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百札馆三记/开卷书坊 |
内容 | 内容推荐 张瑞田著的随笔集《百札馆三记》分“读傅记”、“旧信记”、“谈札记”三部分内容。其中,“读傅记”是作者读傅雷书信的启悟。“旧信记”是作者读作家旧信的感想。“谈札记”是作者研究手札的点滴结果。 目录 读傅记 重读《傅雷家书》 傅雷与“黄宾虹八十书画展” 傅雷眼里的张大千 作为书法家的傅雷 一九四三年傅雷致黄宾虹书 傅雷的手札 傅雷与张弦 钟情李流芳 谁看到了汉印“傅雷” 傅雷眼里的吴湖帆 傅雷的一首情诗 收藏黄宾虹 微词“扬州八怪”的理由 傅雷维权 那种陈腐的“霉宿”味儿 悠远的诗意 摹古的局限 为夏丏尊求画 为什么低调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此为晚数年夙志” 黄老头与《高老头》 “过去三年我多学老舍” 游与记 对“鲁译”的微词 藏画与赠画 旧信记 一九九七年唐达成致叶延滨 一九八七年乔象钟致刘再复 一九九四年刘湛秋致吴正 十月十一日陈荒煤致雷加 五月五日陈荒煤致仲锷、匡满 一九九七年浩然致叶延滨 十一月二十二日陈涌致仁山 二十八日周良沛致光孚 ⅢⅣ一九七三年张光年致杨匡满 一九七二年郭小川致匡满、敏歧、周明 一九八二年刘心武致李文合 一九九年丁力致程代熙 一九九五年白桦致吴正 六月十八日陆石致周扬、夏衍 一九九七年杜导正致定邦 一九九七年光耀致刘亮 六月十八日张长弓致植材 四月十日袁行霈致李易 谈札记 笺纸的温度 俞樾的手札 笔路即心路——梁启超的手札与题跋 读沙孟海青年时代的四通手札 史学值与书法意义——龙榆生藏文化名人手札摭谈 的手札——龙榆生友朋手札浅释 “花香冉冉愁予”——读吕碧城致龙榆生两通未刊手札 手札的结构——兼谈邵燕祥的手札 “于明白晓畅中见深情”——诗人晓雪的手札 文人书法,偶露峥嵘 方英文手札一瞥 手札的魅力——读黄君《鉴斋丛帖初编》 馆中置喙(代后记) 导语 《百札馆三记》是作者张瑞田近年所写有关傅雷的专栏随笔以及读信札记的结集,内容大多围绕傅雷以及他的朋友圈的文人手迹而展开,叙述灵动,资料详实,融学术性、艺术性、可读性为一炉。作者在艺术界、书画评论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读者群极为广泛。另外,书中还配有数十幅珍贵的手迹、照片等有助阅读理解文章的内涵。 后记 馆中置喙 百札馆中拜观文人书信,想着文人的抚古与察 今,自大与自信,愤懑与忧愁,风华与风流,总觉 得有话要说,于是,有了《百札馆三记》。 “读傅记”,是读傅雷书信的启悟。他与友人 书,谈天论地,衡文言艺,独有的经历,特殊的识 见,为我开启了一扇陌生的窗口,凭栏眺望,思接 千载。 读傅雷的译作,再读傅雷的书信,感觉殊异。 书信中的傅雷特别文人,性情、趣味,涵养、才华 ,常常勾起我对那个清癯的江南文人的想象。丁香 花、细雨、咖啡、莫扎特、法语、烟斗、罗曼罗兰 、傅聪与傅敏…… 一个个有着音乐一样节奏的意象,在我的生活 中拼接出一幅氤氲迷离的水墨画。 读傅雷,一天天读,一天天记,慢慢成长。 “旧信记”,是读作家旧信的感想。始于少年 时代,就把作家当成偶像,因此喜欢读书,喜欢看 作家的信,一路崇拜。有了收藏意识,就专心积攒 作家的旧信,朋友赠送,作家朋友来函,在拍卖行 竞买,积少成多,觉得富足。 作家旧信是无形的财富,得闲阅读,既欣赏作 家独有的笔墨,也会在作家驰笔行文中有了新的发 现。作品中的作家、媒体中的作家、书信中的作家 ,应该是作家三个侧面,试图理解、认识一位作家 ,这三个侧面缺一不可。 读作家旧信,遇见新“信息”,如作家的观点 修正、人物臧否,“左”倾或右倾,以及转瞬即逝 的伤感,喋喋不休的喜悦,即刻让我振作。这时, 写旧信眉批,记录读信的感想,放大作家的这一个 侧面,使之产生公共性。 作家旧信,能不能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能不能成为文学研究独立的一部分,想入非非 了。 “谈札记”,是我研究手札的点滴结果。临帖 是自己的日课,所临的古人的帖,庶几是手札,比 之现代书信,手札的形式更为考究,手札的内容更 为宽泛,手札的载体——信封、笺纸,更为精美。 如果把手札仅仅理解成书信不行,它的确有书信的 功能,然而,手札的形式与内容,需要书法、文辞 、笺纸、信封同构,当传递世俗信息的第一功能实 现后,书法、文辞、笺纸、信封,又同构了手札的 审美功能。 读信,要读出天地;谈札,要谈出文化。自觉 才疏学浅,激情有了,能力不逮,读傅雷,记旧信 ,谈手札,难免隔靴搔痒,不抵肯綮,方家见笑。 二○一八年四月于百札馆 精彩页 重读《傅雷家书》 二○○八年,在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展览活动中,我有幸看到了傅雷先生写给傅聪的第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写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用毛笔所书。我们知道的傅雷是杰出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但我们也要知道,他又是优秀的书法家、收藏家。近几年,我研究了傅雷先生致黄宾虹先生的手札,对傅雷的书法才情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傅雷致黄宾虹的一百余通手札,具有严谨的法度,内敛、典雅,体现了尚通脱、简远的魏晋书风。置于当代书法界,傅雷的书法也是别具一格的,具有强大的审美力量。 傅雷先生的手札恪守传统礼仪,平阙分明,谦辞、敬辞使用十分准确,从中不难看出傅雷对“二王”、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人手札的精心临摹和刻苦研读。 我是在发现傅雷先生高超的书法才华的背景下,重读了《傅雷家书》。初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启蒙的年代,我们反思了导致傅雷悲剧出现的体制性因素和文化局限。《傅雷家书》中的理想主义光芒,照耀了我们的青春,是我们迷茫中的精神指南。应该说,《傅雷家书》最贴近我们的内心,傅雷的理性、情感、智慧、父爱,以平等、和气的口吻传达了一位父亲的文化思考、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最纯粹、最本质、最没有意识形态的导向。这是一本温情的书,是一本友好的书,包含着一位父亲炽热的情感和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二十多年后,我重读了《傅雷家书》。此时,我也当了父亲,面对天真烂漫的儿子,自然想起《傅雷家书》。我试图在这本书中找到与儿子对话的精神渠道。 由于对傅雷书法的关心,每每读《傅雷家书》,就会想到傅雷书写家书所使用的工具,是硬笔,还是毛笔。当我看到傅雷致傅聪的第一封家书是用毛笔写成的,我就想,傅雷是用传统的方式,也就是中国文人的生命仪式,与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进行沟通。也许傅雷是想让傅聪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当傅聪看到来自家中的手札,自然会想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与生俱来的骄傲,会让他不孤独。 傅雷不是一位轻松的父亲,也不是一位轻松的文人。他的精神苦闷和内心冲突,常常出现在他的文字之中。写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的手札,我读了数十遍。这封情真意切的手札,首先勾画出傅雷一家浓郁的亲情。傅聪去域外求学,是傅聪对自己的超越,同时,也意味着痛苦的分别。在这封手札中,我们读到了这样凝重的文字:“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的惊醒。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赎不了这种罪过!这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涮!” 傅雷的性格是多么的清高而脱俗,甚至是一位有洁癖的文人。然而,这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傅雷,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最柔软的一部分,最美的一部分,最闪光的一部分。 傅雷具有现代人格。傅雷所处的复杂的年代,每一个人都被工具化、矮化,甚至妖魔化了。人格鲜见,何谈现代人格?让我们骄傲的是,傅雷有人格,也有现代人格。他敢于反思自己,能够修正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批评。这封手札,傅雷坦诚而真挚地向自己的孩子敞开了胸怀。这是有大气度的人、有深刻思想的人才能做到的。 傅雷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好和熟悉,体现在他的书法和他的手札之中。同时,他又深受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有平等意识,有爱,有理想,讲诚信,不妥协,节制物欲,重友谊,等等。《傅雷家书》中的傅雷精神,恰恰就是傅雷基于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爱与责任,以及对现实的忧虑,对未来的清醒认识。 我敢说,《傅雷家书》是中国人的精神绝唱,是中国人的精神制高点。同时,我也敢说,像傅雷这样的父亲已不多见。当下中国重器物,轻精神,我们在消费主义的思潮里难以自拔。大多数的父亲热衷于向孩子们传授谋取权力和金钱的手段,以极其功利的心态,推广厚黑之学。今天,我们重提《傅雷家书》,显然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同。那个清贫的时代,我们的内心还非常富有,我们还有力量憧憬未来。可是,眼下物质财富不断膨胀,我们的内心却十分焦渴,我们的精神也十分萎靡。种种陋习和荒芜,源于好父亲的缺失。为此我说,傅雷不仅仅是傅聪、傅敏的父亲,应该是中国人的父亲。他的坚强与软弱,才能与性情,善良与悲悯,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二○○八年七月 P3-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百札馆三记/开卷书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瑞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6265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8-08-01 |
首版时间 | 2018-08-01 |
印刷时间 | 201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40 |
CIP核字 | 2018138815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5 |
宽 | 13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