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线:命运——斯大林格勒(全三册)(东西方残酷较量的开端,全人类命运的决战!)
内容
作者简介

朱世巍,江西南昌人,我国著名军事作家。曾为《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等的编撰工作。主要著作有《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东线:决战第聂伯河》《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东线:大崩溃》《东线:1945年的春天》《东线:攻克柏林》等。

精彩书摘

序章 1942年春季的东线态势

 1942年4月,深陷春季泥泞的苏德战场暂时平静了下来。或者说,两具庞大战争机器都无奈的瘫痪在漫无边际的厚厚烂泥里。漫长、连绵战线的两侧,紧张对峙着的两支庞大军团正准备着下一轮厮杀。其基本态势如下:

在战线北段,存在2个战区:个从巴伦支海延伸到列宁格勒以北的拉多加湖两侧,在这里部署了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独立第7集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一部分兵力。其当面之敌,是德国“拉普兰”集团军和芬兰军队的三个战役集群。按照德国的战区划分,该地区不属于“东线战区”,而属于所谓“芬兰战区”。在这里,苏联人以大约30-40万兵力牵制住了15万名德军和全部约30万名芬兰军队。

第二个战区从拉多加湖延伸到奥斯塔什科夫一线。红军部署了列宁格勒方面军主力、沃尔霍夫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其当面之敌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该战区北翼,两军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城下紧张对峙。而战区的南翼,德国人继续扼守着杰米扬斯克和霍尔姆两个突出部。在没有进一步力量增强的情况下,双方都难以在这个战区取得重大进展。

在战线中段,从奥斯塔什科夫到韦尔霍维耶一线,红军部署了加里宁方面军、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部分兵力,其当面之敌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个军团在上一年曾经兵临莫斯科城下。红军仅仅通过刚结束不久的冬季进攻战役,才以重大伤亡的代价在首都前开出一条狭长地带,夺回了加里宁、克林、卡卢加和莫扎伊斯特,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围困。

但红军更宏大的目标——攻下奥廖尔、勒热夫和维亚兹马,进而收复斯摩棱斯克——却以失败告终。距离莫斯科仅有二百公里的勒热夫—维亚兹马突出部,依然在德军掌握之中。德国军队在以斯摩棱斯克为联结点的铁路线的支援下,将这个突出部营建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使其成为威逼苏联首都的一把。足以威胁苏联心脏地带的险要形势,迫使苏德两军都把庞大的军队集团集中在中部战区。

在苏德战场南部,从韦尔霍维耶到塔甘罗格一线,部署了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与之对峙的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在该战区中段,由于红军的冬季反攻,在巴拉克列亚、洛佐瓦亚、巴尔文科沃、伊久姆地域形成了一个面向德国人的突出部。苏联习惯于称其为“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德国则称为“伊久姆突出部”。哈尔科夫和斯大林诺分别位于该突出部的南北两侧。而在南方战线的南段,德国军队继续窥伺着通向高加索的大门:罗斯托夫。德国人在上一年的战争中曾经占领该城,可随即就被铁木辛哥元帅给赶了出去。

苏军在1941年12月以来的冬季大反攻,严重挫伤了德军的士气。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1942年1月17日签发命令谴责一些德国军官的沮丧情绪,要求参谋军官们不要过于拘泥于部队数字,而要多多考虑德军的勇敢精神云云[1]。

客观数字是很残酷而无奈的。自苏德战争爆发到1942年4月底,东线德军共失去160万人(含非战减员。参阅上卷)。而伤亡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从苏德战争爆发到1942年5月底,东线德军死者超过50万人(确数为500056人)。再到6月底,死者数字上升为529089人。而截止到1942年4月30日,东线陆军的伤员数字是924451人。1942年5-6月,东线德国陆军(不含芬兰战区)又损耗了26万280人(5月134230人;6月126050人)[2]。由这些数字分析,到1942年夏季,德军在东线的损失已经接近200万人。在所谓的“芬兰战区”,德国人的损失也不算轻微。仅仅党卫军“北方”师自开战到41年8月20日就损失了1085人。

由于巨大的伤亡,东线德军的实力严重下降。按照德国官方统计,在1942年4月1日,东线德国陆军只剩下285万人[3]。部队的战力被严重削弱。德国陆军总部的报告记载,到1942年3月30日,东线德军的162个师,只有8个师具备进攻能力。16个装甲师(连同正在战线后方休整,但并未撤离苏德战场的部队,共有19个装甲师,如果加上新开到的第22装甲师,则有20个),只有140辆可以使用的[4]。第8装甲师自苏德战争爆发到1942年1月初,共有1304人阵亡、4644人负伤、154人失踪[5]。第4装甲师在1942年2月1日全部只剩下10971人、12辆□□和18门大炮。该师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已阵亡1313人、负伤3911人,失去了92%的装甲车辆[6]。 

1942年4月21日,哈尔德向希特勒呈送军力报告(后来内容有所增补,形成6月6日的三军总军力报告),记录东线德军状况如下[7]: 

缺额:625000人(5月1日状态)、28000支、机枪14000挺、反炮7000门、火炮1900门。南方集团军群所辖各师平均缺额2400人,摩托化师缺额1000-2000人;中央集团军群的步兵师平均缺额6900人;北方集团军群各步兵师平均缺额4800人。南方集团军群还剩50%的步兵;北方集团军群还有35%的步兵。中央、北方集团军群各装甲师平均只剩下一个营(40-50辆)的战力。各炮兵连被迫由4门炮缩编为3门炮。预期东线德军的弹药在8月将出现短缺,届时将从西线抽调库存。德国空军飞机减少,但高炮有所增加,可是缺乏炮手。

希特勒别无选择,只能尽力从国内搜刮人力来充实东线的战力。5月,东线新获得158900人;6月又补充了157500人。可是东线的陆军兵力仍在持续不断减少。5月1日只有280万人;6月1日减少到275万人。东线装甲部队的实力倒是稳步回升。4月只剩下1469辆,其中736辆可用[8];到5月增加到1751辆,包括1167辆可用;6月就有1791辆,包括1069辆可用。东线德军还装备有5000-6000门大口径野战炮。总体来说,德军的主要陆战力量比开战时削弱了20%左右。

根据德国方面的其他资料,在哈尔德汇报上述材料的1942年4月,东线德军共有162-165个师(不含芬兰战区部队)。而在1942年夏季,德军每个师平均编制员额为13900人,连同平均分给各师的军直属战斗及后勤部队,共有18400人。加上120个左右独立炮兵营的装备,大致有野炮7000-8000门。扣除1900门缺额,实有数在5000-6000门左右。而反火炮的实有数,可能只有3000门左右。

由于人员匮乏,早在1941年11月,国防军统帅部就授权各部队使用战俘充当勤务人员。发展到后来,德国人甚至也利用苏联战俘打仗。到1942年春季,混杂在德军里的所谓俄国“志愿”辅助人员(德国人所谓“Hiwi”)已经有20万人。

从上述态势可知,尽管在1941年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希特勒在这场战争中所追求的另外三个□重要目标: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却还都在斯大林的掌握中。在1942年,德国武装部队在东部地区实力的衰退,决定其无法在三个战略方向同时发动进攻。德国国防军统帅部于1942年6月6日总结如下[9]:“国防力量低于1941年初。已将(东线)敌人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德军高超的指挥、士兵的善战、武器的精良和反能力的提高等因素计划在内。因此说,集中兵力于重点方向,就能保证取得优势”。

面对兵员匮乏的现实,德国人不得不放弃了全面进攻的计划。国防军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在战后的1945年6月17日接受审问时表示[10]:“1941年的战局结果已经很清楚,德军和苏军之间力量的某种平衡因素已经形成”,“东线德军已没有力量像1941年那样向全线推进了”。

不过,德国统帅部依然认为能够打破这种平衡。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损失虽然巨大,可在1941年被“大放血”的苏军伤亡更惨重。俄国人还丢失了大量地盘、资源、粮食,应该更接近于山穷水尽的地步。

德国统帅部的信心来自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1942年德军从前线发回的报告显示,红军的兵员质量日益低下,因为失去了乌克兰和顿涅茨的资源,苏联装甲也变得相当脆弱。1942年3月20日,懒惰而好色的东线外军处长(负责收集苏军情报)金策尔被哈尔德撤职[11],由哈尔德过去的私人副官——野心勃勃的盖伦中校取代。1942年4月10日,盖伦也强调俄国快不行了:苏联的人力已经被全部动员,而且不可能组建新的部队[12]。

[1] 《苏德战争》280页

[2]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 781页

[3]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五 第二册 1020页

[4] 《第三帝国的兴亡》下 1247页

[5] 《第8装甲师》 604页

[6] 《第4装甲师在东线(1)1941-1943》5页

[7] 《哈尔德战争日记》614页

[8] 《装甲部队 1933-1942》252页

[9]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210页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五 196页

[11] 《希特勒的间谍》下 638页

[12] 《苏德战争》280页

内容简介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命运——斯大林格勒》承接上部《东线:1941年的冬天》,主要讲述了:1941年德国进攻莫斯科失败,希特勒决定改变战略,采取局部重点进攻方针,制定出以夺取高加索油田和切断苏联中南部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1942年夏季攻势计划。同时,苏军在哈尔科夫再次惨败,德军乘势实施夏季战略,一举推进到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苏德两军在意义重大的斯大林格勒展开激烈争夺。巷战过后,冬季来临,苏军再度反击,合围并歼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

编辑推荐

全面展示苏德战线的史诗巨著

真实客观体现战场搏杀的宏图伟卷

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简练的文笔,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既突出了德军进攻的凶猛,又表现了苏军的英勇无畏。即便是熟悉东线战场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领悟,是二战军事读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充分肯定了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顽强,用事实展现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推荐
该书主要介绍了1941年德国进攻莫斯科失败, 希特勒决定改变战略, 采取局部重点进攻方针, 制定出以夺取高加索油田和切断苏联中南部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1942年夏季攻势计划。同时, 苏军在哈尔科夫再次惨败, 德军乘势实施夏季战略, 一举推进到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双方展开长时间的艰苦争夺战。随着德国武装部队后备力量的耗尽和难以为继, 苏联得以积蓄力量展开反攻。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大决战, 在斯大林格勒拉开帷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线:命运——斯大林格勒(全三册)(东西方残酷较量的开端,全人类命运的决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世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143138
开本 16开
页数 3册(927页)
版次 1
装订
字数 870千字
出版时间 2019-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