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见证小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内容
内容推荐
《见证小岗》是温跃渊先生近四十年来关于小岗村的日记,是作者深入小岗村的记录,也是小岗村四十年来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见证。亲历性是这部日记体报告文学最大的特色。小岗村众多的人和事,都被作者细心地捕捉并记录下来,真实、具体、鲜活,富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时代性。正是这样一篇篇鲜活的日记,向我们诠释了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
作者简介
温跃渊,安徽肥东人,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曾任安徽《文艺作品》《时代文化报》总编辑、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有报告文学《托起太阳的人》《小岗风云录》《人民村宫沈浩》(合作)《沈浩故事》《功业千秋》(合作)《扶贫教授何家庆》、散文集《文坛半世纪》《故土难舍》《怀念沈浩》、长篇小说《春风秋雨》、小说集《临河小镇》等二十余部。
目录
上篇 按了红手印之后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91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5年
中篇 大包干带头人
2008年
2009年
下篇 沈浩精神永驻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后记
导语
温跃渊被誉为写凤阳大包干、小岗红手印、沈浩事迹的中国作家第一人。他像关心自己的命运一样,密切关注着小岗改革发展的前景,不论寒暑,无数次地深入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家里屋外,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感受他们的喜怒与哀乐。这就造就了他作品真实而不乏细节,深刻而兼容生动。《见证小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真实纪录了小岗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点点滴滴。
后记
我并非是到了凤阳和小岗才记日记的,在这之
前,我已经记了20多年的日记。
我的故乡临河集在合肥东乡,李鸿章弟弟李鹤
章的一个公馆也在这个小镇的东边,有收粮租的几
百间大瓦房。抗战胜利后,躲在大别山里的安徽省
政府迁到了合肥。合肥当时很小,随着省政府迁回
的安徽学院在合肥无处安身,这样就屈尊到“李府
”那些大瓦房里了。故乡交通便捷,水路、陆路至
合肥也就二十公里。
一个小镇上有了一所大学,就把文化的种子带
来了。
但我当时只有几岁,未能享受这些文化的孕育
和熏陶。后来这几百问大瓦房又做过皖北文化干校
和安徽省康复医院。文化干校常演戏、出墙报,给
我增添了文化和文艺的知识。而康复医院,来的则
是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最可爱的人”,这样,
每周都要派电影队来给他们放电影表示慰问。每逢
周末,四乡的老百姓都扛着大板凳来看电影。一个
乡村的孩子每周都有电影看,这是何等的幸福!就
连城里的大学生也享受不到呀!而且还有图书室,
小画书就摆在邻家的大桌子上,让我饱览个够!正
在休养的志愿军叔叔中,有的知道我喜欢文学,就
帮我借小说看。
我废寝忘食地啃那些大部头小说。这样从小就
立下志向:长大了要当个作家!同时也喜欢上了书
画。可惜家里太穷太穷。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
里便塌了天。最后到了无吃无穿的地步,小学没有
读完便去合月巴当了学徒。
但是我的作家梦并没有终止。苏联的高尔基没
念多少书,是世界文豪;国内的高玉宝更未读过多
少书,是战士作家(我在无吃无穿的1955年3月17日
读小学时竟然花6分钱买了他的《我要读书》并保存
至今)。我读的书比他们多了去了!他们能行,我为
什么就不行!
但是怎样才能“行”呢?我唯一的办法,就是
写日记。天天写,天天记,这样就等于天天在练笔
,天天在写作。
我的日记始于1956年。虽然当学徒不饿肚子了
,但还置不起棉被,只好今天跟这个挤一挤,明天
再和另一位“捣捣腿”。因为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
床,1956年的日记无处放,最后丢了。
我的日记从1957年一直记到现在,并保存到今
天,算来已有60多年了。这当中也有中断过几个月
的,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忙得睁不开眼;三
年困难时,饿得睁不开眼。
不过从到凤阳采写大包干后,我的日记就几乎
没有中断过。依然是天天写,天天练笔。几十年下
来,记日记已经变成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了
。无论条件多差,环境多恶劣,我都坚持记。20年
前,小岗没有招待所,夏天就躺在水泥地上的一张
破席子上,只好把日记本放在膝盖上记。再后来有
宾馆了,但是有几次发现房间的灯没有卫生间的亮
,于是就搬把椅子到卫生间的洗脸台上记;以后我
再到小岗时,就自己带着大灯泡,雪亮雪亮的,这
样创造条件来记日记。
关于小岗的日记,我在五六年前就想整理了。
这次《见证小岗》的出版,首先要感谢长春出
版社的同志们。6年前,他们出过我的《沈浩故事》
,知道我对小岗熟悉。两年前,他们就为今年的改
革开放40周年策划选题了。编辑孙振波先生询问我
手头有没有关于小岗的题材,我就说了小岗的三四
十年日记。
人们常说,日记是自己的心声。相比较来说,
《见证小岗》与自己过去写小岗和沈浩的书,多了
一些更真实、更有体会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
读者便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沈浩、一个原
汁原味的小岗了。
在整理过程中,老友李家信兄两次不厌其烦地
审读了书稿,并给予详细指点;老友周志友不断敦
促我抓紧整理,并适时地给予一些十分中肯的建议
和意见;老友周本立在病中看了20多万字的原稿,
并强忍病痛给我写了序,认为这是一本具有公共情
怀的书;老友季宇在百忙之中也为我写了序,肯定
了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初心。
长春出版社的同志们更是认真负责,两三年中
,为了这部书稿,他们反复与我沟通,磋商。特别
是编辑孙振波先生还不远千里,今年年初冒雪(他说
这场雪在东北也算是大雪了)赶到小岗,还和我们一
起去村民家中采访、考察,亲自感受小岗人的风采

年轻力壮时去小岗,可以挤班车,而今老迈了
,每次去小岗,都烦着找文联要车。而在安徽省直
机关中,省文联的公车数量最少,按我的行政级别
是很难要到车的,但几乎每次文联的同志都能满足
我的要求。这些,我在这里都要表示诚挚的感谢!
自去年12月至今的五六个月中,我都在小岗待
了一些时日。沈浩去世后的几年问,省里从安徽省
财政厅连着派了三批下派干部挂职小岗。自去年秋
天开始,上级打算不再从省里下派小岗第一书记了
。新年伊始,小岗有了新的当家人——小岗村党委
第一书记李锦柱。李锦柱是一位长期关注“三农”
,同时也关注小岗的凤阳县的干部。在未出任小岗
第一书记前,他已经在小岗工作一段时期,很受小
岗上上下下的拥护。
2018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两周年。4月25
日这天,凤阳县小岗村召开乡村振兴动
精彩页
2月19日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我们刚从临淮关观灯回来。陈庭元书记今天在家有事,未陪我下去。下午四点多我把他拽走:“与民同乐嘛!”
在镇委会吃罢晚餐后,我们坐在对面的小楼旅社阳台上,观看“风火轮”及焰火、龙灯、狮子舞、花挑、四老爷坐独杆轿、跑驴等节目。凤阳锣鼓,节奏明快,热烈紧张,一会儿打着“凤凰三点头”,一会儿敲着“雁落沙滩”,引导着舞狮队伍缓缓前进。临淮镇万人空巷,街上挤得水泄不通。老人们说,新中国成立30年来没有看过这样排场的光景。人们一会儿抬头仰望焰火,一会儿低头观看灯会,眼睛都不够使了!
上午去了凤阳山下的革命老区曹店公社。山区下了雨,路又窄又滑,多亏司机小刘技术好,不然险些要翻车。天还阴着,像要下雨。一下雨我们一两天都出不了山,所以在士敏大队普茶寺只待了一小会儿就匆匆回来了。
在曹店镇上的曹延庆家,我们聊了50分钟。
曹延庆,64岁,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因眼疾回乡。1975年他养了200只小鸭,长大后只剩四五十只,卖掉一部分,最后剩下14只想留着下蛋,可当时的公社书记硬叫他卖掉,不要留“资本主义尾巴”。他不卖,公社书记就派民兵小分队押着他,把鸭子挂在脖颈儿上批他的资本主义!还要一边游乡,一边喊着认罪的话。曹延庆是条硬汉子,心想当年闹革命迎来的竟是这样的社会主义,心里不服。一气之下,嗓子哑了,喊不出话来了。过路的群众同情他,对他说:“老曹,你喊不出来了,回去拿个锣,我替你喊,你喂鸭子,不算丢丑!”就这样,曹延庆连着游了三天乡,最后又被罚做三天义务工,还不准再喂鸭子!
凤阳,凤阳,凤凰朝阳的地方,如今是凤凰落毛不如鸡了!
奇怪的是,一方面不让养了,一方面养了鸭子还得给生产队交钱。这年八月中秋节,队上没钱,要在外放鸭子的曹延庆拿钱回来给社员分红。在山里长大的曹延庆的儿子曹国龙才十几岁,未出过远门,父亲在外面游牧又未留下地址,到哪儿去找啊?他饿着肚子,冒着风雨,走了两三天,终于找着了在外风餐露宿、被蚊叮虫咬的父亲。父亲找人借了点钱才打发了队上……他说得不紧不慢,娓娓动听。
今年他家收了以往两三年才能收到的粮食,打算买一头牛后,再多养一些鸭子。
安徽画报社的杨光华来了,他明天要去蒋庄。我本打算今天去的,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伙家都来节约汽油》的评论员文章,我放弃今天去的打算,要明天与他一起去,这样可以节约一部小汽车的用油。
陈书记问我构思得怎么样了。正在苦恼着呢!
不过这一次决不能轻易、匆忙、草率地下笔,要先列好提纲,打好腹稿再说。
——晚9:50
昨天在小岗关友江家,说到当年要饭时的光景,靠在门框上的严俊昌愤愤地说:“《参考消息》上说,有的外国人还竟然说我们判江青重了,依我,枪毙了也不为过!”
2月21日
刚从燃灯公社回来,很疲惫。七十多里的路,很是颠簸,葛濂带病与葛泉陪着我。
燃灯是凤阳花鼓的发源地,但是以前农民(大多是妇女)都以花鼓作为乞讨的工具,说:“花鼓小锣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
今天访问了三个老花鼓女。
邵兴圣,老家在山东。新中国成立前,山东苦,以吃山芋叶子、榆钱树叶为生。逃荒来到安徽凤阳,看人家拿花鼓要饭,会唱花鼓的,要来的吃不了,不会唱花鼓的,只能管自饱。她就学唱。
她和另一位61岁的老太太彭文彩年三十和年初一在省电台的大联欢节目中唱了“凤阳花鼓”要饭歌。快70岁的老人了,嗓音依然很好听。
她说:“这咱不管了,顶不上去了。这个调子越拉长声音,越苦;有时都能把听的人唱哭了……”
带着花鼓要饭方便,用不着乞求喊人,唱惯了,到一家门口把鼓敲起来,他若不给,忙说:“别唱了,没头给!”那就再赶一家。
今年她家收了几千斤粮食,是过去三年的总和。活了68岁,今年是最好的年成了。
王长友,64岁,家住江苏省江浦县,她原来不姓王,姓牛。老母亲生了几个丫头,等她出世时,想把这妞给扔了。刚好村前来了个磨剪子的王老头,说抱给我吧!
长友七八岁时,王老头死了,养母也跟人走了,她又被王家大爷收留,到了13岁时,因养活不起,王家大爷又把她送到杨三爷家,给杨全彪做童养媳。
到杨家第二年就开始要饭,年年要饭。18岁那年,公公、婆婆、小姑子和她男人,一家5口在南京要饭。这年腊月,他们全家在南京中华门城墙跟前一间破草房里歇身。这时她男人已28岁了,公公对她说:“回家也没有钱办事,你们都不小了,推到一堆过吧。”就这样,在讨饭路上成了亲。分到户后,日子本来不成问题,但一是分得太晚,二是秧苗起初是最好的,后来却烂了,三是今年死了牛,所以还有些困难。女儿杨朋彩,今年27岁,是新一代的花鼓女,和女婿张荣宝自小学时就会打花鼓,结成一对。女婿在公社磷肥厂里,磷肥厂16人,12个女的,闲时保留着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凤阳全县也就这一个公社还有点花鼓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见证小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跃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54220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1
CIP核字 2018239592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