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备受好评的经典,熊逸至为重要的代表作!2019年修订版,裸脊锁线装订,典雅装帧舒适阅读。 
▲作者熊逸,得到APP大热课程“熊逸书院”主理人,被誉为“当代重要的思想隐士”,积淀数十年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研究之功,以学贯中西的眼光反观现代中国人的文化祖国。 
▲本书是《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同时又是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熊逸冷峻解剖中国传统文化,以严肃态度、幽默笔法解读《春秋》等经典微言大义,读懂血脉中的中国基因。 
▲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广泛涉及《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作者简介

熊逸 ,中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他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人的文化祖国。他把这个笔名看作自己宝贵的生命财产。 

已出版作品:《正义从哪里来》《王阳明:一切心法》《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孟子趣说》等。 
在“得到”APP开设有文化专栏“熊逸书院”,主讲传统文化,富有思想内涵与知识含量,深受听众欢迎。

内容简介

《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的。熊逸对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并让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他也在其中嬉笑怒骂,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当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时,一根绵延两千多年的线索逐渐纤毫毕现。

目录

目录 

引子之一:新问题常是老问题/001 
(一)“诋岳飞而推崇秦桧也” 
(二)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三)祭孔?文天祥 
引子之二:事实问题还是逻辑问题/019 
引子之三:在诗歌的标签之外/023 

第一章?杀人无罪,报仇有理/027 

(一)徐元庆谋杀案——控方:陈子昂,辩方:柳宗元 
(二)梁悦谋杀案:韩愈的法律难题 
(三)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过分报怨——从赵娥亲案、康买得案和阳球灭门案看《公羊传》的复仇大义——爱德华?泰勒的人类学解释 
(四)“汉时以经义断事”——张汤亭疑奏谳——隽不疑处置卫太子事件——萧望之以儒术解决匈奴问题——汉武帝的“九世复仇” 

第二章?一经三传:哲学、历史、还是政治??/?087 

(一)“三传”小史——小学《论语》与大学《春秋》——“春秋三传”和“春秋四传”——公羊学和榖梁学在皇家擂台上的正式比武——作为实用政治学的儒学 
(二)作为官方政治学的“春秋大义”——《唐太宗文集》——《春秋决狱》——《诗经》和《春秋》的联合断案——对孟子的一次问难 
(三)原心定罪:同罪不同罚——《春秋繁露》——逄丑父该杀——辕涛涂不该抓——鲁季子追捕庆父——吴季子宽恕阖庐——皇恩浩荡与感恩图报——爱国的逻辑试题——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盐铁论》 
(四)官员私斗:汉代“《春秋》原心定罪”的一个案例范本——弃市——完城旦舂——孝道的顺民逻辑 
(五)查案不难,判案才难——许世子判例——谁是理性人——腹诽判例——约法三章 
(六)赵家村的爱国主义——君亲无将——同姓公卿和异姓公卿——国家股份公司 200 
(七)江山可以送人吗?——卖国的人不都是贼——工人无祖国——泰戈尔对民族长远利益的质疑——民族主义与普世情怀 
(八)三纲实系命——黑社会的三纲五常——乞丐何曾有二妻——在哈巴狗的眼里,狼是粗俗可鄙的——《驯狗教程》——“罢黜百家,独尊墨家”,“罢黜百家,独尊阴阳家”——从《论语》中论证出奴隶制的优越性,用《左传》来支持纳粹,甚至从《诗经》里论证出外星人的存在——谄媚的笑资格考试 
(九)Don’t Be Evil,真的吗?——《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文章模板——乌鸦蛋和凤凰蛋——提意见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领袖似乎比普通老百姓更容易向堕落和愚蠢的一面发展——事情总是被“奸臣”搞坏的——“大人栽培”和“小的岂敢”——禅宗和尚的“打机锋”和官员们的“揣摩上意” 
(十)绞尽脑汁,抓住路温舒的破绽 

第三章?天人三策?/? 211 

(一)“天人三策”之一——鬼神与灵异现象——做人还是做政治?——格劳孔PK苏格拉底——吕底亚牧羊人的戒指——儒法合流——皇帝上岗资格认证——孔孟之道和周孔之道——但欠世宗一死——《李秀成供词》——忠——从绝对父权到绝对君权——皇帝也需要刻章办证——建议皇帝下台——乌托邦种种 
(二)“天人三策”之二——形式主义必不可少——“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吗?——汉承秦制——家天下、家庭行为和家长行为——要“国富民强”还是“国强民弱”? 
(三)“天人三策”之三——“问鬼神”和“问苍生”并不矛盾——《搜神记》的怪力乱神——汤祷——龙图腾和龙王——端午节到底纪念谁? 
(四)在老天爷的英明领导下……——最怕是日蚀——日蚀三十六,弑君三十六——学习汉明帝的重要讲话 
(五)纬书和伪书 
(六)用灵异现象劝皇帝下台 
(七)年号也是一门学问 

第四章?黄老,老庄,申韩,谁是真道家??/?335 

(一)乐毅是忠还是奸?——听文天祥讲爱情故事——海南人民的分裂运动或独立运动——乐毅后人的故事 
(二)乐毅一家人与早期的道家传承——河上丈人与安期生——曹参的转型 
(三)狱市,黄老之道在政治管理上的一次具体实践 
(四)两种“无为而治” 
(五)到底谁才是奴隶? 
(六)《管子》,两千年前的前卫经济思想——“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法礼之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善恶与习俗——不相信天堂,但信仰天堂 
(七)臣乘马——乘马数——人言荡子销金窟,我道贫民觅食乡——道家:黄老还是老庄?——《韩非子》的忠孝观——道可道,非常道——王大还是人大?——老子有个学生叫文子?——伏羲时代的好时光——国家图腾——家庭的发展本身就导致宗法统治的建立——有必要虚构出一个共同的祖先——伏羲小镇和岳不群小镇——社会分层与阶级对立 
(八)《淮南子》解读《老子》——小故事,大智慧 
?(九)青蛙国王 
(十)于吉之死的三个版本——小说是如何做到“比历史更真实”的 
(十一)屠龙术——小尧舜——夷夏之防 

后记?/?574 
新版后记/57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杀人无罪,报仇有理 

(一)徐元庆谋杀案——控方:陈子昂,辩方:柳宗元 

唐朝。武则天时代。 
这一天,在一家小小的驿站里发生了一桩谋杀案。 
按说谋杀案并不稀奇,可这桩谋杀案却吸引了各位高官的注意,就连武则天本人也把眼光盯了过来。 
原因之一是:死者是位中央大员。 

官员被谋杀了,这会是怎么回事? 
一般人马上就能想到的是:八成是政敌买凶,这种事还少么,没什么稀奇,凶手就是个收钱卖命的黑道中人,背后的主谋天知道是谁呢! 
但这件案子有些不同。 
死者名叫赵师韫,是位御史老爷,他在出差的路上到一家驿站歇脚,没想到被这家驿站里的一名服务生结果了性命。 
乍看上去,这像是一起偶然的凶杀,是呀,一位偶然落脚某家驿站的御史老爷和驿站中的一名服务生能有什么梁子呢? 
而离奇的是,这名服务生,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在杀人之后却不逃跑,而是主动拨叫了110,投案自首了。据他后来供述,此案并没有什么幕后主使,完全是自己一人所为,作案动机是:报仇,报的是杀父之仇。 
原来,死者赵师韫当年做过县公安局的局长,在任上杀过一个叫徐爽的人,徐爽有个儿子名叫徐元庆,处心积虑要报父仇,于是改名换姓,在驿站里当了个服务生。——徐元庆很聪明,因为驿站本来就是各级官员出差歇脚的地方,只要有耐心,总有一天会等到仇人的。 
果然让徐元庆等到了,已经高升为御史的赵师韫就这么在驿站里送了性命。 
至于徐元庆,父仇已报,了无遗憾,便从从容容地束手待缚。 
案情并不复杂,徐元庆谋杀罪名成立,但是,该怎么判决呢? 
——这才是本案的难点所在:对杀人凶手徐元庆到底应该怎么量刑? 

如果是在条文法的社会,徐元庆恐怕必死无疑,判决依据是:他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某某条,于是,按照刑法第某某条的规定,应该判处死刑。 
如果是在普通法系的社会(简要而言),徐元庆却有可能逃得一命,我相信陪审团的成员们很容易会站到徐元庆这边的。再想一想,如果武则天时代真的有陪审团,并且判案过程公正的话,那么徐元庆无罪释放或得到特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为什么呢? 
因为徐元庆虽然是蓄意谋杀,但他的动机是为父报仇,而在当时,为父报仇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天经地义的。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似乎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政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而对于为父报仇这种事应该怎么做,儒家经典里可是有明确记载的,而且还是大圣人孔子的金口玉言。我们看看《礼记?檀弓》: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shān),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这一段是孔子的高足子夏和老师的对话。子夏问:“对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睡在草垫子上,拿盾牌当枕头,不去做官,决不跟仇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不论在集市上还是在朝堂上,只要一遇到仇人,应该马上动手杀他——腰上别着家伙就抄家伙,没带家伙的话,赤手空拳也要上!” 
孔子在这里说的“弗与共天下也”就是俗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原型。所谓“反兵而斗”,是说发现仇人的时候身上正巧没带家伙,于是掉头回家去取。——连这孔子都觉得不应该,就算在澡堂子里也得抡拳头上! 
子夏接着又问:“那么,对杀害亲兄弟的仇人又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不和仇人同朝为官。如果自己奉国君之命出使外国,在外国遇见了仇人,不能跟他动手,要以公事第一。” 
子夏又问:“那么,对杀害叔伯兄弟的仇人又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自己不带头报仇,如果死者的亲儿子或者亲兄弟找仇人动手,那就拿着家伙在后边助威。” 
——这是儒家经典里的经典语录,是孔圣人的话,把杀父母之仇、杀兄弟之仇、杀叔伯兄弟之仇的报仇方法讲得清清楚楚。圣人的话是不会错的,而且是治国之大纲,这样看来,徐元庆谋杀赵师韫,一点儿都没错啊! 

关于父母之仇,《礼记》里还有一段话,见于《礼记?曲礼》,说得很简洁: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意思和前边那段稍有出入,是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害兄弟的仇人一旦遇到,不管手里有没有家伙,应该立马就上;至于杀害朋友的仇人,不能跟他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 
《礼记》里的这两段虽然内容略有出入,但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一点上还是完全统一的。 
《礼记》在唐朝的科举教科书中属于“大经”,地位很高,又因为语言内容相对浅近,所以学的人也多,所以用现代的话说,《礼记》思想在当时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样看来,徐元庆一案的两难之处就在于:如果依“法”,杀人者应当偿命;可如果依“礼”,杀死杀父仇人天经地义。 
——依“法”,还是依“礼”,这是个问题。

前言/序言

自 序 
1. 

本是想详细讲解“《春秋》三传”的,讲解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于是在正式开讲之前需要写上一个小序,谈谈春秋的小国民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国、秦、汉的大国寡头乃至大国专制的,谈谈《春秋》及其相关的经典是如何在秦、汉以来的两千年专制社会里发挥实际作用的,谈谈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这些“迂腐的书斋学问”在当初是如何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呼风唤雨的,谈谈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东西,谈谈道家的思想是否真的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清静无为”,谈谈一统天下的儒学究竟在怎样培养出忠臣孝子,谈谈我们对那段历史有着多少的误解和想当然……但是,一不小心,这个序言就写长了,长到了现在这个足以支撑起一本厚书的篇幅,如果“世界上最长的序言”也能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话,等哪天实在无聊的时候我或许会试上一试。 
——无聊的事情先放在一边,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我不得不再写一个“序言的序言”,嗯,就是你正在看的这个。 

2. 

每次写书的时候我常常精神亢奋,但写序言的时候却经常龇牙咧嘴,有时我真想好好翻翻旧书,找出哪位伟大的作家也有同样的毛病,但总是没能如愿。好在懒惰总能刺激人们去寻找捷径——前思后想之后,我决定了:干脆就直接引用三位前辈高人给他们自己的著作所作的序言好了。呵呵,人固然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但我保证,他们的序言用在我这里绝对不是胡拼乱凑。
第一个要引用的,是摩莱里给他的《自然法典》写的序言,把拉丁文略去之后是这样的: 
人们是否读这本书,对我关系不大;但是,如果要读,就应当先读完,再提出任何异议。我既不愿意人家半听不听,也不愿意让有成见的人来评判。为了了解我,就必须放弃自己最珍视的偏见:请你摘掉这块面纱一分钟吧,你将会惊讶地发现,你认为从中汲取智慧的地方,正是一切灾祸和罪恶之根源。你会清楚地看到自然的最简单而又最好的教诲,它总是处处与通常的道德和政治不相容的。如果你的心灵和理智已经被通常的道德和政治的信条所迷惑,你既不愿意也不可能意识到其荒谬之处,那么,我就听凭你随这谬误之流去吧。 

第二个要引用的,是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的序言: 
这里讨论的一些问题,可能是依据跟整个教育制度向目前这一代人灌输的观念很不一致的观点来加以探讨的。因此,在那些尚未形成与自己青年时代的最初印象相反的任何观点的人看来,也许会觉得我们的见解是错误的。不过我们要问一下,上述见解果真是错误的吗? 

第三个要引用的,是许地山《道教史》的序言: 
此本不能说是著作,只将前人及时人研究的结果总撮起来,作为大学参考的书……全书创见极少,成见也无,不完不备,在所难免,望读者赐教。 

最后许地山的这篇当中,有一句话是要改动一下的:把“作为大学参考的书”改为“作为中学生可看可不看的课外读物”即可。 
——说句心里话,本来我是想把许地山这篇放到后记再引的,可就在思想斗争关键时刻,良知突然露了露头,我终于还是不情愿地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最后,再从阅读的角度说上两句:为了兼顾通俗和严谨,我对古老典籍的引述一般会在正文当中取其意而遗其直,并把原文附在注释里以供参考查阅。另外,如果说以前的《孟子他说》和《周易江湖》是好熊的“休闲装版”,那么,现在这个《春秋大义》就是好熊的“正装版”了,不知道老朋友们是否习惯呢?当然,穿西装也不一定要打领带的。 
好了,开场白就说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字至少会让你读得有趣,嗯,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熊逸列传》里说的:“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件事情是比读书更快乐的话,那一定就是读熊逸的书了。”^_^ 

熊逸  

精彩书评

一位思想隐士和他心中的中国 
我观察这个世界,习惯加上一个维度:时间。 
我们常常会忽略时间的力量,仅仅用当下的眼光来做出价值的判断。 
今天我要推荐的这位作者和他的这本代表作,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籍籍无名之辈。但我相信,当浮尘散尽之后,他们都会被时间挽留下来。 
在我看来,熊逸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 
他一直在用学贯中西的目光,冷峻地解剖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让那些深植在我们中国人基因中的思想、概念回归到历史真实进程和权力结构之中,探寻我们这个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的精神两难。 
而这部《春秋大义》就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书中,作者笔法如刀,目光如老吏断狱。它向我们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 
这部书的价值在于,描摹出了中国人文化祖国的构建路径。 
在我们走向一个以契约为核心的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读懂我们血脉中的中国基因,看清我们的未来,当一个真正的明白人,《春秋大义》是一本醒脑的好书。 
必须强调的是,这是一部有门槛的书。 
它并不像《疯狂的投资》(如有兴趣,请点书名),能够用传奇的故事激荡每一个人的心灵。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你可能很难追上熊逸博引中西的宏大架构。 
当然,如果你越过了这道门槛,它就又会是一部非常好读的书。 
作者一路讲着贯穿数千年的故事,典籍信手拈来,让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自己也在其中嬉笑怒骂。没有艰涩的语言,文风轻松幽默,甚至偶尔还有调皮。你很容易沉浸在熊逸营造的文字世界中,不忍释卷。 
——罗振宇 

熊逸这本书旁征博引,算是把古今中外的书都读通了,我极其佩服。我一边看一边赞叹, 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万维钢 

一直以为自己算是个挺传统的文化人儿,直到看了这套书才发现,以前其实连文化的边儿都没摸到。真真扫盲之作!
——豆瓣网友 

好熊熊逸的《春秋大义》是一本好看的书,我不止向一个人推荐它,而我本人从这本书中也是受益良多。我觉得它突出的优点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博学,作者上下五千年,东拉西扯,资料丰富,眼界开阔,显示出渊博的学识,甚至让人怀疑这本书是否是一个人的独立作品;二是有趣,读了这本书,你才知道写书也可以这样写,不拘章法,兴之所至,诙谐时髦的话语,奇妙夸张的想象,令人喷饭之余也会加深你的思考…… 
——豆瓣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922661
开本 16开
页数 592
版次 1
装订
字数 660000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5.04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