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杨震到杨忠
公元541年6月13日夜,万籁俱寂,丑时初刻,西魏帝国的冯翊郡般若寺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夜空中响起几许疏钟,一位划时代的缔造者横空出世,这个新生儿的名字叫杨坚,他用一声啼哭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人生。
按照史家惯例,为帝王作传之前要先交代他们的世系,所谓世系,就是家庭出身,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然近乎歪理邪说,但从古至今,信奉这一套的人络绎不绝。陈胜、吴广不信,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为只要胆子大,头上多长两块反骨,就能成就帝王大业,遗憾的是他们的造反大业只持续了几个月。可见,不信是可以的,不服是不行的。在此,我不妨给大家讲个笑话。
明末张献忠扯起反明大旗后,几经沉浮,终于形成气候,挥师杀到四川,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帝王大业翘首可望。但是,张献忠有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官方说他是“反贼”,民间说他是绿林好汉,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就是出身不好。这让他很揪心,决定抬高自己的门第,认一个世人皆知的名人做自己的老祖宗。一番权衡后,他选定了三国时期的张飞,一则张飞的名气大,会打仗,天不怕地不怕,这跟他造反大王的身份很符合;二则张飞与他相隔1400多年,世易时移,年代久远,旁人无从考证,没人敢说张飞不是他老祖宗。他率军经过张飞庙时,举行了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还特地让幕僚写了一篇认祖归宗文,内容不外乎缅怀先祖的赫赫武功,发誓将反明大业进行到底,建立张家人自己的政权。这篇认祖归宗文写得太有文采,铺陈排比,引经据典,晦涩难懂,张献忠没念过几年书,读起来非常吃力,认祖归宗又是大事,不能由旁人代读。读到一半时,他实在读不下去,索性扔掉文章,冲着张飞的神像掷地有声说:“算啦,套话不必多说,我知道你是个爽快人,你姓张,我也姓张,我平生最崇拜你,从今以后,你就是我老祖宗……”
这个笑话说明,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很看重家庭出身的。如果你的祖宗八代中没有一个名人,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在那些高门显贵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历代史家为开国帝王作传,总要对他们的祖先进行一番铺陈渲染,向世人传达一个不是真理的真理:杰出的祖先必然会有杰出的儿孙,帝王的宏基伟业不是白来的,除了血腥创业,还要感谢先祖积下的累累阴德。
杨坚第一个感谢的先祖是杨震。
杨震,字伯起,是东汉时期的官学两栖明星,位高权重,又是一代儒学宗师,人称“孔子转世”。他曾在华山脚下开馆授徒20余年,四方好学之士风闻而至,华山脚下书声琅琅,学馆如市,弟子前后多达三千人,可与当年的孔子相提并论,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他以自己的学生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英势力集团,这些精英之士遍布朝野,涉足各行各业,左右了东汉王朝的社会舆论走向。这是当年孔子都不曾做到的事情。更有趣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想做官却不能如愿,“惶惶若丧家之犬”;杨震不想做官却有无数人求着他做官,到了50岁,杨震终于在一片盛情难却中离开华山,走上仕途。一路升迁,位至三公,官居司徒、太尉,执掌军国大器,权倾朝野,誉满天下。
杨震学问高,官声好,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干练有为,成为千秋万代的官场楷模,留下了无数历史佳话。
相传,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剌史时举荐的“茂才”,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听说杨震途经昌邑,便想报答知遇之恩。他准备好十斤黄金,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送到杨震那里。杨震毫不领情,批评他说:“你我二人是故交,遗憾的是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王密以为杨震是故作姿态推辞,就信誓旦旦地说:“现在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很生气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惭愧,只好收回黄金,郁郁而去。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暮夜却金”故事,杨震本人也因此被后人誉为tt四知先生”。他的事迹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总之,这是一位堪与“圣人”比肩的大师、大官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五百年难得一遇的显赫人物。
这是一座丰碑,注定了后人难以企及。杨震死后,他的好几代子孙都默默无闻,持续衰败,直到杨震第八代孙杨铉,以军功涉足官场,杨氏家族才有了一丝复兴的迹象。
杨铉做过前燕帝国的北平太守。其子杨元寿投奔北魏,做了北魏的武川镇司马。杨元寿的儿子杨惠嘏官至太原太守。杨惠嘏的儿子杨烈官至龙骧将军和太原郡守。
杨烈的儿子叫杨祯,性格彪悍,勇猛善战,凭着军功荣膺“建远将军”。不过,他的运气实在欠佳,在镇压北魏“六镇”起义时,一败于葛荣,再败于鲜于修礼,全军覆没,光荣殉职,留下十八岁的儿子杨忠。
杨忠就是杨坚的父亲。
杨忠孤身一人,父亲既没有给他留下家产,又没有给他留下军队,他唯一的资本就是那副皮囊。
杨忠长相很酷,美髯飘飘,身高七尺八寸,差不多有一米八,体型魁伟,是个标准的美男子,典型的“万人迷”。加上他武艺过人,擅长谋略,有了这些资本,足以在乱世立足。
父亲死后,杨忠的当务之急是逃命。他一路逃到泰山脚下,才暂时安顿下来。在这里,他娶了穷苦人家的女儿吕苦桃为妻,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此时,南方的梁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梁武帝趁着北魏内乱,派军北伐,攻陷,了泰安城,杨忠成了梁军的俘虏,被安排在梁军当差,一干就是五年。这期间,北方发生了“河阴之变”,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操纵北魏朝政。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一路南逃,投奔了梁朝。
梁武帝册立元颢为北魏皇帝,年号孝基,派大将陈庆之率军护送他回洛阳,与尔朱荣册立的孝庄帝争夺正统地位,于是就有了陈庆之率军北伐之役。杨忠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被封为直阁将军,进入将官行列。遗憾的是,梁朝的这次军事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陈庆之和元颢大败南逃。杨忠却没有跑掉,再一次当了俘虏,又一次弃暗投明,成为一名帐下统军。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