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把荣誉还给隋文帝(西方人最推崇的中国帝王)
内容
试读章节

一、从杨震到杨忠

公元541年6月13日夜,万籁俱寂,丑时初刻,西魏帝国的冯翊郡般若寺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夜空中响起几许疏钟,一位划时代的缔造者横空出世,这个新生儿的名字叫杨坚,他用一声啼哭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人生。

按照史家惯例,为帝王作传之前要先交代他们的世系,所谓世系,就是家庭出身,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然近乎歪理邪说,但从古至今,信奉这一套的人络绎不绝。陈胜、吴广不信,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为只要胆子大,头上多长两块反骨,就能成就帝王大业,遗憾的是他们的造反大业只持续了几个月。可见,不信是可以的,不服是不行的。在此,我不妨给大家讲个笑话。

明末张献忠扯起反明大旗后,几经沉浮,终于形成气候,挥师杀到四川,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帝王大业翘首可望。但是,张献忠有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官方说他是“反贼”,民间说他是绿林好汉,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就是出身不好。这让他很揪心,决定抬高自己的门第,认一个世人皆知的名人做自己的老祖宗。一番权衡后,他选定了三国时期的张飞,一则张飞的名气大,会打仗,天不怕地不怕,这跟他造反大王的身份很符合;二则张飞与他相隔1400多年,世易时移,年代久远,旁人无从考证,没人敢说张飞不是他老祖宗。他率军经过张飞庙时,举行了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还特地让幕僚写了一篇认祖归宗文,内容不外乎缅怀先祖的赫赫武功,发誓将反明大业进行到底,建立张家人自己的政权。这篇认祖归宗文写得太有文采,铺陈排比,引经据典,晦涩难懂,张献忠没念过几年书,读起来非常吃力,认祖归宗又是大事,不能由旁人代读。读到一半时,他实在读不下去,索性扔掉文章,冲着张飞的神像掷地有声说:“算啦,套话不必多说,我知道你是个爽快人,你姓张,我也姓张,我平生最崇拜你,从今以后,你就是我老祖宗……”

这个笑话说明,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很看重家庭出身的。如果你的祖宗八代中没有一个名人,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在那些高门显贵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历代史家为开国帝王作传,总要对他们的祖先进行一番铺陈渲染,向世人传达一个不是真理的真理:杰出的祖先必然会有杰出的儿孙,帝王的宏基伟业不是白来的,除了血腥创业,还要感谢先祖积下的累累阴德。

杨坚第一个感谢的先祖是杨震。

杨震,字伯起,是东汉时期的官学两栖明星,位高权重,又是一代儒学宗师,人称“孔子转世”。他曾在华山脚下开馆授徒20余年,四方好学之士风闻而至,华山脚下书声琅琅,学馆如市,弟子前后多达三千人,可与当年的孔子相提并论,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他以自己的学生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英势力集团,这些精英之士遍布朝野,涉足各行各业,左右了东汉王朝的社会舆论走向。这是当年孔子都不曾做到的事情。更有趣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想做官却不能如愿,“惶惶若丧家之犬”;杨震不想做官却有无数人求着他做官,到了50岁,杨震终于在一片盛情难却中离开华山,走上仕途。一路升迁,位至三公,官居司徒、太尉,执掌军国大器,权倾朝野,誉满天下。

杨震学问高,官声好,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干练有为,成为千秋万代的官场楷模,留下了无数历史佳话。

相传,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剌史时举荐的“茂才”,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听说杨震途经昌邑,便想报答知遇之恩。他准备好十斤黄金,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送到杨震那里。杨震毫不领情,批评他说:“你我二人是故交,遗憾的是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王密以为杨震是故作姿态推辞,就信誓旦旦地说:“现在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很生气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惭愧,只好收回黄金,郁郁而去。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暮夜却金”故事,杨震本人也因此被后人誉为tt四知先生”。他的事迹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总之,这是一位堪与“圣人”比肩的大师、大官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五百年难得一遇的显赫人物。

这是一座丰碑,注定了后人难以企及。杨震死后,他的好几代子孙都默默无闻,持续衰败,直到杨震第八代孙杨铉,以军功涉足官场,杨氏家族才有了一丝复兴的迹象。

杨铉做过前燕帝国的北平太守。其子杨元寿投奔北魏,做了北魏的武川镇司马。杨元寿的儿子杨惠嘏官至太原太守。杨惠嘏的儿子杨烈官至龙骧将军和太原郡守。

杨烈的儿子叫杨祯,性格彪悍,勇猛善战,凭着军功荣膺“建远将军”。不过,他的运气实在欠佳,在镇压北魏“六镇”起义时,一败于葛荣,再败于鲜于修礼,全军覆没,光荣殉职,留下十八岁的儿子杨忠。

杨忠就是杨坚的父亲。

杨忠孤身一人,父亲既没有给他留下家产,又没有给他留下军队,他唯一的资本就是那副皮囊。

杨忠长相很酷,美髯飘飘,身高七尺八寸,差不多有一米八,体型魁伟,是个标准的美男子,典型的“万人迷”。加上他武艺过人,擅长谋略,有了这些资本,足以在乱世立足。

父亲死后,杨忠的当务之急是逃命。他一路逃到泰山脚下,才暂时安顿下来。在这里,他娶了穷苦人家的女儿吕苦桃为妻,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此时,南方的梁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梁武帝趁着北魏内乱,派军北伐,攻陷,了泰安城,杨忠成了梁军的俘虏,被安排在梁军当差,一干就是五年。这期间,北方发生了“河阴之变”,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操纵北魏朝政。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一路南逃,投奔了梁朝。

梁武帝册立元颢为北魏皇帝,年号孝基,派大将陈庆之率军护送他回洛阳,与尔朱荣册立的孝庄帝争夺正统地位,于是就有了陈庆之率军北伐之役。杨忠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被封为直阁将军,进入将官行列。遗憾的是,梁朝的这次军事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陈庆之和元颢大败南逃。杨忠却没有跑掉,再一次当了俘虏,又一次弃暗投明,成为一名帐下统军。

P1-3

目录

第一章 点燃杨门复兴火

 一、从杨震到杨忠

 二、这个孩子不一般

 三、惯听暮鼓晨钟

 四、为奸雄正名

第二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东魏西魏俱作古

 二、独孤信之死

 三、悲情的同窗皇帝

 四、宇文护的如意算盘

 五、相面事件

第三章 栖身于权臣与明主之间

 一、宇文邕两手皆妙手

 二、结识野心家庞晃

 三、二次相面事件

 四、权臣请罪

 五、宇文邕亲政

 六、灭佛运动

 七、灭齐之战

 八、定州城开门事件

 九、宇文邕英年早逝

第四章 岳父与女婿的较量

 一、位极人臣

 二、极品天子

 三、翁婿反目

 四、险遭杀戮

 五、收买近臣

 六、矫诏辅政

第五章 从权臣到皇帝

 一、重组权力核心

 二、忽悠汉王

 三、左手大棒,右手大枣

 四、叛乱四起

 五、决胜于伐交

 六、镇压尉迟迥之乱

 七、平定司马消难之乱

 八、剿灭王谦之乱

 九、诛杀“五王”

 十、进位随王

 十一、杨太后的无奈

 十二、代周兴隋

第六章 初展国威

 一、威服吐谷浑

 二、吓死陈宣帝

 三、降伏突厥

第七章 大隋新气象

 一、确立实行三省六部制

 二、实行州县二级制

 三、制定《开皇律》

 四、贤能任中枢

 五、营建大兴城

第八章 挥师下江南

 一、策划战争

 二、陈后主乱政

 三、不一样的贺若弼

 四、长江之神

 五、白土冈之战

 六、金陵王气黯然销

第九章 再平江南

 一、悲欢离合皆心酸

 二、霹雳一声江南反

 三、荡平东南叛军

 四、杨广的怀柔手段

第十章 圣人可汗

 一、不安分的突厥人

 二、计杀大义

 三、染干奔隋

 四、圣人可汗

第十一章 巩固江山根基

 一、太子失宠

 二、移爱晋王

 三、二杨结盟

 四、罢免高颎

 五、秦王之死

 六、废黜太子

第十二章 开皇之治

 一、经济繁荣,国富民强

 二、文化昌盛,风雅淳厚

 三、政治清明,吏治清廉

 四、纵横千古,独树一帜

第十三章 恶之花结恶之果

 一、晋王为储

 二、永别爱妻

 三、囚禁蜀王

第十四章 皇权至高无上

 一、从勤俭到放纵

 二、皇权践踏法律

 三、肆意猜忌大臣

第十五章 隋文绝唱

 一、耽于女色

 二、杨素失威

 三、杨广内急

 四、杨坚之死

序言

大隋王朝是一个富强而短暂的王朝。它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却演绎了一部富于开拓创新、精彩纷呈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财富,它所奏响的历史乐章,堪称中国历史的最强音。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正式确立,完善的封建法律体系宣告形成;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大隋王朝不仅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近三百年的战乱、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华夏,而且降服了吐谷浑、西域各国,威服东西突厥帝国,慑服高丽王朝,使中国历史再一次呈现出大汉时期的辉煌;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大隋王朝不仅修建了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大兴城、洛阳城,还修缮了长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遗憾的是,这一切的辉煌没有能阻止这个强大王朝短命而亡的脚步,弹指三十八年过去,在干戈鼎沸的反隋浪潮中,大隋王朝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强势崛起,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消亡,潮起潮落,任人评说。1000多年来,很多主流社会的学者把隋朝的崛起归功于隋文帝勤俭治国,将其短命而亡归咎于隋炀帝好大喜功。这个结论很武断,以结果定原因,只看到了问题的表相。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它的本来面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不逊于秦始皇,隋炀帝的雄才大略不逊于汉武帝,父子都是一代雄主,却无法阻止当时世界上这个第一超级大国短命而亡。这是这段历史的魅力所在,更是我们今天应该好好挖掘的地方。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唐,汉唐的确很强大,但它们的强大都有一个前提,即汉承秦制,唐承隋制。秦朝和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它们气象雄浑,强盛不亚于汉唐,所得到的历史地位却与此极不相称,这是历史的误读。比如隋朝,它不仅为一千多年以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完善的政治和法律法规体系,而且,依靠这套体系,它创造了让后人惊叹的人间奇迹。

当我们重新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审视那段历史时,发现它非常令人震撼,在如此短暂的时间结束数百年大动乱、大分裂局面,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治武功,开拓出如此辽阔的疆域,奠定如此受世界瞩目的国际地位,大兴城、大运河……这一个个残存的历史符号,足以让它雄视百代,翘首以立。试想,汉武帝凭汉朝高惠文景几代皇帝积累起来的雄厚国力,和匈奴干了几仗,打得国库亏空,人口锐减,却没有使匈奴降服,导致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经过六七代皇帝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至唐玄宗时国力臻于极盛,也只是勉强达到隋文帝时的水平,却经不起一场安史之乱的折腾。而隋文帝打败吐谷浑、平定江南、一统天下、威服东西突厥、慑服高丽,重组东亚政治格局,完成如此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却实现了经济同步繁荣,府库盈满,人口俱增;隋末大乱,战争的规模和损失超过秦末和楚汉时期,而隋朝灭亡后,国家府库中留下的积蓄竟然维持了唐政府二三十年的开支,这样的富庶和繁荣为中国历史上所仅有,而且这种富庶和繁荣是建立在宽松的赋税政策之上,不是靠横征暴敛。可以这样说,大唐帝国的强大,得益于它站在了大隋帝国这个巨人的肩上,没有大隋帝国留下的雄厚家底,大唐帝国很难令后世如此神往。

本书演绎了大隋帝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兴亡画卷,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示大隋帝国的虎狼国威,并立足于史实,揭示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在治国和驾驭群臣方面的得失,挖掘大隋帝国兴亡的历史根源。本书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相信本书会给读者带来惊喜。对于本书的不足之处,亦请读者及出版社同仁斧正。

内容推荐

大隋王朝是一个富强而短暂的王朝。它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却演绎了一部富于开拓创新、精彩纷呈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财富。昊文著的这本《把荣誉还给隋文帝(西方人最推崇的中国帝王)》演绎了大隋帝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兴亡画卷,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示了大隋帝国的虎狼国威,并立足于史实,揭示隋文帝在治国和驾驭群臣方面的得失,挖掘大隋帝国兴亡的历史根源。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杨坚:“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

他在中国历经百年大动荡、大分化后,立国仅10余年,就缔造了足以与历史上任何盛世媲美的“开皇盛世”,其辉煌成就绝无仅有。

隋朝气象雄浑,强盛不亚于汉唐,富庶超出后世想象,所得到的历史地位却与此极不相称,这是历史的误读。

他天生一副奇异威严的帝王之相,又有一颗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他建立的大隋帝国被称为“昙花王朝”,稍纵即逝,却不失永恒之华美。

昊文著的这本《把荣誉还给隋文帝(西方人最推崇的中国帝王)》带为你展示一个真实的隋文帝和他的大隋帝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把荣誉还给隋文帝(西方人最推崇的中国帝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昊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85829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4117813
中图分类号 K827=4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