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
内容
内容推荐
近年来,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越来越被专业中国读者和大众所推崇。琼·辛格著的《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被认为是介绍荣格和荣格心理学实践的经典之作,用艺术化的语言详细对此进行了阐述。本书非常适合临床工作者和相关爱好者了解阅读荣格心理学相关内容。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基础篇
01 分析师与接受分析者
02 情结与魔鬼
03 从联想到原型
04 原型重要吗?
第二部分 内在过程
05 自性化:通往整合之路
06 人格面具与阴影
07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内在的对立面
08 让自性流转
09 理解我们的梦
10 把梦做完:积极想象
第三部分 现世之人
11 心理类型:沟通的密匙
12 世间的心灵
注释
序言
新版序言
几天前我收到了出版商的一封来信,祝贺我已出版的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一书发行量巨大。
同时,她计划将此书再次再版发行。二十多年来,此书一
直作为介绍荣格心理学的经典读物。此时恰逢我的七十五
岁生日。这个时间点对我来说是座里程碑,它提醒我时日
不多,让我看到自己如今已经处于人生旅程的下半场了。
在近十年的心理分析实践之后,我完成了《荣格心理学的
实践——心灵的边界》一书。那时大部分荣格的著作还未
被翻译,所以那些非德语国家的读者们无法对其思想有一
个整体的认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经改变,心理
学不断发展,我也不一样了。
面临《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再版,我
不禁问自己,这就是我想留给后世的遗产吗?答案是:我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仍然流行,因为荣格的著作仍然流行,
我还是可以为他摇旗呐喊的。但是其中也不乏已经过时的
部分,这部分和我现在的想法不符。于是我建议出版商: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不应该简单地再版
而是要整体修订,要让它跟上时代的步伐。她欣然同意了

重读荣格这本书,我发现他对心灵的基本理解是,它
在我们生命中所起的作用是为我们内部工作提供并维持一
个坚实的基础。他所著述的大部分内容是永恒的,但有些
部分也很明显地表明荣格是其文化背景和时代的产物。然
而,他终其一生不断发展他的理论,不断试图将其新的见
解整合到自己的理论中去。在众多荣格的名言中,我最喜
欢这一句:“感谢上帝,我是荣格,不是荣格主义者
(Jungian)!”我明白,他不希望他的追随者们盲目地将
他的理论当成是“真理”,而是要像他一样做自己,根据
不断变化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看法。如今,在荣格去世25
年之后,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荣格的理论,考虑一
下哪些部分依然适用于当代生活,哪些部分可能需要修改
完善。
我觉得人们现如今就某些经典的问题需要全新的解答
,比如:分析师和接受分析者之间关系的本质;性别问题
;人格类型;客观测量的价值;个体与荣格提出的“集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社会享有谈论内在体验的新自
由;对痛苦和疗愈过程中的身体、思想和心灵之间那复杂
交织的关系做出更好的辨认,等等。我经常想起荣格留给
我们的诸多精神财富,而且我是如此地感激他。然而,年
复一年,我发现自己被越来越多的荣格没有找到答案的问
题所困扰。作为荣格的信徒,我不得不独立思考,找到新
的方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由此一来,我的荣格心
理学实践便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形式。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不同性别有可能了解对方吗?
”这一章内容是在妇女解放运动和随后的社会性别角色革
命之前写成的。所以原本的内容也就作废了,替换为“阿
尼玛和阿尼姆斯:内在的对立面。”原来的“心理类型:
沟通的密匙”完成之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还未被广泛
应用于临床和咨询中的那些人格量表当作重要的理论基础
,所以那一章也做了比较大的修订。原版有一章叫“心理
分析和反主流文化”,带有浓郁的20世纪60年代特色。但
是我必须承认的事实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已经没有明
显的“反主流文化”群体了,只有“非主流”,这些人可
能有一天会成为美国的主体人群。所以我删掉了那一章,
新增了一章“世间的心灵”,说的是荣格心理学以及一般
意义上的心理学已经冲出心理咨询室的一隅,进入了主流

本书中其他的修订表达了我对荣格心理学实践的深思
熟虑。这包括了在我不断反思的人生中,在与他人和自己
的心灵打交道的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可是如果没有灵
魂(soul),心灵(psyche)又为何物?灵魂使我们不仅
仅是一堆化学物质和复杂的神经元的组合;灵魂是意识的
核心,它使我们认识自身以及外部世界,得以识别出自己
之所以成为独特个体的那些特点,同时也了解我们作为总
体的一部分所共同持有的那些特征。
本书的新版就是以上这些思考的表现。
琼·辛格
1994年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
导语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可理解为“心灵的疆域”,它等待着人们鼓起勇气,前往探索;在琼·辛格看来,透过咨询室,心理学的智慧之光亦可照亮整个世界……这正是心灵的呼唤,是琼·辛格长久以来的期待。书中收录了三部分,包括基础篇、内在过程、现世之人。
书评(媒体评论)
当之无隗的介绍分析心理学的最佳读本。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自出版以
来,已经印刷了十万余册,是公认的荣格及荣格学派
心理学实践的经典导读之作。本书经过全面修订更新
,结合了近20年来荣格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必将不负
原著的盛名。在某种程度上人们说不定会认为这本书
不应该出版,因为它泄露了心理治疗的基本秘诀,这
一秘诀还出自于一位艺术大师之手。
——艾伦·瓦茨(AIan Watts),英国著名哲学

本书是我所读过的将荣格总体思想论述得最清晰
、最连贯的著作。
——罗伯逊·戴维斯(Robertson Davies)
琼·辛格是经典学派的代表,在瑞士苏黎世荣格
学院完成训练后,她与丈夫理查德·辛格回到美国,
于1965年参与筹建了芝加哥荣格学院。琼·辛格在芝
加哥、旧金山和洛杉矶荣格学院都留下了足迹并做出
了贡献。《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是她
的代表作,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专著之
一。
——申荷永
精彩页
01
分析师与接受分析者
当今世界,相比几年之前,科学知识的受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源于科学的诸多发现。在一个时代内,普通人已经可以获取所有科学领域新近发展的信息,在过去,这些信息只为研究人员私人占有,直到他们研究的理论被证实,事实得以确立,那时人们才能知悉科学信息。但是由于媒体——像滋养人类的脐带——对信息贪得无厌的渴求,一星半点儿的消息或者传闻都无法逃脱媒体的指缝,不论是电视镜头,还是电脑网络。最新医学发现的新闻通常通过早报映人人们的眼帘,这要先于专业期刊。秘密几乎从来不能保持长久。它们持续不断的用观点、建议以及强行推销等方式对人们的心灵狂轰乱炸。不管主题是商品、政治立场抑或是社会活动家的恳求,我们的心理都是既定的靶子,腰包是终极目标。这在自然科学的专门知识以及某些技术领域依然较为少见,但是一旦涉及心理学领域,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有资格对人性做出判断,尤其是在阅读了几篇文章之后,或者观看了一系列冗长的谈话节目之后——这些节目通过呈现患者每个可能的心理创伤,声称可以诊断出人的状况。毕竟,看官们可能会推论,如果心理学如其名所示,是对人类心灵的研究,即心灵体验它自身,那么,我所理解的心灵正在发生的抑或可能发生这一观点,为什么对其他人而言就不适用呢?毕竟我有“心智(mind)”,不管它是什么,我知道我的感受,我的体验,至少那些可能在我身上实践心理学的人也是如此。
同时,人类能够感受的最为痛苦的创伤有一种公开曝光的发展趋势:乱伦创伤、性虐待、挨饿、宗教折磨、精神病性抑郁、人格分裂、多重人格障碍、酗酒、药物滥用导致的恶化、有组织的强奸,以及其他不可胜数的对心理、身体和精神的羞辱攻击。不管是眼见还是耳闻这些受害者遭受的苦难,都会唤醒许多个体的记忆以及未处理的痛苦,他们可能将自己的悲伤和羞愧藏掖在神经症的外衣之下。对于这些人而言,心理学提供了一线希望,他们担心这希望太脆弱,但是对他们而言又是如此重要,因此会不远万里寻求心理学的帮助。
对于精神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的现代疗法,一度曾主要局限于行为、认知和心理动力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的意识革命之后,出现了大量其他方法,它们以特有的技术,为许多人提供服务。例如,各种身体取向的疗法基于这样一个原则:个体身上发生的任何痛苦或者创伤事件,都会存储于身体的结构和组织之中,直接对身体进行工作便可以令其减缓。社会心理学家将个体周遭的环境视作个体磨难的源头。自体心理学家(self psychologists)试图将“真我”(tme self)从诸多“假我”(false self)中区分出来。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婴儿期的人际关系为随后的所有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另外还有一大群心理学家在一个特殊的团体内直接与诸多个体工作,这种特殊团体创立的目的就是利用他人作为一面镜子,个体从而可以处理自己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仍需要有另外一本书,介绍面对人类心灵问题的另外一种方法呢?尤其这种方法也不是那么人时,不是那么流行,而且它也没有许诺可以“治愈”哪个人——更别提治愈所有人了。我所指的是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的工作,只有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心理学”这个词,他的工作才落人心理学的范畴,因为它处理的是每种人类体验,这种体验是通过一种神秘而假定的——如果你愿意那样说的话——器官,即心灵而获得的,没有人曾亲眼见过心灵的模样,也没有人称量过它。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与弗洛伊德决裂以后,荣格对自己方法的命名,以便将他的工作与“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区别开来]包含科学方法,而且隶属于科学体系,但是又不局限于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它包含源于宗教的洞察力,但是又不局限于传统宗教表达的形式。而且,分析心理学关注艺术的本质,这事关创造性的过程,但是又不受任何艺术技法的束缚。
涉及如此宽广的领域,荣格心理学因此显得广阔而复杂。荣格的一些著作,写作清晰而直接,令读者感到贴心,但是他的很多著作确实深奥难懂,通常看似随着他的思维进程而展开,而非按照意识逻辑论述。在后一种类型的作品中,荣格极尽其精巧构造之能事,好似在编织一件纹理复杂、样式考究的织物。然而正是如此,才令他们难以理解。通常,如果初次阅读荣格的书籍,其中一些部分会看起来完全无法理解,除了那些论述异常清晰的部分,它们显得如此引人注目,让人觉得有指望继续阅读,而忽略了它们的解释说明作用。再次阅读时,光亮的区域扩大了,晦涩之处也显得没有那么晦暗了。这是许多人阅读荣格的体会,随着连续的阅读,有关荣格著作意义的一种全新的观点开始呈现,因此,他的作品适时地揭露了心灵的鲜活体验。想要把握荣格的生活与工作的意义及对心理治疗的启示,并非易事。
P25-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琼·辛格
译者 译者:蔡成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421510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552
CIP核字 2018241766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