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藤花抄(下午茶)
内容
编辑推荐

苏枕书所著的《藤花抄(下午茶)》是散文集。日常闲话,关于古建、人情、少年回忆、客居琐事,无定例。故名曰茶泡饭集,盖取茶泡饭之淡味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与香织的友情,以及日本的一些食物和一些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内容推荐

古诗中咏藤花之句甚多,譬如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譬如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藤花清紫可爱,香甜可食。东国亦爱咏藤花,《万叶集》中比比皆是,俳人笔下随处可采撷。《藤花抄(下午茶)》有关故乡风物与旧事、日本文化与人情,辑完正是藤花盛开时,遂以此为题。

《藤花抄(下午茶)》由苏枕书所著。

目录

重庆往事

八十八夜

爬山记

六叠的世界

吉田山风土记

秋天的植物

在京都当和尚

隔壁邻居

穿在京都

京都的吃

在京都买浮世绘

猫之寺

天平之甍——唐招提寺金堂大修纪事

流沙香事——第六十三回正仓院展览

无印良品——日本的生活哲学

日本庭园浅谈

洛中之雨

河童物语

谈豆腐

浮槎

拜年

两姓之好

香织二三事

试读章节

我母亲小时候淋巴发炎,坐船到邻镇一位有名的儿科大夫家看病。是那种拿竹篙撑的篷船,行得很快。有人指着岸上的一座院子说,这是某某人家。我妈瞄了一眼,据说看到了丈高的竹棚支起的布匹,蓝白花,还是湿漉漉。能闻到一股染料、黄豆粉、石灰、清水混在一起的复杂气味。

若干年后,她结婚,惊异地发现夫家居然就是当年在船上瞥到的这户人家。不过四面厢房只剩一间,染布店荡然无存。一家人连同未嫁的小姑都住这间厢房。屋顶常有臭虫掉下来,每天早上得用笤帚扫。

我幼时也有过淋巴发炎,被带到那位大夫家瞧病。那老爷爷还记得我的母亲,笑眯眯的。院内竹匾晒了许多药材。有一条大黄狗,非常大,我很害怕,不敢看它。老爷爷就说,不怕,它不吠的。他的长媳是我小学的音乐老师,很温和的妇人,会弹钢琴,拉手风琴,吹口琴。我非常佩服,因为我连简谱都不会唱。

外婆为长女嫁到这样萧条的人家而愤然,陪嫁的物件迟迟不肯运来。我两岁时举家迁徙。某几日住在外婆家,看到她准备了一屋子家具,有三门橱、电视柜、床头柜、雕花大床、五斗橱,等等。崭新的漆面,照得见我的影子。我不习惯和外婆住,天天闹着要回家。不惜以故意尿裤子的恶行刺激外婆,向她表达我想回家的迫切心情。长大后外婆常以此事嘲笑我,我只是竭力否认尿裤子一节。

外婆挑了个响晴的好天,雇一条大水泥船,开到她家东院前的河湾里,又命人将那屋子家具搬到船上,而后抱我登船。正是四月中旬,两岸开满金黄的菜花,碧绿的麦子与芦苇有清甜潮湿的香气。我问她,这是去哪儿?外婆说,去你家!我有些不相信,那么这些东西?外婆说,送给你家的!那船荡漾着,一路往北走,过桥洞,到五甲镇,过庆丰镇,往西拐,到二爻镇,再往南,再往东。

我醒来时,船停在岸边,跳板搭往岸上,有人费力搬家具。跳板上下震荡的幅度很大,走在上面的人像跳舞,他们肩头的扁担也随之起伏。我妈迟到的嫁妆就这样到来了。

新居即将落成,我年轻的父亲和他的兄长们正前后观察。房顶上有砖瓦匠吆喝着什么,院子里有人筑地基。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负手立在即将成型的庭院里,仰头张望——随即招来父亲的大吼:走远点!我有些愣,定在那儿没动。父亲劈头给了我一掌,打得我耳鼓嗡嗡响。我还真记得两岁时那一掌,刺激又震撼。我要申辩什么,已经被人拉走了。外婆呵斥了几句,大意是说打小孩不能打脸,可以打屁股,又指责我不该站在危险的地方。哭是很可耻的,我没有哭,冷淡地调整情绪,绕到后院去找爷爷奶奶。

那一天,爷爷要去一趟老院。那是他生父曾经居住的地方,后来是他长兄的住所。爷爷少年时过继给他的叔父,所以继承的是这位叔父的染坊和田产——如前所叙,染坊已经不在了。老院不远,一眼能瞧见。爷爷准备送一只炉子过去。是那种烧蜂窝煤的小炉子,圆滚滚,上头可以搁水壶、锅,底下可以烤蕃芋。每天早上点燃,烧一天,夜里睡觉前打开炉门泼一碗水,吱,一团烟气,灭了。爷爷搬着炉子,哼哧哼哧往老院走。我跌跌撞撞跟过去。我从小就黏他。那路上爷爷不知怎么跌了一跤,额头碰到炉子边儿上,眉角磕了一个小包。这个包一直没消,后来我常常去抚摩,问,痛不痛?爷爷摇头说,早就不痛了。问,还记不记得这个包是怎么来的?爷爷就一把将我抱到膝盖上,说,不记得啦。我很着急,好像是因为他怎么能把我们共同拥有的记忆忘了,急忙提醒说,是被那个炉子——爷爷就大笑起来。

我老家东面的河道据说与长江相通。小时候也有坐在河岸边幻想坐一只船漂到长江去。故乡水网密集,当年航运发达时往来船只很多。货船运水泥、黄沙、砖木等物,也有客船和商船。外乡来的船不急着离开的,便泊在桥洞底下。本地人看到外地人,会聊一聊彼处的风土,问他们从哪里来,这一路又经过何处,几时打算离开等等。

P1-3

序言

余自己丑秋浮海东渡,客居京都。此地古属山城国,后为平安京,千年未尝隳堕,寺观塔刹,有北朝洛阳之盛,风雅掌故存焉。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记。居山之阳,暮鼓晨钟相闻,云光雨气时来徘徊。山寺内外多植藤树,春晚花盛,琳琅满目,垂曳可人。每岁往观之,不觉已四回矣。东国文人特爱藤,《万叶集》中比比皆是,俳人亦多吟咏。遂采撷为题。癸巳芒种枕书记。

后记

这本《藤花抄》里的文章,是她近两年写成,我一篇篇看过,如今渐成规模,辑成一本书,于作者是总结,对读者则又有别种意味。人生苦短,不能经历所有的故事,文字则可以将一个人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交给另一个人去观看揣摩,体味置身其中的心境。于是作者与观者,人生都拓展了一分。

作者生在江边,算起来也是文化概念上的江南,所以风物皆滋润。我长在山里,见惯的是靠山吃山的猎户和山民,粗糙苦砺。江南多紫藤花,而山中人则少有打理精致花草的兴趣,好养兰草、杜鹃与月季,因为漫山皆是。深山多生木通,开紫花,据说与紫藤略有几分相似,只是不成珠帘倒挂的姿态,而且颜色要浓厚得多。

所以我只能想象一条载着簇新家具的船穿过河汊,靠上码头的场景,以及停泊久了的船,因为不忍伤了四周新生的荷花,索性系在岸边,挂一排灯笼做麻将馆。这样潇洒的情怀,倒不大像印象里的江南人,要有些塞外的旷达才能消解掉温柔里的小气。

我也在重庆待过几年,就没有在雨天碰到过吹尺八于江畔楼头的胖子,也未曾去“农家乐”吃过豆花和鸡。所以看作者写出一二有魏晋风或者江湖气的人物,就有些嫉妒,觉得自己所见所闻太过狭隘。也许是因学校偏远,进城机会少,交游也不广。腊梅和黄桷兰倒常见,到季节满街都是卖花的女人,背着盛满花束的背篓。

京都我去过两回,加起来不到十天,在忽晴忽雪的日子里爬过大文字山,也在夜里游过吉田山,在真如堂脱了鞋上去,立在栏杆前看堂前三重塔影与菩提树影,不敢高声。这是初来的新奇和郑重,多少有做客的拘谨。然而一个地方的真味,不经年累月在其中,大多咀嚼不到。譬如在爬大文字山的山道人,与一个个迎面过来的人问好,但却未能遇到同行的老太太,一路告诉这座山的故事;也没有在下山的夜路上碰到萤火虫,听着泉水声,知道山路已经快要走完。

至于“金红一梳上弦月,自三重塔的尖端,一点点坠入浓密的树林,止余一点清光”的景象,以及得以跟各家旧书店的老板交朋友的缘分,更只能心向往之。而这些都是在作者的见闻里,不是刻意作态给人看,就是生活其中的日常与真实。女性有天生的细腻敏感,从一杯茶一枝花里看出人情温厚,写得出绵密悠长的文字,让人细细咂摸,在想象里重返彼时彼地,重建一个世界。自然,千人所见又各有不同。

现在翻这部书稿,想起两年来很多有趣的事。譬如写修整唐招提寺的时候,讲到千手千眼观音像。千手观音的手以木制,用木钉跟菩萨像身体连接。修缮之时,须用x光测定连接的位置和精度,于是木钉楔入的姿态皆清晰可见。她给我看过这幅X光照,说:“菩萨好痛。”

又如通电话的时候,她正在路上碰见猫,便学猫声呼唤。家里的三只猫听见,也飞快振作精神,围拢过来查看。

日本大地震那年,国内新闻上时时都是核泄漏、辐射扩散的消息,传言纷起。她正好要回京都开学,虽然从经验与常识看,京都尚不致被波及,仍然不免担心,叮嘱她万一不妙,马上回来。然而后来一切平静。她给一家杂志社写了《浮槎》,讲震后日本人的生活与心境。她自己并不满意,说想写的和杂志社的命题不太是一回事。但挣钱吃饭,总该顺着金主来。对于这个道理,她是很清楚的。虽常自叹妥协软弱,然而人前总得摆笑脸。国人常受提醒,日本岛国多灾多难,故常有侵略中国的野心,然而中国未必不多灾多难。日本受古中国文化的浸润,“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这样的悲慨,应是相通。所以当她写道,在织田信长烧过的延历寺山中,一位老妇指着周遭青山说,“当年的寺庙都已经烧失,但所有的山峦仍然存在。所以比叡山和延历寺仍然在这里,分毫无差”,对历史存亡的豁达与哀悼,尽在其中。

至于京都的食物,多清淡可口,很容易接受。她极推崇京都的渍物,我试过几样,觉得茄子很好。茄子本来有一股清苦的味道,恰为腌渍之后的成酸添一层回味,很能下饭。

吴从周

2013年6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苏姑娘的字温婉尔雅,有一种淡淡的感觉,沉静而舒展,用这个词形容再合适不过。

——何碧幽

她的文字很优美,很多关于京都的描写更是如此,让原本就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的我,如今更是想去不已。

——马小跳

我很喜欢随笔,喜欢这种随意的感觉。当然,也喜欢很有趣味的小说,比如推理。我一直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接触的日本方面的东西会相比欧美多。所以,对于苏枕书,我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她写的东西很有灵性,也很有日本的那种舒服的感觉。

——rub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藤花抄(下午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枕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48610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331200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