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精) |
内容 | 作者简介 卢汉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曾在纽约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任全职或客座教授, 并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美国福特基金会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评审、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主要中英文著作有《赫德传》《霓虹灯外》《叫街者》《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等,其中《霓虹灯外》获美国城市史学会著作奖,《叫街者》获美国第三世界研究学会塞西尔·柯里著作奖,《一个共和国的诞生》获中国旅美历史学会学术荣誉奖。 目录 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 第一章 到上海去 第二章 人力车世界 第二部 立锥之地 第三章 逃离棚户区 第四章 小市民之家 第三部 上海屋檐下 第五章 石库门后 第六章 石库门外结论 附录1 一项对于上海居民背景的调查 附录2 被采访者情况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索引 导语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精)》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阶层平民生活研究的开山之作。 《霓虹灯外》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史景迁、罗威廉、彭慕然、柯文、周锡瑞、林培瑞、史谦德、柯博文、王赓武等海外汉学名家对本书都有很高的评价。 本书聚焦非凡之地的普通人民,让“大众”回归到历史书写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最丰富多彩的部分。” 内容推荐 卢汉超著的《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精)》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卢汉超 |
译者 | 译者:段炼//吴敏//子羽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310466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5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70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64 |
CIP核字 | 2018135930 |
中图分类号 | K29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217 |
宽 | 155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4-2018-004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