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内容
作者简介
姚淦铭,教育部直属“211大学”之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奖。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姚淦铭数十年来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其于古代文化、哲学、经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书学、饮食文化等领域,均有论著出版。个人独立著作有22部:《孝经智慧》、《大学智慧》、《中庸智慧》、《论语智慧》、《老子智慧》、《孟子智慧》、《孙子智慧》、《孔子的智慧生活》、《读孔子》、《读老子》、《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老子百姓读本》、《老子讲义》(韩国出版)、《王国维文献学研究》、《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汉字文化思维》、《礼记译注》(台湾出版)、《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等。另与他人合作论著10多部。姚淦铭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论著多次获各级奖励。
姚淦铭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先后作了《国学大师王国维》、《老子与百姓生活》等系列讲演。姚淦铭又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作系列讲座《孔子》,并获“最具亲和力”奖。
后记
我的《孝经智慧》、《大学智慧》出版后,很快
就销售完了,这或许从某一角度透视到人们在渐渐富
裕起来的时候,转而于传统文化、千年国学有了某种
热忱与需求。如若细究其深层原因,此或有一种因缘
,即是要让自身的精神同样富裕起来,让自我的智慧
同步富足起来,让自己的心灵同时美富起来!
最近我又收到了韩文版的《老子讲义》,这原是
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讲稿《老子与百姓
生活》,在韩国翻译出版了,且颇受欢迎。面对此书
,我又体悟到智慧无国界之分,无民族之分,无古今
之分。中国智慧,如老子、孔子等智慧,早就踏出国
门,融汇在世界的智库中去了;同样许多域外的智慧
也早就涌流进国门,融化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了。智慧
,尤其是经典的智慧,永远是各时代、各民族的最美
好的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也使我“反求诸身”
,更加策励自己继续求索前行,为国学的研究、传播
、普及作出微薄的贡献。
虽然我在《礼记译注》里曾翻译过《中庸》,但
是再次深入研究并撰写此书时,还是感到并非易事,
而且比写前一本《大学智慧》花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现在我献给读者的这一本小书,既荟萃了古今一些
研究者的所得,也写下了自己的心得。然而更企望的
是,此书能对读者有所启迪,使心有所获、智有所明
、学有所用,从而能向中国经典智慧的深处潜行,汲
取更多的智慧。
最后,我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为
本书的出版再次付出了辛勤的劳作。我在写作时又参
考了一些研究者的成果,大都已一一标明,此一并致
谢!当然还要特别感谢读者们的热忱与鼓励!
姚淦铭
2010年6月16日端午节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目录
前言
篇一:《中庸》的精蕴与价值
《中庸》:中国式智慧宝典
《中庸》:精神的向度
《中庸》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庸》与中国文化精髓
《中庸》几个核心理念
《中庸》“三言”之说
钱基博介绍《中庸》读法
篇二:中庸的深广内涵
解读中庸意蕴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中庸智慧面面观
辨析:中庸·链接·理念
中庸:现代解读的散点观照
“执两用中”之道的智慧
篇三:中庸的现代智慧
中庸:从政·治国·智慧
中庸智慧:现代·思维·理论·方法
解读:现实生活的中庸案例
中庸智慧:当代·饮食·养生
梁启超说中庸智慧
毛泽东:论中庸的一封信
鲁迅:论中庸与国民性
林语堂:中庸哲学·生活智慧
篇四:《中庸》性命说智慧
《中庸》开篇的警策之言
智慧:无入不自得·居易以俟命
《论语》说“性”与“命
性命说:中国历史之一瞥
扫描汉语词场:性·命·性命
趣说:命运·算命·相术·预测
梁启超的《国家运命论》
篇五:《中庸》诚的多维视域
《中庸》“诚”的三维度
诚:人生成功的大智慧
“至诚”的哲学思考
诚:讲真话的季羡林
神秘之域:《中庸》鬼神说
至诚:神话·鬼话·鬼城
《中庸》:神学家的神学维度之思
篇六:《中庸》学问思辨行
理想人格:逻辑·进程·历练
典范:极高明·道中庸
知与行:中庸·体用·合体
五诀:最重要的学习智慧
励志:弗能弗措·人一己百
《中庸》:愚昧的“聪明”人
学问思辨行:诸葛亮的卓越智慧
钱学森:“学问思辨行”的境界
篇七:《中庸》天人之际智慧
《中庸》说天道之“诚”
“天人合一”的智慧思辨
《中庸》:“天人合一”之路径
前知:神秘的至诚如神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宋明理学的“天人合一”说
现代思考:《中庸》天人之际智慧
说“天人合一”:钱穆最后的遗稿
篇八:《中庸》修养与教化智慧
两修:《中庸》凸现的主题
致曲:修身修道智慧
学者论《中庸》修养法
大师之慧:心与境的修炼
反思修身:一份“年终报表
致曲修道: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慎独:任继愈修身风范
篇九:《中庸》管理智慧
“为政在人”的管理之道
管理智慧:五·三·九
管理:思想·实践·中庸之道
中和:卓有成效的方法论
碎金屑玉:七则管理智慧
篇十:《中庸》思辨智慧结晶
《中庸》的思辨智慧与艺术
有对:《中庸》的智慧思辨
《中庸》意象思维智慧
《中庸》:《诗经》的创新诠释
思辨结晶:《中庸》与成语
篇十一:《中庸》历史之谜
《中庸》与子思之谜
文献里的子思故事
子思撰《中庸》传说
《中庸》:作者·本子·质疑
话说《子思子》之谜
郭店竹简·子思·《中庸》
《中庸》:新儒学·韩愈·李翱
宋代: 《中庸》的趣闻
宋儒重视《中庸》之谜
《中庸》:道家·禅家·历史之谜
篇十二:《中庸章句》译读
朱熹《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译文与品读
后记
精彩页
说起命运,我想起了一条俗谚:“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此中讲述了人生的“五大元素”与人生成败得失的关系,很耐思量。
“一命”。如生下来我是男性,她是女性;我是先天健康的,他是先天残疾的;我是穷人家庭,他是富人家庭;我们在这一国,他们在那一国;如此等等,这也许可以用“命”、“命定”来概括。这些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又是一个相当关键性的人生成败的要素。如果把上面诸多不同的情况略加延伸下去,就会看到在人生不同的叉道上的命运将出现巨大的反差。
“二运”。但是“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这里固然有许多不可自我掌控的玄机,但也有许多的可以抉择的机会。准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坚毅地奋发遵行,那么许多人都改变了自己原先的命运。人之命运又与世运、国运、时运相关,要在这些“大运”之中去准确地把握自己“小命运”的进退、俯仰、顺逆,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这是一种智慧。因此又有一句话流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风水”。其实稍微联想一下,家住穷乡僻壤,得一种风水的影响;家住山明水秀处,得一种风水的影响;家在城市贫民窟,得另一种风水的影响;家住高雅文化区,得再一种风水的影响。一比较就知道,不同的“风水”对人生的影响了。所以民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孟母三迁,不就是对风水的一种选择?其实孟母之前就有一个杰出的榜样,孔子母亲颜征在就曾坚决地将住所从乡下搬迁到鲁国的都城,这不就是一种对风水的选择?“风水”虽被许多人将其与迷信联系起来,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那么“风水”与人成长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很有关系,与人生成败也有着很多玄妙的关联。
中国俗谚又有:“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又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说也极富哲理,视三十年为一个周期,形势、事势、情势会发生一次大变化。有此变化,人的命运也或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颠倒性的逆转。其实看看以往的历史,再看看自己经历过的三十年、六十年,甚至九十年,每三十年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古人说的还真很有道理。因此命运也不会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四积阴德”。阴德,指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情。公开做善事当然也是积德之举,但是暗中做好事更了不起,所以俗谚突出了“积阴德”。老子说:“积德则无不克。”人生能积德则无不胜出。当然老子所说的“德”,还有“得道为德”的含义在,不仅指品德。一个人既对道的认识不断积累,又不断地行善事,有德于他人以及社会,此人当然不会是一个失败者。再看许多人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终于改变了命运,但是不能“积德”,更不能“积阴德”,相反做了很多对不起他人、社会、国家的事情,最后复归于失败。每年报道的成功人士纷纷落马、进班房的,不计其数,就是现代的警示。《淮南子·人间训》:“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此或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五读书”。中国人最讲究读书、求学改变命运,孔夫子最懂得读书、求学的人生价值。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自己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又通过教书,让很多的人到他那里读书而改变了千百个弟子的命运。每一代都有无数的事例来验证,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直至今天,乃至今后。中国谚语有“书包翻身”之说,就是读书能让人翻身,能把命运转过来,也许就是老百姓的一个很真实的概括。另外读书所得的知识、科学可以改变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不过其中也有正面和反面的区别。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谚语,但是集结了许多的玄机、玄妙在里面,有对人生成败的概括,有对命运的深层揭秘。当然此谚语说不上尽善尽美,但是于不尽善不尽美之中,却有许多的够善、够美的东西让我们对自己的命运以及他人的命运回味无穷。
P98-100
导语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该书除了谈义理、哲学,也给予人们丰富的处世、处事、修身、管理、学业、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智慧。教诲你择善固执,抵达成功之域。姚淦铭著的这本《中庸智慧》以《中庸》原文为基础,加以引申、解读,结合当代现实生活,启示人生。
序言
儒家经典的《四书》,是《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宋代朱熹编注《四书章句集注
》,于是“四书”之名也由此而定。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先是《礼记》一书
里的一篇,《礼记》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书
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学》是其书的第四十二篇。在
宋代以前,虽然有人关注《中庸》与《大学》,但是
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
将它们推向高处,臻于巅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
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让千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催
开出生命的新花来;然后能够与其他的学说相抗衡,
特别是面对来自佛、道的冲击与挑战。宋代儒学迫切
需要义理之学,因此一旦发现了《大学》、《中庸》
,特别是蕴藏在《中庸》里面的哲学理论,便尊视为
“圣学”的宝藏。于是宋儒拳拳服膺之,汲汲开掘之
,滔滔阐扬之,一代新儒学终至勃然兴起。再就儒学
本身而言,宋儒治经与唐代迥然有别,不是斤斤于训
诂考证,而是察察于义理阐述,以心性命理为主,且
又糅合了佛、道之说。宋以后明代传承延续了此种“
理学”,或称之“道学”,此便是宋明理学。
确实,《中庸》给人的表象是薄薄的,没有多少
字数,但是一旦走进《中庸》,恰似一座深邃思想与
智慧的殿堂。在《中庸》里面,存心养性之理、穷神
知化之方、聪明睿智之法、天人合一之机、治乱存亡
之候,具载于是书。
当然《中庸》一书除了谈义理、哲学,也给予人
们丰富的处世、处事、修身、管理、学业、家庭以及
日常生活的诸多智慧。《中庸》教诲你择善固执,抵
达成功之域。一个人如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那么即
使是一个资质并不高的人,甚至是一个愚笨的人、一
个懦弱者,也必定会得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
提升。
在《中庸》这里,既能曲径通幽,通达心曲之幽
深;又能鸢飞戾天,遨游广阔之六合;亦能鱼跃于渊
,有如鱼得水的洒脱境地。一言蔽之,指点你“尊德
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国学里,《中庸》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虽篇
幅不多,但是它本身的富藏,以及附着在这本经典上
的解读、研究与影响,那是千年的层累层积,层储层
淀,真个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承载了。《中庸》
成为一本特别厚重的文化经典,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
与智慧的深湛内涵。
本书《中庸智慧》也如先前的《大学智慧》一样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庸》的智慧的解读
;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将《中庸》原著全文翻译与品读
,考虑到朱熹的《大学章句》的经典性与影响深远,
又采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关于《中庸》的智慧解读,我们又分别从其“精
蕴与价值”、“中庸的深广内涵”、“中庸的现代智
慧”、“性命说智慧”、“诚的多维视域”、“学问
思辨行”、“天人之际智慧”、“修养与教化智慧”
、“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结晶”、“历史之谜”
等方面一一剖析而展开解读。
国学大师梁启超指出:“两汉之间,儒者通经,
皆以致世,以《禹贡》行水,以《洪范》察变,以《
春秋》折狱,以《诗》三百五篇当谏书。盖六经之文
,无一字不可见用。”(《西学书目表后序》)此种
传统便是追求学以致用,其精神值得发扬,至于“怎
样用”、“用什么”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我想,对中国传统经典智慧的解读也应该有一种能用
而至于大用、妙用的目标。
这里又记起朱熹的话:“智愚之过不及,宜若道
之所以不明也;贤不肖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
也。”道不明,是因为智者测度深微、揣摩事变得太
“过’’了;而愚者又昏聩暗昧、蹇浅无知得“不及
”。这种“过”犹“不及”,都不能彰明“中庸之道
”。再说贤者刻意尚行,惊世骇俗,此种行为太“过
”了。不肖者,卑污苟贱,不能去行当行的,此种行
为则是“不及”,那么同样不能实行“中庸之道”。
因此“中庸之道”看似简单,其实知晓其理与践行其
道都不是易事。朱熹又说:“故日‘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知味之正,则必嗜之而不厌矣;知道
之中,则必守之而不失矣。”(《四书或问》)此话
的味道,真可以去寻味、辨味、体味、知味、回味的

作者
2010年6月
内容推荐
姚淦铭著的这本《中庸智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庸》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将《中庸》原著全文翻译与品读,考虑到朱熹的《大学章句》的经典性与影响深远,又采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关于《中庸》的智慧解读,本书又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中庸的深广内涵”、“中庸的现代智慧”、“性命说智慧”、“诚的多维视域”、“学问思辨行”、“天人之际智慧”、“修养与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结晶”、“历史之谜”等方面一一剖析而展开解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淦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5488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32
CIP核字 2010175962
中图分类号 B222.1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7
出版地 山东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