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吾土吾湘 |
内容 | 内容推荐 黄耀红著的《吾土吾湘》是一本文化散文,包括屈原、贾谊、曾国藩、左宗棠、魏源、齐白石、王夫之等千年湖湘人物的文学叙事,相关文章已在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发表,可做湖南中小学的校本教材或校本读物。本书性质为文化散文,语言明白流畅,富含历史知识与历史情感,且相关人物都比较出名,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是一本兼具地方特色和个人语言特色的散文集。 作者简介 黄耀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编审,教育学博上,湖湘语文首倡者。著有《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给教育一个远镜头》《话里有话》《湖湘语文》《不一样的语文课》《没有语文的语文课》等,发表教育通讯、思想随笔、传媒论文、文化散文300余篇。 目录 汨罗江 古井无言 山高水阔海上风 斯人独醒 山水立心 浯溪那些碑 千年问道 明月船山 百年富厚 胆识才气 朝向世界的阁楼 有史必有斯人 那一束光 嫁给爱和信仰 老屋目送 特立独行 日出东山 梦里蓝田 书堂怀古 心如画师 岳阳天下楼 何处桃源 湘江北去 序言 无乡贤 不家国 一 国人的传统情结中,故乡总交织着家国。描绘故 乡的语词,从家园故土,到乡土乡井、乡关乡邦,入 眼即有父母之余温,血缘之亲切,去返之悲欣。 环视今日之中国,在大流动、大变革的时潮中, 多少人主动离乡逐梦,安身他处,故川已然回不去, 便成精神家园。移民两三代,乡音不复绍续,精神上 的故乡也就日渐湮灭。 一个个故乡正在“沦陷”,是转型时代的现实代 价。这种沦陷,既表现为移山平湖式的改造,将故乡 原风景变成新颜陌路;也表现为乡亲乡党的离散,空 前的流动迁徙将原乡之人卷散,昔日同乡,谁家住哪 村哪坳随口道来,如今同住一个小区,隔墙之人姓甚 名谁都漠然不知。 陌生人社会,每个小家庭如孤独的原子。有家无 乡之人,身似无根之转蓬;而有故乡之人,来路与归 宿清清朗朗,幸何如哉!但是,故乡并非只是一方物 理意义上的水土,还要有值得口传文载的人和事,那 是故乡的文化基因。若人事都无复传记,故乡亦不过 空中楼阁罢。 若此,则人文亦如水土,润养一方少年。农耕时 代,先人们各居一隅,世代繁衍,文明教化首推敬天 法祖、慎终追远之传统,以三不朽为衡尺,立古今之 圣贤为范则,彰其德行,褒其言功,传之书志,祭之 岁时,意在令子弟后辈见贤思齐,追踵良善。故家风 之淳,濡染于一族之耆德;乡风之正,感召于一乡之 孝廉;政风之和,举倡于一郡之贤达。《语》日:“ 国有一人,其国不亡。”无论一国一郡,还是一乡一 家,凡有敬贤、重贤、思贤、学贤之传统,则风气清 明,文脉兴旺。反之,则不过穷山恶水之壤,粗鄙恶 俗,浊气沆瀣。 上述之“贤”,仅用广义,指德行才识上的卓越 者。古人分得更细,如豪杰与圣贤之别,贤人、圣人 、至人、真人之辨。但不管如何分,他们首先是人, 是有根有源之人,而非神仙下凡、灵猴石孕。不管他 们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影响多广,也遑论他们受 褒于官府还是推重于民间,在乡人眼中,他们皆属乡 贤,吾土吾乡之精英。他们挥发的力量,理当光耀于 门庭,遗泽于桑梓,旌表于方志。 学界有考,“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朝廷为表彰 惠政之官、德望之士,往往于其身后以此追赞。明清 两代,为乡贤修祠逐渐制度化。清制,乡贤殁后,由 大吏题请祀于其乡,称为“乡贤祠”。当然,此等待 遇规格,与配享文庙尚不可同日而语,用意在本质上 却无区别。 二 任何时候都需要榜样。濂溪先生说:“圣希天, 贤希圣,士希贤。”圣人定中正仁义而“立人极”, 属于尘世为人的最高标准,故圣人数百年难出一个。 贤人虽不及圣人尽善尽美,但身体力行圣人之道,其 言行事功,人皆可学可效,故历代皆不乏人。中国人 将圣贤视为做人楷模,为他们建庙祠,祭拜有常。但 圣贤不是安居神坛、徒供后世礼拜的塑像,其于当世 之意义,在穿透时空隔阂,弘导世道人心。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 之为事业。”因此,见圣贤而生敬意,此为第一层; 由敬而生亲近心,追思其人其事,为第二层;由亲近 而思齐,将圣贤之道内化成实行之力,此乃第三层。 由起初礼敬膜拜,到后来蕴之行之,至此方可谓大道 攸归。 然而从“敬”到“行”,最难却在第二层:“近 ”。“衮衣章甫,称我乡贤。风度峭直,望之凛然” 。往圣前贤,一经道学家或有司宣扬,口传文颂间, 往往被拔高,被神化,被贴上标签单向灌输,原本血 肉饱满的人成了干巴巴的神像,失去生气,只能敬而 远之。名为敬之,实则毁之,这种洗脑式宣教,代不 乏见。而有亲近之功者,反藏诸戏曲小说、野史八卦 之中,不亦谬乎? 故移情通感,还原先贤之血肉性情,是亲近的前 提。乡贤国士,先哲往圣,欲其可敬,必先使其可亲 ,乃可入乎人心。 三 述及前贤行状,文体纷杂,或用语录,或用纪传 ,或用年谱,或用评传,或用小说,或用散记。年代 不同,时体各异,而万变不离其宗,在于思接神交, 通情达意。 同乡师友黄兄耀红,长余七岁,谦谦温润,敦厚 儒雅。尝为省城一中之语文名师,后攻读教育学博士 ,转行教育研究与传播,著书立言,学品文品咸如其 人。历年勤耕砚田,下笔汪洋恣肆,燃犀洞见之佳作 频出,处处见其独立自由之精神,切时济世之情怀。 两年前,耀红兄偶以文化散文示余,所写皆从湖 湘先贤之遗迹钩沉稽古,发微挟隐。窃谓其文远非等 闲游记,哲思睿识,穿越古今,诗心文采,磅礴收放 ,读者可自领会。 其时每篇甫出,余皆有幸先睹为快。每读一篇, 余必请赐刊于敝网。原文之标题庄敬风雅,然置身浅 俗快餐化之网络传播,必遭标题党“毁容”。如写《 书堂山怀古》,则改为《大唐“楷圣”欧阳询为何魂 归于此》;写王夫之《明月船山》,则改成《大明王 朝死去了王船山为何还活在人间》;写魏源《山高水 阔海上风》,则改成《魏源一本奇书让日本兵法家惊 呼“海外同志”》;写郭嵩焘《斯人独醒》,则改成 《他为国家富强竭尽心力却被“爱国同胞”这样对待 》;写齐白石《心如画师》,则改成《40岁才出远门 的木匠为何逆袭成大师》;写《梦里蓝田》,则改成 《钱锺书笔下的三闾大学曾经照亮战时中国》。如此 种种,尽管每出必火,然唐突斯文,罪莫大焉。耀红 兄每每报以一笑,不加嗔责。 近日耀红兄告日,将从近十年来所作之湖湘散文 中遴选二十余篇,结集出版,并寄来电子版。余初览 目录,便心头一震。收入此书诸文,自屈原、贾谊而 下,历代湖湘贤哲,宛如从长卷中次第走来,扑面而 成一部乡贤文化史。所书之人,无不由眼前遗迹追想 当年际遇,出入历史现场,观其言,悯其运,念其志 ,发其思。或化身其人,游目骋怀;或置于案前,仰 观俯察;或勘破古今,知人论世。其言不乏理解之同 情,同情之理解,该叹时一声长叹,当揖处一揖在地 ,如说自家先人,亲切如生。惟结集读之,方知作者 用力之深,用心之苦。 书名用《吾土吾湘》,非止追慕乡贤之心,或有 “阐旧邦以辅新命”之意。湘人如我,读之似对话前 贤;他乡之人,其可共响乎? 丁酉仲春,遵嘱忝叨数言于此。 (作者柳理,资深媒体人,现任凤凰网国学频道 主编) 导语 湖南人是中国近代史的主角。近代中国的历史,轰轰烈烈,波澜壮阔,里面时时闪现着湖南人的身影。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有半部都是湖南人写就的。潇湘大地养育的硕儒俊彦、英雄豪杰,在家国危难之际,或潜心实学,经世致用;或兴兵戡乱,定国安邦;或不懈求索,强民富国。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英豪如弄潮儿向涛头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手把红旗旗不湿,但是他们的事功、精神依然值得浓墨重彩地去描绘一番。 作为一名湖南人,黄耀红博士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写了一部《吾土吾湘》;作为一部湖南人写的文化散文集,《吾土吾湘》于湖湘先贤,彰其事功、显其精神,风味浓厚。 《吾土吾湘》共包括23篇散文,这些文章以前多在凤凰网国学频道发表过,现在裒然成集,极便观览。这23篇文章所缅怀的人物,上至屈原、贾谊、陶渊明、柳宗元,下到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这23篇文章,无不深情。 精彩页 二十四岁南渡,二十七岁北归。 贾谊三十三年的生命里,有三年在此度过。而今,他成了那尊峨冠博带的深色雕塑。 书案前,抚简卷,笔未落,一脸忧患与庄重。贾谊的姿势与神情,亦如那清癯而孤独的内心。他驻留于时间之外,穿过两千多年的寂然无声。 故居所有地面建筑,已历百余次毁损与重建。天井、院落、房子,只提供缅怀的见证。满院物华,最能给人安慰的,是大门左墙根那一方古井。相传,那井,乃贾谊当年所掘。 贾谊留在世上的,除了诗文与坟茔,就只有这一眼聆听湘江的古井了。 井水,就是那回不去的地下时光,兀自滋养着土地和草木。 想到古井上敛下大的“壶”之造型,心头便莫名飘过王昌龄的那句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当年,杜甫站在这里的时候,正是春天的早晨。这位贫病交加的诗人,泊舟湘水,凭吊于斯,以诗句记下了那个凄寒的清明。 蹲在井石之上,俯身下视,但见黑暗而清亮的井水。那里映着一个王朝的背影,亦映着那一脸二十多岁的青春。 公元前177年。木秀于林的贾谊,为朝中宵小所妒,也为文帝所远。一夜之间,他由太中大夫贬为长沙王太傅。由策马关中到泛舟湖湘,由长安通衢至湘江两岸,卑湿而遥远的楚地长沙,接纳了这位心忧天下的逐臣。 古井,仿佛在时间的深处掘了一个口。汩汩流出的,不只是清凉与甘甜,还是汉代贾生的绝世风华。 想当年,这个十八岁的洛阳青年,以诗书通达、文章济世而闻于郡闾。 他辅佐河南吴公,吴公治平天下第一。文帝初立,征吴公为廷尉。吴公力举贾谊,贾谊被召为博士。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才思敏捷,谈锋健朗。满朝文武之间,他如凤翔九仞,朝阳出海。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你不难想象那滔滔不绝的气场,谈笑自若的表情,意气风发的激昂。文帝心中大悦,超常提拔贾谊,官至太中大夫。 就这样,二十多岁的贾谊,如一树橘柚,开在那个庞大帝国的庙堂。 这是命运的温柔眷顾,又何尝不是他生命的省略与缺失? 位置决定大脑,思想决定境界。于贾生而言,纵使没有太多血与火的生命大恸,却不乏治与乱的社稷拷问。二十一岁,他受学于张苍,从此,学问与天下在他心中波推浪涌。 朝议,问对,奏疏。身居庙堂的贾谊,修炼着那颗成熟而稳健的心。 。 他心里,奔流着历史长河,也起伏着汉代版图。太中大夫,其职就在于掌管一朝议论。对于皇室与政权来说,还有什么议论,会比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能发人深省呢? 彼时,能为兴衰治乱提供历史证词的,乃唐虞三代、春秋战国与轰然垮塌的强秦。而能为思想提供智慧的,为孔、孟、庄、老、韩、《诗经》与楚辞。那个时代的精神,表现为生命的气势、动感与速度。 今天,捧读贾谊的《过秦论》,那滔滔如江水的思绪,总伴着淋漓元气与充沛激情。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这些词汇里,蕴涵的、涌动的是多么浩大的气势,多么宏阔的胸怀啊。由秦之中兴至秦之强大,由秦之强大至秦之速亡,纵横捭阖之间,贾谊的文字恰如腾跃飞动的精灵,或飞花溅玉,或白雨跳珠。 他如此状写始皇之威震四海:“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的疆土镇守,焚书坑儒的愚民,“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定都。如此固若金汤的江山,竟在那么短时间内即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义军所亡! 强与弱,兴与亡,攻与守,所有的悬念与追问都指向那一个闪电般醒世的句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贾谊那里,仁与义,道与德,如那平定天下的火把,蜿蜒于起伏的山路。你知道,写《过秦论》的那一年,他才是二十二岁的青年。 我站在故居前,环顾那些二十二岁左右的身影,他们都是些怎样的姿势呢?是那一对学生情侣?还是这一个“低头族”?抑或是人群里那个看着招聘广告的进城谋生者? 在贾谊看来,秦亡,就在于只看见重典刑法,却看不见礼崩乐坏。他上奏文帝,建言:“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然而,正在此时,贾谊的命运急转直下。 妒贤嫉能的人性黑洞,一言九鼎的帝王专制,情重于理的亲疏法则,两千多年前即已成为“文化病毒”。这就注定了贾谊的杰出和他的悲情,如同一场宿命。临风卓立的杰出才华,总会在众声交口之际,被太多的妒忌暗矢所击中。 朝中旧臣耆老毁之曰:“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于,文帝渐渐疏远贾生。其时,这个坐着江山的文帝,亦不过一个文静而笃定的青年。 他长贾谊三岁,却又与他隔着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距离。 P8-1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吾土吾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耀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9509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5 |
出版时间 | 2017-04-01 |
首版时间 | 2017-04-01 |
印刷时间 | 2017-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24 |
CIP核字 | 2017067437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31 |
宽 | 15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