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心一著的《两帝三朝全传(共3册)/明史纪实小说系列》为“明史纪实小说系列”之四,为明英宗和明代宗的合传。以明英宗和景泰帝为核心人物,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做了细致描绘与生动刻画。作者为典型的历史学者,本套书为其三十年潜心之作。作品迥异于如今流行的戏说类、穿越类历史小说,实是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作者悉心考证、言必有据,为读者奉上一套可作正史阅读的历史小说。
图书 | 两帝三朝全传(共3册)/明史纪实小说系列 |
内容 | 内容推荐 廖心一著的《两帝三朝全传(共3册)/明史纪实小说系列》为“明史纪实小说系列”之四,为明英宗和明代宗的合传。以明英宗和景泰帝为核心人物,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做了细致描绘与生动刻画。作者为典型的历史学者,本套书为其三十年潜心之作。作品迥异于如今流行的戏说类、穿越类历史小说,实是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作者悉心考证、言必有据,为读者奉上一套可作正史阅读的历史小说。 作者简介 廖心一,1946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王毓铨先生学习明史。曾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分册》和《中国通史·明史分卷》(白寿彝主编)编委;有《明朝文职的升迁》《明朝的宦官制度》《明朝的宗藩制度》等文章发表;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小丛书》撰写《明朝》册;专著《正德皇帝全传》1998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1988年移居香港,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以皇帝为中心的明史纪实小说系列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秉承一贯的理念:言必有据和全景描写。 导语 廖心一著的《两帝三朝全传(共3册)/明史纪实小说系列》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与当今通行的戏说类、穿越类写作迥异其趣。廖心一详细讲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他认为历史学者写历史小说,和小说家写历史小说,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以小说的体裁写历史,后者是以历史的题材写小说。廖心一翻阅了大量史料,呕心沥血,方告完竣。廖心一讲述了明代几位皇帝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分析了他们的不同性格及历史命运。 精彩页 第一章 太后娘娘的哀切之情,众人都能够理解。 大行皇帝是太后亲出,老者送少者,白发人送黑发人,自是莫大的哀痛。况且,大行皇帝只有三十八岁,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黑发人”,而且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况且,大行皇帝励精图治,备受赞誉,似乎大明的前程就寄托在他的身上。大行皇帝的英明,当然和皇祖考太宗皇帝、皇考仁宗皇帝的调理教化分不开,而太后对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大行皇帝就不会留下“国家重务,必禀皇太后而行之”的遗诏。也许正是这一句话,使得皇太后的哀切之情倍增。 如果太后娘娘的沉默仅仅是因为哀切之情,她的心腹女官、宫女、宦者们,三言两语也好,滔滔不绝也好,还不乏开解之辞。但不难看出,太后娘娘的沉默不仅是因为哀切之情;不难看出,皇后娘娘在想着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在思考着一个难以抉择的决定。这件事情,这个决定,是除太后娘娘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想,更不能说的。当然,并非每个人都看得出来;但再愚钝的人,只要一经点拨,也不难懂得。 太后宫里的沉寂,让人感到窒息。幸亏在天将黑时,太后自己开口。她吩咐道:“唤兴安来,我有事交代他办。” 兴安是一名司礼太监。司礼监排在第一位的是掌印太监,兴安并非掌印;排在第二位的是秉笔太监,兴安并非秉笔。如果说他和一般的太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甚得大行皇帝信用。但即便就这一点而言,他也不是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的:和他资历相仿的司礼太监金英,更得大行皇帝信用;另一名司礼太监范弘,受大行皇帝信用的程度,也和他在伯仲之间,或许还稍稍高于他。不少人议论,大行皇帝如果多活几年,哪怕多活一年半载,司礼监的大印一定交到金英的手里。而今大行皇帝宾天了,司礼掌印若易人,首选也应该是范弘。 因此,皇太后在大行皇帝宾天后,没有召入金英,没有召入范弘,而召入兴安,便有人暗自猜测,是不是太后娘娘更看重他,是不是对他要有更重要的委任?连他自己心里头,也在哀悼大行皇帝的同时,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 但太后的第一句话,让他恢复冷静。 “兴安,你是进过内书堂的。有句古话,叫作国赖长君。这是什么意思,你讲给我听听。”皇太后说。 内书堂是宣德四年,大行皇帝创立的。在那以前,识字的宦官不多;而司礼太监的职责之一,是代皇帝批答奏章,即所谓“批朱”。内书堂就是为解决这个不足而设立的。兴安是第一批入内书堂就读的宦官之一,肄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司礼监办事。其实,不入内书堂也会知道,太后娘娘琢磨的是天子之位,而不是司礼掌印之位。 “国赖长君”这四个字很容易解释,但兴安不得不琢磨太后娘娘这样提问的用意。他觉得,不管太后的用意何在,以不正面回答为好。 “回娘娘话,奴才在内书堂时,先生没讲解过这四个字,奴才不知道它的出处。”他说。 “我不要你讲它的出处,我只要你讲它的意思。”太后不会让他轻易躲闪开。 “是,”兴安不得不说。“据奴才想,‘国赖长君’是指,国家在危难之际,宜立年长的君主。” “一定要在危难之际吗?”太后追问。 兴安听出皇太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但仍硬着头皮回答:“奴才以为,这句话指的是危难之际。” “国家若有麻烦之事呢?”太后问。 “麻烦有大有小。”兴安道。 “这倒也是。”太后点点头,不再逼问,停了一会儿,她说起另一件似是无关的事,“大行皇帝宾天,襄王和他是一奶同胞,理当赶过来送行。兴安,你说呢?” “诚如娘娘所谕。”兴安道。襄王也是太后所出,虽然太后欲召入襄王和“国赖长君”的提问有着明显的关联,兴安也不可能有别的回答。 “召入亲藩,是不是须持金符呀?”太后问。 “是。”兴安应道。 金符是召藩王入朝的信物,各藩府有不同标识的金符,召某亲王入朝,使臣必须出示相应的金符,否则,该王不会奉诏;而亲王未得金符而径赴京师,是一件很大的罪过。 “兴安,你替我将襄府金符取来。”太后吩咐。 “这——”兴安在犹豫。 “我只让你将襄府金符取来,又不让你持符去长沙,你怕什么!襄府金符放在我这里,和放在内府,又有什么不同!”太后轻描淡写地说。 襄王的藩国封在长沙,襄王是宣德四年就藩的。数年过去,太后对他的思念可想而知。 “是,奴才谨遵懿旨。”兴安叩头离去。 金英出司礼监值房如厕,听到身后有人唤“金哥”。因内急,他顾不上回头,只用手指指前方的茅厕,仍低头疾行。后面的人赶上几步,说:“我陪金哥去。” “我要大解。”金英边走边说边侧过脸看。见是王振,他问:“老王,怎么是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两帝三朝全传(共3册)/明史纪实小说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廖心一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5179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71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282 |
CIP核字 | 2018283335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8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7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