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美的传奇/最美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最美的传奇》由常河所著,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传奇、传说。

内容推荐

《最美的传奇》由常河所著,是在历史中梳理经典传奇故事的小书,尝试着打开中华文明的巨大宝库,揭开民间文学的神秘,寻找记忆中的温暖。《最美的传奇》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传奇、传说。包括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大爱情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等梦幻一般的神话故事、《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历史上至今让人为之感叹的侠客、刺客身世……力求在较短的篇幅内,通过唯美化、故事性的讲述,再现每个故事背后的内涵、演进,试图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久远的精彩,重现先人的智慧和价值观。

任何传说都是历史的碎片,任何碎片都蕴藉着先人的智慧。本书力图通过包含个人参悟的解读方式,抛开严肃说教的呆板和程式,提供阅读历史的无限可能。

目录

甲:诸神就位

盘古开天:东方的《创世纪》 

女娲造人:人类的第一次反躬自问

炼石补天:母爱的光辉闪耀在天际

夸父追日:最早的极限挑战

后羿射日:技术和灵活性才是王道

嫦娥奔月:月亮的背面是黑暗

洛神宓妃:几代人的魂牵梦萦

鞭药神农:先古时期的苦行僧

神荼郁垒:不知疲倦的守护神

愚公移山:中国的堂吉诃德

黄帝传说:他就是个硕大的筐

刑天舞戚:壮志未酬亦英雄

蚩尤之乱:挑战权威的肇始

精卫填海:复仇从此成为主题

尧舜禅让:一桩民主的悬案

大禹治水: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抗争

乙:那些经典

《西游记》:人类对天堂的一次回首

《三国演义》:没有赢家的混战

《水浒传》:一曲绿林悲歌

《红楼梦》:富不过三代的阐释

《金瓶梅》:古今第一禁书

《桃花扇》:男人和女人风骨的PK

孔雀东南飞:婆媳自古是天敌

桃花源:承载了中国文化盛大的一角

杜十娘:认真,你就输了

孟姜女:千古第一怨妇

貂蝉:被男人撕裂的玩偶

窦娥: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丙:因为爱情

《西厢记》:如果这就是爱情

《长恨歌》:爱情遭遇梧桐雨

《牡丹亭》:从来痴情是女人

李师师:不在恩泽中迷失

西施:无意成为国器

牛郎织女:天堂的阳光与阴霾

梁山伯与祝英台:蝴蝶美丽的代价

白蛇传说:负了如来又负卿

文君相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唐伯虎点秋香:我笑他人看不穿

前世掩埋:相恋,只为还情

丁:弹剑而歌

姜子牙:老男人也有春天

苏武牧羊:时光消解不了的气节

武松打虎:男人的英雄梦想

荆轲刺秦:差点改写历史的一击

要离:悲情刺客

聂政聂荣:亲情和义气的完美结合

红拂女:永恒的风尘三侠

屈原投江:文人从政的陌路和归宿

阿凡提:智慧与正义的化身

桃园结义:庙堂始于江湖

格萨尔王:雄狮漫步雪山之巅

试读章节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上世纪4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乡村和城郭,每天早晨都会飘出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他们背诵的这句话,来自一本叫《幼学琼林》的启蒙读物。如今,这样的童音已经和炊烟一样散去,成为中国乡村无奈的回忆,这些启蒙读物也和那些让人心旌摇荡的神话和传说尘封于历史。大多数中国人在享受着端午节变味的粽子时,却不会想起一个行吟诗人的苦苦追寻,“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在《天问》中,屈原对上古的来源和人类的起源作出的,是文学性的探究,但至今,尚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对于自身的前世作出令人叹服的回答。

在屈原之前,浪漫的哲学家庄子也对此产生过极大的兴趣,他用一个更加荒诞的寓言告诉我们:南海的统治者倏和北海的统治者忽经常去中央的天帝混沌那里玩并受到热情款待,两人便商量如何报答混沌,倏和忽最后决定在混沌冬瓜一样的头上凿出七窍,用来呼吸视听。结果可想而知——混沌死了。庄子是用这个不太生动的故事阐述他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时间(倏忽)和世界源头(混沌之死)的关系。

《山海经》和《淮南子》中也记载了混沌的故事,但缺乏完整的情节,因而流传不广。最早关于开天辟地的清晰记载出现于《淮南子》,大意是说上古之时,世界景象幽冥混沌,其中慢慢生出两个大神——阴神和阳神,后来阴阳分离,阴神管地,阳神管天,世界因此诞生。

三国时期,徐整作《三五历记》,吸收了西南少数民族“监瓠”传说,糅合进“古代经典中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这一段空白,成为我们中华人民的老祖宗”(袁珂语)。

故事如下:据说当初的世界像一个大大的鸡蛋(至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难题),混沌就是那时唯一的状态。这个叫盘古的孩子在“鸡蛋”中孕育了一万八千年,他醒了。觉醒的人是无法忍受黑暗的,他也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把斧头,向着无边的黑暗用力砍去,“鸡蛋”破裂,清轻的空气上浮成为蓝天,污浊沉重的空气下沉成为大地。后代的幼童们在进入学堂上的第一课,就是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着人类起源时期的苦闷和孤独,一万八千年的沉睡,对于尚未觉醒的盘古来说一点也不漫长,因为他没有见到过蛋壳外面的世界,在黑暗和混沌中,时间是没有概念的,可以细长如棉线,也可以粗犷如覆顶之水。一旦盘古打破了这种混沌,冲破了黑暗,一切都变了:纯粹不再,安宁不再,随之而来的是思索带给人类无尽头的痛苦和迷茫。

现在,我们看到的盘古,就这样孤独地立在新鲜如婴儿的天地之间,但他不是柱子,他会思考,他看到了光明,他看到大地上一个人的影子。伟大的盘古头顶着天,脚踏着地,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

与其说是时间让衰老的盘古轰然倒下,毋宁说是孤独耗尽了他最后一丝力气。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英雄倒下了: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垂死的盘古用他的全部身躯装点了新诞生的世界,使之丰富多彩,充满生气并且酝酿人类的诞生。

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想象,和东方相似,都是先有男人,所不同的是后来从男人身上抽取一根肋骨造就了女人,开始诞育后世。相比之下,东方人的想象则出现了断层:根据先古传说,盘古死的时候,还没有人类的始祖女娲,也没有伏羲。

最大的可能是,后来掌握文字的儒家们删除了这个章节:他们宁愿历史不合逻辑,也不愿让他们眼中的“不伦”和“淫秽”教坏了孩子们。

《太平御览》和《绎史》对盘古死后的神力作了进一步发挥:孤独的盘古流出的眼泪化成了江河,突出的气成为长风,发出的声音变成雷鸣,煜煜的眼神成为闪电……

若干年后,在很多乡村和集镇的茶肆,说书人叮叮咣咣地敲着大鼓,醒木一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伟大的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盘古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P2-4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美的传奇/最美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12723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77.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