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
内容
试读章节

1895年10月10日深夜,无风,神秘的静寂,香港岛士丹顿大街13号,一间普通破旧的民宅,外挂“乾亨行”字牌。夜色苍茫中,几个神秘的人影,在门口张望片刻,便匆匆推门而入。狭小的会客密室里,一张圆桌,两盏油灯,窗幔落地,肃穆之气,弥漫四周。七个人陆续落座,神情极为严肃,会议主持人是孙中山,与会者有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谢瓒泰、杨衢云、黄咏商。孙中山一一扫量参会者,然后,微微点头,轻声说道,我们开会吧!

这个会议是革命党最高层密会,此次议题是最核心、最微妙、最特殊的革命新政府的人事安排问题,也就是要在今晚的会议上,选出革命组织“兴中会”的最高领袖——总办,同时,这个“总办”将自然接任革命新政府的大总统,他将拥有革命中国的最高权力。

“我们现在开始选出革命新政府的大总统,选举开始,大家把人选的名字写下来,然后交给少白。不着急,一定要斟酌好了,时间很充裕。”孙中山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非常严肃。

代表们或若有所思,或低头不语,或仰视天花板,没有一个拿起笔来写,他们为革命奔走已然多年,准备武装起义也长达10个月之久,现在,历尽艰苦,到了选举最高领袖的时刻,事关与会者的前途和名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异常复杂……

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特殊,堪称中国民族濒临亡国灭种之年,民族生死命悬一线。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亏输,与日本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列强各国开始大规模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还是在这一年,中国革命党人放弃一切幻想、妥协、踌躇、侥幸,不能再坐视民族沦丧,不能再爱惜个人生命,宁可以弱攻强,不惜以卵击石,打响了武装革命第一枪。或飞蛾扑火,或蚂蚁撼树,或同归于尽,或慷慨赴死,这一年,抛家舍业,血战到底,是为辛亥革命之铁血元年。

1895年1月5日,还是乾亨行的这间密室,孙中山接见了日本革命志士梅屋庄吉,席间,孙中山特别强调:“为了拯救中国,我和同志们正准备发动革命,推翻清朝”。当时,中日甲午战局急转直下,日军不仅攻入辽东,而且,1月20日,日本大山岩大将指挥25000人,登陆荣成龙须岛,开始围攻威海卫。2月17日,北洋舰队耻辱地全军投降,海军司令丁汝昌服毒自杀,大批中国海军军官羞愤至极,自杀殉国,洋务运动三十年灰飞烟灭。

强国梦碎,革命军起。仅仅4天之后,21日,乾亨行的大厅里,乌压压站满了人,49名革命党人肃立,孙中山举起右手,众人也举起右手,低声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香港兴中会由此成立。

革命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筹备地点定为香港岛。从此,平静如水的香港岛,成了一场滔天迷局,浮华深处裹藏着黑色的冷酷,繁荣背后弥漫着权谋,大批革命党人全面入驻香港,在港岛中环一带悄然潜伏,秘密采购和储存武器弹药,秘密招募和训练军事人员,以支援内地反清起义第一线。革命党、清朝政府、港英当局旋即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三方博弈,没有硝烟的你死我活,没有枪声的血腥扑杀。

3月16日,革命党武装起义干部会议秘密召开,首先,会议完成组织分工,孙中山赴广州主持军事,由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等人协助;杨衢云在香港负责后方军械和兵饷接济,黄咏商等人负责筹款、采购军械、招募士兵。然后,陆皓东提议革命新政权的国旗为青天白日旗,获得全体赞成。最后,将起义时间定为1895年10月26日,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广州有重阳扫墓之风俗,上到贵族大员,下到草根百姓,大多在这一天出城祭扫祖坟,城内城外人流浩大,各路起义人员可以乘机混进城中,而不易被官府察觉。  四天之后,3月20日,李鸿章从北京启程,赴日本进行耻辱乞和。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日割让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

8月29日,香港杏花酒楼,一个不大的雅间,革命党举行最高层会议,开始研讨新政权建设问题,分为两次,第一步,决定革命新政府的国体,第二步,选举出新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当天的会议,一致决定在广州成立独立的共和国政府。10月10日的会议,便是要完成这第二步。P1-2

后记

2011年除夕守岁,我在写这本书,静静地,一杯菊花茶,清香缭绕。空谷听幽兰,长夜著千秋,人生乐事!王阳明写过一首散曲《归隐》,结尾是这么写的:

“从来得失知多少,

总上心来转一遭。

把门儿闭了,

只许诗人带月敲。”

看淡得失,放下计较,掩门笔耕,业余时光放之于思考,休闲岁月付之于宁静,贾岛写“僧敲月下门”,我月下不敲门,我月下敲键盘,屏幕上每一个浮现的字符,勃发着我内心之热,跃动着我情怀之真,没有纯粹的理想主义,没有超然的内心世界,没有热,没有真,就无法坚持写完这部款款道来的《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

这本书,我最大的心愿,是便于普通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对于辛亥革命,我们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失衡”现象,大多数人懂得理论探讨,但缺乏最基本的史实了解。臧否人物头头是道,但对于共和、民主、统一的价值观忽视很多。资料丰富,认知贫乏,原因何在?当然,比较复杂,但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对辛亥时期的文献、档案、笔记、资料出版得不够多,绝大部分典籍不是没有,而是存放在图书馆里,有手抄本、影印本、繁体竖排,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没有加注标点,这就大大影响了认知效果和阅读效率。所以,我做了最大程度的普及化工作,主要有三:

第一,辛亥时期的奏折、公文、电报,我摘取了其中的关键词句,呈现主旨主要内容,把空话、套话省去,便于读者直接把握要点。

第二,对非常重要的奏折、公文、电报,我采用了“大意是”这个方式,对内容进行白话文的意译,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三,晚清民初,文白混杂的现象非常突出,在不改变本意的前提下,我统一成白话文。

以上三点,非常细节具象,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是,我觉得只要能够便于一般读者理解,我花再大的心血,也是值得的。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一段美妙的机缘。我在2010年10月~12月,有一段辛亥革命文化遗产的考察,武汉、中山、广州、香港、澳门、南京,一路之上,我结识了很多朋友,考察非常成功。回到北京之后,又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国青年报》《看历史》等媒体专栏上,对所行所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读,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节目中进行了点评。最后,本书水到渠成,孕育而出。回顾这段经历,内心温暖,滴滴感动。

我首先由衷地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也由衷地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出版家胡性慧女士,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指教。

我还要感谢南京刘璐先生、陈恳女士,广州陈小小女士、邓琼女士、张演钦先生、崔向红女士,中山市的月儿女士,武汉的沈蕾女士,南下之程,相见甚欢。回京之后,相关专业分析和评论文章的发表,我要感谢姜蕾女士、齐征女士,黄乐泉先生、张伟先生。

我还要特别感谢侯东合先生、李涛先生、徐冰先生,以及《全球华语广播网》栏目组诸位尊敬的主持人、编辑。每周一的中午,电波相连,已成为我生活中关好的一部分。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生活中关心、爱护我的家人、知己、朋友,一个执著于内心追求和理想主义的人,给你们带来的忽视,请你们多多谅解!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读者,你们是我追求和思考的最大动力与支持!

裴钰

于家中

2011年4月8日

目录

1.起义前夜的革命党高层“夺权政变”

2.香港的秘密战,三大杀手锏

3.走向解放,第一次广州起义

4.光绪与共和,哪个更重要

5.被孙中山和康有为遥到绝路的人

6.亡国之际的革命枪声

7.1901年元旦,公布“中华民国”国号

8.两年间九次起义,烽火中国

9.清廷里的革命党头号卧底:谁是“光汉子”

10.大西南崩裂,孙中山亲上战场

11.黄司令“用兵真如神”

12.诡异的三角:清廷、列强、革命党

13.第二次广州起义,革命党惨痛的教训

14.红黄花岗:世界华人的共和血战

15.晚清灭亡前的北京城

16.汪精卫行刺载沣,败在女人出轨

17.目食一餐,武昌起义的艰辛谋划

18.起义指挥部被破获

19.最后韵准备,箭在弦上

20.十月十日,起义惊魂

21.武昌的炮声,砍下独夫民贼的头

22.革命军的小算盘,黎元洪的大算盘

23.军政府的艰难筹备

24.隆裕太后的反击

25.外国领事拜访,黎元洪剃发

26.袁世凯的乱世心诀:“凡事留有余地”

27收回汉口电报局、商船

28.袁世凯不是纸老虎

29.直刺北京,河北兵谏

30.距离紫禁城最近的革命军

31.袁世凯唯一惧怕的革命党人

32.革命将军为何不革命

33.青春大都督:陈其美33岁,蔡锷29岁

34.青春大都督:胡汉民32岁

35.青春大都督:焦达蜂25岁,阎锡山28岁

36.张作霖比曹操“跑”得快

37.辛亥美谈:艺人当了革命大都督

38.要么当曹操,要么当岳飞

39.袁世凯的和平鸽

40.最后的武力摊牌:汉阳大战

41.炮火下的南北议和

42.孙中山归国,身无分文

43.孙中山、袁世凯的殊死较量

44.清王朝的垂死一击

45.反对优待清朝皇室的浪潮

46.革命党给袁世凯的黄油与大棒

47.天津,要成中国的首都

48.隆裕太后的孤儿寡母泪

49.和谈若失败,黄兴就剖腹自杀

50.大清皇帝走了,共和在哪里

后记

序言

自序:此心光明,辛亥百年

1911~2011,辛亥革命一百年。

“辛亥革命”并非专指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从字面上理解,辛亥革命好像是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革命,其实,我们不能对“辛亥革命”这个名称抠字眼,望文生义。“辛亥革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确切的含义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按照胡绳的划分标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发动武装革命,明确提出了民主主义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序幕。因此,在今天,我们追思辛亥革命,并非仅仅纪念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而是要涵盖整个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1895~1912年。

百年之际,追思过往,我慢慢发现了一个问题,今天,辛亥革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神秘的面纱。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简单地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提起“辛亥革命”这个词,似乎妇孺皆知,无人不晓,但是,对辛亥革命“知其所以然”的人并不多。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工作对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熏陶和引导的效能,不够细致,不够充分。我相信——一场大革命,它不能沉睡在文献里,它也不是冰冷的文字,相反,它时时刻刻流淌在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精神血脉里。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不能停留在书斋里,不能停留在笔端,而是在山河之间,在情怀深处。

2010年lO~12月,我亲赴武汉、中山、广州、香港、澳门、南京,考察辛亥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沿着辛亥革命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失败的历程,一步步走,一步步看,辗转五省六地,纵横大半个中国,寻觅着一种文化气息,回味着一种历史沧桑,感受激情,探索思考。

2010年10月10日,这一天,我在武汉机场落地,驱车渡江,至武昌红楼广场。晚秋的武昌,天空灰蒙,细雨微微,飘落大江。在武昌起义的各种回忆笔记中,对1911年10月10日的天气记录,也正是天色灰蒙、大江苍茫、细雨绵绵。我找到了首义工程第八营遗址的大体方位,登上楚望台军械库遗址,至中和门(今首义门),爬上黄鹤楼,俯瞰蛇山。当年武昌起义,革命军)中出工程八营,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取得枪支弹药,又在中和门和蛇山安设炮兵阵地,齐轰都署府,一夜之间,大清崩裂。1911、2010年,同样的日子、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方位、同样的路线、同样的时间,此时此刻,我庆幸,自己在辛亥气息中呼吸,在辛亥沧桑中游走,在辛亥激情中心跳,在辛亥跃动中张望,在辛亥思考中伫立。

在汉口首义烈士陵园,我拜谒了辛亥无名烈士。从本书里,你能真实地了解辛亥年汉口血战的残酷——北洋军机关枪队的血腥屠戮,清国海军舰炮的毁灭性打击,革命军战士的惨重死伤。我的凭吊,我的记述,心和笔浑然一体。离开汉口,又来到武昌伏虎山辛亥烈士陵墓群。深秋的清晨,踩着泥土,缓缓走上。本书“武昌起义”部分的铁血英雄,熊秉坤、孙武、蔡济民、刘公等人的陵墓或衣冠冢,都坐落在伏虎山上。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仅仅了解历史知识,还远远不够。对历史的把握,终极的目标是情怀的共鸣。蔡济民写过一句诗,描写辛亥革命:“无量金钱无量血”,我扫了扫他们陵墓上的落叶,摘去他们碑座上的枯枝,这里是他们的血,这里是他们的坟,而我要让他们在本书中“复活”。在我的文字里,他们永远保持着鲜活的思考、奋勇的神情、激荡的胸怀,在我的笔下,他们说着,想着,奔跑着,呼喊着,他们不怕死,他们有个朴素的理念——想把中国搞好!

中山先生讲:“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革命者没钱买武器,就自己制作和试验炸弹。秋瑾试验炸弹,炸残了自己的手。革命者没钱买棉被,晚秋时节,孙武就忍着寒冷入睡。晚清时代,海外华侨挣的是血汗钱、苦力钱,小本生意,受尽欺凌,还是为了祖国,把含辛茹苦的私人积蓄捐献出来。中山先生说“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一个普通人的心装着祖国,一个士兵的心装着祖国,一个学生的心装着祖国,一个华侨的心装着祖国,无论在哪里,祖国重于泰山,个人轻于鸿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辛亥国入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家国情怀”!

在武汉,我详细考察了武昌、汉口等地的辛亥革命遗址;在中山,拜谒了孙中山故居;在广州,拜谒了黄花岗烈士陵园;在香港,亲临港岛中环,100年前,这里是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地区,还参观了香港孙中山纪念馆;在澳门,拜谒了孙中山纪念馆;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中山纪念馆,以及相关的辛亥革命遗址、学术机构,等等。我们不仅要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还要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情怀,历史知识在档案、典籍、文献、资料、笔记之中,他是静止的,是凝重的,是安详的,是坚硬的,历史情怀在我们的千里行途之中,他是涌动的,是蓬勃的,是鲜活的,是柔软的。

因此,我更愿意用自己的笔,去记述一个鲜活生动的辛亥情怀,它不是僵硬的,它不是死板的,它不是恐惧的,它不是战栗的。列宁说过:“对大革命最好的纪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到大革命未完成的部分。”这句话也适用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山先生讲过一句话:“维持共和之力,本根于心,心坚则不畏大敌!”维持共和,就需要掏出我们的心,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祖国,祖国根于我们的心底。

王阳明说过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本书,凝聚了我心之“光明”。辛亥百年,躬逢其盛,我以“光明”之心,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乐心写作,只为在辛亥百年之际,尽到一个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王阳明讲求“良知之学”,不功利的,不计较的,不复杂的,不投机的,纯粹一些,淡定一些,正因此,这是良知之学,也是良知之作。

良知之心,不分专业、性别、贫富、贵贱;良知之作,面向每个人的心。打开你的心,融入你的心,把我们的祖国真正融入自己的心中。张载的“横渠四句”始终是我的座右铭,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良知和爱国,心脏和血脉,100年前,国人心怀良知,救亡图存,血脉昭彰。我的这本书,正是一份延续、一份传递——对祖国的血热情怀,百年延续;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薪火相传!

裴钰

于家中

2011年4-月3日

内容推荐

由裴钰编著的《走向共和》是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

将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爆发前后(1895~1913年)的真实历史连缀在50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里,全新解密辛亥革命。

那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们怀抱着共和理想,为了坚定的信念,不要身家性命,用鲜血和生命开启了通向共和之路。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一群顽固的皇权君主制封建势力代表,以及乱世中形形色色的军阀政客,一场殊死搏斗由此展开。

《走向共和》细说50件最具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以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解读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从细节出发,生动描述了辛亥革命萌芽、发起、发展和失败的整个过程。

编辑推荐

由裴钰编著的《走向共和》内容介绍:“辛亥革命”并非专指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从字面上理解,辛亥革命好像是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革命,其实,我们不能对“辛亥革命”这个名称抠字眼,望文生义。“辛亥革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确切的含义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按照胡绳的划分标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发动武装革命,明确提出了民主主义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序幕。因此,在今天,我们追思辛亥革命,并非仅仅纪念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而是要涵盖整个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1895~1912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裴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404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