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精神经济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精神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经济观与新的文化观;文化艺术活动需要经济为其构建舞台,市场的“无形之手”弹奏着文化的琴键,规定着艺术活动的空间,文化和市场不仅表现为地缘关系,还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在作为信息社会的21世纪,文化产业,只有成为信息产业的“内容”,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信息产业,只有成为文化产业的平台或者载体,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目录

总论:精神经济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李向民1

第一篇 精神经济

人类的精神经济…………………………………………………李向民3

精神经济:新的经济增长范式………………………李向民 王 晨8

精神产品需求特性分析………………………………李向民 陆霄红25

精神经济学的若干问题…………………………………………李向民38

流变中的新见

——精神经济学研究二十年回顾…………………………王 晨43

第二篇 数码文化

论精神产品………………………………………………………李向民47

虚拟化生存………………………………………………………李向民61

文化产业:信息时代的文化革命………………………………李向民70

亚洲数码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李向民 王 晨81

数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兼论江苏数码文化产业发展…李向民 王 晨 陈学军 88

第三篇 创意产业

新的文化革命…………………………………………………李向民115

创意型企业产品特征及其

 生产决策研究…………………………李向民 王 萌 王 晨120

社会注意力:精神经济时代的

 稀缺资源………………………………李向民 徐浩然 王 晨130

创意产业的范围及测量…………………李向民 廖 飞 王 晨140

人物访谈:用精神之火燃起人文之光

——李向民先生谈大学人义教育和精神经济……………刘旭红 154

第四篇 文化体制

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五重疑障………………………………李向民165

关于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几点思考…………李向民171

双轮循环陷阱求解: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转变…………王 晨176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案例研究………………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183

第五篇 文化市场

中国书画市场价格倒挂现象分析………………………………郑 奇193

中国艺术市场源流考……………………………………………李向民202

现代艺术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李向民229

艺术中介管理……………………………………………………成乔明239

精神经济时代的贸易关系…………………李向民 袁 玥 王 晨247

南京人的“全运会” …………………………………………李向民257

五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李向民 王 晨262

跋:烟花三月的扬州……………………………………………………273

试读章节

:精神经济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

李向民

(一)

当工业文明的“恐龙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文化的光芒不再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和咄咄逼人,变得具有更多的感性和人文关怀。人们正逐步从物欲的羁绊中,重新获得自我,实现人性的回归。人不再被作为手段,而成为真正的终极目的。精神经济时代是人性回归的时代,是人真正成为经济主人的时代。这种变化在经济领域中最显著的标志,则是“文化产业化”以后的“产业文化化”。

创意是这个时代最本质的生产力,也是时代的生命所系。简单的重复劳动被视为愚蠢的粗活,最有利可图的核心流程早已超越了机器的轰鸣,而在优雅甚至休闲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就像当年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以发达国家变得环境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新鲜。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工”们还在夜以继日地忍受着噪声、毒气和粉尘的荼毒,用世界上最健壮的身体拼命地赚取天下最微薄的犒赏。西装革履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的精神主宰,是天下穷国的上帝。麦当劳、大众汽车、东芝电器一方面摆出本土化的姿态,一方面笑容可掬地接受着世界各国的顶礼膜拜。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征服工具。它不像鸦片那样臭名昭著,也不像坦克大炮那样明火执仗。它披着温情的面纱,以普度众生的悲悯胸怀,将西方文化理念包装成各式用品。当年传教士和十字军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将其征服。

这种经济奴役比当年白人对南美洲的经济单一化、附庸化的后果更为不堪设想。因为它将经济的分工变成种族的分工,这是对天赋人权最大的嘲讽!

当经济失去精神,只剩下物质的躯壳时,尼采惨叫了一声:上帝死了!

一个民族失去精神的创新能力,就会成为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濒危的民族,一个任人屠宰的民族。民族的崛起就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衰落预示着民族的衰落。因为,精神经济时代,文化是经济的真正命脉。

当我们的孩子津津有味地沉浸在迪斯尼的欢乐和哈利·波特的神话中时,他们正一步步地离我们远去。代沟的表象掩盖了文化背离的事实。我们的宝莲灯和老迈年高的孙猴子已经在文化大战中力不从心。今夜星光灿烂,游戏买办们还在源源不断地给我们送来“传奇”和“任天堂”。网络游戏的地盘我们几乎丧失殆尽。甚至连其中的三国故事和封神演义都是日本和韩国班门弄斧的作品。

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文化的工具。市场的开拓同样也需要文化的开路。当我们晚饭后全家聚在电视机前听韩国女人拉家常时,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韩国文化的浸润。于是,我们看到金喜善、全智贤等人造的或者天然的美女,在中国的广告片中夺走了中国影星的饭碗。我们看到三星电器、现代汽车也更加亲切。大韩民族正在用他们的高价商品回馈1000年来中国文化的教诲。

当我们为姚明在美国NBA的表现而欢呼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邀请中国球员加盟本身也是美国公司向中国推介NBA项目的手段。在这惊心动魄的对抗比赛的背后,是同样不可叵测的商业计划。

我们不能说不。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华民族将自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说“不”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而且更需要实力。1000多年前,大唐王朝的国都长安城是万方来仪的圣城,东方文明碾过丝绸之路绵延万里遍及世界每个角落。长安城成为各色人种的展览场,只有大唐方能明令前来的外籍人士必须穿着唐王朝指定服饰。而1793年,当乾隆皇帝让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公爵按中国的朝觐大礼跪拜时,却遭到商人般的讨价还价,最终只是行了单腿跪拜礼。而今,我们已不能在祖宗的太庙内孤芳自赏,更不能躲在保护政策糊成的泥巴墙后沦为“文化病夫”。

然而,几十载物质经济的堆积岂能补救千年的文明转瞬间衰落?我们又如何能够以我们的“小米步枪”战胜列强的“洋枪洋炮”?中国脆弱的文化产业注定要承载太多的重压。P1-3

序言

创新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代序)

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 任彦申

进入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很快,机遇很好,但困难也很多。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起步,亦有所突破,但步履艰难。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前程远大,但还处于幼稚阶段,成长的体制、政策、市场环境等都亟待改善。

一、文化发展大趋势和新特点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这样几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其一,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发展,打破了原来的文化封闭状况,造成了多元文化,包括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各种文化之间既相互吸纳、借鉴、渗透、融合,又彼此竞争、排斥、抵制和斗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强国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先进的信息手段、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形成了对世界文化流通系统的垄断地位,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文化利润,而且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这不仅影响到多元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而且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他们利用文化渠道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的战略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正在大量走向世界,但中国的文化还远远没有走向世界,西方媒体向世界展示的中国形象基本上是负面的,被扭曲的、被丑化了的。因此,无论是应对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高中国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然就可能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激荡中失去自身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甚至有丧失文化主权的危险。

其二,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呈现一体化趋势。

如果说,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造就了科技企业,那么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则造就了文化企业。在当今社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决定着效益的高低,企业的兴衰。科技含量决定产品的品质,而文化含量则决定产品的品牌和形象。科技含量加上文化附加值决定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财力,而且推动了文化体制的深刻变革。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和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和高新技术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产业本质是内容产业,软件生产,靠软件来拉动和支撑庞大的硬件生产;它较少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当然要警惕精神污染);物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损耗,逐渐变成废品,而好的精神产品则是永不磨损,长盛不衰,使用越多越是精品;物质产品用完以后变成了垃圾,而好的精神产品消费以后则转化人的素质。因此,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远大前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短缺的要素是文化企业家,而没有现代文化企业家,就不能把文化生产要素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也难以实现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的跨越,形成文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其三,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到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充分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及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需求决定生产。可以预料,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事业将成为社会事业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和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以江苏为例,2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持续高涨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以后,群众对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以及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之后,文化事业也在大步前进。近几年政府以及社会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增长,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相继建成。持续多年的文化大省建设的积累效应开始显现,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和优秀文化作品大量涌现。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非常活跃,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蓄势待发,已见端倪。

二、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当前制约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依然是体制障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进展比较缓慢。国有的文化单位,一部分如广电、出版行业等,资产比较雄厚,效益也比较好,日子过得不错,再加上这些领域的国家垄断和行政保护、行业保护,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不大,因而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还有一部分文化单位如文艺院团,资产很小,包袱很重,改革的成本很高,没有政府的强大支持,他们改不动,也改不起。现有的文化改革基本上停留在运行机制这个层面上。就总体而言,原有的文化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直接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没有文化企业,哪来的文化产业?这种集政、事、企为一体的“三合一”体制,使得一些文化主管部门成为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这些单位的领导者,既是政府的官员,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又具有国有事业性质,享受着事业单位的一套优惠政策;同时还是企业的主管,享受着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这些既得利益使得他们缺乏改革的动力。真要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困难很大、阻力重重。

二是国有文化资产被条块分割,上下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效益低下。比如江苏的闭路电视用户已有近800万户,传输网络已投入30亿一40亿元。但由于省、市、县多级投资,各有各的利益,造成上下冲突,左右矛盾,无序竞争,管理混乱。不仅互不联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而且政令不畅,隐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状况对正在推进的电视数字化、网络化造成巨大的困难。

三是政府包办文化,公款消费文化,文化市场发育缓慢。国有文化单位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都很淡薄,文化生产、服务同市场和群众需求脱节。“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主要归宿”。大多数文化产品只讲投入,不讲产出,有些虽然获了奖,但市场不叫座,群众不叫好,既产生不了社会效益,更谈不上经济效益。政府对文艺院团的投入主要是人头费,但很少扶植文化生产和购买文化服务,造成这些单位人员臃肿,包袱越背越重。由于缺少精品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造成不演还能活,越演越活不下去的局面。本来这些文化人有才艺、有技能,属于社会的优势人群,但在旧体制下变成了社会的困难群体,对这种状况,文化人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原有的文化体制不改革没有出路。

三、文化体制改革应当加快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宝贵经验,但对文化改革仍然争论较多,疑虑较大,改革的成本又比较高,致使这项改革步履艰难。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才,解放文化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闯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振兴文化的道路。

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触及体制问题,只在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改革难以深化。所谓“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的体制,只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并非长远之计,应当宜事则事、宜企则企,分类指导,分别改革。现在部分地区完成了政事、政企分开,但很多地方还没有分开,造成文化管理体制上下不一致、不贯通,既运行不畅,也缺少共同语言,应当尽快改变这个状况。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或者说当务之急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把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搞活。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是整体转制为企业,即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人员也要相应转变身份,产权要清晰,经营自主权要落实;第三步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大力支持,根据不同情况承担改革的成本。要舍得花钱买机制,花钱保平安。对文化单位一般不搞下岗分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养一批(离退休人员),保一批(优秀艺术家),转制放活一大批。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要逐步增加,但投入的方式要改变,从过去养人为主变为养事为主,扶持精品生产,培训艺术人才,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对昆曲等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专项保护。

在文化的发展和改革中,还应当注意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党管意识形态与政府管文化资产的关系;二是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三是尊重精神产品生产规律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关系;四是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后记

三月的扬州

转眼又是烟花三月。

那曾经真实而令人激动的烟花三月的扬州,像一幅经年的老照片,有些漫漶,有些泛黄。只有校园里,迎着春日骄阳绽放的大红的虞美人,依稀可辨,还在传递着青春的消息。

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在大学校园里为精神经济兴奋得辗转反侧的青年,如今已人到中年。但是,那些痴人说梦般的预言,却不顾时人的侧目,浩浩荡荡地成为今天不可阻挡、不可妄议的潮流。我们可以不理会是谁的预言,但不能不面对这一预言的震撼。

可以想像,20年前烟花三月的扬州,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古城。在一个校园报告厅里,甚至连门口和过道里都挤满了无法入座的人们。讲台上是一位未满19岁的学子,他认真而坚定的神色甚至令人忍俊不禁。台下是校长、教授和先来的同学们,在怀疑、挑剔,然后赞许的目光中,听他描绘人类经济即将面临的重大转变,并且指出,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第一次成为经济的主宰。

从扬州城的雨巷到旧金山的名校,精神经济的理论有如大明寺的钟声,在烟雨迷蒙中不胫而走,得到国内外许多大家的关注,钱学森、刘海粟、成思危、高觉敷、何祚庥、卓炯、蒋学模,乃至大洋彼岸的詹姆斯·卡希尔(James cahiu)等知名学者,都投以关注的一瞥。1999年在北京出版的《精神经济》一书更成为名噪一时的畅销书,读者用钞票为这一理论投下自己的赞成票。而这一切似乎与“精神经济”这一独创性的概念不谋而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精神经济学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今天,我们纪念精神经济学说诞生20周年,不是在凭吊渐行渐远的青春,而是为这一理论的新生而祝福。思想者总是孤独的,他是特立独行的侠客,是冷眼旁观的幽灵。精神经济理论经历数年的沉寂,却在世纪之交的天穹上划下一道耀眼的弧光。这是春雷的前奏,思想的破晓,更是上帝手中挥舞的彩练!

我们不讳言曾经的稚拙,但我们骄傲地拥有信念的执着。正如钱学森在评论精神经济理论时所说的,

“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有志于此的同志自己动手。”

这也是我们编辑本书的初衷,并且希望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加入到精神经济研究的行列中来。

烟花三月的扬州总给人无限的遐想,那是瘦西湖边的莺飞草长,更是茱萸湾头的百舸争流……

是为跋。

编者

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年3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精神经济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向民//王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849631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4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