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4卷)(精)/短篇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郑电波主编的这本《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4卷)》精选了1985年至2000年发表、出版的乡土小说作品中的短篇名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乡土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或受到广泛关注、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如王安忆的《喜宴》、铁凝的《第十二夜》、阎连科的《小镇蝴蝶铁翅膀》等。

内容推荐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精选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乡土小说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力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精品,被小说选刊选载或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轰动的作品,是不少作家的成名之作,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篇。可以说它反映了这个特别时期短篇乡土小说的整体面貌和最高成就。全书图文并茂,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深度变迁的画卷,具有史诗般的价值。本书是《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4卷),包括迟子建的《亲亲土豆》、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铁凝的《秀色》、王安忆的《姊妹们》等。

目录

第四卷(上)

 红蚂蚱绿蚂蚱

 亲亲土豆

 雾月牛栏

 古城忆旧

 溺

 火船

 银盾

 远去的二姑

 为兄弟国瑞善后

 镇长之死

第四卷(中)

 姊妹们

 孕妇和牛

 秀色

 哺乳期的女人

 没有语言的生活

 碑

 乡村电影

 一头六四年的猪

 1966,两个姑娘进城去看电影

 美丽奴羊

 鞋

 梅妞放羊

 公羊串门

 清水里的刀子

第四卷(下)

 吹牛

 奶头山印象

 日头雨

 村耻

 鱼

 第十二夜

 喜宴

 小镇蝴蝶铁翅膀

 秋天的诺言

 乡村火焰

 拯救父亲

 幸福票

试读章节

站在上坝水库,你可以看见桃村清水似的炊烟,在夕阳的辚辚声中音乐一样地飘起来。炊烟、夕阳、男人们铜色的肉体,组合成那个秋日黄昏的奇妙景象。未嫁的姑娘以关心溺水者为由,拼命往水面搜刮。水面是她们日日照拂的镜子,但她们从这面镜子里看不到自己的面容,她们看到男人们水中真实的倒影。从某个角度来看,水边的男人们在岸上也在水里,或者说他们的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底。他们虽然隔岸观火,但他们的倒影作为先驱,已和关连一起躺在水里。

而妇女们的目光显得肆无忌惮,她们像打量西边的余霞,像打量质地上乘的布料,打量那些男人。她们的目光吝啬于丈夫,却敢于铺张浪费给旁人。松林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对其余的伙伴说:人死了不能复活,大家还是先把裤子穿上。

松林像是在庄严的场合打了一个喷嚏。打捞的男人们环顾左右猛然知道了羞耻和尴尬。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提醒人们穿裤子的松林,自己也一丝不挂。

关思德在别人的搀扶下最后到达水库。他看见关连翻天躺在坝首,蝙蝠在黄昏的水库上空翻飞,死亡像黑夜已不容置疑从天而降。关思德推开搀扶他的人,走下水坝。他对跟着他的人说给我一把斧头,我要报仇!关思德健步如飞朝村庄奔去,他奔跑的姿态使人回想他的年轻岁月。此时的关思德和刚听到儿子溺水时的关思德判若两人。他把料理后事甩给媳妇及众乡亲,果断地逃离芜杂的喧闹与悲哭。

桃村上空的月亮,像一把锋利的镰刀收割黑夜,树木禾草在风中呼呼作响,村庄在讲完一个突然的事故之后,逐步走向睡眠,趋于淡泊宁静。只有关思德手中的斧头泛着冷光,仿佛事故的余音,绕梁不散。

关思德站在十字路口,等候陈国兴的归来。陈家大门紧闭,有人对关思德说黄昏的时候,陈国兴出村了。但是夜虫潮水般鸣唱,露水已爬上关思德的布鞋,黑夜淹没他的脚踝双膝,然后像一根绳索到达他的颈部,他仍然没有看见陈国兴的影子。他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嗒嗒的脚步声。调转头,他看见媳妇拿着一件棉衣站在不远的地方,脚步声显得孤单虚弱。媳妇说爹,回家吧。关思德没有应声。

媳妇把棉衣披到关思德的身上,然后返身跑开了。棉衣从关思德的肩头无声地滑落,关思德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哭声像一丝轻微的风,在村庄的上空游荡。有人从床上爬起来,说听!关思德终于哭了。

时间一点一滴地从关思德的身边溜走。在关思德看来,时间就是斧头,总有一天总有一个时候,斧头会砍到陈国兴那颗不长毛发的头上。关思德深信如果没有陈国兴,就不会有上坝水库,没有上坝水库就没有关连之死。仇恨如鲠在喉,关思德的身子和斧头,将与时间同行,最终到达陈国兴面前。

关连从田野扛回来的一麻袋谷子,还放在堂屋的中央。那袋谷子是时间的信物,它代表昨天,代表关连还活着的日子。它使关思德的时钟倒拨十六个小时。

关连放下谷子,从绳索上拉过一张毛巾,一边擦脸一边往外走。关思德拿着理发剪追出门来,说关连,趁现在有空,你帮我把头发剪了。关连用毛巾不停地拍打身上的尘土。关连说太热了,我先去洗个澡,松林在桥边等我。

关思德看见媳妇江春梅从厨房扑出来,对着关连远去的背影喊:爹的头发那么长了,你一天推一天总不帮他理。要洗澡家里可以洗,有什么必要去上坝水库。关连回头说明天,我一定帮爹理发。我去上坝水库,是去游泳不是去洗澡,洗澡和游泳是两码事。关思德听到江春梅无奈地说了一声:这个天杀的,脾气那么犟,我说不动他。关思德知道这话是说给他听的,媳妇在为没有说动关连为他理发而抱歉。

然而现在看来,昨天的一切都变了味道。关思德想如果昨天天气不热,如果昨天能把关连留下来理发,如果江春梅不诅咒关连,如果松林不在桥边等关连,关连就不至于走到上坝水库,就不会在陈国兴带头修建的水库里淹死。关思德朝那袋谷子愤愤地踹了两脚,麻袋像一个醉汉缓慢倒下,谷子撒了一地,屋子里飘荡着新鲜的酒一样的浓香。

关思德站在屋角解手,看见江春梅匆忙跑过屋角,然后又退了回去。江春梅说爹,陈国兴回家了。关思德紧好裤带,提着斧头朝陈家奔去。

陈家人把关思德挡在屋外,他们说陈国兴没有回家,他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要等你在屋外等,要找你到那些草垛里去找。

关思德端坐在陈嫂为他准备的条凳上,等候陈国兴。午后的太阳照射屋前的草垛,草垛一片金黄。一些细小的虫子在太阳下振动翅膀。陈家屋前的石榴已经成熟,正裂开口子面对关思德笑。关思德想那石榴像陈国兴,笑得很得意。

陈嫂端出一盅浓茶,递给关思德。陈嫂说你怎么能怪陈国兴呢?他带头修水库是为大家好,并不是为了害你的儿子。关思德接过茶,猛地灌人口中。关思德不说话,他蹲到屋檐下磨他的斧头,斧刃上映出秋日里的太阳,太阳随斧刃滑动而滑动。关思德不停地把嘴里含着的茶水,喷到磨刀石上。没有人再敢对他多嘴多舌。

在陈家的门前静坐了两个下午,关思德开始感到无聊,与其说是在等待仇人,还不如说是在等一个老朋友诉说心中的苦处。他开始从陈家门口走向田野,拿着斧头朝禾草和田埂乱砍。人们看见他的头发几天时间长长了,白头发遮盖了黑头发。他很希望有人夺过他的斧头,但是没有人这样做。他不得不提着斧头,像提着一句诺言走家串户。有时,他把头埋在草堆里,从里面掏出老鼠啮啃过的玉米棒。一次,他还从草垛里掏出一个南瓜来。

松林看见关思德拿着南瓜朝家里走。松林说关伯,你的头发长了,让我帮你理一理。关思德笑了一下,说头发,我要等关连回来了才理。这是关思德在关连死后第一次笑,松林觉得他笑得十分古怪。

P75-76

序言

中国是一个乡土性很强的大国,诚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

乡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新时期文学中,乡土文学堪称最敏感的文化神经。新时期当代文化思潮的演进变化,许多是从乡土小说中透露出重要信息的。应该说,从中国乡土小说中可以读懂当代中国。

农民在我国的文学中,历来处于一个突出而显赫的地位。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而文学地位不低。这是由于中国作家的乡土情结、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在文学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中,农民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主要载体,自然成为小说家关注和表现的对象,故乡土小说天然地在新时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农村生活的改变,农民心气的勃发,新一代农民在精神、意识、思想上的吐故纳新,新与旧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较量,以及对于腐败现实的理性批判,随后成为乡土小说在一个时期里反复吟唱的主旋律。作家成了这个时期乡村广大农民理想的抒发者和愿景诉求的代言人。农民在内心理想的感召下奋发向前,作家与之击鼓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我们称之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许多作品系统地反映了农村农民生活命运的变化,社会的深层变革,抒写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有些作家把思想的锋芒指向乡土文化与农耕文明,以自己的眼光与理性来发现和表现乡土中国的浑重、复杂与嬗变。当然,也有不少作家在作品中多有对自身命运的描述和情感宣泻。

新时期文学初期,印象深、乡土味儿较浓的有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炜的《一潭清水》,贾平凹的《黑氏》,铁凝的《哦,香雪》,邵振国的《麦客》,张石山的《镢柄韩山宝》,王润滋的《内当家》,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田中禾的《五月》,乔典运的《满票》等。中篇小说有郑义的《老井》,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航标的河流上》,莫言的《红高梁》,张炜的《秋天的愤怒》,映泉的《桃花湾的娘儿们》,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

新时期文学的早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是一个重建希望的时代,人的内心如同枯木逢春,激情被时代精神所鼓舞并迅速地再度燃烧起来。人们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昭示下又一次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并热情地期许这一切尽快变成现实。深怀理想主义文化信念的作家,无论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骨子里都潜伏着浓重的浪漫主义基因,时代气氛使这浪漫潜滋暗长。那个时代的作家极少悲观,历经再多的苦难也不能告别乐观。作家几乎对未来用承诺的方式描绘着生活,读者的期待使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一夜成名,自发阅读小说的人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们最大的自由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人们在想象的话语中得到满足。

时间在飞驰,中国的变革在加深、加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发的经济热潮、商业大潮席卷而来,文学受到很大冲击,一些作家纷纷下海弃文经商,文学创作受到了影响。然而乡土小说的创作,因与政治思潮、商品大潮都有一定程度的疏离,也由于作家的坚守,似乎并没有出现中断或萎缩的情形,无论是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在坚守中有所拓展,且成就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有景观,其作家创作形成了楚文化群落、吴越文化群落、齐鲁文化群落、燕赵文化群落、秦晋文化群落、中原文化群落、东北文化群落、巴蜀滇黔文化群落等,乡土小说内容丰富,五彩斑斓。

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再是单色的,而是多色的,很耐人寻味。如陈源斌的《万家诉讼》,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关仁山的《九月还乡》,余华的《活着》,迟子建的《雾月牛栏》,张宇的《乡村情感》,韩少功的《马桥人物》,杨争光的《公羊串门》,赵德发的《通腿儿》等等。

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数量不太多,但质量很高,作家开始向家族、人生命运深处思考,审察人性、反思历史、反观传统,因此作品更显得有分量。长篇小说取得了重大成就。先有张炜的《古船》初现端倪,继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阿来的《尘埃落定》的联袂冲刺,掀起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新高潮,是继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浮躁》之后第二个创作高峰。

新世纪阶段比之于前二十年文学文化领域,因面临着商业文化、传媒文化与信息科技的多重冲击,更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乡土小说读者的减少,作家浪漫情怀的式微,总体来说乡土小说创作出现了下滑和萎缩的趋势。然而,乡土小说并未到这部乐曲的尾声,不少乡土作家还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的笔墨自由而灵动,多元的叙事与多元化的观念已出现,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长篇小说的进一步繁荣,乡土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的景观。贾平凹的《秦腔》,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孙慧芬的《歇马山庄》,铁凝的《笨花》,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的《蛙》等,其中有的作品的水平,已达到乡土长篇小说的新高。这是由于一些乡土小说作家一直在创作的深刻思考之中,他们甘于寂寞,其思考已抵达生活、社会、历史、人生甚至哲学的深处。

中国乡土小说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精华与支撑,几乎所有的小说名篇都与“乡土”血脉相连,这不但有广泛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们占据了文学、文化、出版价值的制高点。

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形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就中国乡土小说而言,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而且由于我们社会的深度变革,农耕文明的逐渐瓦解,这种形式的文学必将终结,因此可以说,它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它的辉煌如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样。

乡土小说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汲取营养,又表现并滋润着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成了新时期的文化景观。它不但被中国有识之士充分肯定和赞许,同时也被世界看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多年来,从鲁迅到沈从文,中国作家无不有着共同的诺贝尔文学梦,可是直到去年,莫言才为中国作家实现了这个梦想。我认为,莫言获诺贝尔奖,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大群中国乡土小说作家的胜利。这片热土,造就了这一批作家;这个时代的气候,滋润了这一批作家的成长。如张炜、贾平凹、陈忠实等一批作家,其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水平,也大都进入了这个层面。我们为中国乡土作家的成功而鼓掌,为中国乡土小说的辉煌而欢呼。

这是一套乡土小说的精选本,我们这套书重在推出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小说的精华部分,它们绝大部分是获奖名篇或被小说选刊选载、被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关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本套书重时代感,所选作品的排序按照原作初次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延。选篇首重乡土气息、时代精神和文学价值,以作品品质为标杆(作家名气、地位作第二位考虑)以期展示35年中国农村变革,农民精神嬗变的文明进程,使内涵巨大的乡土小说所构成的文字画卷,具有以文学纪录时代史诗般的价值。

虽然过去也有一两家出版社出版过一些乡土小说选集版本,但大多是以作家为标杆选择篇目,规模小,不全面;而这套书以整个大改革时代为着眼点,登高望远,选篇宏观铺陈,将散失于长达35年间奇珍般的乡土小说,用一根乡土彩线串系在一起,这是对乡土小说的寻找与抢救,也是在打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

由于书的印张所限,有不少影响大、水平高的乡土小说未能选人,对此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不但能让热爱乡土小说的读者喜欢,而且能让更多的农民兄弟读到。让农民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的变化,关心自身命运,关心社会变革,这是我们的初衷。

郑电波

2013年初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4卷)(精)/短篇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电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207888
开本 16开
页数 4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5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06
CIP核字 2014160499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67
190
3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