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等闲识得书几卷
内容
编辑推荐

闲书,闲话,闲工夫;有趣,有料,有味道!

全美杰出图书奖得主、知名华人双语作家,一部趣味性、思考性阅读的典范之作!

从《等闲识得书几卷》中,可以看出朱小棣读书的兴趣和方法。所读的书,以文学、中国现当代史、人物传记、回忆录为主。书中的每一篇随笔,有很大的篇幅是引用他所读之书的原文。

内容推荐

《等闲识得书几卷》是朱小棣第四部书话随笔集。所读之书涉及文学、历史、传记等题材。作者随性阅读,随笔摘记,钩沉历史,臧否人物,每每能根据个人的乐趣和兴奋点,从细微处读出新意。他读得有味,书也写得有味。书话一体,便在朱小棣笔下面目一新,成为一篇篇精彩好看的散文。

本书堪称一部趣味性、思考性阅读的典范之作。

目录

自序:涓涓细水任自流

流行与经典

 江郎才不尽,妙舌战群儒

 上帝的疏忽

 微微黄卷,隽永如玉

 洗尽铅华才是真

 夏日读《寒夜》

 子午之夜,混沌经纬

 流行的底色

 时代落英,穆如清风

 大川放歌,小文妙论

 散淡未必疏懒,随意独具匠心

 流行与经典

 事出有因,查有实据

 一生三世,影像人生

 昔有萍踪寄语,何人不识韬奋

 “废”铁成钢,史海永生

 沉默的王小波

 八月未央,暗香浮动

 平凡哲学家

 梅开二度

 简约文字的生命力

 清风亭下,始信有芳

 一门精“英”

咀嚼与回昧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将功名,书生意气

 越嚼越香

 柳亚子论诗议政

 炮声隆隆,书意亦浓

 开会与发言

 三兔同窟

 秋后平原不识君

 多少风流墨,香浓一壶茶

 波城哑客

 古董之桥

 胜利的书

 诗人眼中的幸福

 救救大人

 庸人不自扰,自扰非庸人

 感人的不尽是诗

 舞台春风,编剧夕阳

 三白有幸,六记浮生

 初识日本

 我读梁文道

 死在哪里都一样

 这也叫书”

 闲话金陵鸭

历史与镜头

 书林独一树,堂堂语中人

 名门痞女

 因人废言易,因言废人难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行云止水,弛中有张

 历史与镜头

 明朝事,今朝了

 断肠人有难言之苦

 价廉的纪实,珍贵的史料

 于无声处

 激荡风云之胡适

 追识高华

 初升的太阳

 何方人物,走出延安

 松柏常青,高山仰止

 从石光荣到石钟山

 春风化雨,任怨恩来

 大国博弈与盛世危言

 “未”有牺牲多壮志

 上海怀旧,何止于风花雪月

 低头思明月,天涯共此时

 那一年

试读章节

洗尽铅华才是真

诗人徐志摩的诗名让他得以诗人的身份载人史册,尽管传世的诗作很可能只剩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么简短有力的十几个字。而他作为一个散文家的地位,则有过上下起伏的经历。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已经作为一种散文流派的代表而流芳。陈西滢、周作人、梁实秋、沈从文、储安平等左、右派文人都竞相捧场,确认其地位。可是到了80年代初,卞之琳在为《徐志摩选集》作序时,反而要说,作为一个散文作家,其地位“还有待确认”。这其间不仅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干扰,还有历史文化的因素值得探究。

文采华丽,无疑是徐志摩散文风格的特点,所以储安平说他的“散文原是诗的扩演”。我今天捧读一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2000年再版的《徐志摩散文选集》,方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的同时代的文人之所以热烈激赏他的华丽文采,其实是和白话文对文言文的革命有关。白话文便于推广的好处自然毋庸置疑,但要文人雅士们接受,最大的障碍,或者说最易遭到攻击贬低之处,就在于其“白”,直白而欠文采。而徐志摩的散文,恰恰以其华丽,堵住了臧否者的嘴巴。他的一篇《鬼话》,简直就是从文言骈文脱胎换骨而来。因而胡适等一班新文化的倡导者,自然乐意有徐志摩的绮丽文字为自己一方服务。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一切文字自然都要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汰筛选。日晒雨淋、洗尽铅华之后,方才见其原始本色和真实价值。当然,也有在当年就比较看穿这一点的人,鲁迅就曾把徐志摩比做一只不老实的小雀儿。经他老人家这么一点拨,我这次阅读徐志摩的《关于女子》(苏州女中讲稿)一文时,就不免看出文中不老实、讨巧卖弄的一面。

其实,我个人的阅读偏好,从来就是不喜欢华丽,而偏爱诚实。轻形式,重内容。所以,像徐志摩的散文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都不是让我醉心的文字。何况我这次阅读时还发现,连徐志摩本人也在文章中批评过不适当的浪漫。在《杂记(2)》一文中,徐就批评了某些新诗中出现的比旧诗中更为肉麻的无病呻吟。比如有一首新诗,说到重访数月前的故居,竟然用起“泪浪滔滔”。徐志摩就此批评说,“踹死了一个蚂蚁,也不失为一个伤心的理由。现在我们这位诗人回到他三月前的故寓,这三个月也并不曾经过重大变迁,他就使感情强烈,就使眼泪‘富裕’,也何至于像海浪一样的滔滔而来!”

然而,毕竟在徐志摩的散文中,我还是找了能够叩击我心灵的文字。那就是《我的彼得》,写给不在身边、由前妻抚养而夭折的亲子。里面写道: “我既是你的父亲,彼得,比方说,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的生前,日子虽短,给你应得的慈爱,为什么要到这时候,你已经去了不再回来,我才觉着骨肉的关连?并且假如我这番不到欧洲,假如我在万里外接到你的死耗,我怕我只能看作水面上的云影,来时自来,去时自去;正如你生前我不知欣喜,你在时我不知爱惜,你去时也不能过分动我的情感。我自分不是无情,不是寡恩,为什么我对自身的血肉,反是这般不近情的冷漠?彼得,我问为什么,这问的后身便是无限的隐痛;我不能怨,我不能恨,更无从悔,我只是怅惘,我只能问!明知是自苦的揶揄,但我只能忍受。而况揶揄还不止此,我自身的父母,何尝不赤心地爱我;但他们的爱却正是造成我痛苦的原因;我自己也何尝不笃爱我的亲亲,但我不仅不能尽我的责任,不仅不曾给他们想望的快乐,我,他们的独子,也不免加添他们的烦愁,造作他们的痛苦,这又是为什么?在这里,我也是一般的不能恨,不能怨,更无从悔,我只是怅惘——我只能问。昨天我是个孩子,今天已是壮年;昨天腮边还带着圆润的笑涡,今天头上已见星星的白发;光阴带走的往迹,再也不容追赎,留下在我们心头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

上述这样的文字,绝不会是不老实的小雀儿在叽叽喳喳,而只能是心血染成。所以,我读徐志摩,所能欣赏的,也只能是“洗尽铅华才是真”的地方。

2013年4月28日

P15-17

序言

涓涓细水任自流

自从五六年前在海外重拾中文写作,竟然一连在国内出版了三本文集:《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闲读近乎勇》。蓦然回首,深感天公厚爱。想自己何德何能,居然可以在紧张工作之外,业余坚持写作,而且写的还全部都是书话。这就意味着不光要写作,首先要读书。故此每每与人交谈,总会时常被问起:哪来那么多的闲工夫?说实话,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都把自己吓一跳。

仔细想来,无非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加上没有藏书之癖、购书余粮,总不能在不属于自己的书上面,涂鸦滥记一些娱己的文字吧。偏又托生在一个可以用电脑储存的好时代,于是便敲敲击击,陆续写出了二百来篇尚可乐己娱人的文章。自知没有下笔如有神的功力,更无追逐时尚的爱好和刻意流行的追求。所以,只能是写到哪里算哪里,东一榔头西一棒。逐日敲打,随心所欲,全无章法,集腋成裘。好在苍天不负实心人,自扫门前雪的结果,竟然会是涓涓细水,任自流淌,悄然成形,余波辉映,居然有了几分可以回首顾盼的资本与骄傲。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好处是,哪怕是俞伯牙也不必守株待兔地苦苦期待着钟子期。网上稍一搜索,知音便会悄然而至。于是可以看到,陌生人为我写下如此温暖的话语:“阅读的乐趣大致可归为:一种是‘心有戚戚焉’,一种是‘有所得’。《闲书闲话》皆有,故闲读书,闲思之,也不得不承认‘吾心喜,遂从之’。”还有人说,“《闲读近乎勇》这书名,迎合我这种读闲书的懒人,惺惺相惜。”

更有一位陌路朋友,竟然在网上这样总结发言:“如果大家读过朱小棣的《地老天荒读书闲》,就会有一种另外的感觉而生。一般情况下,已经出名的作家,大都会被同行所认可,或者说,极少有站出来反驳其文笔或写作内容的,哪怕有些许的不同意,也很少出来说上一二。朱小棣不同,他不但将诸如余秋雨、郭沫若之类说成‘看来一个人多活几年真的未必就是幸运,就盖棺论定历史地位来说,早逝的徐志摩和王小波反倒可能是更为幸运’,对几个年轻的作家,也是该批的批,该赞的赞。也许是他的一家之言,但绝对没有哗众取宠之感。他说的这些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让我幸庆不已的是,作者提到的许多不太有人读的书我竟然读到了,颇有些‘得意’,但让我尴尬不已的是,那些让我读到很是赞同的地方,偏偏朱小棣又是不屑的;让我陶醉的,也是许多其他读者陶醉的东西,他又清醒地站出来指点一番。是文人相轻吗?应该不是,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差别吧,有些人被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有些人,正是看到了更深邃的一面。”我虽无伯牙抚琴之功力,但能够看到这般读透我心思用意的子期式断语,还是要怦然心动、暗存感激。

当然,更要感谢那些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推荐赞语。已经出版的三本闲书,非常幸运地在海内外得到了“以书喻今”、“静品闲书,热话红尘”、“枕藉历史温馨和吊诡”以及“侃大山中的智慧锋芒”等纷纷好评。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王渝说,“读书的快乐大致有三:与作者心有戚戚;佩服作者独特的见解;获得新知。我读朱小棣的《闲书闲话》是三样快乐具备。但是还有更大的快乐,那就是作者文采斐然,字里行间充满情趣。虽说书中文章都谈书,但是不走一般书评的路子,几乎篇篇都是极好的随笔,又好看又亲切,好像是跟朋友聊天,而这个朋友真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尤为欣慰的是,能够得到美国著名学者、畅销书《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先生的如下点评:“他阅读闲书时就像是一个从一大堆美丽碎屑中淘宝的人,从中国近代史的画面中看见空白点。胜利不是外部的,仅属于一个具备完好主权的头脑。但这恰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胜利。”

还有,在我年轻上大学时就已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纽约书评家董鼎山先生,竟然以八十老翁的阅历和七岁牧童的心态,轻松随意地自问自答道:“精粹的、言之有物的随笔又往哪里去找呢?我手头有两部朱小棣的作品。”中年开始业余写作的我,能够得到专业前辈如此奖掖,又岂是一个谢字了得。

我知道,最真诚的领受褒奖、表达谢意的行动和手段,就是继续勤勉耕耘我那一亩三分地。掐指算来,过去一年里,发表过以及尚未发表的短文,又够结集成书了,包括我在美国《侨报》上发表的专栏文章,还有国内《文汇读书周报》、《新民周刊》、《译林书评》、《中国政协》和《百家湖》杂志上登载的短文。这次承蒙知识出版社的好意,终于又以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此次书分三辑:“流行与经典”、“咀嚼与回味”、“历史与镜头”。再次期盼仍会有钟子期式的读者知音们出现。

朱小棣

2013年3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阅读闲书时就像是一个从一大堆美丽碎屑中淘宝的人,从中国近代史的画面中看见空白点。胜利不是外部的,仅属于一个具备完好主权的头脑。但这恰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胜利。

——美国著名学者、《毛泽东》作者 罗斯·特里尔

精粹的、言之有物的随笔又往哪里去找呢?我手头有两部朱小棣的作品。

——美籍华裔书评家 董鼎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等闲识得书几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朱小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79945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4118829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