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是报界执牛耳者,曾两获普利策奖,他是总统们敬畏的智者,每任总统都会请他去白宫面谈,欧洲各国首脑政要都追看他的专栏,他与权势人物、名流大腕如胶似漆,对政治、社会与人性永远明察秋毫——李普曼,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作者宋石男)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李普曼,20世纪最伟大的专栏作家,没有之一。他两获普利策奖——这是普利策奖的荣耀。从总统首相到脱衣舞娘,人人都读李普曼。他与丘吉尔谈笑风生,跟罗斯福欢喜冤家,和赫鲁晓夫比拼酒量,同戴高乐一见莫逆。他揭发政府宣传术,以哲学观照公共舆论;他发明“冷战”一词,并准确预言苏联的消亡。但他决非圣人,而是充满人性弱点的奥林匹斯神。除了天赋以外,是两样东西使李普曼成为巨人:自由和自我纠错。在自我纠错中寻求自由,这就是李普曼和他的国家所拥有的至为珍贵的品质。

《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是“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系列之一。

《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的作者是宋石男。

目录

序言: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李普曼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少年时代:一个不合格的英雄崇拜者

第二章

在哈佛:像一棵树样自由生长

第三章

初出茅庐:参与揭黑运动

第四章

《新共和》:影响国家命运的最初梦想

第五章

经历一战(1):战争即自由

第六章

经历一战(2):战时狂热

第七章

经历一战(3):梦想幻灭

第八章

《世界报》:言之有效

第九章

大萧条:于冰窟中崛起

第十章

罗斯福新政:始乱终弃

第十一章

海伦:命中注定的美好或错误

第十二章

二战前夕:极权主义及其敌人

第十三章

经历二战:悬而未决

第十四章

冷战初期:不合时宜的洞见

第十五章

两获普利策奖:世界之王

第十六章

英雄暮年:最后时光

中篇 代表作品

《公共舆论》菁华录

评批评者

共产主义世界与我们的世界

纳粹焚书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新华社电”中的李普曼是什么形象?

讨论二:在民主与舆论的看法上,李普曼与杜威有何分歧?

讨论三:为什么说李普曼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颠覆?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李普曼的少年时期,恰逢美国镀金时代之后的繁荣年代,进步观念成为主流,而危机也潜伏其中。史学家喜欢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描绘为工业大国初成、消费社会崛起的图景。中产阶级文化开始产生重大影响,工人收入在1890-1910间平均增长了1/3。连锁店与邮购店如草履虫般在城市中迅速繁殖,大百货公司进一步将购物变成诱人生活方式。城市极速兴起,成为教育、艺术和商业中心,无数人离开乡间,带着梦想和一文不名,来到城市。城市将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聚集在一起,孕育新的大众文化,也造就了新的公共消遣和娱乐场所。与此同时,城市又成为腐败的代名词。许多地方政府由“党派老板”统治,城市拥挤、肮脏、疾病广传、犯罪率高。有些城市的中产阶级甚至自行组织武装,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暴乱。

城市问题只是社会分裂的一面。劳资冲突日趋激烈,工会蠢蠢欲动;农民对悲哀命运不愿逆来顺受,掀起平民党运动;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利益集团手中,民众不满如蔓藤乱长;帝国在此期竭力扩张,美西战争使美国成为古巴保护人,并在加勒比海获得新领土,还在太平洋上夺得要地。然而,美军在菲律宾的暴行,受到美国公众谴责,帝国扩张因不合民意而蒙上阴影。

在繁荣与危机中,李普曼从肥乖婴儿长成英俊少年。他成长于犹太富人区,父亲是个正派的服装商人,母亲是个有才华的钢琴家,但李普曼对音乐并无什么感觉,不管听多少次音乐会,他从未真正爱上音乐。

1896年9月,李普曼进入萨克斯男校,其招生对象主要是犹太人,不过并非教会学校,精神基本是世俗的。14岁时他接受了新犹太教堂的“按手礼”,而非“割礼”。

当时纽约有几十万犹太人,为数较多的是东欧犹太难民,不少人穷困潦倒,信奉正统犹太教,迁入美国后一定程度激化了当地的反犹主义。德意志犹太移民也受到牵连,而他们多数又看不起东欧犹太移民,希望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东欧犹太移民,使后者能够抛弃其独特性,融入美国社会。他们为东欧犹太人创办教育和服务机构,以祛除后者身上的“野蛮和蒙昧”,尽快“美国化”。但德裔犹太人的自大,对东欧犹太移民的文化传统和内心感受的忽视,不可避免地引发后者的抵触情绪。一位东欧犹太移民写到, “在美国,每一个移民都大失所望……旧世界之灵魂,在踏上这块陆地时,就与美国发生冲突……祖父们剪掉雪白的胡须,丢掉便帽与鼻烟盒,星期六下午口衔雪茄在街上漫步,此时他们本该在痛悼圣城的陷落”。

和大多数德意志犹太移民一样,李普曼一家也将自己看成是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精英阶层的一部分,相信通过同化可以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他们掩盖而非张扬身上的犹太气质,对种族差别不屑一顾。然而同化不是没有代价,它意味着一个人要跟自己的血统决裂,并且努力去适应自己永远也不会感到充分安全的社会。

1898年夏,不满9岁的李普曼随父母到纽约州北部的萨拉托加温泉避暑,遇见人生第一个英雄——西奥多·罗斯福,两任美国总统,常被后人称作老罗斯福。在一个露天集会中,刚从美西战争归来的老罗斯福激情四射地发表了竞选纽约州长的演说,他高亢的嗓门、恳切的情感、突出的下颌和挥舞的拳头,令听众神往。人们感到宇宙在转动,而老罗斯福正是转动宇宙的人。李普曼被震撼了,他后来回忆说,从那一天起,他就成了“一个不合格的英雄崇拜者”。之所以不合格,是因为他即使崇拜英雄,也不会把自己完整地交出去。理性主宰了李普曼终身,他决非感情用事之人。不可能对任何人毫无保留地崇拜。即使对老罗斯福,一旦发现他不合时宜,李普曼也会撰文批评(老罗斯福对此怒不可遏,称李普曼为“割了包皮的犹太人”,尽管后者实际上并未接受犹太割礼)。

老罗斯福为总统职位注入现代气息,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他的一生充满罕见的活力。做牧场主时,他助当局捉拿歹徒;做纽约市警长时,他痛击罪恶;作为勇敢骑士团的将领,他指挥了美西战争中古巴圣胡安岭的知名战斗;成为知名政治家后,他常到非洲打狮子,以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老罗斯福的外形并不英雄,他没有超人的斗篷也没有蜘蛛侠的紧身衣,只是个矮胖眼镜男,而据听过他演讲的胡适回忆,他的声音尖细如妇女。但他自称像公牛和麇鹿一样强壮,以劲悍的精神力量征服了大多数人,包括李普曼。

李普曼在家里找不到老罗斯福这样的人。他与商人父亲的关系和睦友好,但并不热烈亲切。他对父亲失望而冷淡,因为父亲善良但缺乏魄力。甚至在父亲1923年死于癌症时,李普曼也未表现出心碎。给友人汉德法自的信中,他称自己“如释重负”,还说自己“常常不得不装出与父亲分享快乐的样子”。不过他也流露了一些温情,说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有一种美好的人性和无尽的幽默感”。

从少年时代开始,李普曼就被意志坚定、力量强大的人物吸引。男孩子常在卧室里挂满棒球棍与体育明星的照片,李普曼的卧室里却是一尊拿破仑的半身像,还有一幅反映这位皇帝作战场面的版画。

少年李普曼曾想做一个艺术史家,因为父亲雅各布常在星期天下午带他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夏季去欧洲度假还参观各国博物馆,还因为他对英国批评家罗斯金的阅读和喜爱。罗斯金是王尔德的老师,晚年致力社会改良运动。他骄傲而尖锐,曾公开批评同时代画家惠斯勒的作品是“把颜料罐打翻在画布上还要观众付钱”,结果被后者告上法庭,最终法庭判处罗斯金有罪,须支付十便士罚款,而惠斯勒却为支付诉讼费而囊空如洗。

从罗斯金的著作中,李普曼获得维多利亚时代的审美口味和目空一切的豪情,他仰慕古希腊艺术的优美与罗马建筑的雄大,对其余的世俗艺术都兴味索然,认为粗俗不堪。至于当代艺术,他更认为其腐朽而低级,就像孕育它们的时代。罗斯金给他种下的,不止是审美口味,还有改良丰义。P15-18

序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无论常识意义、心理学意义或法律意义,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我们个人乃至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难以益人益己,难以为文明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启蒙运动以来的口号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在文明的向度上要求个体人格;另一口号,“人是目的”,同样要求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跟中国人一样,西哲有言: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借用古代中国人的话,人为天地之间三才之一,个体生命可以贯通天地,成其为君子大人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现代的伟大学者陈寅恪在给另一个学者写下如此赞辞: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自觉和至上信念,现代人类开启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从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到动物权利……在这些争自由解放的运动里,人格的示范和成就是惊人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那些与天人争战般的先知演讲道尽了我们众生的梦想、信心和正义感,对争取正义的人们,金曾以雷鸣电闪般的修辞唤醒他们的道义勇气,唤醒他们的人格尊严,金说:“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万能的上帝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拿撒勒的耶稣就只是个乌托邦的梦游者,从来也没到地球上来过!如果我们错了,正义就只是一个谎言。”

东西方文明都为此向自己和他人的先知先觉者致意,以感念他们创造的生命价值和文明财富惠泽当时后世。勒石纪事、树碑立传、先贤祠、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等,使这些文明之子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人们正念、正信、精进努力。中国传统有着大量的月旦、风评人物品格的成果,王朝统治甚至有过“九品中正”来检验人的人生成就。现代文明社会则有着公民人格一类的道德律,以要求每一个体成全自己、服务社会。

今天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现代化转折阶段。

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文明单向度求新求变的创造力竭衰殆尽,经济学理性或人性自私假设将社会带入到层出不穷的危机之中。关于“西方的没落”、“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等的忧虑延绵至今,无有解决之道。虽然我们中国以一个世纪之久的坎陷和当代艰难的复兴,终于度过了现代社会的温饱阶段,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但如有识之士看到的,中国人也经受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失去了想象力”、“社会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缺少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当代中国极度缺乏人格力量”……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匮乏,管制和异化。我们理解,文明说到底是个人、家庭、种族,进而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代文明,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经济产能和自然承受之间达致平衡,如果不能在个体的欲望满足和身心承受之间寻求和谐,如果不能在创造和消费之间获得圆满……一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进而文明人格自觉,无论有多少技术或制度的修补之道,这种现代化仍会给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带来罪苦和灾难。  尽管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文明之子们的努力和奉献,但其空前的技术成就、财富积累和制度安排,已经日渐遮蔽了人格的意义,“搭便车”一类的懒汉思想和丑陋意识已经浸入并扎根人心。在管制和异化中,现代人驯服于生态、世态和心态的污染而无愿为力。这种共业已经超迈“人与天地参”的人格德行,我们的傲慢和无知更使得我们以成功的名义,将创造偷换成掠夺和垄断,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解构了精神,以技术的名义挑战了道德,以人类的名义征服了自然。

我们的生存在除魅中也日益简单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成为简单的水火世界。砍伐过的山林不再滋润,失去了灵气,成为夏天泥石流和冬天草木自焚的剧场。都市也是火气、水气轮番夹击,它截断江河、打井于地下,从各地调水支援,它仍然缺水;它建立花园、林地,以喷水车、加湿器灭火,它仍然上火。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自然的遭遇也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身体深受水火的煎熬。我们化妆,在聚光灯下烘烤,我们吃各种药丸,我们美容,我们做手术,让各种大夫和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人工降雨。我们很容易上火、发炎,但我们仍酷爱触电,酷爱香烟、美酒,辣椒、超级辣、变态辣,我们也深受水的毒害,一不小心就身染湿毒。去观察或感受我们的脾湿、肾湿,去感受我们的肝郁气滞,去看看我们脸色的灰白或干枯。想象我们身体内的大小河流,那些血脉、经脉、气脉,像污染严重、臭气熏人的水沟、江河一样,有的地方郁结,有的地方断流,有的地方泛滥。水火未济,水火过度,水火轮番侵略。我们小小的年龄就有了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各种炎症和湿症……那些水灵的女子,那些英气勃发的男儿,那些自然天籁的色声香味,似乎都成了传说。

万象昭昭,我们似乎难以活出精气神来,我们难以洞明此生和文明的道理和性情。但只要感知到问题所在,道路就随之展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在此浮华的时代静心以尽绵薄,于是有了这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包括哲学史在内的学术史上,人类的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出路,不断有“转向”、“回向”、“复兴”之运动,“回到康德去!…‘回到五四去!”“回到古希腊去!”对我们来说,对大众社会来说,则是回到个体的文明人格那里去!

为此,我们愿意跟关心中国社会和文明世界的众多志者一道,关注我们文明的来处和去处,寻求个体和人类的自处、共处和相处方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共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关注文明人格也是现代文明能否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外界名利的诱惑、网络冲浪的快感、社会交往的简单拥有,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把握住自己的一段人生,将其奉献给一种还算踏实的事业,仍是一个挑战。对比出版史上的百科全书派运动、丛书启蒙运动,我们这套丛书只能算是一个探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以平实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做到平实。在这样一个信任匮乏的时代,我们愿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

虽然这一工作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仍得到了不少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支持。人们说,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但对于社会和读者们是否接受,人们却没有信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为组织者、写作者都从这一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一个编委通读书稿,不无感慨地说,像是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自己的中年生活如此密集地听从传主说法,真是受益,如饮甘泉。我们因此相信,对读者来说,你寻找,你就能找到。作者乃至中外传主都静默地驻留在书页之间,等待跟你的对话,等待着你的呼应、决定和人生创造。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大律师张思之先生受托,请107岁的周有光先生支持时,周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对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一再叮嘱如何用心。周先生还回忆他当年见爱因斯坦的印象,他说爱因斯坦的人很好,爱因斯坦向周先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周先生大概是在世的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中国人了。以百岁老人之身出任主编,督促后生小子们来盘点现代社会的人格成就,这本身即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其中的愿心更让人不敢堕入轻薄。

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向读者呈现这一丛书。古中国人说,立天之道,为阴为阳,立地之道,为刚为柔,立人之道,为仁为义。

是有望焉。谨序。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石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0168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4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