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治的天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法治的追问”、“法治的追寻”、“法治的追溯”上、中、下三篇,外加一个引言“法治的梦想有多远”。全书由三十七篇随笔组成,除引言外,大多数文章都援用了一个大家耳熱能详的真实故事。

目录

引言:法治的梦想有多远

上篇: 法治的追问

——当代中国法治案例

一、“秋菊打官司”:建立公民的法律信仰

二、“孙志刚事件”:公民权利觉醒的代价

三、“温总理为农民讨工钱”:法治缺失状态下的新闻

四、“插在家门口的国旗”:以宪法的名义保护私有财产

五、“嘉禾拆迁闹剧”:谨防“多数人的暴政”

六、“处女嫖娼案”:对法律正当程序的恣意侵害

七、“叫板禁摩今”:行政许可法约束政府“看得见的手” 

八、“四十亿元的沉陷”:谁为行政决策失误埋单

九、“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刘方仁、程维高大案的启示

十、“民主是向下负责的”:草根民主从选举开始

十一、“开门竞选”:官员选拔拒绝“暗箱”

十二、“摘下青天的祭旗”: 吕日周“长治现象” 反思 

中篇: 法治的追寻

——现代社会法治规则

一、“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追求的价值核心 

二、“限制政府”:宪政的本质

三、“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产生 

四、“磨坊的故事”:司法独立的不朽见证 

五、“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公民财产权的神圣性 

六、“宪法之盾”:公民人身权的保护神 

七、“辛普森案”:程序公正重于实体公正

八、“米兰达告诫”:你有权保持沉默一

九、“曼利海滩的裸泳案”:法无明文不处罚 

十、“无罪推定原则”:制度选择的进步 

十一、“约翰逊庇护所”:有权利,就有救济

十二、“辩诉交易”:司法实践中的理性博弈 

下篇: 法治的追溯

——西方历史法治渊源

一、“苏格拉底之死”:以生命维护法治的尊严 

二、“罗马共和之魂”:古罗马法治的悲剧英雄西塞罗 

三、“法在王上”:《自由大宪章》的历史贡献

四、《五月花号公约》:公民的权利来源于契约 

五、“大洋国”:哈林顿法治共和国的构想 

六、“久盼的客人”:洛克的自然权利观 

七、“国家权力的》立与制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 

八、“人民主权”: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九、“法律至上”:法国大革命的光辉硕果 

十、“法律就是国王”:潘恩张扬的宪政理念

十一、“法律主治”:戴雪和他的《英宪精义》 

十二、“民有、民治、民享”:民主共和国的基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七、“辛普森案”:程序公正重于实体公正

1994年6月17日下午傍晚时分,美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播出,改为播放同一个画面:一辆白色的野马车在加州高速公路上缓缓行驶,天上地下警用直升飞机和数十辆警车像护卫一样紧随着,警灯闪烁,警号长鸣,来往车辆一概靠边停下来让道。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警匪片电视剧的某个片断,那就错了。这是一场真实缉捕犯罪嫌疑人的电视现场直播。野马车内,驾车的司机用手持电话与警方通话,声称辛普森此时躺在车后座,举着子弹上了膛的手枪正对着脑袋。如果警方强行拦车捕人,辛普森有可能会自杀。

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就这么在高速公路上耗着。据说当时的实况转播,创下了美国电视有史以来最高的收视率。后来,辛普森终于开始与警方对话,他同意束手就擒,但要求先回趟家,跟孩子和家人打声招呼。警察也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样,白色野马车夹在数十辆警车之中,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辛普森的家。待辛普森与孩子和家人见面并短暂交谈后,警察随即将他押上警车。

辛普森何许人也?竟如此引得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原来这位被追捕者在美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黑人橄榄球超级明星。退役后,又投身影视界和广告业,曾在电影《神枪》和《杀手势力》中扮演男主角。这次警察之所以追捕他,事情起因于6月12日午夜时分,在洛杉矶市西区邦迪街一座公寓楼前,发现了两具血淋淋的尸体。死者是辛普森的前妻白人女子妮可和她的男友白人男子戈德曼。两人皆因利刃割喉致死。妮可的脖颈差不多被割断,戈德曼则死得更惨,身上被剁二三十刀。6月16日,警方经过周密查证和详细分析之后,认为辛普森是杀人凶嫌。

6月17日上午8点,即案发后的第五天,检方决定立案起诉辛普森。警署要求他在上午10点钟前投案自首。也就在同时,辛普森的律师正在向他了解案情,从他身上采集血液和头发等检验样品,并请求警方鉴于辛普森情绪低落、心态狂躁的情况,把执行逮捕时间推迟几个小时,但遭到警方拒绝。中午12点,当大队刑警赶到辛普森豪宅时,辛普森却突然失踪了,桌上,是他留下的一封诀别信。信中说,我与妮可之死毫无关系。我爱她,而且永远爱她。如果我们之间有什么矛盾的话,那也是由于我爱她太深。下午3时,警方在电视上公布了辛普森的照片和汽车牌照,宣布他是在逃通缉犯。辛普森的律师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媒体宣读了辛普森的诀别信,并在电视上请求他不要轻生。媒体因此找到了兴奋点,于是就有了前面展示的电视直播高速公路大追捕的一幕。P124-125

序言

对于志龙其人,我此前并不认识;而且至今尚未谋面。古人曰:文如其人。今有幸拜读其文,亦可谓识其人矣。

志龙的文集名曰《法治的天空》,分“法治的追问”、“法治的追寻”、“法治的追溯”上、中、下三篇,外加一个引言“法治的梦想有多远”。全书由三十七篇随笔组成,除引言外,大多数文章都援用了一个大家耳熱能详的真实故事。

正如作者“后记”所言,这不是一本原创性著作,但却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寄托了作者由来已久的夙愿。其对法治国家建设的眷眷之情,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切切之意,跃然于字里行间。

自清代以降,但凡有点想法的人都以“思想启蒙,刷新民智”为己任,并将“思想愚昧,民智未开”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首要障碍。尽管指望通过一本书来实现“思想启蒙,刷新民智”的确有点虚幻,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由平凡的.事务累积而成;而平凡的事务则由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所构成。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志在高远,但我们每个人都注定要过平凡的生活;倘若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比拟为一个长篇故事,那么这个长篇故事,其实是由一系列生活小故事编辑而成。是故,胸怀大志者往往更加注重小事情,他们正是在无数小事情的成功申,成就大事业。从志龙著书的意图可见,他也希望如此。他也希望通过对身边发生的细小事务的关注,来谋划法治国家建设的大业。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吸纳万千民众的心力和智慧,无以成就法治中国之未来。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来真切关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情,我们的法治国家建设才能成功;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用法治理性来处理我们遭遇的事务,我们才能在不同程度上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建设法治国家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公民,只有公民,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真正主体。倘若没有作为法治主体的公民的自觉参与及其守法精神的支持,法治国家建设将断然不可能成功。是故,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做法治精神虔诚的布道者,固然无比伟大;但若能在生活中做一个法治事业忠实的行动者和维护者,将更为崇高。

走为序。

周叶中

2005年7月5日子武昌珞珈山

后记

这不是一部原创性的学术著作,仅仅是复述学界们一些耳熱能详的故事,加上自己的一点浅见而已。引发写作冲动的缘由,主要出于2004年宪法修正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后,环顾左右,感到国民在法治常识方面欠缺,思想启蒙、刷新民智仍是当务之急。

其实,就个人而言,于法学和政治学也仅仅粗通一点常识而已。我也懂得古人“术业有专攻”的教诲。这样明知自己学力不逮,却企图像西西弗那样推石上山,究其驱动,乃因于內心深处,林昭、顾准等这些为推进共和国民主法治进程献身的殉道者,他们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感召着我。藉这本小书,如果对传承他们的精神和实现他们的理想多少能尽一点绵薄之力。这将让我常常为之激动的心得到些许的平静。林昭、顾准等苦难中的先行者,永远都是我无法企及的理性主义的高峰;他们的无私无畏、崇尚法治、追求正义、献身真理的美德,永远都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不朽的丰碑!

写作此书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纪念我的外公彭泽湘。1922年,在莫斯科,外公由瞿秋白、罗亦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为了革命,披肝沥胆,奔走天下。27岁,外公成为北伐军中最年轻的政治部主任。上个世纪20年代,外公两度出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外公夙怀救国拯民之志,历经无数辉煌与坎坷,碧血丹心,矢志不移。直至新中国成立,他功成身退。我只在童年时见过外公,他狷介坦荡、刚正不阿、澹泊明志的风度与气质,在我的脑海中却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外公留下来的就是这样的精神遗产和一套卷帙浩繁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及《列宁全集》。

历史的云烟早已散去,但今天祥和、安定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虽然是坐享其咸者,但建设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民主、法治之宏基,仍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我们,尤其是21世纪的年轻人,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黄兴语)。

尽管写作本书也有一些作者的认识和见解,但主要观点还是来自于领袖导师、先哲和国內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这是万万不能掠人之荚的。因此,除向书中提到的先哲和前贤们的经典原著顶礼膜拜外,还谨向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及所引征资料的《南方周末》、《南风窗》、《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报刊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一本法治常识的普及读物,考虑到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文中注释只好割爱,这点敬请诸位方家海涵。

向公民普及法治常识,学界大家们可能无暇顾及,然而却是现实中人们的一种思想渴望。作者勉为其难,臆想在学者和公众之间架起这样一座桥梁,不知能否将人们引向法治的彼岸?姑妄为之吧。也算还了我内心一个由来已久的夙愿。

非常幸运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主讲者之一、著名宪法学家、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叶中欣然为拙作撰序,周教授这种不问出身、勖勉后学的道义精神令我十分感动。此外,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先生不仅给我指点迷津,而且多次惠寄他研究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大作; 中国检察出版社苏晓红主任和《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付光辉先生对于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限于作者学识水平,书中讹误一定不少,贻笑大方之处,当盼读者批评指正。

王志龙谨识于洞庭湖畔退思斋

2005年7月1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治的天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志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54483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0.5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