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内容
作者简介
孙邦金(1978—),安徽定远人,哲学博士,现任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明清哲学与区域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绪论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研究现状
一 清代儒学的两次转型及其阶段性特点
二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新近研究进展
三 对乾嘉儒家哲学思想的诸种诠释及其不足之处
四 研究方法与整体思路
第一编 乾嘉儒学的经典诠释及其义理建构
第一章 惠栋的学术思想与乾嘉考据学范式的奠立
一 尊经好古:“若经学则断推两汉”
二 识字审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
三 别立新疏体例:唐疏《易》《书》皆不足传
四 理欲相兼:“理字之义,兼两之谓”
第二章 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架构及其形上学基础——兼对现代新儒家对戴震哲学批评的一个回应
一 现代新儒家对于戴震哲学的严厉批评
二 清代形上思维的衰降与戴震的反应
三 道赅理气的天道一本论
四 “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的自然合目的论
第三章 戴震的人性论及其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
一 “人能明于必然”的人性论
二 “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的性、命、才关系论
三 “心之所喻则仁也”的心性关系论
四 “知而无蔽”与“容光必照”的智识主义
五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至善追求
第四章 戴震的絮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
一 “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的一本论
二 “情”之两层含义:“情欲之情”与“絮情之情”
三 “使人自求其情”的反身性原则
四 “以我之情絮人之情”的公平原则
五 “推诸天下万世而为准”的普遍正义原则
六 从“共遂其生”到“得理合义”的义务论特质
第五章 王鸣盛的经学考证与史学理论
一 经学考证中的崇郑立场与泥古倾向
二 “议论褒贬皆虚文”之实证史观之辨析
三 “以不议为议”的史学化境之追求
四 经史研究与历史语言学方法
第六章 赵翼的历史哲学与史学解放
一 赵翼与乾嘉考证史学
二 “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的历史书法
三 “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
四 “所欲咸得遂”的伦理学思想与史学解放
第七章 乾嘉儒学的“新道论”形上学
一 清代中前期易学对于“理为太极说”的解构性批评
二 乾嘉学者道、理二分的“道一理殊”论
三 乾嘉新道论哲学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编 乾嘉儒学的思想论争及其分化流变
第八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语言典章度数之学的发展
一 戴震后学与扬州学派
二 扬州学者对戴震“因声求义”小学思想的深化
三 扬州学派的名物典章制度之学
四 扬州学派的数学与科技史研究
第九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 汪中的荀子学与人道主义思想
二 凌廷堪的“以礼代理”说
三 阮元的“相人偶”说与“节性”论
四 焦循的“能知故善”论
五 对扬州义理之学的几点反思
第十章 汉宋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自我总结——以江藩与方东树之争为例
一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
二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间的竞争
三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四 “汉学”与“宋学”之间的“新清学”
第十一章 儒释之争与乾嘉心性之学的多元开放意识——以龚自珍为中心
一 生命、思想与文字上的人性论
二 乾嘉心性论的多元取向
三 佛学与心学的复兴与会通
四 龚自珍心性之学的异端取向
五 龚自珍心性之学与佛教心性论的会通
第十二章 经史之争与乾嘉儒学的知识分立运动——以章学诚与龚自珍的六经皆史论为中心
一 乾嘉经史之争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
二 章学诚综贯“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知识门类的学术史贡献
三 “毅然破乾嘉之门面”:从章学诚到龚自珍
四 “其运实为道问学”:龚自珍论乾嘉学术知识的独立与分化
五 经、子皆史与龚自珍重整经学体系之努力
六 经学“分裂而人数科”:经史之争的最终结局
第十三章 中西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近代命运——以傅斯年与乾嘉学术为中心
一 “始于疑而终于信”——疑古与信古的平衡
二 “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乾嘉史学及其方法的科学化
三 “史学便是史料学”的本土渊源
四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乾嘉考证学与历史语言学派
第三编 乾嘉儒学的学术生态与社会政治观念
第十四章 清儒“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及其内在困境
一 清代“君师合一”论的形成
二 清代“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
三 儒家“治道合一”政治理想的内在困境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一 “天子皆人”与“天子一位”论中的政治祛魅意识
二 “君臣义合”与“君臣人合”论中的政治自由意识
三 “君臣师友论”中的公共意识
四 “杀一不辜号为忠臣,君子为之乎?”——为忠君伦理设限
五 结语
第十六章 乾嘉士大夫阶层的治生问题与学
导语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分上中下三编,共十七章,加上绪论与结语,有近二十章的篇幅,虽然是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项成果,未能对此一时期的儒学内容做一个十分全面的论述,却也基本上体现了作者孙邦金对于乾嘉儒学研究的框架性思考,展示了作者在此领域的宏大构思以及所蕴含的巨大学术发展潜力。三编的思想结构呈现为哲学、学术与思想的三维互动,以此来立体地呈现乾嘉儒学的精神面向。第一编侧重于哲学思想,以乾嘉的新道论为代表,揭示了该时期儒学的哲学形上学。第二编侧重于学术讨论,以扬州学派、汉宋之争、经史之争、儒释之争、中西之争五组学术问题为中心,揭示了乾嘉儒学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其所面临的新问题。第三编侧重于政治思想与社会观念,属于泛化的哲学史,因而可以归类到思想史的范畴。三编的内容虽非面面俱到,但通过对一些典型思想家、学者、学派思想的深入阐述,大体上呈现了乾嘉儒学的丰富内涵,从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多维角度初步证成了作者提出的“乾嘉新儒学”或“新清学”的说法。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清代有学术无思想,一有思想无哲学,有哲学但很粗浅等看法似乎已成学界定论。《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是重新审视这些似是而非之定见的一部力作。作者孙邦金通过在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写作方法之问自如切换,多维立体地勾勒了乾嘉儒学声音低沉的义理建构与思想沦争,以此呈现出乾嘉儒学生动丰赡的另一面。第一编侧重于哲学思想,通过重点梳理戴震“道赅理气”的新道论、“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和“以情絮情”的伦理学,揭示乾嘉儒学的义理新诠。第二编侧重于学术时论,以戴震与扬州学派、汉宋之争、经史之争、儒释之争、中西之争五组学术问题为中心,展现了乾嘉儒学独特的问题意识与时代风貌。第三编侧重于政治思想与社会观念,指出在文纲繁密的年代里,诸如戴震、钱大昕、袁枚、龚自珍等乾嘉一流学者其情也郁积,其思也幽深,其言也曲折,令人唏嘘,也更可为今人镜鉴。然而他们弦歌不辍、维新儒学的努力,终使中国文化生命不绝如继,诚属不易,理应昭彰。本书作者对于前近代的“乾嘉新儒学”的框架性思考,蕴含着巨大的学术讨论空间,值得学界关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邦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23727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3
出版时间 2018-04-01
首版时间 2018-04-01
印刷时间 201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60
CIP核字 2018076163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