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下)
内容
内容推荐
卜宪群主编的《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办,历史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论文集,内容涉及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历史发展的一元性与多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及当代意义等。
目录
(上册)
领导讲话及致辞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上的讲话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史学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上的致辞
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一)
继承侯外庐的史学理论遗产推进学科建设
略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价值
关于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考
从社会性质出发: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研究海疆史历史人物的研究
唯物史观与历史人物评价
——以中共领袖人物为例
20世纪30年代不同政治取向的近代史家视野中的农民运动
阶级分析法在党史研究中的价值
——基于几个重大党史问题的分析
历史的无意义与意义
——论章太炎的《易》学、《春秋》学及其历史观
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
柴德赓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特点初探
唯物史观与冉昭德学术创新的风范
回归理论还是延续考证?
——20世纪80年代“回到乾嘉去”史学现象再认识
构建双主线、多支线的中国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
——全球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通史编纂学的几点思考
刘秀的帝位之争和形象塑造
当代中国历史记录理论初探
论史学价值观与历史教育
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二)
关于史学理论学术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称谓辨析
思想分歧与道路选择: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论战”
郭沫若和翦伯赞的史家修养论
郭沫若早期文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探析
范文澜与经学
关于李大钊论历史学性质问题的探析
出史与人道
——李大钊的史学之道及史学应有的研究理路
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重估侯外庐“早期启蒙思想”学说
论侯外庐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抗战时期桂林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
东北解放区的历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著作的出版传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为普及唯物史观的努力
论“十七年”史学之集体研究
深入探究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的科学道路
——评《唯物吏观与中国历史学》
(下册)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历史发展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
当代中国岂能以胡适为旗帜
唯物史观与实证历史研究
“国家历史安全”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编纂
唯物史观视域下“元历史学”的本体论追问
驳近期历史虚无主义对五四运动的贬损
评李怀印对近代中国宏大叙事的思考
从文化根柢上战胜历史虚无主义
革命、传统与历史话语权的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1949-1989)》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析
马克思主义论断释义中隐含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以历史评价二重尺度释义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起源”之作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世界文明的东方源头活水
——中华文明世界历史地位新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
——从哲学恒等式子到哲学基因结构
民初联邦论思潮探析
从国际因素看斯大林时代
论俄罗斯联邦唯物主义史观自觉重建
——基于新版历史教科书“苏联”问题的实证分析
解读与解构:西马、后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西方史家论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体会
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应加强历史研究
唯物史观下中国发展奇迹原因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唯物史观
试论习近平历史观的时代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赤心、信心和雄心的多维诠释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文化援藏”工作初探
“和”与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
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1990-2012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脉络研究
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与逻辑澄明
——兼对国外关于“中国梦”认知偏见的驳斥
构建中国边疆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及当代意义
史学理论要引导史学研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探寻人类社会发展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考古学观察
红山文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和再检验
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看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形态理论的回溯及其当代应用
全球史视野下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从社会形态的有机性整体性认识我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与社会大分工模式问题的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卜宪群
译者
编者 卜宪群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29576
开本 16开
页数 1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8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816
CIP核字 2018180513
中图分类号 A851.692-53
丛书名
印张 7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5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