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
内容 | 作者简介 孙邦金(1978—),安徽定远人,哲学博士,现任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明清哲学与区域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序 绪论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研究现状 一 清代儒学的两次转型及其阶段性特点 二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新近研究进展 三 对乾嘉儒家哲学思想的诸种诠释及其不足之处 四 研究方法与整体思路 第一编 乾嘉儒学的经典诠释及其义理建构 第一章 惠栋的学术思想与乾嘉考据学范式的奠立 一 尊经好古:“若经学则断推两汉” 二 识字审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 三 别立新疏体例:唐疏《易》《书》皆不足传 四 理欲相兼:“理字之义,兼两之谓” 第二章 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架构及其形上学基础——兼对现代新儒家对戴震哲学批评的一个回应 一 现代新儒家对于戴震哲学的严厉批评 二 清代形上思维的衰降与戴震的反应 三 道赅理气的天道一本论 四 “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的自然合目的论 第三章 戴震的人性论及其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 一 “人能明于必然”的人性论 二 “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的性、命、才关系论 三 “心之所喻则仁也”的心性关系论 四 “知而无蔽”与“容光必照”的智识主义 五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至善追求 第四章 戴震的絮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 一 “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的一本论 二 “情”之两层含义:“情欲之情”与“絮情之情” 三 “使人自求其情”的反身性原则 四 “以我之情絮人之情”的公平原则 五 “推诸天下万世而为准”的普遍正义原则 六 从“共遂其生”到“得理合义”的义务论特质 第五章 王鸣盛的经学考证与史学理论 一 经学考证中的崇郑立场与泥古倾向 二 “议论褒贬皆虚文”之实证史观之辨析 三 “以不议为议”的史学化境之追求 四 经史研究与历史语言学方法 第六章 赵翼的历史哲学与史学解放 一 赵翼与乾嘉考证史学 二 “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的历史书法 三 “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 四 “所欲咸得遂”的伦理学思想与史学解放 第七章 乾嘉儒学的“新道论”形上学 一 清代中前期易学对于“理为太极说”的解构性批评 二 乾嘉学者道、理二分的“道一理殊”论 三 乾嘉新道论哲学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编 乾嘉儒学的思想论争及其分化流变 第八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语言典章度数之学的发展 一 戴震后学与扬州学派 二 扬州学者对戴震“因声求义”小学思想的深化 三 扬州学派的名物典章制度之学 四 扬州学派的数学与科技史研究 第九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 汪中的荀子学与人道主义思想 二 凌廷堪的“以礼代理”说 三 阮元的“相人偶”说与“节性”论 四 焦循的“能知故善”论 五 对扬州义理之学的几点反思 第十章 汉宋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自我总结——以江藩与方东树之争为例 一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 二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间的竞争 三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四 “汉学”与“宋学”之间的“新清学” 第十一章 儒释之争与乾嘉心性之学的多元开放意识——以龚自珍为中心 一 生命、思想与文字上的人性论 二 乾嘉心性论的多元取向 三 佛学与心学的复兴与会通 四 龚自珍心性之学的异端取向 五 龚自珍心性之学与佛教心性论的会通 第十二章 经史之争与乾嘉儒学的知识分立运动——以章学诚与龚自珍的六经皆史论为中心 一 乾嘉经史之争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 二 章学诚综贯“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知识门类的学术史贡献 三 “毅然破乾嘉之门面”:从章学诚到龚自珍 四 “其运实为道问学”:龚自珍论乾嘉学术知识的独立与分化 五 经、子皆史与龚自珍重整经学体系之努力 六 经学“分裂而人数科”:经史之争的最终结局 第十三章 中西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近代命运——以傅斯年与乾嘉学术为中心 一 “始于疑而终于信”——疑古与信古的平衡 二 “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乾嘉史学及其方法的科学化 三 “史学便是史料学”的本土渊源 四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乾嘉考证学与历史语言学派 第三编 乾嘉儒学的学术生态与社会政治观念 第十四章 清儒“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及其内在困境 一 清代“君师合一”论的形成 二 清代“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 三 儒家“治道合一”政治理想的内在困境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一 “天子皆人”与“天子一位”论中的政治祛魅意识 二 “君臣义合”与“君臣人合”论中的政治自由意识 三 “君臣师友论”中的公共意识 四 “杀一不辜号为忠臣,君子为之乎?”——为忠君伦理设限 五 结语 第十六章 乾嘉士大夫阶层的治生问题与学 导语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分上中下三编,共十七章,加上绪论与结语,有近二十章的篇幅,虽然是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项成果,未能对此一时期的儒学内容做一个十分全面的论述,却也基本上体现了作者孙邦金对于乾嘉儒学研究的框架性思考,展示了作者在此领域的宏大构思以及所蕴含的巨大学术发展潜力。三编的思想结构呈现为哲学、学术与思想的三维互动,以此来立体地呈现乾嘉儒学的精神面向。第一编侧重于哲学思想,以乾嘉的新道论为代表,揭示了该时期儒学的哲学形上学。第二编侧重于学术讨论,以扬州学派、汉宋之争、经史之争、儒释之争、中西之争五组学术问题为中心,揭示了乾嘉儒学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其所面临的新问题。第三编侧重于政治思想与社会观念,属于泛化的哲学史,因而可以归类到思想史的范畴。三编的内容虽非面面俱到,但通过对一些典型思想家、学者、学派思想的深入阐述,大体上呈现了乾嘉儒学的丰富内涵,从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多维角度初步证成了作者提出的“乾嘉新儒学”或“新清学”的说法。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清代有学术无思想,一有思想无哲学,有哲学但很粗浅等看法似乎已成学界定论。《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是重新审视这些似是而非之定见的一部力作。作者孙邦金通过在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写作方法之问自如切换,多维立体地勾勒了乾嘉儒学声音低沉的义理建构与思想沦争,以此呈现出乾嘉儒学生动丰赡的另一面。第一编侧重于哲学思想,通过重点梳理戴震“道赅理气”的新道论、“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和“以情絮情”的伦理学,揭示乾嘉儒学的义理新诠。第二编侧重于学术时论,以戴震与扬州学派、汉宋之争、经史之争、儒释之争、中西之争五组学术问题为中心,展现了乾嘉儒学独特的问题意识与时代风貌。第三编侧重于政治思想与社会观念,指出在文纲繁密的年代里,诸如戴震、钱大昕、袁枚、龚自珍等乾嘉一流学者其情也郁积,其思也幽深,其言也曲折,令人唏嘘,也更可为今人镜鉴。然而他们弦歌不辍、维新儒学的努力,终使中国文化生命不绝如继,诚属不易,理应昭彰。本书作者对于前近代的“乾嘉新儒学”的框架性思考,蕴含着巨大的学术讨论空间,值得学界关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邦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2372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3 |
出版时间 | 2018-04-01 |
首版时间 | 2018-04-01 |
印刷时间 | 201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60 |
CIP核字 | 2018076163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