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始皇大传(精)
内容
作者简介
郭志坤,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策划“中国断代史系列”,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荀子评传》《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中华一万年》(与陈雪良合著)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
后记
书稿总算完成了。抚摸着写字台上堆着尺把高的
书稿,一种轻松感油然而生。夜深人静,兴奋难寐。
面对着星光闪烁的天空,我思绪万千,想起了一段心
灵的历程,也就是我最初写作《秦始皇大传》的动因

秦始皇这个人,在我幼小的心田就印下了他的形
象。
我的母亲陈氏贵娘,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也许
是生于木偶技人之家的缘故。她能讲女娲补天、嫦娥
奔月的神话传说,也能讲尧、舜、禹的历史故事。可
以说,她对秦始皇有相当的了解。有一次生病卧床不
起,当她知道父亲要去县城为她抓药时,她阻拦说:
“我不吃药,就是秦始皇寻来的神仙不死药,我也不
吃。”这就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秦始皇”的名
字。后来还时常听到母亲言谈中的歇后语提及秦始皇
,如:秦始皇修坟——自找死路,秦始皇出巡——自
立功碑。父亲名为仰文,取《易·系辞上》“仰以观
于天文”一句头尾两个字,以示崇尚古代文明。父亲
爱看历史戏,只要听说方圆三四十里的地方有什么新
的历史戏,他是不会迟到的。我七岁那年,父亲翻山
越岭背我步行了四十余里,去龙岩看名叫《孟姜女哭
长城》的汉剧。戏一开场,出来了一个身穿龙袍、雍
容大度、气象壮阔的花面人。父亲告诉我说:“这是
秦始皇。”我问父亲:“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
”父亲回答得很干脆:“是坏人。”接着舞台上出现
了一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长城。父亲告诉我说:
“这是秦始皇筑的万里长城。”我问:“秦始皇筑长
城干什么?”父亲说:“为了抵抗匈奴坏人。”我又
问:“他们都是坏人,哪个最坏?”幼稚的问题,父
亲无法回答,只是应付了一句:“读书了,你就知道
了。”
上学之后,特别是读了中学,历史知识增多了,
许多朦胧的问题也就渐渐清晰了。我的大哥志洪是小
学语文教师,对历史甚感兴趣。他对郭氏族谱作过一
番考证,认为闽、台两省的郭姓大多是在唐宋之后南
迁的郭子仪裔孙,也有少部分是避于秦暴而南下的。
他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我回答。历史课本找不
到,我就去翻《史记》、《汉书》、《诸子集成》等
,这样就逐渐萌发了研究中国历史的兴趣。1961年,
我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古代史专业。大学读完一年
级,暑假回到家乡,我的二哥志炯到车站来接我,一
见面劈头第一句就问我:“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
?”原来这是我十四年前向父亲提出的问题,如今倒
回来反问自己了,一时无言以对,但我感到这是很值
得探讨的问题。在此后的大学学习期间,我经常搜罗
有关秦始皇的资料,并作了一些考辨。
孟姜女之哭和秦始皇筑长城有什么关系?这是我
最早探索的问题。我查了不少史书,大致了解了它的
真相。《左传》上有这样的记载:“齐侯归,遇杞梁
妻于郊,使吊之。”其意是说,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
秋战国的时候,齐国有个名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
(今山东莒县)时战死,齐侯回来告诉了杞梁的妻子
。杞梁妻听后,心情万分悲痛,哭吊于莒城之下。后
来又传开说把城墙哭塌了一段。传来传去,到了汉朝
又把情节发展了。说什么孟姜女闻夫死,痛哭于莒城
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
城为之崩”。(《烈女传》)后来进而改为孟姜女哭
倒了长城,把杞梁的战死篡改为范喜良为修长城而死
,借以使人相信秦始皇修长城,实属“罪大恶极,残
暴不仁”。用编造孟姜女哭长城之类的虚假故事来诋
毁秦始皇,这是不公平的。自己是学历史的,有责任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秦始皇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
我翻检了大量的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以及历代学者的
研究文章。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作《秦始皇本纪》
后,两千多年来对秦始皇褒褒贬贬,莫衷一是。褒之
者美誉其为“千古一帝”,认为“虽四三皇、六五帝
,曾不足比隆也”;贬之者斥责其为“暴君”、“君
中之贼”。历史的风云变幻,各式人等都根据自己的
理解、观点,需要改铸着秦始皇。可以说,不少文人
墨客给人们塑造了一个“假”秦始皇,有的虚有其表
,而未窥其真谛;有的则是随意毁誉,面目全非。而
历史需要“真”秦始皇,民众需要“真”秦始皇,祖
国的统一需要“真”秦始皇。让史实来说话,通过详
尽而细致的评述,为读者奉献一个“真”秦始皇——
这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和缘由。
1974年在上海市文化干校“改造”时,我有机会
作了题为“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的报告,报告之
后,著名演员赵丹到了我的宿舍对我说:“秦始皇是
统一中国第一人,你把他写出来,我来拍电影。”赵
丹当时还没有完全“解放”,他的一番表示给我极大
的鼓励。我本来就肩负着父兄这样的期待,学术、艺
术界长辈的关心更加推动我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我
下定决心要把秦始皇生平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自
己定下这样一些宗旨:一是全面。不只写秦始皇四十
岁以后的事迹,而纵述他辉煌的一生。二是公正。力
求秉笔直书,如外国一些史学家说的,“还历史本来
面貌”。三是综各家之说。把历代对始皇的重要评述
罗列出来,略加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第一节 落难王孙之家
异人入质于赵/异人被立嫡子/异人之婚配/赵姬妊娠之谜/一赢政随父归泰
第二节 十三岁即位
战火熏陶/博览群书/首见客卿/秦王政的相貌
第三节 尊吕不韦为相国
《吕氏春秋》之编纂目的/一统之说/君道之学/耕战之道
第四节 任甘罗为上卿
甘罗自荐/秦王召见/甘罗十二为上卿/有关甘罗之美丽传说
第二章 平定吕嫪集团之乱
第一节 秦王政亲理朝政
历史重任/范雎警告/姚贾之策
第二节 与吕不韦的分歧
世袭与禅让/纵欲与适欲/有神与无神
第三节 平定吕姆集团之乱
事皆决于嫪毐/缪毒谋反/镇压缪毒叛党/罢吕不韦相/对吕不韦的评说
第四节 茅焦犯颜直谏
秦王政大怒/茅焦犯颜直谏/秦王政拜茅焦为“仲父”
第三章 撤销“逐客令”
第一节 李斯入秦
重用客卿之传统/拜李斯为客卿/下逐客令/撤销“逐客令”/对客卿之
任用
第二节 韩非入秦
喜读韩非之著/逼索韩非/韩非之死/秦王之悔
第三节 尉缭入秦
听从尉缭之策/尉缭之军事思想/任命尉缭为国尉
第四节 顿弱入秦
不以大礼参拜/顿弱献策/听顿弱离间之谋
第四章 秦扫六合
第一节 灭韩
破韩国“疲秦之计”/虏灭韩王安
第二节 灭赵
强攻屡败/离间君臣之计/赵国之灭亡
第三节 灭燕
燕代合兵难抵强秦/鞫武计谋未遂/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之灭亡
第四节 灭魏
“首尾相救”局面之失/魏失去“辅政之良相”/魏国之灭亡
第五节 灭楚
春申君的离间书/李园的美人计/王翦出兵伐楚/楚国之灭亡
第六节 灭齐
断绝“齐赵之交”/收买佞臣后胜/齐国之灭亡
第五章 秦统一中国之主客观条件
第一节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够统一起来
统一的迫切需要/经济交流的频繁/政治往来的密切/思想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为什么由秦王政来统
战国七雄秦占优势/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关中巴蜀的地理优势/任
人唯贤的政策/因功授爵与赏罚必当的措施/远交近攻和反间的谋略/“续六世之余烈”
第六章 自称“始皇帝”
第一节 自称“始皇帝”
议帝号令/自称为始皇帝/废除谥法/颁避讳制
第二节 推行“五德终始说”
邹衍之“五德终始说”/始皇推行“五德终始说”/尚黑崇六
第三节 实行三公九卿职
文官之长——丞相/武官之长——太尉/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九卿/评三公九卿制
第七章 设郡县制
第一节 废分封制
王绾主分封/李斯反分封/秦始皇之裁决
第二节 行郡县制
县制/郡制/推行郡县制之意义
第三节 置“乡、亭、里”
乡/亭/里
第八章 明法定律
第一节 编纂法典
编纂法典的时间/法典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立法原则
法之统一性/法之适时性/法之稳定性/法之严肃性
第三节 宣明法制
明白易知/公开颁行/设置法官/亲自讲法
第四节 “事皆决于法”
法网严密/行赏告奸/以吏为师
第五节 专任刑罚
轻罪重罚/扩大株连/施行酷刑
第九章 征伐岭南
第一节 平定“百越”
五路进军/置“尉”设“候”/开通新道/用兵目的
第二节 开凿灵渠
史禄奉命/加速开凿/渠通军捷
第三节 怀柔巴蜀
减免赋税/减轻刑罚/奖励工商
第十章 用兵北方
第一节 北伐匈奴
任用戎人隗状为丞相/命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伐匈奴的原因/重建九原郡
第二节 “亡秦者胡也”解
北伐匈奴是与人心背离吗?/秦朝步卒难敌匈奴骑旅吗?/北伐加速
了匈奴的崛起吗?
第十一章 安抚民众
第一节 “更名民日黔首”
“黔首”本义/更名原由/李斯之说
第二节 推行民爵制
有爵者之特权/推行民爵制
第三节 颁布“自实田”法令
自实田法令的颁发/自实田法令的内容/自实田法令的意义
第十二章 三大统一
第一节 统一货币
废除旧币/行半两钱/统一铸造
第二节 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的必要/统一度量衡的内容/统一度量衡的保障
第三节 统一文字
国家统一呼唤文字统一/统一文字的措施/统一文字的功臣/回答若干问题
第十三章 修建长城和开辟大道
第一节 修建万里长城
下令蒙恬率军建筑长城/长城的构造和用途
第二节 修建长城之意义
贯通东西成万里长城/防御匈奴贵族进犯/修建长城必然要耗费巨大
的人力、物力
第三节 开辟大道
修驰道/九原直道/西南栈道/杨越新道
第四节 修筑直道的作用
巡视乎?防御乎?/“车同轨”含义/没有发展水上交通是失策吗?
第十四章 迁徙居民
第一节 大规模移民
四次大迁徙/取法于先辈/迁徙的政策/迁徙的目的
第二节 徙天下豪富于成阳
徙天下豪富令/迁徙的用意
第十五章 收天下之兵器
精彩页
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给社会带来灾难。这种灾难是严重的。首先表现在对劳动者的大量屠杀。从春秋起到战国结束,国家经过五百年左右的战争动乱,特别是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孟子·梁惠王上》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哪里发生战争,哪里便是骸骨遍地。一些大的战役,死者往往是数以万计。如公元前317年,韩、赵、魏、燕、齐五国攻秦,秦打败韩、赵军,斩首八万余。公元前312年,秦败楚军,杀甲士八万。公元前307年,秦攻取韩宜阳,斩首六万。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赵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攻魏,杀魏卒十三万。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陉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役,白起在长平一次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赵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几乎被坑杀光了。
这些被屠杀的数字,还不包括战胜者秦国的士兵死亡数和山东六国相互间的残杀数。这些被屠杀的大都是壮年的男子,是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说,对劳动者大规模的屠杀,就是对生产最严重的破坏。要结束这种灾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孟子已清楚地认识到分裂混战对劳动力屠杀的严重性,他说这种分裂混战的局面必须“定于一”,而且指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粱惠王下》)
为了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攻战者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各国的统治者常常用“火攻”或“水攻”作为制胜的重要手段。公元前454年,智伯攻赵的晋阳,决晋水灌晋阳城。公元前358年,楚攻魏,决黄河水灌长垣。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灭魏时,也曾引黄河水灌大梁。在平时也是互相倾轧,“以邻国为壑”(《孟子·告子上》),“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战国策·东周策》),西周居上游,不给下游的东周放水。齐国的地势低,赵、魏的地势高,齐国在黄河筑起堤防,河水泛滥时为害赵、魏;赵、魏也筑堤防,河水泛滥时又为害齐国,此谓“雍防百川,各以为利”。在国家分裂割据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种人为造成的灾难,只有国家统一才能消除或者减少。
战国无休止的争战造成了鲜血成河、骷髅堆丘的惨烈景象。据《史记》的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究竟死了多少人?那是无法计算的。不过,孟子对当时有个概要的描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由此可以想见战争所造成的惨景。梁启超据有关资料,又作了估算,他在《中国史上的人口统计》中说:战国时期“七雄交哄,所损士卒当二百万有奇矣!”当年的总人口才一千万人,仅士卒的死亡就占总人口的20%。 每一次战役,各国军队所到之处,“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栓,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墨子·非攻下》)在战争中,民众得到的是“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的悲惨境遇。(《战国策·秦策》)战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刘向编辑的《战国策》还揭露说:“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分裂混战所带来的苦难无以复加了,民众迫切希望结束分裂和战争。我们从不抽象地反对战争,而且承认,正义的战争、进步的战争是加速社会进步的利器。但是,对于那种无休无止的分裂战争,则是我们必须反对的,因为它从人和物两个方面破坏着社会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荀子在《王霸》篇说:“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天子之礼制如是者也。”这就是说,认为消除诸侯国的战祸,统一天下是广大民众共同的愿望。《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明确地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的。
人们在战争的环境中苦熬着,他们渴望和平,企盼早日结束战争。《诗经》里有多首诗反映快快结束战争的强烈愿望。有战争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思念亲人的诗:“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守卫申国)。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扬之水》)有军属企盼亲人早日回归的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结束战争,复归一统,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统一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国家统一的客观上的需要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建筑在有实际可能性基础上的那种需要才是真正的正当的需要。如果单有统一客观需要而没有统一的客观可能性,即形成统一国家的条件,那么统一终究是不会成为事实的。在秦王政时代,不仅存在了统一国家的客观需要,而且形成了统一国家的客观条件
导语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作《秦始皇本纪》后,两千多年来对秦始皇褒褒贬贬,莫衷一是。褒之者美誉其为“千古一帝”,认为“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贬之者斥责其为“暴君”、“君中之贼”。历史的风云变幻,各式人等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观点,需要改铸着秦始皇。可以说,不少文人墨客给人们塑造了一个“假”秦始皇,有的虚有其表,而未窥其真谛;有的则是随意毁誉,面目全非。而历史需要“真”秦始皇,民众需要“真”秦始皇,祖国的统一需要“真”秦始皇。让史实来说话,通过详尽而细致的评述,为读者奉献一个“真”秦始皇——这是笔者郭志坤写作《秦始皇大传》一书的初衷和缘由。
序言
不论是炎黄子孙,还是海外来宾,当你登上巍巍
的长城,或留连于蔚为壮观的兵马俑群的时候,就会
想起一个历史的伟人,一个早在二千二百一十年前实
现了中国大一统的伟人。他就是彪炳千秋的秦始皇。
秦始皇诞生的时代正值战国的末期。这是烽火连
天的战乱时代。割据混战的局面,严重地阻碍着社会
经济、文化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伟
大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站到了历史的前台,筹
划着统一的大业。国家需要统一,民众向往统一。被
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
势,历史的发展潮流也造就了他。
内容推荐
秦始皇是一位具有丰富面相的历史人物,众说纷纭中,他既是扫六合、设郡县、定律法、大一统,威名震古今的千古一帝;也是焚书坑儒、苛政严刑、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受千夫所指的一代暴君。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古往今来论者众多,而不乏偏诬不实之辞。郭志坤著的这本《秦始皇大传》围绕秦始皇继承秦国王位、亲理朝政、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缔造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艰辛奋斗历程,描绘了战国末期七国争雄、秦国“二世而亡”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始皇大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52700
开本 32开
页数 5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9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706
CIP核字 2018139993
中图分类号 K827=33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9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