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研究
内容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考察日本古典美学范畴“物哀”在整个日本文学史中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著作。按照理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其划分为萌芽、雏形、沉潜、确立、展开五个阶段,分别阐释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论著作及文学作品中的“物哀”理论形态、文学表现和美学内涵。本书可为高校从事日本文学、日本文论及美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与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热爱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雷芳,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论及日本美学,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感物心动:“物哀”的萌生

第一节 “物哀”论的中国古代文论渊源

第二节 “物哀”论的原型

一、“物哀”论与和歌的产生

二、“志?言?诗”与“心?词?歌”

第三节 物感说与“感物”意识

一、天人感应

二、物感说

三、“感物”意识

第四节 上古文学中的“物哀”:感物心动

第五节 “もののあはれ”的汉译

第二章 消极的“无常感”:“物哀”的雏形

第一节 紫式部的“物哀”论

第二节 “物哀”与《源氏物语》

一、《源氏物语》与平安佛教

二、多重“物哀”审美

第三节 “物哀”与“无常感”

第三章 由飞花落叶而殉死之美:“物哀”的沉潜

第一节 飞花落叶

一、《山家集》的“物哀”:悟道哀深

二、《徒然草》的“物哀”:无常观趣

第二节 中世“幽玄”歌学中的“物哀”形态

一、藤原基俊:“余情余韵”之“哀”

二、藤原俊成:“狭义的幽玄”

三、鸭长明:“余情”即“物哀”

四、藤原定家:“有心”延伸“物哀”

第三节 殉死之美

一、禅宗思想的影响

二、武士道精神的融入

三、《平家物语》的“物哀”美:视死如归

第四章 自然人情礼赞:“物哀”论的确立

第一节 本居宣长“物哀”论的理论框架

一、理论根基:复古神道

二、方法论:解构汉意

三、本体论:“知物哀”

第二节 本居宣长“物哀”论的隐秘动机

一、文学的去政治化

二、“好色”的合理化

三、美学的政治化

第三节 本居宣长“物哀”论的美学话语建构

一、美学话语的选择:是“もののあはれ”而非“物哀”

二、美学话语的分析:假名优于汉字

三、美学话语的建构:“语音中心主义”的运用

第四节 近世“人情”文学论的谱系

一、伊藤仁斋的汉诗论:诗道“人情”

二、契冲的和歌论:歌道“人情”

三、近松门左卫门的戏剧论:“人情”至上

四、松尾芭蕉的俳谐论:“人情”之诚

五、本居宣长“物哀”论的“人情”本质

第五节 近世文学的“物哀”:“人情”与“义理”的博弈

一、井原西鹤的“人情”小说观

二、执著情爱战胜义理

三、为情而死冲撞义理

第五章 内涵的多元化:“物哀”美学的展开

第一节 近现代“物哀”美学的三副面孔

一、世界苦的审美体验

二、同情美学

三、意识形态论

第二节 谷崎润一郎:阴翳美

一、感物悲人

二、阴翳美学空间

第三节 川端康成:悲美相通

一、川端美学与东西方文化

二、女性命运之悲

三、情景交融生虚幻

四、死亡之凄美境界

第四节 三岛由纪夫:实践毁灭以求美

一、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二、肉体的“毁灭”

三、物的“毁灭”

四、自我的“毁灭”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研究绪论绪论

“物哀”日文著作中多以假名书写:“もののあはれ”或“もののあわれ”,二者均读作“mononoaware”,其中研究著作中多采用前一种表记方式。一词的最早用例是在纪贯之的《土佐日记》(935)中,书中写道:“船夫却不懂得这物哀之情,自己猛劲儿喝干酒,执意快开船。”“最早的用例”之说,见《不列颠国际大百科事典》日本、TBS、不列颠出版公司1975年版“物哀”条。最初该词仅为普通用词,直至江户时代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1730—1801)运用“物哀”概念对《源氏物语》做了全新阐发,才使“物哀”成为一个文论范畴。我国学者王向远指出,“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日本学者和辻哲郎也强调,本居宣长的“物哀论”在日本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所以,国内外学界都对“物哀”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日本,对“物哀”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涉及学者众多。而日本之所以在这一特定的时代掀起研究“物哀”的热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急速膨胀,国学家本居宣长所倡导的“皇国优越论”大受吹捧,而他的“物哀论”也被官方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精神强烈的学术圈当作精品弘扬。时至今日,依然有学者在探讨“物哀”。纵观学术界的著述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日本学界对“物哀”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美学角度阐明“物哀”的美学内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冈崎义惠的《“あはれ”の考察》(《“哀”的考察》)(1934)和大西克礼的《あはれについて》(《关于哀》)(1940)两部著作。冈崎义惠通过详细梳理和分析记纪歌谣、万叶歌谣以及平安初期谣曲中的“あはれ”用例,认为“哀”的内涵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爱怜、同情等心绪的过程。美中不足的是,冈崎义惠仅考察了平安初期之前的“物哀”(哀),事实上自平安中期以后,“物哀”的美学内涵才真正逐渐丰富起来。大西克礼则运用现象学本质直观的方法,从“哀”的基本辞典义出发,抽丝剥茧地将“哀”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审美内涵:狭义心理学意味上的哀、怜内涵,一般心理学意味上的超越情感内涵,审美体验意味上融入直观和静观等知性因素的一般审美内涵,世界苦的特殊审美内涵,包含优美、艳美、婉美等各种审美要素的综合性审美内涵。大西克礼对“物哀”所做的美学分析是颇有深度的,在日本学界十分罕见,是一部应受到足够重视的著作。除此以外,从美学角度考察“物哀”的还有濑古确的《日本文芸史:日本文芸理念の展開——「まこと」「あはれ」「幽玄」の系譜》(《日本文艺史:日本文艺理念的展开——“诚”·“哀”·“幽玄”的谱系》)(1972),久松潜一的《日本文学評論史》(《日本文学评论史》)(1969)中“物哀的文学思潮”、“物哀的理念”等。

第二,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物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崎良幸的《「あはれ」と「もののあはれ」の研究——特に源氏物語における》(《“哀”与“物哀”的研究——以〈源氏物语〉为中心》,1986)。他梳理了日本自上代至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哀”与“物哀”的用例,分析了它们的具体内涵,认为“哀”与“物哀”最本质的意义是广义的爱怜(一种以爱执、爱惜、思慕、追慕以及爱怜之情为核心的哀叹),并且认为这种内涵是一以贯之的。其用例分析所涉及文学作品的范围较广,且分析细致,论据充分。但遗憾的是,他忽视了“物哀”的时代背景,以及各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变迁,这就导致了在解释其内涵时得出了始终如一的结论。而同样从语言学层面考察“物哀”的还有山本健吉的《三つの古語についての考察——もののあはれと色好みとやまと魂》(《关于三个古语的考察——物哀、好色及和魂》,1971),黑住真的《「もののあはれを知る」をめぐって》(《围绕知物哀》)等。

第三,从比较诗学角度考察“物哀”与中国诗学的区别。最具代表性的是铃木修次的《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1989)。他设专章比较了中国的“风骨”与日本的“愍物宗情”译者刘光宇将“物哀”翻译为“愍物宗情”。他认为“风骨”与“物哀”分别代表了中日两国传统文学的精神。“风骨”是中国富于理性、语言明快、刚健雄毅、坚实有力的文学品格;“物哀”是日本以表达腼腆、娇羞、文弱、细腻等情感为中心的文学精神。铃木强调,不管是“风骨”,还是“物哀”都具有一种价值,尤其“物哀”,是一种别样的文学趣味。他比较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确立日本“物哀”文学的价值和地位。铃木的论述对于中日文学精神的比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风骨”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属于文学艺术风格范畴,而“物哀”在日本美学中则属于情感美学范畴,二者是否具有可比性的这一前提仍然值得商榷。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238499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20-11-01
首版时间 2020-11-01
印刷时间 202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8
CIP核字 2020191149
中图分类号 I313.09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