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江西傩艺人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
内容 | 内容推荐 曾澜著的《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江西傩艺人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考察)》以田野考察为主要思维素材,以艺术人类学为主要的学科方法,系统地探究了江西傩艺人家族宗族身份、地缘身份、族群身份与地方家族宗族记忆、村落公共空间记忆与族群记忆各个层面在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上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傩艺人的身份是地方记忆的一种具体化形态。然而,在不同的身份实践情境中,傩艺人身份与地方记忆之间的匹配性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在传统的跳傩仪式行为情境中,江西傩艺人的身份不仅承载了地方记忆,而且还表现、维护和传承地方记忆。两者之间的匹配性程度很高。但是,以民间民族艺术或文化展演为目的而构建的跳傩表演情境却赋予了江西傩艺人不同的身份内涵和意义,进而改变了身份的传统内涵和身份承载地方记忆的功能。 作者简介 曾澜,女,江西万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郑元者教授。长期潜心于戏剧人类学、戏剧美学、比较戏剧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家族/宗族记忆与傩艺人的家族/宗族身份呈现 第一节 傩艺人的家族/宗族身份内涵 第二节 跳傩仪式情境中傩艺人家族/宗族身份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国家力量的介入与傩艺人家族/宗族身份意识的淡化 第四节 跳傩表演情境中记忆的抽象化与傩艺人个人身份意识的强化 第二章 村落公共空间记忆与傩艺人的地缘身份呈现 第一节 村落公共空间与傩艺人传统地缘身份的内涵 第二节 跳傩仪式情境中傩艺人地缘身份的空间呈现特征 第三节 跳傩表演情境中傩艺人地缘身份呈现空间的多维化 第四节 跳傩表演情境中傩艺人地缘身份的塑造方式及塑造主体的多元化 第五节 地缘身份内涵的丰富与傩乡现代地方性认同的生成 第三章 族群记忆与傩艺人的族群身份呈现 第一节 傩艺人族群身份的内涵 第二节 被忽视的汉族族群身份 第三节 傩神信仰及仪式中族群身份意识的潜隐 第四节 被唤醒的族群身份自我意识 第四章 身份调适与地方记忆的选择性重构 第一节 身份调适的原因之一:“内”“外”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身份调适的原因之二:经济利益的考虑——从“礼物”的视角看 第三节 身份调适的原因之三:现代地方性认同意识的增强 第四节 身份调适的原因之四:傩艺人身份重新认知的内在要求 第五节 身份调适与地方记忆的选择性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江西傩艺人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曾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639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3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58 |
CIP核字 | 2018196273 |
中图分类号 | K892.24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