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我与本我(精)/译文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自我与本我》选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著作比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也是他后期对整个人的心理所作哲学思考的结果。与其早期研究相比较,这三篇著作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上达到的较高成就。

内容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自我与本我》这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目录

超越唯乐原则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自我与本我

附录(一)描述性的和动力学的无意识

附录(二)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

书目索引

试读章节

有—种状态,它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并且也被描述过,它往往发生在经受了严重的机械震荡、火车事故以及其他有生命危险的事故之后。人们把这种状态称作创伤性神经症”。刚结束不久的那场可怕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这类疾病的患者。不过,人们至少已经不再把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归之于由机械力造成的神经系统组织的损伤。创伤性神经症表现出来的诸多症状中有大量的相似运动性症状,这一点很接近歇斯底里病症的症状。但是,—般说来,它比后者具有更强烈显著的主体失调特征(这一点很像疑病症和忧郁症),而且还明显地带有更多的综合性一般衰弱现象和精神能力障碍现象。不管是战争性的神经症,还是和平时期发生的创伤陛神经症,至今还未有人对它们作出完整的解释。在战争性神经症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症状时常在没有任何巨大机械力介入的情况下出现。这个事实既给人以启发,又令人困惑不解。在普通的创伤性神经症中,存在着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构成其病因的仿佛主要是惊愕和惊悸的因素;第二,某种同时遭受的损伤或伤害通常会对神经症病状的发展起反作用。“惊悸”、“恐瞑”和“焦虑”这几个词被人们不恰当地当作同义词使用,其实它们在与危险的关系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焦虑”指的是这样一种特殊状态:预期危险的出现,或者是准备应付危险,即使对这种危险还一无所知。“恐惧”则需要有一个确定的、使人害怕的对象。然而“惊悸”则是我们对人所遇到的如下隋况进行描述的用语:一个人在陷入一种危险时,对这种危险毫无思想准备。“惊悸”一词强调的是惊愕的因素。我以为焦虑不会导致创伤性神经症。因为焦虑具有某种保护主体使其免受惊悸的作用,所以不至于引起惊悸性神经症。后面我将回过头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把对梦的研究看作是探讨内心深处心理过程的最可靠方法。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通常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梦中,患者反复地梦见他所遭遇过的事故情境。这种隋境再次使他感到惊悸不已,以致从梦中惊醒。人们对这一点几乎完全不感到惊奇,他们认为,创伤性的经历甚至在睡梦中也不停地对患者施加压力的事实,证明了这种经历强烈有力,并使患者固着于它。我们在研究歇斯底里病症时,就已熟悉患者固着于使他发病的经历的现象。1893年,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曾经宣称,“歇斯底里患者主要是受着回忆之苦”。费伦采和西梅尔也早已能用患者对创伤发生时刻状况的固着来解释战争性神经症中的某些运动性症状。

但是,我没有发现创伤性神经症患者在醒着的时候也经常地回忆他们所遭遇过的事故。或许他们更关心的是不摹去想这些事。如果有人以为,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应该把他带回到引起他发病的情境中去,并且还把这看作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事情,那他已是误解了梦的性质。假如梦给患者展现的是一些有关他得病之前身体健康状态的图景,或者是他希望得到治愈的图景,那就比较符合梦的性质了。如果我们不想由于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而动摇我们关于梦的要旨是满足愿望这一信念,那么我们还可以考虑一种方法:我们或许可以论证,在这种情况下,梦的功能,一如其他许多功能一样,被打乱了,它偏离了它的本来目的。或者我们可能被迫去思索自我的那种神秘莫测的受虐狂倾向。

在这里,我打算撇开创伤性神经症这个模糊而沉闷的课题,来探讨一下心理器官在一种最早期的常态活动中所采用的活动方式,这种最早期的常态活动是指儿童的游戏。

人们对儿童游戏所作的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只是最近才由普法伊费尔(Pfeifer)(1919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并给予了总结。我愿向我的读者推荐他的论文。解释儿童游戏的各种理论力图发现引起儿童做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却没有把经济的动机,即对做游戏而产生愉快的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我并不想对包含这类现象的整个领域作出论断,只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能对一个一岁半小男孩自我发明的第一个游戏提出某种见解。这种见解并不仅仅是短暂观察的结果,因为我与这个孩子及其双亲一块住了好几个星期,并且不是马上而是住了一段日子之后,我才发现他的那个不断重复而又令人不解的活动所包含的真实意义。

P10-13

序言

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对国内读者来说,也许并不算太陌生。至少有不少人听说过有这么个人及其如此这般耸人听闻的精神分析理论。然而,他的理论的真正内容却鲜为人知。解放前,商务印书馆曾翻译出版过他的一些著作。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十分贫乏,至于普通读者则更少有条件问津了。

前不久,译者偶尔与人谈及翻译出版弗洛伊德的著作,发现对方的反应竞不下于“谈虎色变”:在有些人心目中,弗洛伊德似乎类同于那些写黄色小说的作家,他的理论即便对学术界人士,也像国外那些不宜给儿童看的电影一样,最好是不要涉足。其实,这些想法都是出于不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真实内容而引起的误解。只要我们研读了他的著作,哪怕是一篇短文,就会发现,这些误解和疑虑是完全不必要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生于现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境内的弗莱堡。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专攻神经病学,后不久开始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公推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了。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他的第一部著作《歇斯底里研究》是与布罗伊尔合著的,发表于1895年。该书被称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奠定了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1899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他那后来才成为举世闻名之作的解梦》,然而当时无论在维也纳还是在国外,都没有引起什么人的重视。人们仅仅把他提出的理论观点当作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而已。

只是到了1905年,他的《性欲理论三讲》一书发表,这才真正引起世人的重视。这是他的第一部问世伊始即受到重视的著作。非但如此,它还在所谓的伦理学家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些人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敌意。一时间,弗洛伊德成了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可是,这些并没有使他气馁和退缩,他依然潜心研究,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证据。

1908年4月,荣格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直到这时,精神分析学和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才正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从此,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科学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50年后,已经拥有了三十个分会。如今,人们已不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作异端邪说。弗洛伊德本人也成了举世公认的著名心理学家。

正是本着严肃的科学探讨精神,我们在这里选译了他后期发表的三篇主要著作:《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著作比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也是他后期对整个人的心理所作哲学思考的结果。与其早期研究相比较,这三篇著作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上达到的较高成就。

……

弗洛伊德在以上三篇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在心理学理论上是重大的突破,因此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然而,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就是提倡全盘地接受和肯定它们。在我们看来,这些观点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的一家之言;否则,他不会成为国际公认的精神病专家。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倾向。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第三,当他把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从普遍的范围看,我国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批判探讨工作有待于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展开。如果我们的译本能为这种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工作提供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书译自英译本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标准版全集》第十八、十九卷。这是国际公认的比较准确、学术性较强的版本。编者在编纂过程中附加了许多说明性、比较性、提示性的注释,对理解弗洛伊德思想及其发展过程有很大帮助。本译本保留了所有这些注释,并用方括号表示,以区别于原著者的注释。

本书中的《超越唯乐原则》和《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由林尘翻译,《自我与本我》由张唤民、陈伟奇翻译。承蒙陈泽川先生的鼎力襄助,百忙中审校了《超越唯乐原则》和《自我与本我》,贾谊诚先生对本书的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林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我与本我(精)/译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林尘//张唤民//陈伟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5424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1150931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8
出版地 上海
191
13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4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