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火山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在20世纪英语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巨著:在1998年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好的小说中,该书名列前茅;《纽约时报》称该书是“本世纪(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洛杉矶时报》称“这部杰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十部小说之一”;《纽约时报》著名的书评家阿尔弗雷德·卡赞称“本书无疑是当代最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小说之一。

“没有爱就无法生存”,本书探究了死亡与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同时又对殖民主义、对战争以及对纳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内容推荐

小说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事背景放在1938年的墨西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酗酒的英国前领事杰弗瑞·费尔明。故事围绕“领事”、他的前妻伊芙以及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休展开。整个故事集中发生在1938年亡灵节一天之中,地点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范围内(一座活火山下的山谷中),而主人公最终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控制。

本书充满了隐喻,采用了大量意识流的描写手法,具有古典悲剧的典型特征。

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直指本书情景一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全人类的浩劫。因此,本书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悲剧,而且隐喻了全人类的悲剧。

试读章节

我喜欢看名著:历经岁月的磨砺还能熠熠生辉的肯定是好作品。不过名著也有分别:有的作品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精彩之至;有的作品细腻委婉感人肺腑;有的作品艰涩难懂却寓意深刻;还有一类,初读平淡如水,过后却回味悠长——此书正是如此。

用俗一点儿的话说:这本书讲的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整部作品围绕着“领事”及其妻子“伊芙”、兄弟“休”、发小“雅克”展开,其间的感情纠葛虽轻描淡写却如泰山压顶般使得“领事”最终为此怨倦了生活而放弃了生命。

当自己最亲的手足和自己的妻子共同背叛了自己,“领事”感觉自己像被世界所抛弃,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犬(从他生到死,文中都有一条流浪犬尾随着他)。面对伊芙的回归,“领事”仍然不肯原谅,于是他放弃了伊芙的救助,执意地走向死亡(虽然临死前他原谅了伊芙,他想要和伊芙重新开始,可一切都来不及了)。“没有爱就无法生存”——这是作者劳瑞的信念。

“领事”是被爱杀死的,但很多读者会说他是被酒杀死的——因为在本书中,关于酒的描述实在多于对爱的描述。劳瑞本身就是一个“酒徒”,所以当他描述起酒鬼的言行,可谓驾轻就熟,真实可信。当我们看完本书的时候,我们能清楚知道一个醉酒的人如何思考和感觉,如何走路和躺下;我们不仅了解醉酒后的言行,而且能够了解喝酒所能达到的清晰的洞察力以及完美的表达。“领事”的酒瘾被处理成一种悲剧性的游戏。其中“领事”的许多举动,既是对其他人的欺骗,更是对自己的欺骗。在劳瑞的作品中,人和人的思想从来都相距不远;有一种疾病,就会存在一种疗法。如果“领事”采取行动,他可能就会被拯救。

“领事”的不幸是倦怠忧郁的,他的错误是神学意义上的:拒绝爱或者被爱。说到底,他的错误是骄傲所致。“领事”居住在一个被基督徒谴责的地狱之中,他的伴随着听起来像但丁一样的钟声倒下。他是矛盾的,正如他的祈祷中所体现;因为他祈祷和伊芙和解,同时祈祷孤独一人;他站起来的时候,他问能不能降得更低。比“领事”这个人物形象更为自相矛盾的是:书中关于人生的深谷,同样出现在作家自己的心中,注定了劳瑞自己也几乎和主人公一样死去。

“领事”,是一个现代英雄,或者说一个反英雄,在他极端的个性中反映出一个极端的外部环境。他的恐惧成了诊断结论,不仅是他自己的,而且是那段历史时期的。艺术处理使得这种恐惧具有合理性,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个人历史,而且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记录了一个特定的文明阶段对于一个文明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从本质上说,“领事”是一个文明人,最敏感的人,尽管不是最正常的人。他感知了对于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明的崩溃,而同时代的其他人毫无知觉。

这是一本关于行动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负面的行动的小说。其中充满了热情的渴望,渴望人应当获得的简单的生存方式,渴望在一个简单选择的世界中,有爱、生存和行动。劳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经说“墨西哥是世界上最敬畏基督的地方,一种以挣扎的灵魂作为食物的摩洛神的盛宴”。

人们越多地阅读劳瑞的作品,越多地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就越会留下更深的印象——他几乎从来不写他没有亲身经历或者没有看到的事情。他的作品带有很深的自传体的特点。事实上,他的作品穿透了种种自我身份认知的情境,构建了一幅世界的全景。《火山下》是他最好的作品,因为其中囊括了各种对于这些身份的认知。他在墨西哥所经历的巨大痛苦,使他能够表达出最深切的情感,关于人生,以及对时代的看法。

劳瑞的作品穿越了经验的迷宫,探求自我的身份。他的自传尽管不能等同于他的小说,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例如,劳瑞在9岁到13岁之间,曾因角膜溃疡几乎失明。后来,当他治愈了疾病时,他的视力竟然格外的好。我们能够通过杰弗瑞·费尔明孤独的童年经历,增加一些对于作者童年的了解。把许多关于劳瑞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中费尔明的经历混在一起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尔科姆·劳瑞1909年7月28日出生在英格兰柴郡,一个“能够看见海,能够听见海的声音”的地方。他的父母都有着浪漫的冒险的秉性。他的父亲是一位棉花经纪人,在埃及、秘鲁和得克萨斯都拥有棉花田。劳瑞在7岁时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和一直在旅行中的父母分开。在公立学校中,他发现自己具有作家的素质,于是下定决心不从事家族的棉花生意。他劝说父亲,在他进入剑桥大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允许他当一年水手。作为富家子弟,这一年的冒险经历,验证了他并不适合在劳动阶层中生活。做水手的冒险经历、在公立学校和剑桥大学的生活,以及后来从事英国文学创作的经历,都记录在他的小说《在海外》中。

评论家大都认为,劳瑞做水手的经历对于他并不重要。而事实上,正因为这段经历,使得他成为了同学中的传奇人物。同时由于他的写作方面的天赋,使得他被公认为20世纪30年代初牛津剑桥一代杰出作家中的一位。像《火山下》中的休一样,马尔科姆。劳瑞也是一位弦乐演奏家,一名热衷爵士乐的吉他手。

剑桥大学毕业后,劳瑞在伦敦度过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的小说《在海外》出版。后来,他去了西班牙,并在那里遇到了第一位妻子,美国人简。结婚后不久,简就回到了美国,马尔科姆则生活在巴黎,同作家詹姆斯·斯特恩共同租了一间公寓。离开巴黎后,他在纽约和简共同生活了两年时间,之后到好莱坞短暂停留,看望了大学时的好友,作家约翰·达文波特。劳瑞对电影兴趣浓厚,不过对好莱坞却兴趣不大。于是他重新和简团聚,一同去了墨西哥,到了库尔纳瓦卡。这里提供了《火山下》的场景。1938年,他回到好莱坞,在那里遇见了玛格丽·波纳,他的第二任妻子。她写的“关于马尔科姆。劳瑞”的自传体笔记里记述了这段经历。P3-5

序言

这是一本在20世纪英语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巨著:在1998年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好的小说中,该书名列前茅;《纽约时报》称该书是“本世纪(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洛杉矶时报》称“这部杰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十部小说之一”;《纽约时报》著名的书评家阿尔弗雷德·卡赞称“本书无疑是当代最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小说之一。

这是一本从未与中文读者谋面的书:本书中同时使用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甚至还有挪威语等多种语言;再加上故事中涉及了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宗教、航海等多学科知识,为本书的翻译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因此虽然该书声名显赫,但至今尚无中译本出版。

本书作者马尔科姆·劳瑞,1909年生于英格兰,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他一生大部分时间花在旅行上,先后在巴黎、纽约、墨西哥、洛杉矶、加拿大、意大利等地居住。酒和写作,是他一生的两大爱好。他著作颇多,包括《在海外》、《上苍的神灵呀听我们说》等,不过生前只有为数不多的著作出版。写于1947年的《火山下》是作者的巅峰之作,在加拿大他写作该书的地方,每年都会举行“火山下”文化艺术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小说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事背景放在1938年的墨西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酗酒的英国前领事杰弗瑞·费尔明。故事围绕“领事”、他的前妻伊芙以及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休展开。整个故事集中发生在1938年亡灵节一天之中,地点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范围内(一座活火山下的山谷中),而主人公最终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控制,这些特点,使得这本充满了隐喻、采用了大量意识流的描写手法的这些现代文学特点的小说,具有了古典悲剧的典型特征。

《火山下》是作者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1936年作者和他第一任妻子移居墨西哥,但在1937年只剩下他独自在瓦哈卡纳居住,他陷入了人生低谷,终日以酒为伴,并最终被墨西哥驱逐出境。在某种程度上,主人公也是作者本人的一个写照。主人公“领事”,是一个越喝越清醒的“酒鬼”,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醒我独醉”的意味。自始至终,主人公一直生活在喝与不喝,醉与不醉的思想斗争中。可以不夸张地说,对于醉酒状态下人物的描写,本书是最成功的。

“没有爱就无法生存”,本书探究了死亡与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同时又对殖民主义、对战争以及对纳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更直指于本书一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全人类的浩劫。因此,本书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悲剧,而且描述了全人类的悲剧。

古典悲剧的架构、现代文学的手法、异域风情、多文化的交汇和冲突,以及独特的人物描写,使得本书获得了评论界极高的评价。希望此译本能让中文读者领略到此书的独特风采。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纽约时报》

这部杰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小说之一。

——《洛杉矶时报》

本书无疑是当代最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小说之一。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家阿尔弗雷德·卡赞

那时候我热衷于读英国作家马尔科姆·劳瑞的作品。其作品《火山下》也被译成了日文。小说的内容反映了男人们像被野狗一样杀戮,女人们只能陷入无尽的悲叹。因为我也怀疑自己是否得了酒精依赖症,所以就特别喜欢劳瑞。从他那里学到了“悲叹(grief)”这种感情沉重的语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火山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马尔科姆·劳瑞
译者 程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16281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1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