世界潮》则是搜罗多年来出现在《读者》杂志中,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国际大奖的名作家所撰文章。诺贝尔文学奖堪称文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将这些文学大家集结在一起,可一睹世界文学潮流的风采。这个主题分两册出版。

《<读者>名人堂·智慧光》将出版两册,文章多为国学大师和哲学家所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国学,其实已经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大师更是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这批人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人物。

《<读者>名人堂·文艺范》结集出版一册,主要精选当代著名作家,即“五四”运动之后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中国作家。他们是一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他们的出现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真正繁荣,达到有史以来最鼎盛的局面。

《<读者>名人堂·复兴梦》精选近现代著名作家,也就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大家。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期,该时期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中国文学挥别传统、重塑现代的精神追求,汇编成一册。

《<读者>名人堂》系列十册图书传承经典,是一部将文学发展史串联一线的名家合集。诚邀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中国大阅读时代中的尖端文化。

内容推荐

读者杂志社编的《谁的人生不曾迷茫(读者名人堂智慧光)》收录了《读者》杂志中发表过的丰子恺、季羡林、丰一吟、梁启超、钱钟书、辜鸿铭、梁漱溟、钱穆、马未都、范增、冯友兰、傅斯年、王力、胡适、星云大师、南怀瑾、周国平等国学家的文章,思想性、艺术性较高,可读性强。

编辑推荐

浮华世界,放下手机看看书吧!

《读者》是一扇开放的文学大门,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去,跟着不同时代的作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高地。

读者杂志社编的《谁的人生不曾迷茫(读者名人堂智慧光)》挖掘属于不同时代名家名作,细分之下,直通你想要到达的思想高地。

这是一个多元的文学世界,跨时空,跨地域。让你跨界感受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精选30多位作家,70多篇文章,是最全的名作家名篇赏读大合集。

让我们见证不同时期的精彩文学,共赏文坛巅峰者的风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的人生不曾迷茫(读者名人堂智慧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读者杂志社编
译者
编者 读者杂志社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14209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6024614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5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