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内容
内容推荐
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部作品里,斯特凡·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作者简介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目录
前言
太平世界
上世纪的学校
情窦初开
大学生活
永葆青春的城市——巴黎
我的崎岖道路
走出欧洲
欧洲的光彩和阴暗
一九一四年战争爆发初期
为崇高的情谊而奋斗
在欧洲的心脏
重返奥地利
又回到世界上
日落
希特勒的崛起
和平的濒死状态
序言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以至于非要把
我的生平向他人讲述不可。在我鼓起勇气写这本以我
为主角,或者更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之前,所
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件、灾难和考验,已远远超过以
往一代人所经历的。我让自己站在前面,仅仅是作为
放幻灯片时的解说员;时代提供了图景,我无非是对
这些图景加以解释而已,因为这并非我个人的经历,
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经历——几乎没有任何一代人
像我们这样,命运的负担如此沉重。我们中间的每个
人,即使是年纪最小或是最微不足道的,无不在心灵
深处被欧洲大地上几乎是无休止的火山般的激荡所震
撼。我很清楚,在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任何人具备
像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是奥地利人、犹太人,也是
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恰恰站在震荡最激
烈的地方。震荡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存的条件,
使我彻底脱离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震荡戏剧性地把
我抛入一片荒漠,在此境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不
知道要奔向何方。”
但是,我并不抱怨,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能够
获得一种新含义的自由,只有与一切失去联系的人才
会无所顾忌。因此我希望,我至少能具备完成一部真
正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需的首要条件:公正和无偏见

由于我脱离了原来的根系,甚至脱离了养育根系
的土地——像我这样公正的人在哪个时代都是罕见的
。一八八一年,我出生在一个强大的帝国,哈布斯堡
王朝的帝国,可是在如今的地图上已找不到它:它无
声无息地被冲刷掉了。我是在维也纳长大的,那是一
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多个国家曾在此建都的城市,在
它沦为德国的一个省会之前,我像罪犯似的逃离了它
。在那里,我用母语写的文学作品被烧成灰烬,而在
我身处的这个国家,我的书成了上百万人的朋友。因
此,我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不过是作为一个陌
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朋友;就连我心中选择的故乡
欧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残杀之后,在我心中
业已消失。与我的愿望相悖,我见证了理性遭到最可
怕的失败,而野蛮获取最大的胜利;过去从没有过像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道德从如此的精神高度坠落到
如此低下的地步——我这样说绝非出于高傲,而是饱
含着耻辱。从我刚萌发胡须到胡须变白这短短的时间
跨度之内所发生的急剧转换和变化,远远超过以往十
代人所经历的。我们中每个人都感到:变化有点太大
了!我居然一会儿攀登向上,一会儿节节衰落,我的
今天和昨天是多么不同啊!有时我认为,好像我的生
活不只有一种,而是有完全不同的许多种。因为在我
身边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当我提到“我的生活”时,
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这是哪一种生活?”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
,又或者是今天的生活?我还不时感觉到,当我想到
“我的家”时,我并不能立刻知道,是在巴斯的那个
家,还是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那个家,抑或是维也纳我
父母的家。当我说起“在我们这里”时,我不得不惶
恐不安地提醒自己,对我家乡的人来说,我早已不是
他们中间的一员,就像我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一样,
我与他们并无有机的联系;而在这里,我还没有完全
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我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
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世界,给我越来越多的感觉
就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每当我同年轻的朋友
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事情时,我从他们惊异的
提问中发现,对我来说不言而喻的事,对他们来说已
经成了历史,变得不可思议。我潜藏的内心本能认为
,他们的发问是正确的。因为,在我们的今天、昨天
和前天之间,所有的桥梁都已被拆除。甚至在今天,
我也不能不对我们能把如此庞杂的事情压缩在我们这
代人短促的时间里而感到惊奇,特别是当我把这种生
活——诚然充满极度难堪和不安——与祖辈的生活相
比较时,更是如此。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他们看到
过什么?他们一辈子过着单调的生活,生活方式一成
不变,没有飞黄腾达,也不会跌落深渊,没有震荡,
也没有危险,生活中只有一点点焦虑和一种不易觉察
的渐变;这种生活安宁又平稳,生活节奏始终如一,
时间的波浪把他们从摇篮送到坟墓。他们从生到死都
是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个城市里,甚至同一座
房屋里;外面的世界发生的事仅仅停留在报纸上,并
不会来敲他们的房门。在他们的一生中,也会时不时
在什么地方发生战争,但用今天的规模来衡量,充其
量不过是一场小仗,发生在遥远的边境上,听不到大
炮声,半年之后就烟消云散,被人忘却,成为历史上
不起眼的一页;一成不变的生活又重新开始。可是我
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一点儿也不会重复,过去了的生活
再也不会回来,也留不下任何痕迹。我们这一代人最
大限度地经受的苦难,比过去落到一个国家和一个世
纪的苦难还要多。以往,第一代经历革命,下一代碰
上暴乱,第三代遭遇战争,第四代遇到饥馑,第五代
赶上国家经济崩溃。——况且,总有一些幸运的国家
、幸运的几代人,他们根本没碰到这些事。而今天,
我们这些六十多岁以及比我们略微年长一点的人,什
么事情没见过、没经历过、没遭受过?凡是能想象出
来的灾难,我们从头到尾一一饱尝过,苦难至今尚无
尽头。我自己就是两次人类最大战争的同代人,甚至
还有过两次不同战线上的经历,一次站在德国一边,
一次站在反对德国的一边。战前我享受过最高度最完
整的自由,可是战后却尝到了数世纪以来最大的不自
由。别人赞美过我,也责备过我,我自由过,也不自
由过,我富有过,也贫穷过,《启示录》里那几匹苍
白的大马全都闯入我的生活,这就是:战争和饥馑、
通货膨胀和暴政,疾病和政治流亡。我目睹各种群众
思潮,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①,尤其是那个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欧洲文化
繁荣局面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和蔓延。我成了一个手无
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目击人类想象不到地倒退
到早已被人遗忘的野蛮时代中去,这是一种有自觉纲
领的反人道主义的野蛮。在我们经历了若干世纪以后
,又看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和集中营,看到了严刑拷
打和大肆掠夺,以及对不设防城市的狂轰滥炸。所有
这些兽行都是我们在以往的五十年里所未曾见过的,
但愿我们的后人不再容忍这些暴行发生。但是,十分
荒谬的是,我在这个道德上倒退了一千年的时代里,
也看到了人类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成
就,一跃超过以前几百年所取得的业绩:飞机征服了
天空;在一处说的话一秒钟就传遍全球,从而缩短了
世界空间的距离;原子分裂战胜了最险恶的疾病。昨
天所不能做的事,如今几乎每天都可以做到。在我们
的时代之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既没有露出魔鬼般
的嘴脸,也没有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为我们所经历的紧张、惊奇而又富于戏剧性的生
活作见证,似乎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再说一遍,我们
每个人都是这次大变动的见证人,而且是迫不得已的
见证人。我们这一代人不存在任何逃避的可能,也无
法像前辈那样置身事外;由于同步性的新技术,我们
与时代的联系更紧密了。比如说,炸弹把上海的一些
房子炸毁了,伤员还没有被抬出房屋,消息就传到了
我们的房间。一千海里以外大洋发生的事,很快就被
印成图片,我们如身临其境。由于这种不断地彼此沟
通和互相参与,再也没有安全和保险的地方了。现在
无一处可逃避的地方,没有可以用钱买来的安宁。命
运之手无时无刻不在抓住我们,把我们拖进没完没了
的戏弄之中。
另外,一个人必须永远服从国家的要求,作为最
愚蠢政治的牺牲品,去适应最离奇的变化,尽管他竭
力保护自己,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卷进去。自始至终经
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或者说,被驱赶、被追逐的人—
—我们很少有喘息的机会——他们所经历的比前人多
得多。就在今天,我们正处在新旧交替的转折关口,
所以我让我的回忆暂时在一个特定的日期结束。这样
做并非没有意图,因为一九三九年九月的一天,标志
着造就我们这些六十岁的人的时代彻底结束。如果我
们用自己的见证给后代留下那个分崩离析的时代的真
实情况,哪怕是一星半点,也算是没有完全枉度一生

我非常清楚,我是在一个对我极为不利但又极具
时代特征的环境下写这些回忆的。时值战争,我客居
异乡,缺乏任何帮我回忆的材料。在我的旅馆房间里
,我手头没有一本自己的书。没有记录,也没有朋友
的信件。我无处问询,因为世界各国之间的邮路已经
中断,或者说由于审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我们每个
人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好像数百年前尚未发明轮
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我过去的
一切,仅仅是凭我脑中的记忆。记忆以外的其他一切
,眼下无法找到,或者已经遗失。我们这一代人学到
了一种极好的技巧:对失去的绝不缅怀。也许,资料
和细节的欠缺正是我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因为在我看
来,我们的记忆不是把一个纯粹偶然的事件记住,而
把另一个纯粹偶然的事件忘掉的机理,而是具有整理
和明智舍弃的能力。人的一生中所忘掉的一切,本就
是应该忘却的,这是人的内在本能早已决定了的。唯
有我自己想要记住的事,才好为别人保存下来。所以
,这里叙述和选择的,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为他人所
作的回忆,但这些回忆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
府之前的一生!
导语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斯特凡·茨威格作为“传记作家”写下的优秀自传作品,也是他用一生的回忆向一个时代的告别。
本书是韦斯·安德森导演《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其中有多个段落曾于改编后被收入语文课本,如忘我工作的罗丹(《全神贯注》)、托尔斯泰的墓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精彩页
当时人们认为,他们的生活能够完全阻止厄运的入侵,这种感人的信念是非常危险的自负,尽管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谦虚又正派。在十九世纪,对自由的理想主义深信不疑的人,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向“最美好世界”的平坦大道。他们用鄙夷的眼光看待以前充满战争、饥馑和暴乱的年代,认为那是人类尚未成熟和不够开化所致。而现在,所有的祸害和暴政似乎已经全部被消灭,这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人们对不可阻挡的持续“进步”的坚定信念,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超过了人们对《圣经》的信仰,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雄辩地为它作了证明。事实上,在这个和平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迅速,越来越丰富多彩。街道的夜间照明已不再是昏暗的灯光,而是耀眼的电灯。从城市的主干道直到市郊,沿街店铺灯火辉煌。用电话能与远方的人对话。乘坐的车辆已不是马车,速度就快得多啦。人们已实现了伊卡洛斯的梦想,在空中遨游。舒适的设备从富裕之家进入普通百姓家。已不需要从井里或河里汲水。炉灶生火简便多了,人人讲卫生,肮脏不再存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以来,身体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健康。患有畸形、甲状腺肿大及其他残疾的人在街上越来越少见。所有这些奇迹都是科学和“进步”的天使创造的。还有,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司法变得更加温和与人道,每年都赋予个人新的权利;甚至那个最棘手的问题,即广大群众的贫困问题似乎也不再难以解决。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有了选举权,从而可能合法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学家和教授们竞相为无产阶级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出谋划策——因此,如果不为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荣耀,不觉得每隔十年社会就向前迈一大步,那才怪呢。人们不相信欧洲各民族之间还会有战争,就像不相信世上还有鬼怪一样,认为那是野蛮的倒退。我们的父辈坚信宽容和友好是不可缺少的约束力。他们真诚地认为,各个国家及各个教派之间的界限和信仰的分歧,将会在人们的友善中逐渐化解,整个人类将享有最宝贵的财富:和平与安全。
被理想主义蒙蔽的那代人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他们以为科技进步必然带来人类道德的迅速提高,这同我们今天幻想把“安全”这个词从词汇表中抹掉一样,是十分可笑的。我们这一代人在新世纪里已经学会了对集体残暴行为的爆发不再感到惊奇,总有一天会出现更残酷的暴行,所以我们对人类的道德教育持怀疑态度。我们不能不承认弗洛伊德是正确的,他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看作薄薄的一层纸,随时都会被邪恶的力量击破。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逐渐习惯这个没有立足点、没有权利、没有自由、没有安全的世界。我们早已为了自己的生存摒弃了父辈的坚强信念,他们认为人道主义会持续不断地飞速提高。一场灾难使我们的人性一下子倒退了近千年。在我们这些有深刻教训的人看来,轻率的乐观主义是十分陈腐的。尽管这只是一种幻想,却是我们的父辈为之献身的,这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人性,更有内容。时至今日,我内心深处仍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幻想,虽然我对它已充分认清,完全失望。一个人童年时耳濡目染,时代气息已溶入他的血液,是难以磨灭的。不管现实每天在我耳边鼓噪些什么,不管我和我的众多同代人遭受过什么侮辱和考验,我还是不能否认青年时代的信仰:总有一天会好起来,尽管来之不易。今天,我们心神不宁地怀着破碎了的心情,像个盲人在恐怖的深渊中四处摸索,我依然能从中看到曾照耀我童年的星辰,用这种继承下来的信念,认为这种倒退只是“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间歇,以此来安慰自己。
今天,巨大的风暴把世界击得粉碎,我才完全明白,太平世界不过是梦幻中的宫殿。我的父母就是住在这个宫殿里,就像住在一幢牢不可破的石头房子里一样。从来没有什么风暴或者强烈的穿堂风闯入他们温暖舒适的生活;当然,他们具备防风遮雨的特殊手段:他们是有钱人,他们是逐渐发迹的,已经变成富豪。但在他们那个时代,抵挡风雨全靠窗户和墙壁。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属于典型的“上流犹太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对维也纳的文化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而所得到的报答却是被彻底消灭。我在这里叙述我父母安闲自在和无声无息的生活,其实讲的并非个人的私事,因为在那个重视一切价值保障的世纪里,像我父母这样的家庭在维也纳有一万或二万个之多。
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特凡·茨威格
译者 译者:徐友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77150
开本 32开
页数 4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8-06-01
首版时间 2018-06-01
印刷时间 201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528
CIP核字 2017324540
中图分类号 K835.215.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