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阳年画之旅(寻找逝去的年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年画最低级形式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灵感的源泉。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平阳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细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各地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内容推荐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

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

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胶南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纲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凌晨转车到临汾

第二章 民艺传奇郑月色

第三章 平阳剪纸四朵花

第四章 绚丽民艺孕年画

第五章 邂逅名胜车上游

第六章 年画人生赵大勇

第七章 年画院长宁积贤

第八章 平阳年画溯源流

第九章 暮色行走庄头村

第十章 形式多样有讲究

第十一章 门神戏剧入画来

第十二章 粗犷刚健透秀雅

后记

试读章节

独步天下葫芦王

毫无疑问,已经恢复了一百多种平阳年画的郑月巴是年画艺人,然而,他又不仅仅是年画艺人。

郑月巴最爱的是平阳年画,但让他闻名天下的却不是年画,而是葫芦雕刻。

在我参观他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时,郑月巴对我讲解说:“我的博物馆由十大民间艺术组成,你看,我创作最多的是葫芦雕刻,被人称为独步天下的郑氏葫芦工艺品。”

各地艺人称葫芦王者甚多。一些单位和中外专家对全国葫芦文化考察后,认为像郑月巴的葫芦雕刻艺术素质之高,生产规模之大,技术手段之多,造型品类之繁,艺术魅力之强的,全国少有,郑月巴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葫芦王。

郑月巴运用透雕、浮雕、线刻、烫烙、堆粉、拼接、压模等各种技巧,创作的这些形态各异的葫芦艺术品,不管什么模样的葫芦,郑月巴都能赋予它令人感慨的艺术生命。

这些葫芦艺术品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根艺葫芦,文化内涵更为丰富。郑月巴对我介绍说:“我创作的根艺葫芦为全国所独有,众多商客称其为天下第一,曾得到彭真同志赞赏。”

郑月巴倾十余年心血所研制的别具韵味的葫芦酒具,被报界称为独步天下,曾获国家专利,已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山西日报》称:郑氏葫芦既有民间艺术的稚拙华美,又有东方文化的人天感应,更有历史久远的风尘厚重,神秘又耐人寻味。在南京中国首届民俗吉祥艺术节和杭州民间绝艺大赛上,一举夺得金奖,并获得葫芦岛国际葫芦文化节最佳工艺奖。

郑月巴对我说:“我至今还有一个梦想没能实现,那就是创建葫芦村。”

听他讲述,我仿佛看到他梦想中的葫芦村,有着北方乡村的古朴,一个充满远古气息的葫芦世界,还有各种民艺作坊,可以开展国际国内较高层次的文化研究与交流,可以开展有声有色的民俗与旅游活动,可以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商业活动,还可以培养各种各样的艺术人才。

人生故事多传奇

我对郑月巴说:“我对您的身世和经历感兴趣呢。”于是,郑月巴对我讲述了很多有关他的人生传奇故事。

郑月巴自幼酷爱艺术,尽管他并非出生在民间艺术世家,但曲沃这片民间艺术肥沃的土壤,滋润和养育了他。

“从小我就喜欢玩泥塑,天天和小朋友一起捏泥巴娃玩,我还爱画画,爱看皮影戏,爱搞剪纸。从读书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学画画,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间断过。”

郑月巴对我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会画画的郑月巴大显身手,把《土地法》《婚姻法》变成线条和色彩,形象化地画在墙上。在那个壁画兴旺的时代,他画了大量壁画。

从小坚持绘画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使郑月巴轻易就考取了美术学院。“正准备走,但当时要搞军干校,我是党员,服从组织分配,于是,我成了军干校的一名学生,学的是法语,从军干校出来后,就到总参工作。”回忆起这一段青春岁月,郑月巴激情犹在。

我感到驱使他建成如此庞大的民间艺术王国的,是他首为军人澎湃的血脉在他生命之河中激荡。他在部队立过三等功,是全总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在总参任参谋时,被评为“五好战士”和“三八作风标兵”。军人的经历,使他干什么都像打仗一样玩命,要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干成,并一定要干出一个样子来。这就是军人气质。

他对我说:“1963年我要求复员,组织上不让我回,但我向往农村,回来后就捣鼓这些民间艺术,当时时兴农民画,我天天画农民画。”

从部队复员后,郑月巴又被评为曲沃县知青十大标兵之一,省先进青年,省模范民兵教导员。在一次抗洪救灾中,他又成为带领青年舍身救灾的英雄。

据有关资料评价:“他工作叱咤风云,坚韧不拔。业余时间办工艺美术厂,发动农民画活动,办剧团巡回演出,组织创作、展览、编辑刊物等,即使身陷囹圄,也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但在那个年代,纵有鸿鹄之志,也难以展翅。”

“只是,当时靠画画没法生存,于是就到铁矿上班,一直干到铁矿党委副书记。到五十多岁,我的心还在民间艺术,就退回来了,专门搞民间艺术。”他对我说。

“您已经是铁矿的党委副书记了,当时您放弃这个高职位,应该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吧?”我问道。

郑月巴对我说:“是的。不过,我退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爱好民间艺术,二是民间艺术需要抢救,要继承发扬,所以这两个基点决定了我后半生的道路,一直干到现在。”

本来,当时郑月巴是有别的人生机会的。“当时要我承包铁矿,我没有兴趣,心中只有民间艺术,就回来了。”郑月巴平淡地说。

《老鼠偷油》获启示

为什么郑月巴会放弃承包铁矿的机会,而回到乡下大院搞民间艺术呢?这里还有一个细节。

“1985年,临汾地区召开工艺美术代表大会,我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一位搞民间工艺品外贸的同志谈到,老外对民问艺术特别感兴趣,一个瓜皮帽可以卖50元,一张《老鼠偷油》剪纸可以卖2000美金……我想到干民间美术又能致富,又能满足我的爱好,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从地区回来后,成立了曲沃县民间美术协会。”郑月巴对我说。

自然,郑月巴当选为县民间美术协会会长。成立之时协会非常红火,有11个村参加,仅仅下坞村就有70多人参加,还在村里搞了一个民间美术展览。方圆数里的村民纷纷前来看展览,风雨无阻,甚至一天下大雪,还有两个老太太从外村赶来看。

于是,这个展览从村里展到曲沃县,又从曲沃县展到临汾地区,最后从临汾地区展到了太原,可谓是一炮打响。当时法中友好协会书记西蒙夫人也来参观了,看到这么多民间艺术品,高兴得不得了。郑月巴看到西蒙夫人一高兴,他也高兴起来,挑选了几十件民间艺术品赠送给西蒙夫人。“据说,西蒙夫人回到巴黎后,又用这些民间艺术品举办了一场展览,引起很大反响。”郑月巴对我说。

红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经济不行,2000多美金一张的剪纸,2角钱一张也没有人要。”郑月巴诙谐地笑道。

当时老百姓都说上当受骗了,而郑月巴还不知道到底谁骗了谁。别人不干,自己干!于是他成立了郑家民间美术社,苦心创作,四处奔波,和孩子们费力地支撑着自己的理想。

“直到2002年后,机会来了。”郑月巴喜悦地对我说,“当时整个文化市场好起来了,曲沃提出文化立县,全省召开现场会,我创作的那些民间艺术品全部派上用场了。展示后,葫芦的市场打开了,到处有人来订货,到国外赠送礼品也是带我的葫芦去。”

文化立县天空广

郑月巴明确地说,他致力的民间艺术的兴起和曲沃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适时地提出和实施了文化立县战略和文化大县目标,构建和谐曲沃。”

曲沃县人口仅23万,全县从事文化工作的有800余人。郑月巴对我介绍说:“2000年以来,县里抓住国家扶持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一方面投入近3000万元重点整修和保护了晋侯墓地、曲村宋代献殿、薛家大院、四排楼、古贡院和顾炎武博物馆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为发展文化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积极保护和发展碗碗腔、傩戏等稀有剧种。”

在2006年11月27日的《农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曲沃向全国“文化大县”迈进》,讲述的就是曲沃文化立县的故事。文中写道:

“曲村镇下坞村的郑家民间美术社的葫芦、版画、布作、剪纸、沥金漆产品,工艺精湛,远销海外,深受国内外人士青睐。作为郑家美术社的创始人郑月巴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葫芦艺术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其他八个省市的电视台均作了专题报道和播放。”

可以说,曲沃文化立县的战略为郑月巴的民间艺术大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他的事业拓展了空间,使得他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郑氏民艺有传人

郑月巴有三个儿子,原来都在曲沃县地方国营铁矿当工人,后来国营铁矿倒了,三个儿子都回家和父亲一起干民间艺术。

三个儿子中,大儿子和二儿子已经分家住了,郑月巴是和三儿子郑亚辉一起吃住。从参加全国年画展览郑月巴派郑亚辉出席来看,郑亚辉已经成了他的传承人。

下午,郑亚辉终于回来了。郑亚辉长得比父亲文弱,清秀而干练。问到他走上民间美术之路的经历,他对我说:“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八九岁就爱好美术,上小学时就开始剪纸、刻版、刻葫芦、画漆画等,几乎所有民间艺术品种都涉猎过。”

郑亚辉1971年生,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曲沃县郑家民间美术社经理。

1986年,15岁的郑亚辉随父亲郑月巴创立郑家民间美术社,经历二十余年,他全身心扑人民问美术事业。和父亲一起制作的五大民艺系列、千余件民艺作品曾在晋祠展出达八年之久,中外游客反响极为强烈。

郑亚辉先后参加过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国际博览会,在国内,除参加了山西省内的多次艺术节他还参加过深圳首届中国民美博览会、西安国际民间艺术节、南戴河民间美术展、南京中国首届民俗吉祥艺术节、广交会、旅交会、世博会等多次展会。他和他父亲创作的作品1993年获全国“工贸杯”剪纸大赛优秀奖,此后相继获西安国际民间艺术节精品展优秀奖、南京中国首届民俗吉祥艺术节金奖一项银奖两项。2004年10月,他们创作的葫芦雕刻作品《神牛图》获杭州宋城中国民间绝艺大赛金奖,并获山西省工艺旅游纪念品开发先进单位。

2005年3月郑亚辉应邀赴日本进行艺术交流,8月葫芦作品获葫芦岛国际葫芦文化节最佳工艺奖。

2006年对郑亚辉来讲也是非同寻常。8月美国加州葫芦协会总裁慕名来访,9月参加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收藏。

看到院子里面到处晒的是葫芦,我问这些葫芦是从哪里买来的,他对我说,这些葫芦都是他种的,除了种葫芦,他还种小麦,干农活。

郑月巴对我说:“郑亚辉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刻葫芦。他从事民间艺术也有二十多年了,木版年画的版几乎都是亚辉刻的。”

谈到刻版,郑亚辉说受的苦是难以想象的,刻版时手多次受伤。我问郑亚辉到西安参加全国民间年画大展的感受,他对我说:“参展中,我经常和各地年画艺人交流,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继承也是为了发展,他们都是吃老本,几乎都是老版的翻刻,是传统年画,很少有创新的年画。所以,我们今年准备刻版大干,创作一些新年画。”

多年随父亲在民间艺术市场历练,郑亚辉不仅民间艺术手艺样样精通,而且也有敏锐的市场感觉,有经营意识和经营头脑。就在我到他家前,他出去就是给外地一个客户送货。

在郑家,不仅三子郑亚辉获得了很多奖项,我见到的二子郑亚清也曾获得中国农民书画展二等奖、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展优秀奖。二媳陈小芬、三媳邢海云也获得临汾市剪纸面塑大奖赛优秀奖。

郑月巴最后对我说:“我有两大目标和理想,一是在恢复传承平阳年画的基础上开创新天地,二是要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化为葫芦艺术村,这是我奋斗了十多年的理想所在。”

我看到,郑月巴已经建构了一个集挖掘、保护、开发、制作、展示、研究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大观园,这个艺术大观园已经成为中外民间艺术沟通交流的一个窗日,它也是一座沟通现代与远古的桥梁。

P21-27

序言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贺词、祝福的“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短信中,在电子邮件中,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这些年,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我的收藏兴趣重点转向民间年画。为此,我走访了不少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个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的行程。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一套16开全彩印的《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在穷乡僻壤的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对各地年画濒危告急和生存状况的调查。

在寻找年画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在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现在已经找不到一个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仅十多处,其中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滩头、凤翔、佛山、漳州、梁平、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好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也只有两三家在做年画,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各地为数不多的年画艺人都已年老体弱,后继乏人,他们痛心地对我说:“如果不引起社会重视,再过若干年,年画就会在我们这一代的年画艺人或下一代人手中绝迹。”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了“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一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常常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话”。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薛富贵把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个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之后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人变得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镇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被活活急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子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划着莲花船,抱起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为“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底层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辅助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如今,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成为濒危艺术,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照和传承民间优秀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和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尽在年画中。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然而,当我们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创新中走出来,回首再看民间年画时,它依然俗气,却悦目而安静地存在。

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我们探寻无路沮丧不已,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我们发现这些西方现代派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距我们最近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博大的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低级形式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灵感的源泉。

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

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各地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后记

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有几块版就要刷印几次。在民间年画作坊,我深切体会到了古人造词“印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现代印刷厂用德国海德堡轮转机印刷,已经只有印,没有刷了。

尽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这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有关。所谓的科技进步,就是省略过程,直奔结果。速度是快了,但体验却没有了。当这一“进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正是生活变得平淡的罪魁祸首,也是人类心灵灾难的开始。

比如现代的旅游。来到名山,乘坐电缆车十分钟就上了山顶,把需要爬一天山的过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也省略了,精神体验和心灵乐趣全无。

在食品上也有大量省略过程直接奔向结果的例证,比如快餐、方便面,不仅省略做菜的体验过程,也省略了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仅茶叶的选用颇费心思,就是茶具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紫砂壶分为许多种,除了茶壶、喝茶的杯子,还有闻香杯,就连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材料做都有讲究,更别说古人烹茶的诸多程序和讲究了。

烹茶的讲究从选用的水开始,必须是某地清冽的泉水或雪水,需煮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讲究,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学问。现在好了,有了袋装茶叶,和方便面一样,倒开水冲了即喝。更有甚者,瓶装罐装的绿茶冰红茶大量摆在商场超市,连烧开水冲茶的程序都省略了,打开即喝。在超市,很多食品包装上专门针对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现代人写着:开袋即食。现代生活中省略过程直奔结果的事例比比皆是。

回到年画制作,现代轮转机印刷的年画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数十万张,而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我所知道的一些年画艺人创作的年画中,佛山年画老艺人冯炳棠创作《佛山秋色》年画,用了几年时间,而仅仅刻版,就用了两个月。潍坊年画大师张殿英,印一张《农家乐》木版年画,用了四个月时间。而这幅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用了八年,才最终造就32米无接缝长卷的“世界年画之最”。

作为收藏鉴赏,印刷品千篇一律毫无价值,只有木版年画才有艺术的韵味,它是原作,每一张都有手工制作的细微差异,是可供人收藏并慢慢鉴赏的艺术品。

在现代化带来便利和快速度的同时,很少有人担忧这样的问题:现代化的弊端带来的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退化呢?如果是进步,未来人类与其制造出的没有心灵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机器人相伴为伍?难道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如果是退化,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拼命发展高科技呢?难道我们每天匆匆忙忙疲惫不堪地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铺就人类的自毁之路?

每当我看到民间年画艺人印制年画的时候,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悟。即使有一天木版年画真的灭绝了,但有一种附属它的东西是不会灭绝的,这就是木版年画赋予我们哲学的视角,在快与慢的辩证思考中,让我们鉴古知今,让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缓解现代人的焦虑,抚慰我们随着人类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浮躁的心灵。

在慢下来的生活中,在简单的生活中,在绚丽而喜庆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映照下,或许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真谛,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境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阳年画之旅(寻找逝去的年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68441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8.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50
17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