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未来人类的终极12问(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新兴技术正在打破自然的限制,不断拓展人类自身的边界。在不远的未来,疾病可能被彻底消除,孩子可以根据父母的意愿定制,人类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之间的欲望退化为通过机器性爱就可以满足的需求,这样的“美丽新世界”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全盘接受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迅猛发展的新兴技术会把人类置于何种伦理困境?数字和算法是否会剥夺掉人类身上人性的部分?永生不死会使生命失去意义吗?
医学家兼企业家洛朗·亚历山大和研究新兴技术的哲学家让-米歇尔·贝尼耶,各自代表一种立场,在书中就12个有关未来人类的话题展开辩论。我们可能无法从这些辩论中得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在思考这些话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恩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目录
序言
1 有必要优化人种吗
2 人类应该改变生殖方式吗
3 技术能否修复万物
4 未来是赛博格的天下吗
5 我们可以和机器人做爱吗
6 长生不老真的让人向往吗
7 超人类主义是优生学吗
8 人工智能会杀人吗
9 经济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10 需要制定规则吗
11 我们应该畏惧一个“美丽新世界”吗
12 我们的研究将去往何处
序言
增强人,合成生物学,仿生假肢,人工智能……科技
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些在十年前还只属于科幻领
域的主题,如今已是实验室里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基于
人工智能制造的机器显示出了非凡的力量。随着国际象棋
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在1997年败给了IBM公司创造的“深
蓝”(DeepBlue),以及围棋选手李世石在2016年输给了
谷歌公司发明的“阿尔法狗”(AlphaGo),人类智慧能够
超过机器智慧的领域变得更少了。
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转型。用一个再长的清单,
也不足以列举出所有会被自动化浪潮彻底颠覆的职业。与
19世纪的蒸汽机和20世纪下半叶的机器人分别占领工业领
域不同的是,这些新机器替代的不是人类劳动,而是我们
迄今所能想到的属于人类的特性:认知、判断、分析乃至
推理论证。
这惊人的技术加速得益于四个原先各自独立发展的学
科的融合:从原子层面操纵物质的纳米技术
(Nanotechnology);塑造生物的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尤其是它最为基础的领域;最后是关注人
脑机能的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这四个学科
(简称为NBIC)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得以构想一个史无前例
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计划,这也是本书的主题:改造人类、
完善人类、增强人类并最终超越人类。
硅谷是NBIC革命的核心,在这里极具影响力的超人类
主义者们认为,运用技术对人种进行改良,是智人不被自
己所创造的机器超越的唯一机会。事实上,人类与机器之
间的交融已经开始了:我们会想起嘉玛(Carmat)公司制
造的人工心脏,已经被植入多位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体内
。而这只是开启未来几十年内诸多可能性的序曲:干预人
类DNA以消除其中的致病序列,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人体器
官,利用磁力对人类大脑进行刺激,把人体机能与人工智
能设备进行耦合,像放大物理力量一样增强感知能力。甚
至对一些人来说,考虑到人类的寿命有可能会无限延长,
也是时候考虑安乐死了。
尽管这些展望让超人类主义者兴奋不已,信奉其他思
想观点的人却对此感到担忧。当一个人与机器连接且无法
分割的时候,他的自由意志还能剩下点儿什么?活一千年
当真是人类所期望的吗?“增强人”和普通人该如何共同
生活?难道不该对某种可能会出现的生物极权主义感到担
忧,就像阿道司·赫胥黎在其作品《美丽新世界》中描述
的那样吗?这本书在他那个时代(1932年)属于纯科幻,
但在今天看来,却像是从现实角度预测我们可能会面对的
未来。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尚未达成一致。我们曾多次公开
讨论过这些问题,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然而并没有用:
我们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注意
到,辩论时,我们的立场在两点上取得了一致,也是非常
基本的两点:有理有据且尊重对方观点的讨论是非常重要
的;以及我们坚信,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取
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它。
正是这样的认识促使我们以对话体的形式撰写本书。
希望读者们不要期望能在书里找到一个最终的和解,一个
突如其来的共识。不,这本书是一场辩论,一场坚定的论
战,一场激烈的争论,如同古希腊人为了他们最广泛的民
主利益而发起的论战一样。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
对话能促使探讨NBIC技术的民主辩论更加热烈,毕竟这些
技术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
洛朗·亚历山大和让-米歇尔·贝尼耶
导语
12场科学与哲学的激辩,12番技术与伦理的碰撞,对这12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人类的走向。
要优化人种吗?应该改变生殖方式吗?未来是赛博格的天下吗?
你希望长生不老吗?可以和机器人做爱吗?人工智能会杀人吗?……
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你不应缺席讨论。
精彩页
1

有必要优化人种吗
“人类成为一个造物者,一个现象发明家;凭借未来实验科学的进步,人类可以从自然中获得力量,而在这方面,我们不知道如何为之设限。”
——克劳德·伯纳德,1865
一场技术革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合的革命。它使改造人类身体、提升大脑性能成为可能。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增强人,而且相关技术会越来越完善。但是应该这样做吗?
洛朗·亚历山大(以下简称洛朗):科技的功能就是保障人类的美好生活,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没有人会反对医学的进步,因为它可以不断延长人类的寿命,并一直持续下去。在科技水平允许的情况下,有很多理由能说服我们去认同弥补人类自身生理缺陷的做法。以视网膜疾病为例,三分之一的法国人到了一定年纪眼底会出现黄斑病变。这种疾病会损害视网膜中心进而导致失明。目前,法国罹患该病的人数已超过一百万,这个数字还会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而急剧增长。除了眼底黄斑病变,还有其他几种视网膜病变会导致失明,且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过,仰赖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今后我们可以更为有效地治疗这种严重的疾病。为什么要放弃这些技术呢?
科技有望治疗失明
针对午龄性黄斑病变(DMLA)的治疗手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把电子植入物与一个微型摄像机连通,并将其固定在视网膜上,或直接固定在大脑皮层上。该方法沿用了通过移植人工耳蜗治疗耳聋的恩路。目前,这种仿生眼只能让病人获得非常有限的视力,但是随着微型处理器和电子传感器不断更新换代,人类有望在2025年之前使用具有数万像素的植入物,这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视觉舒适。
第二类结合了两种不同的生物技术,即干细胞技术和基因疗法。2011年4月,一个日本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文,宣称可以从胚胎干细胞中培育出小鼠的视网膜雏形结构。干细胞技术可在2025年前后用干治疗人类的视网膜疾病。与此同时,基因疗法给身患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年轻人带来了希望。发生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狗在接受了初步的基因治疗后,其视网膜功能就已恢复正常,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针对人眼的实验也已经展开:2012年年初发表的一项实验性基因疗法,恢复了三位莱伯先天性黑蒙患者的部分视力。莱伯先天性黑蒙是一种令人孤绝无助的疾病,它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视网膜感受器的变性,会导致病人在30岁之前完全失明。
洛朗·亚历山大
让-米歇尔·贝尼耶(以下简称让-米歇尔):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抛弃这些技术,而是我们应该全盘接受人类能力所及的一切事物吗?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丹尼斯·加博尔说过:“所有在技术上能够被实现的,无论要为之付出怎样的道德成本,都值得被实现。”人们被这句名言体现的大胆张狂所震动,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它被万能市场的追捧者奉为圭臬,这令人感到遗憾。他们坚信对技术目标的选择和对自然物种的筛选应遵循相同的机制。当然,如今我们试着让技术的实施符合伦理学要求,建立各种委员会来审查科技成果的可接受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惜一切代价鼓励新事物的发展已经成了政治或者工业决策者的不二信条。
洛朗:就这一点而言,我完全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我是拥护创新文化的。我们之所以在未来会走得更远,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今后,修复人和增强人之间将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要是2080年的时候,人造视网膜会让盲人拥有比一般人更好的视力,我们会因此把想要植入视网膜的盲人送进监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医学将在未来数十年内由修复转变为增强。不要忘记,接种过疫苗的人类其实已经被增强过了!
让-米歇尔:我想就增强医学的概念再说几句。在我看来,唯有卢梭提出的关于人的定义是无可辩驳的:人是可完善的生物。换言之,人注定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因为人类生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类的幼态延续现象迫使他摆脱动物所特有的因过早成熟而陷入发育完全的停滞状态,这是动物从生到死一直具备的特点。
洛朗:卢梭的定义已经过时了:得益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动物也可以被改良。近期的研究拉近了我们与皮埃尔·布尔笔下的《人猿星球》(1963年)的距离。科学家们进行了三项实验,其中最后一项实验于2叭5年2月19日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实验表明,用人类染色体片段来修改小鼠的DNA或者给它们注入人脑细胞,可以提高小鼠的智力。这些结果令人震惊。我们要如何阻止碧姬·芭铎的信徒去定制一只更加聪明、更加善解人意、更加“人性化”的狗呢?人们对于提升动物认知能力的要求总是显得很宽容。这将成为社会需要面对的一种既成事实,正如我们现在面对海外代孕母亲为同性伴侣所生的孩子一样。要以怎样的道德名义去禁止黑猩猩变得更聪明呢?尽管重视动物的尊严和尊重动物的观念越来越普及,但当它们的智商接近于当下人类的智商时,我们又该把它们这些动物视作什么呢?
P9-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未来人类的终极12问(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洛朗·亚历山大//让-米歇尔·贝尼耶
译者 译者:张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33675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212
CIP核字 2019125927
中图分类号 G303-49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17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09:07